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5|回复: 0

[人世间] 图片|弄潮儿:谋生、恋爱、结婚,曾经中国人的喜怒哀乐都在这辆车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弄潮儿:谋生、恋爱、结婚,曾经中国人的喜怒哀乐都在这辆车上
腾讯图片  2018/06/29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腾讯图片《图话》推出“人人都是弄潮儿”系列图片策划,讲述40年来时代大潮之下那些“弄潮儿”的故事。


1.jpeg
1979年,北京,长安街上的自行车流。刘英毅/视觉中国

  在过去的40年间,自行车在中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生死轮回”。它曾是奢侈品,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指标。90年代,中国城镇几乎家家都有一辆自行车,它承载了中国家庭的生活百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从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出。直到共享单车现象级大热,骑车出行再一次成为潮流。

  “三转一响”,自行车居其首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它们被统称为“三转一响”,自行车居其首位。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购买自行车必须凭票,要想买上一辆,可谓“一票难求”。在那个年代,自行车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标准之一。

2.jpeg
1963年,当时结婚时必备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图/视觉中国

  随着国内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一些乡镇企业的崛起,自行车“一车难求”的紧缺状况逐渐改善,职工们常常骑自行车上下班,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

3.jpeg
1972年,等信号灯的骑车人。图/刘英毅 视觉中国

  到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自行车以平均每年50多万辆的速度增长,其中“凤凰”、“永久”等明星品牌更是人们理想的交通工具。1998年,中国城镇居民每户拥有自行车约1.82辆。每日上下班时壮观的自行车洪流,让中国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自行车王国”。

4.jpeg
1984年,自行车王国之都。图/方学辉 视觉中国



5.jpeg
1991年,上海。王文澜/视觉中国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逐渐地,越来越多的摩托车、小汽车出现在中国的马路上,普通人家开始拥有私家车,人力逐渐被发动机取代,自行车也不再是“财富”的象征。

6.jpeg
1989年,骑摩托车的男人。Peter Turnley/Getty Images[/align
  自行车上的生活百味

  在机动车走进千家万户之前,自行车几乎成为人们出行的全部。它为人们运输货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早期道路还没车形限制的时候,自行车在城市和乡间都可谓是道路的主角。人手一辆的自行车既保有灵活性,又大大提高了单人的运输承载力。

7.jpeg
1984年,北京,进城的农民赶着毛驴通过建国门立交挢,现在看起来有些不可想象。图/郭建设 视觉中国



8.jpeg
1991年,河南伊川。走村串户的鸡贩子。图/郭建设 视觉中国

  自行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记录了美好的情感。在小说、电视剧、电影乃至歌曲中,常常描绘着父母骑车接送孩子、情侣在单车上甜蜜依偎、朋友们骑车郊游玩耍的场景,成为一代人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记忆载体。

  自行车是交通工具,是谋生的手段,也是朝夕相处的伙伴,承载着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9.jpeg
1988年,广东,一车载4人。图/王文澜 视觉中国



10.jpeg
1994年,河南平顶山曹镇,骑自行车带孩子串亲戚。张惠宾/视觉中国



11.jpeg
1997年3月3日,北京。一对工作夫妇在他们的平板自行车上骑着脚踏车一起聊天。AFP/视觉中国



12.jpeg
1996年,北京,枕在自行车上打盹的人。Reuters/视觉中国

  可复古可时尚,既古老又年轻

  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结构带了巨大改变,然而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城市交通开始变得拥堵,汽车尾气加剧,环境恶化,再加上能源的紧缺,自行车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没有污染又健康的交通工具又一次受到青睐。



13.jpeg
2009年,北京,早高峰时段的街头,电动车多了很多。图/方学辉 视觉中国

  政府公共自行车运营时间已久,却在便捷度方面存在缺陷。从2016年9月起,“共享单车”这一名词开始在大众视野中出现,并迅速蹿红。以摩拜单车、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改变了解锁自行车的“姿势”,成为居民出行的新风尚。

14.jpeg
2018年,南京市民扫码开共享单车。图/刘建华 视觉中国

  随着共享单车现象级的大热,几乎全国的自行车制造厂商都借着共享单车的浪潮“复活”。共享单车给居民带来了便利、增加了相应的就业岗位,但在运营和维护方面有着不小的难度,过多的入局者带来了共享单车泡沫,单车的过量生产、城市空间饱和、政策的限制……共享单车在大热之后面临着窘境。

15.jpeg
2018年,厦门“共享单车坟场”。图/中新社 王东明

  传统自行车企业在积极顺应消费市场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在不可逆转的市场洪流中独辟蹊径,寻找各自新的商业蓝海。永久作为老牌自行车企业,就跨界开起了全国少见的以自行车为主题的概念咖啡馆。咖啡馆里除了开展自行车售卖,还兼具了餐饮、健康饮品及自行车维修、周边产品售卖等功能。

16.jpeg
上海,永久单车主题咖啡馆。图/锐艺 视觉中国

  如今,自行车不仅重新回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兼具了实用、运动、休闲、健身等新定位,更成为了一个文化载体,可复古可时尚,既古老又年轻。18世纪末,法国的自行车的发明者也许不会想到,在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依靠人力移动的工具,竟还会有如此多的拥趸和如此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17.jpeg
2015年,北京第三届复古骑行会,打扮精致的骑行者。杨炸炸/视觉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8 12:21 AM , Processed in 0.0761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