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3|回复: 0

[中华瑰宝] 看古代人如何对抗日常丧?音可通神,鼓舞人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7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0-27 09:10 PM 编辑

看古代人如何对抗日常丧?音可通神,鼓舞人心!
原创: =正辰   小文来了  2018-10-26

我们常用“鼓舞人心”来形容某人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给人带来精神上的触动。鼓舞这个词,有一种说法源于“建鼓舞”这种古代祭祀舞蹈。本文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鼓文化着手,来看人类文明中鼓的来源及对人们生活与精神信仰的影响。

鼓舞人心

土鼓  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500年),山西省博物馆藏

在出土的曾侯乙墓鸳鸯盒以及汉代石画上,有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建鼓舞”。

鼓,在古代是通天的神器,是一种与神沟通的方式,是人们祭祀时的常用物品。鼓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1980年于山西襄汾县陶寺出土的陶土鼓,以陶土为框,两面蒙皮,是当时的乐器。《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土鼓,在周代是国家祭祀的用具:“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湖北省博物馆藏

鸳鸯盒上的建鼓舞图   资料图

鸳鸯盒的腹部,左侧撞钟、右侧敲鼓,手舞足蹈。所谓建鼓,即建木与鼓相合。(范文南《曾侯乙墓鸳鸯盒“建鼓舞图”考释》)《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建木本身就是通天的大树,再加上鼓的通神之用,合用为“建鼓”并作为通天神器来使用,是人与神交流的方式。

击鼓陶俑  南北朝 北  明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鼓吹,是一种汉魏以后特别流行的演奏方式,主要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曲,如鼓、箫等,故称“鼓吹”。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件击鼓陶俑,出土于西安草场坡墓地。此墓内出有仪仗俑约60件,其中击鼓俑3件,吹角俑2件,击锣俑1件,是“鼓吹”队伍。

鼓吹  资料图

鼓吹队伍中,还包括一种“鼓吹车”。最早见于《隋书·礼仪五》:“上施层楼,四角金龙,衔琉苏羽葆。……楼上有翔鹭栖乌,或为鹄形。”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指出“鼓吹车是仪仗用车,车上有建鼓,有击鼓和奏乐的人。”据《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记载,延寿“衣黄纨方领,驾四马,傅总,建幢棨,植羽葆,鼓车歌车,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棨戟”。


击鼓之乐

Krishna Dancing  大都会博物馆  资料图


印度是一个能歌能舞的国度,这里的鼓也独具特色。印度鼓里有一种叫格塔姆(ghatam)的鼓,和我国出土的陶鼓一样,都是陶器。格塔姆没有鼓皮,实际上是一个陶罐。
木丹加鼓  资料图

神庙里的击鼓石刻 资料图

印度最古老的鼓是木丹加鼓(Mridangam),这是一种双面鼓,多用于南印度古典音乐和婆罗多古典舞中。在印度音乐中,鼓是掌握时间和节奏的乐器。

手鼓 Frame drum  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圣经》英文译本中,没有“drum”一词,而常出现一个源于希伯来文的“toph”。“toph”可译成“tabret”或“timbrel”,意思是圆形的手摇鼓。圣经中的“tambourine”,“timbrel”或“tabret”,是有木框而没有铃片的框鼓(frame drums)。我们可以说,《圣经》中的“鼓”,是一种近似现代的框鼓。
《圣经》种带有鼓的章节:
“大卫和以色列众人在神前用琴、瑟、锣、鼓、号作乐,极力跳舞歌唱。”(代上13:8)
“歌唱的行在前,作乐的随在后,都在击鼓的童女中间。”(诗68:25)
“击鼓之乐止息,宴乐人的声音完毕,弹琴之乐也止息了。”(赛24:8)
“耶和华必将命定的杖加在他身上,每打一下,人必击鼓弹琴。打仗的时候,耶和华必抡起手来与他交战。”(赛30:32)

萨米鼓图案 资料图

在北欧萨米文化中,有一种萨满使用的鼓—萨米鼓(Sami drum)。萨满使用鼓让自己进入通神的状态而获得未来的信息。鼓在萨满的手中,也是一个充满神力的法器。

17世纪的牧师Samuel Rheen 在研究萨米文明中指出,萨米鼓有的时候被用来预测大致有几个方面:一、对未来事物的发展态势;二、对健康、财富、运气的预测;三、治愈疾病。

传统Djembe   巴黎自然博物馆

现代意义上的非洲手鼓,多指西非的Djembe(金贝鼓),是曼丁文化的代表性乐器。非洲大陆的鼓种多达百余种,体现出非洲人对鼓的喜爱。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鼓”和“舞”是同一个字。

鼓   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秘鲁的纳斯卡文明中,也出现了陶鼓。纳斯卡文明出现在公元前100年到公元800年,盛产陶瓷、纺织物以地理印迹。
对比了中外文明中的鼓文化,我们可以借《易经》中的“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一句来总结:鼓,如天上打雷,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模拟,也是一种与神交流的方式。在此基础上,人们掌握了音乐的律动。无论是北欧的萨满还是中国古代的巫,无论陕北的秧歌大鼓还是圣经中人们庆典上的鼓乐,鼓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元素。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止水,号正辰。策划,专栏作者。自幼于武当山修习中国传统文化,现从事道文化的传播、文博评论、道教艺术史的翻译工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5 08:23 AM , Processed in 0.0585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