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庆只是出川路上的一座军事重镇。如果没有两宋期间长江航运的繁忙,重庆或许会像很多国内“咽喉”要塞一样继续岁月静好下去。

▲ 生活在江边的重庆人为了适应这山环水绕的生活想出了各种交通方式,比如这跨江而过的长江索道。这条2110米的索道已经在这座城市运营了32年。摄影/杨荣
但安史之乱之后,这里的天平发生了变化。
川北和川西平原地区的经济地位开始下降,沿线的盗贼增加,人口减少。川东出川的路变得越来越重要。隋唐时期,大批北方移民来到重庆,并在这里的丘陵地带开发耕地,重庆渐渐富庶了起来。到了北宋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从关中转移到了开封,整个四川的交通重心都跟着发生了变化。


▲ 依山而建的参差高楼和穿楼而过的轻轨成为山城重庆的注脚。 摄影/夏有心、司琪
这段时期,市面上的大量商品开始有了长距离贩卖运输的需求。长江成了一条繁忙的“黄金水路”。四川盆地内的米、盐、蜀布、蜀麻等商品,从重庆走长江水运一路往东被运到了东南沿海城市。
▲ 到今天,长江这条货运航线对重庆依旧重要。 摄影/夏有心

▲ 如今重庆江边依水而建的洪崖洞已经成了抖音上的网红。摄影/司琪
重庆——汉口——苏州这条长江航线上船来船往,这让原来只是军事重镇的重庆开始有了今天繁荣都市的雏形。重庆在宋代发展成为了城市人口巴蜀第二的城市,人来人往,物流繁忙。
明初重庆城重建,建城者将城建在两江交汇的那块渝中半岛上。城边还建有17座城门,其中有八个是专供人挑江水入城的水门,因城内频发火灾,水门洞不能克制火星而被建城者关闭。于是重庆的城门“九开八闭”。朝天门由于占尽了重庆水路交通的便利,它逐渐发展成了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码头。


▲ 码头不仅聚敛大量的货物,也收集了人气,过往的商人、游客、船工、挑夫……三教九流的人汇聚于此,他们多少让重庆成了个江湖气很浓的城市。摄影/吴诗亮Provinso、朱正霖
经过9个世纪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期,在重庆市区的某些街区,商业人口的比重甚至超过了官僚、地主、军队等其他职业人口的比重。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
——何明礼《重庆府》
这里繁华而市井。由于取水和航运的便利,朝天门所在的下城区自两汉起便是重庆的核心城区。

▲ 因临近江边,航运和取水便利。自两汉至20世纪30年代,重庆城核心一直在位于渝中半岛的“下半城”。摄影/谢皓
巴蜀地区的商人在这段时期大量走出三峡,去长江中下游地区做生意。由于从重庆出来要过三峡,航道险要,风险大,商人们的收益自然也高。这条“财路“不仅吸引着巴蜀商人走出去,同时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来这里赚钱。泉州、广州等沿海地区的商人,他们从长江顺流而上,把从中东、东南亚进回来的商品卖到巴蜀地区。
▲ 因为空间上的层层叠叠,重庆的市井气与商业化混杂在了一起,显得魔幻而又亲切。摄影/喜之狼
因码头而发展成为一座商业城市的重庆,也生出了这里特有的饮食。

▲ 重庆老式的九宫格火锅,有说法是这样分是为了方便拼桌大家挤在一起吃火锅。

▲ 在这个城在山上的重庆,还生出了洞子火锅。那成为了本地人的家乡记忆。
吃火锅的人都知道,整个川渝地区内重庆的火锅是最好吃的。那是这码头边长出来的吃食。最早在重庆老街上流传的就是今天火锅里常见的毛肚、血旺、腰肝。这些牛下水也被称为“水八块”,它们被切得薄薄的,涮进麻辣牛油锅里熟得也快。这对于在码头上、街边干体力活儿的平头百姓来说既充饥、解馋还发汗。

▲ 重庆人爱吃小面,这也是码头文化的衍生,无论是生活在城市里的都市白领还是挑夫,早上总爱去街边的小店来一碗面,再开始那一天的工作。摄影/谢皓

▲ 重庆人也爱吃豆花饭,一碗豆花加米饭和调料是标配。豆花口味清淡爽口,夏日豆花汤也是解暑利器。摄影/张梦
火锅是川菜中典型的下河帮菜。川菜分上河帮、下河帮和小河帮之分。上河帮也叫成都菜,下河帮叫重庆菜。相较于精致细腻,旧时被当作官家菜的上河帮菜,下河帮的菜就粗犷多了,“江湖菜”是它的另一个称呼,因为它原本就服务于这里的底层市民。

▲ 因为生于大江边,这里吃鱼也出名,如今万州烤鱼店虽没有火锅店那么出名,但也随着四处闯荡的重庆人开遍了中国。
在欧洲人来到重庆以前,这里已经演变成为了巴蜀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三教九流都聚集在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