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在四川和大陆著名小说家胡发云闲聊时,他唱起一首《我爱我的台湾》,歌词中有“我爱我的台湾岛”几句,问我台湾是不是有这曲子。我听完大感讶异,想来想去,只记得听过“我爱我的妹妹呀,哥哥我爱你”,好像在电影《海角七号》里茂伯也这么唱。他大感讶异,说原来大陆人最熟悉的这一首台湾歌,原唱是如此。
我回到台湾一查,才知道原来它不是民谣,许石才是最初的创作者。这小小曲子真厉害,在华人世界,竟有如此多的版本,历经几度沧桑,还流行至今。这一首歌是传奇,作曲者许石更是一则传奇。


1946年2月,28岁的许石在东京接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决定放下在日本的工作,回到台湾,距离1936年和哥哥许山龙一起离开台南家乡,搭船去日本学音乐,已经整整十年。
许石是一个勤奋的孩子,家境小康,但不足以供应他在日本的学费和生活所需,必须半工半读。他起早赶晚,送报兼差,甚至趁假期远赴北海道打工。他在“日本歌谣学院”唸书,接受日本当时的知名作曲家秋月、大村能章和吉田恭章亲自教导,研习理论作曲、声乐与演歌。为了唱歌需要增强肺活量,他每天早晨起来跑步几公里。完成学业后,在当时有名的东京红风车剧座和东宾歌舞团担任专属歌手。这为他的演出经验,打下很好的基础。
1945年他躲过了二战时美军大轰炸,也经历了战后美军占领的艰难,在东京存活了下来。直到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他知道返乡的时间到了。
怀着对家乡的热情和青年的热血,他一回到台湾就谱写了一首曲子:《新台湾建设歌》,由薛光华作词。
《新台湾建设歌》
我爱我的美丽岛,耕作本无忧,
忆当时茶糖盐米,生产足需求,
请农工依然奋勇,建设真自由,
请农工依然奋勇,建设真自由。
我爱我的常夏岛,衣食本无忧,
见如今米珠薪桂,生活竟难求,
愿官民同心协力,建设真自由,
愿官民同心协力,建设真自由。
我爱我的天惠岛,安住本无忧,
望将来年丰物富,康乐应吾求,
……
这一首歌有很强的写实成份,既写出台湾米糖茶盐的富足,也点出“见如今米珠薪桂,生活竟难求”的百姓艰辛;最重要的是寄托着他对家乡的期望:“愿农工依然奋勇,建设真自由”“愿官民同心协力,建设真自由”“愿国家和平奠定,建设真自由”。
对一个饱受殖民地歧视之苦的孩子,他深深了解台湾人想建设一个“真自由”的社会,是内心里最真摰的愿望。
这一首歌的曲子有点像1945年日本流行的《苹果之歌》。《苹果之歌》是1945年10月10日发行的电影《柔和的风》的主题曲。日本在8月15日投降,而电影可能早已拍好了,才能在战后的破败中迅速发行。此时许石正在日本东京,应是受到它很大的影响。

曾有作曲家加以比对,发现曲子的调子有相当大的相似成分。不过,曲调虽然相像,结构并不一样,许石在曲子中间取掉了两句,而形成像台湾民谣《望春风》那种七句/五句的结构。而更加显得轻快,激励人心。应该说,《苹果之歌》对许石谱写《新台湾建设歌》有相当大的影响,这是确定的。
然而,由于这一首歌里有着“见如今米珠薪桂,生活竟难求”批判的味道颇浓,他这一首歌不曾发表。世人也未听到过。是直到他过世以后,他唯一的儿子许朝钦整理他的遗物,才发现这首歌的手写稿。由于严格的训练,他是台湾少数以五线谱来写歌的作曲家,词曲俱在,连“作词/薛光华”都写得好好的。许朝钦于是请音乐家将它重唱,并在2016年,举办许石返台创作七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将这首曲子发表出来。而距离他创作这首歌已经过了七十年。
1946年2月返台的许石开始全台巡演,这首歌改用许志峰写的词,变成一首轻快的小调《南都之夜》。随着他在台湾巡回演唱,这一首歌也传遍了全台湾。
《南都之夜》
(男)我爱我的妹妹啊,害我空悲哀。
彼当时在公园内,按怎妳甘知。
看见月亮渐渐光,有话想要问。
请妹妹妳想看觅,甘苦妳甘知。
(女)我爱我的哥哥啊,相招来七桃。
黄昏时在爱河边,想起彼当时。
双人对天有立誓,阮即不敢嫁。
亲像风雨浇好花,何时再相会。
(男)妹妹啊我真爱你,(女)哥哥我爱你。
(合唱)坐在小船赏月圆,心内暗欢喜。
亲像牛郎和织女,相好在河边。
谁人会知咱快活,合唱恋爱歌。
这一首歌流传太广了,传遍大街小巷,几乎每个台湾人都听过。特别是开头的两句,常常被唱成“我爱我的妹妹呀,哥哥我爱你”,人们总是用一种小调式的暧昧调情的口吻来唱,人人都会哼这两句。到最后,已经没人知道这是谁谱写的曲子,而以为是台湾本来就有的民谣了。
在时光的流转中,在民众传唱的过程里,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生命,它会随着每一个时代的需要,而改变一种唱法,改编歌词内容,甚至每一个地方依各自需要,传唱着不同的心声。这是孔子时代,删订《诗三百》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的事实了。
《南都之夜》也一样。
最先改编的是大陆泉州人,一个叫潘玉仁的先生。潘玉仁在1946年之后,即在泉州石狮市爱群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后来还担任过校长。抗战胜利后他和先后组织了七支宣传队伍去巡回演出,前后编演了《侨家》《防疫进行曲》《爱与仇》等歌唱话剧,还举办过《黄河大合唱》《吕梁山大合唱》等音乐会,设立街头教歌站,举行过两千人的歌咏大游行。
1950年代他听过台湾小调的曲子,为台湾人抱不平,于是用闽南语改写为《台湾谣》:
《台湾谣》
我爱我的台湾啊,台湾是咱家乡,
日本时代真不自由,现今加愁苦,
看见狗去肥猪来,目屎在腹内,
咱同胞要按怎,何时来报仇?
潘玉仁的认知里,这是一首流传在台湾民间的民谣。他填上词,以表达台湾人反抗的心声。一九五四年,他曾把这一首歌词改成《我爱我的台湾》,寄给《厦门日报》只是改了几个词,署名改词者是杨扬,而不是潘玉仁。
又过不知多久,歌词再改:
我爱我的台湾啊,台湾是我家乡
过去的日子不自由,如今更苦愁
我们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兄弟们啊姐妹们,不能再等待
兄弟们啊姐妹们,不能再等待
这也就是后来大陆传唱最广的版本了。有人叫它《台湾谣》,也有人叫它《我爱我的台湾》。1960年代的时候,大陆正风行着“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政策,于是有人又加上一段政治的宣传:
兄弟啊,姐妹啊,可免空悲哀,
彼当时在地狱内,痛苦无人知。
现今是人民解放军,要救咱子孙。
请同胞着合起来,消灭启动派。
然而在台湾,这曲子却走了另外一条路。一般民间传唱最多的还是《南都之夜》这种调情小调。但1959年,香港的国泰影业公司拍了一部电影《空中小姐》,邀请葛兰担任女主角,她随着飞机到亚洲各地去旅行观光,电影也拍了各地风光。到台湾转了一圈之后,就有人请葛兰说一说对台湾的感想,于是她唱了这一首歌曲。当时也并没有署名作曲者,只写是台湾民谣,而作词人是易文。

《台湾小调》
我爱台湾同胞呀,唱个台湾调。
海岸线长山又高,处处港口都险要。
四通八达有公路,南北是铁道。
太平洋上最前哨,台湾称宝岛。
四季丰收蓬莱稻,农村多欢笑。
白糖茶叶买卖好,家家户户吃得饱。
凤梨西瓜和香蕉,特产数不了。
不管长住和初到,同声齐夸耀。
阿里山峰入云霄,西螺建大桥。
乌来瀑布十丈高,碧潭水上有情调。
这也妙来那也好,什么最可骄。
还是人情浓如胶,大家心一条。
这曲子读者应该很熟悉,邓丽君年轻时也曾唱过。但它的内容却变成了某一种鼓励本省人与外省人融合的“无论长住和初到,大家一条心”的内容。
也许因为曲调轻松易学,后来台湾小学课本也加入了这一首民谣,但改名为《我爱台湾》,歌词改为由萧而化填的词。
《我爱台湾》
我爱台湾风光好,唱个台湾调。
台湾调里多好音,传来很古老。
祖父唱过爸爸唱,接代不用教。
诸事相传皆余物,歌声纔是宝。
我爱台湾风光好,唱个台湾调。
台湾调里多清音,传来很古老。
一唱百声都来和,千人同一调。
唱到会心得意处,相视一微笑。
1961年香港词人周聪以粤语改歌词为《星星爱月亮》,以及1980年代作家庞秋华新填的粤语歌词《旧欢如梦》,都轰动一时。
有趣的是,一首曲子如此通俗受欢迎,在数十年之内,发展出七八种版本的歌词,而每一种歌词,都有其内容。无论爱情、相思、政治,各自承载其内容。
回头说一下许石吧。他在1946年巡回演出后,即对采集台湾民谣感到兴趣。据有“台语歌王”之称的文夏说,他十七岁那一年,也就是1947年左右,许石就带着他到处去采集民谣,曾到过恒春探访陈达,采集了“思想起”那古老的调子,也曾到一些老乐人的家中去访问。许石会把采集回来的曲子,用五线谱记下来,再请一些作词人来补上一些词,因为有些歌唱者只有声音,要用什么文字来记录,也确实有些难处,有时就得靠写词的文人雅士来帮忙。
许石一生采集到的台湾民谣不计其数,已制作成黑胶唱片的就有四十几首。
他创作的曲子也非常著名,《安平追想曲》《锣声若响》至今传唱不辍。
不过,最传奇的仍是《南都之夜》这样一首小调创作曲,变成了政治上各自表述的宣传歌,这也是一个最有趣的印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