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8-9-5 02:50 PM 编辑
“放逸”和“懈怠”的区别
原创: 大象佛学图书馆 大象佛学图书馆
心愚法师
我们继续来看随烦恼的内容,下面一个心所叫做“放逸”,大家还记不记得在善心所里面有个“不放逸”?现在它的冤家对头又来啦,我们看看这个“放逸”是啥意思,先看一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 言放逸者,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窥基大师说,放逸这个东西,就是“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于染净品不能防修,”这个文法前面见过了,就是说杂染的不善法要防止它生起,清净的善法要促使它增长,那什么是放逸呢?就是对于杂染的不善法不能防止它的生起,对于清净的善法也不能修行增长。然后呢,“纵荡为性,”纵就是随着自己的性子,纵容自己的心;荡是外在的表现,别人会觉得你不庄重,安定不下来,不务正业,有个词叫浪里浪荡,对吧,就是这个“荡”。那么这是“放逸”的体或者性了。然后它的作用呢,一个是障碍“不放逸”这个善法的生起和增长,再一个呢,它能够使恶法增加,善法减损。
我们再看看普光法师的解释是怎么说的:于恶不防,名为放逸。 普光法师这里主要强调要防止恶行,如果于恶不防,就叫放逸。然后呢,再看看《瑜伽师地论》里的解释,是这么说的:
正文
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故名放逸。
《瑜伽师地论》说对于那些该修的善法,你不使劲去修,对于那些该断的恶法,你心里不想着防护,这就叫放逸。
在《瑜伽师地论》中呢,还有一个解释说到,什么是放逸呢,就是邪思维、邪寻思、邪戏论。然后详细解释了一下什么是邪思维、邪寻思、邪戏论,这个内容也很有意义,我们看一下,限于篇幅,就不一字一句的详细解释了: 云何放逸?谓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寻思、若邪戏论,是名放逸。当知若于不应思处而强思惟,名邪思惟。谓或思惟:我于过去世为曾有耶?乃至广说。于未来世,于内犹豫:我为是谁?谁当是我?今此有情从何而来?于是没已当往何所?或思世间,谓世间常,乃至广说。如是或谓世间有边,乃至广说。或思有情,谓命即身,乃至广说。或思有情业果异熟,谓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广说。或复思惟诸静虑者静虑境界,或思诸佛诸佛境界,如来灭后若有若无,乃至广说。彼由世俗、胜义善巧,于是一切二因缘故,不应思惟。一、非思惟所缘境故;二、由其事无所有故。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无所有事,如是一切皆无所得,唯有令心转增迷乱。若于此中不如正理强思惟者,虽有一类,由宿因力,或起厌离,或起厌离相应作意,缘实境界,于其中间暂尔现行,而复于彼见为过患,生不实想。如是思惟世间等法,能引无义。邪寻思者,当知即是欲等寻思。邪戏论者,复有六种。谓颠倒戏论、唐捐戏论、诤竞戏论、于他分别胜劣戏论、分别工巧养命戏论、耽染世间财食戏论。如是一切,总名放逸。
最后再看一下《显扬圣教论》里的解释,是这么说的:
放逸者:谓总贪瞋痴懈怠为体。由依此故,心不制止恶不善法,及不修习彼对治法,障不放逸为业;乃至增长放逸为业。如经说:夫放逸者,是生死迹。 这里的解说呢,首先说了一下,“放逸”的体是什么呢,贪嗔痴和懈怠合起来是放逸的体,就是说,放逸是依这四个法安立的。所以这四个就是放逸的体或者性。
然后呢,放逸的用或者业是什么呢?因为依靠着这四个法嘛,这个心就不会去断除和降服恶不善法,也不会修行和增长那些能够对治烦恼的善法,而且呢,还会障碍“不放逸”的生起和增长,最后呢,还会增长放逸,就是不断的熏习放逸,以后就会养成放逸的习气。这里从四个方面说了放逸的作用,还是很详细的。所以呢,经里说,这个放逸啊,是让你轮回生起的路。
还有一个知识点,我们应该体会一下,就是放逸和懈怠的区别是什么呢?前面说了,懈怠是放逸的体,放逸是根据懈怠来安立的,这是一个方面的区别。再者呢,我们应该能体会到,懈怠只是不作为,喜欢睡觉啊,躺着卧着啊,啥事都不做,这是懈怠;但是这个放逸呢,它却不是不去做事,而是不做正事,比如学习,你啥都不学,睡懒觉,这是懈怠,但是放逸呢,是在学东西,但是不学正儿八经的东西,学着玩游戏啊什么的,浪费时间。所以你看,懈怠是不作为,该干的不去干;放逸倒不是不作为了,而是不干正事。这里面有个这样比较细微的区别,我们可以体会一下。
本文选自心愚法师文集《百法略说》76
作者 | 心愚法师 校勘 | 如义 排版 | 如梵 编辑 | 如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