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0-12 05:34 PM 编辑
腾讯网 2018.10.12
广州南亭最后的摆渡人 以江为伴以船为家
48岁的关师傅是南亭渡口渡船的承包人,多年前,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摆渡的工作。同样的路线,同样的风景,日复一日,关师傅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清晨5点,阴雨的广州天蒙蒙亮,珠江面上,航浮的绿光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旁的南亭渡口,摆渡人关泽辉坐进了驾驶室,准备迎接当天的第一班乘客。关师傅在此做摆渡人已经有30余年。他所驾驶的渡船,是南亭一带仅剩的一艘渡船。(南方日报 摄影/罗斌豪 撰文/金祖臻 王瑜玲 视频/董天健)
此时,渡口聚集的第一批等待渡船过江的人,抓紧时间陆续登船。半小时后,柴油发动机的“突突”声会打破江面的平静,渡船从江心驶近渡口。一声短笛后,渡轮缓缓穿越晨曦未至的江面,驶向对岸。
48岁的关师傅是南亭渡口渡船的承包人,多年前,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摆渡的工作。鸣笛,换挡,转舵,船离岸倒退约几十米,再转舵,把船头转向广阔的江面开去,同样的路线,同样的风景,日复一日,关师傅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大约十五分钟后,渡轮抵达对岸的凤凰渡口,路灯仍然亮着,岸上零星早起晨运的人。
首班的乘客不多,只有六七人,多是到对岸市头村的天光墟进货买菜的摊贩。关师傅的轮渡连接南亭、市头两村。河网密布的广州曾有规模不等的无数渡口,而随着道路、桥梁、隧道、地铁的建设,不少渡口逐渐关闭。南亭渡口,是附近一带仅剩的一个渡口,性质属南亭村的集体经济,由关家两兄弟托管打理。
如今搭船过江的人已大为减少,但关师傅和他的渡轮依然有一批“铁杆粉丝”。“对岸市头村有一个批发市场,肉菜便宜。”早班船上一位乘客介绍。这位乘客平时以卖烤土豆为生,食客多为大学城的学生。“对我们来说,渡轮过江更加方便。”渡轮清晨的通航时间早于地铁,还能运载三轮车,空车子去,满载而归,对于每天要到对岸市场采购的人来说,渡轮仍是他们的首选。
7点过后,天渐亮,上班族和学生也加入到乘坐渡船的队伍。渡船每15分钟往返一趟,踏板靠岸,乘客快速上落,虽谈不上繁华,但也有几分热闹。
从南岸市场而来的肉菜,主要供往大学城岛上的大小餐馆。船刚停稳,车队便在渡口鱼贯而行。
关师傅除了和弟弟自己开船外,还聘请了两位有经验的师傅一同负责渡口。忙完清晨的摆渡,关师傅就把驾驶舱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则在甲板上收费,船票一块钱一位,如果乘客开着交通工具上船,会根据体量加收几块钱。
广州城水网密布,渡船曾一时兴旺。在二三十年前,这曾是沿水而居的广州人穿梭河道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据1995年《番禺县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末,仅在番禺就有渡口152个,渡船370艘。这其中,有7个渡口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人次,洛溪渡口、南浦渡口、北斗渡口等三个大渡口超过3000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