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1

[军事] 宏亮瞻局|中国开放空间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30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宏亮瞻局|中国开放空间站:迥异于西方的价值观与雄心(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8-06-29 07:52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并不难理解,由于自竞选之日起就承诺过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特朗普总统亟需一些更具传播价值的施政举措来“兑现承诺”。如果说与传统西方盟友大打贸易战,将美墨边境偷渡者的无辜儿童与亲人隔离,或者在新加坡与朝鲜领导人握手……这一切在地球上的“表演”还不够的话,那么“转战太空”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几句调侃,但又不仅仅是调侃。特朗普的确决心在太空“搞事情”——6月18日,在经过之前一段时间的预热后,特朗普当天在美国国家航天委员会上宣布:“我在此指示国防部立即着手建立一支天军作为武装部队的第六个军种(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之外)……这是一个重要的声明,我们将拥有天军,就像我们拥有空军一样,独立而且平等,这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新军种的价值危机
成立天军在华盛顿的政军高层内部其实早有讨论,但来自其他军种尤其是空军的反对声音一直很有份量。天军不可能凭空而来,特朗普指示国防部尽快拿出方案将其他军种现有的太空作战力量整合到新成立的天军中,这显然对本掌握绝大部分太空军力的美国空军影响巨大。因此早在2017年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美空军参谋长戴维·戈德费因就曾指出:“单独成立新的军种(天军)将把我们移往错误的方向。”
在联合作战时代,这样的观点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尽管早在1922年,英国“高瞻远瞩”地在世界上率先成立了完全独立的空军,并因此“先见之明”在当时及后来广受肯定。然而,这一做法在英国著名军事战略理论家约翰·富勒眼里却是十足的愚蠢之举。富勒在其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中,明确指出如果英美两国将用于建设战略轰炸部队的超巨量资源投入到战术空军以及空中运输力量的建设中,那么盟军最迟应该在1944年初即可击败对手。
书中,富勒以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具体案例分析试图证明美英信奉的杜黑空权论及战略轰炸的极低效率与资源浪费。并就此基本否定了独立空军的存在价值,毕竟战术空军的任务就是配合地面与海上作战,既然如此,为了更高效的协调空地、空海之间的联合行动,就应该将空中力量纳入陆军与海军的指挥架构中。
美英空中力量在二战期间对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但其效果长期是纷争的焦点。
当然,富勒在该作中论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随着军事技术、战争形态数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当前空中力量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定限度内的战略任务,甚至一场有限的战争(如1999年的北约空袭南联盟战争)。如今美国空军与二战时的陆军有了相似的立场——当年陆军有理由不希望陆军航空队独立出来,空军现在也有理由对“分裂”空军的举动不感冒。
换言之,美国空军认为独立的天军将破坏空军的空天一体化作战能力,即便未来有必要成立天军,但也不应该是现在。
太空中的文明博弈 
关于天军是否应独立成军的争论不仅在美国,在其他国家恐怕也有。然而,这一争论的前提首先是对太空军事化的事实性承认甚至支持。在国家政策层面这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其完全违背了各国关于太空应该非军事化的“美好诉求”。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在宣布成立天军的同时还明确表示:“新成立的天军将确保美国保持对竞争对手,即中国和俄罗斯的太空优势。”
如此毫不隐晦的现实主义宣言可以说代表了华盛顿对“宇宙拓荒”的基本态度——这是一场决定未来各国命运的零和博弈,美国必须带领西方文明在残酷的太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像航海大发现时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一样,而失败者的遭遇也有足够多的历史参照。简言之,美国人不打算在太空时代放弃地球上的达尔文主义和冷战思维,成立天军就是这届美国政府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的最新举措——尽管几乎不会有人怀疑,至少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就一直拥有全球无可匹敌的太空军事力量。
但这个地球毕竟是由近200个国家组成的,美国价值观不能代表全世界,西方文明也无法抹杀其他文明的智慧。对于太空,中国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视角和逻辑。
就在特朗普宣布成立天军不到一个月前的5月28日,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与联合国外空司在维也纳共同举办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在仪式上,中方与联合国代表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
中方同时宣布:中国空间站合作机会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有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公共、私营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大学、私人企业等,都可以通过所属国家提出申请。各国可于2018年8月31日前提出合作项目申请,中国和联合国将对收到的合作申请进行联合审核评估,确定具体合作项目后由相关各方组织实施。
对此,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论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航天大国邀请联合国所有国家开展航天合作,如此公开,不附加任何前提条件,这的确是第一次。”
中国未来空间站想象图。
空间站使用手册
在5月28日的公告发布仪式上,中国不仅向全世界所有国家发出了合作使用本国空间站的盛情邀请,还随之发布了一份手册,详细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结构和运行情况。
根据这份手册披露的内容,中国空间站的总重量约为66吨,在对接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之后,系统总质量接近100吨。它可容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长期工作生活,轮换期间可临时容纳6名航天员。相比之下,目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总重量高达460吨,是中国空间站的四倍多,但其最多也只可容纳6人长期工作,只是中国空间站的两倍。由此可见中国空间站的空间利用率更高,这应该得益于近20年来航天科技的进步以及中国工程师巧妙的设计。
中国空间站将在与国际空间站近乎相同的轨道上运行,运行轨道大约距离地球250英里。鉴于近地轨道的优势,这并不令人意外——近地轨道可从地球上更容易获得补给,空间站的发射与搭建也更容易进行,且地球磁场提供的保护可使空间站免受绝大部分太空辐射。
但中国空间站却与国际空间站有不同的轨道倾角,中国空间站的轨道倾角约为42度。这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相匹配,该中心未来将成为中国空间站主要的补给发射基地,可以相对方便的通过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
按照计划,中国将于2019年发射本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到2022年建成名副其实的空间站并投入正式运行。如果由美国和俄罗斯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不延长使用寿命,其就将于2024年退役。这意味着从2024年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空间站很可能将是全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换言之,在2024年之后,中国空间站——或者说由中国研发制造并发射入轨的空间站,这一人类驻泊太空的永久基地所代表的的已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人类与地球。在该空间站核心舱临将发射之际,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盛情邀请这个星球上所有国家的参与,足见中国人的高瞻远瞩与博大胸怀。
舞台即将搭建,邀请函已经发出,接下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其他国家将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
按照目前媒体透漏出来的消息,中国空间站有三种国际合作模式可选:一、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二、申请者利用中方提供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三、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舱外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外开展实验。
邀请合作不是一句空话,受邀者肯定有其科研需求,中国空间站必须为此做好准备。未来的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对称构型。该空间站未来可开展的科学实验非常多,中国显然希望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进科学研究,使得空间站“物尽其用”。
不过,该举措的出台背景与重大意义又绝非“物尽其用”四个字这么简单……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6-30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宏亮瞻局丨中国开放空间站(下):“太空丝路”展现东方智慧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8-06-30 14:51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跳出丛林法则思维
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的消息立刻在全世界引起高度关注与议论,但也在情理之中地引发诸多猜疑。在5月28日的发布仪式上,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特别强调了该项目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即有西方舆论指出中国此举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打算利用自身在第三世界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来博取额外的政治或经济利益。”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述说法在逻辑上似乎很有说服力。
然而,分析代入的环境和参量不同,逻辑合理性的评估标准也必然不同。某些西方分析语境完全是最简单的短期利益交换计算,可中方绝不会以如此短浅的目光来考虑并贸然推出一个与全世界所有国家相关的科研项目。事实上,中国此举并非单方面宣布,而是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发出邀请并操作。后者作为联合国下属机构的职能是服务于所有联合国成员国,而非特定国家群体。联合国的参与既从项目操作层面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可以对项目本身起到监督、分责的作用。发布仪式上虽然特别凸显了“发展中国家”,但首先仍然强调了对所有国家的开放态度。
考虑到发达国家自身具备相对较好的太空科研条件,其中有些国家本来就是航天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和欧空局成员国;而其他发达国家也可以选择与俄罗斯或美国的有偿合作。因此,中国的完全不设门槛、完全开放的空间站科研合作提议等于为那些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国家(绝大多数为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参与“太空游戏”的捷径。这在过去对于上述国家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必须承认,虽然人类的“太空拓荒”及“宇宙大发现”活动从1957年“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进入轨道算起已经有超过60年的历史,且太空探索对目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就整个地球村而言,太空仍然是只有少数国家才有能力涉足的精英舞台。国与国之间在科技能力与国家实力上的巨大落差在太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对于绝大多数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长期以来他们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影响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航天大发现”活动中,这不仅意味着他们难以充分享受航天探索带来的利益与机会,更很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在未来人类的太空化前景中完全失去立足之地。
可以作为参照的是,中国在人类航海大发现时代中的境遇就足以描绘出这幅并不乐观的图景。
有人在坚持冷战时期对太空的理解,但中国仍在努力摒弃这一桎梏。
因此,在2018年的今天,也正是由中国在太空率先迈出了脱离地球村丛林法则的坚实一步。这一步也许很小,却有着光辉的里程碑意义。我们坚信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太空游戏”的权利,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享有跟上宇宙速度的机会。如果谁暂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中国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从长远看,荟萃了更多、更多元化的人类智力与才华的中国空间站也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收获。由此可见,空间站合作项目依旧秉承着中国长期以来所提倡的太空“共赢”原则,而非某些航天大国顽固坚持的太空冷战与零和博弈思维
由此再回到争议本身,如果像某些居心叵测者肆意猜测的那样,中国打算利用这样一个合作项目来换取额外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的话,将会是多么的愚蠢与毫无必要。毕竟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航天科研项目至少暂时看来并非刚需,如果他们看不到邀请者的诚意,所谓“拿出有价值的利益作为交换筹码”又如何自洽。
不一样的合作
中国领导人在太空探索上的高瞻远瞩也为地球上的国家间合作共赢搭建了一条新的太空通道,虽然类似的合作并非中国首创。
1975年的美苏太空握手是在这一领域的首次尝试,其所带来的象征性友谊在那个全世界被核战阴云笼罩、东西方阵营剑拔弩张的年代,的确给人类传达了些许心灵的温暖与幻想——但也仅此而已。握手之后冷战仍在继续,美苏之间以争夺军事和科技制高点为主要目标的太空竞赛愈演愈烈。美国绝不会开放自己的“阿波罗”飞船载着俄国人去月球旅行,而俄国人也肯定不会答应让一位美国航天员去操纵“礼炮”号空间站上的“神秘武器”。
美苏太空握手是冷战期间“缓和”的一次政治宣示,但这种略显做作的姿态显然不可能解决冷战存在的根源。
冷战的结束似乎为人类真正联合起来探索太空打开了窗口。美国航天员被允许进入“和平”号空间站做科研;在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完全承担起了运送美国人进入太空的重任;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也曾盛情邀请中国加入;而更雄心勃勃的国际合作则在国际空间站上实现,太空似乎真的没有了国界…… 
但也只是某些特定国家的国界而已,且即便在这些貌似“友好”的特定国家之间,太空合作也带有在后冷战时代沦为利益交换的名利场的色彩。
不应被忽略的现实是:美国必须为自己的航天员搭乘“联盟”号飞船支付极为高昂的票价。莫斯科在这个事情上一直没什么情面好讲,只要票卖得出去,价格越贵越好。“联盟”号针对国外客户的票价在21世纪初还只有2000万美元左右,到美国航天飞机退役的第二年(2012年)就陡增至8000万美元,现在已逼近亿元大关。毫无疑问,这已经是明显脱离成本核算的纯商业行为——当自己垄断了整个市场和渠道后,莫斯科认为再高的票价也是合理的。
而欧洲“伽利略”项目参与国在经过最初的蜜月期后也很快陷入困境。中国不是印度,中国不当“提款机”。北京在发现欧洲人不打算与中国分享核心技术后果断退出,并全力投入“北斗”系统的研制部署。
国际空间站同样没有免费的午餐。该项目由美俄主导,从最初的研制和搭建时期开始,就本着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的实用主义原则执行。因此,国际空间站其实仍是一个封闭的精英俱乐部。在那个年代既缺钱又缺技术,在政治上还不被信任的中国被拒绝参加,2011年美国甚至立法禁止美国宇航局(NASA)和中国在太空领域合作,直到2017年才首次允许中国一所大学的小型实验设备搭载美国飞船进入国际空战站。将整个国际空间站开放给全世界更是“天方夜谭”,俱乐部大佬们绝对不会去想是不是应该邀请几位莫桑比克科学家上来做研究这种问题。
这恐怕才是那些质疑中国空间站科研合作项目的人的逻辑基础——地球上国际关系中的一切“原罪”都会理所当然的被投射到太空,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么想、这么干的
国际空间站并不那么“国际化”,中国早就有着切身体会。
2000年智慧传承
中国人的想法则完全不同。国际空间站由“被筛选”后的多国联合研制、搭建,并主要由项目参与国使用;而中国空间站的研制发射工作与相关费用完全由中国自己承担,然后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再共享相关科研成果与利益。这样的概念在外界看来也许很新鲜,实际上对中国来说却只是对自己祖先智慧的传承而已。
从2000多年前的汉朝开始,中国中央政府通过打通并维持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让沿路国家享受到了贸易繁荣与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推动了中国与沿路和沿路国家彼此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并未尝试在国境外以“护路”为名维持强大的军事控制,也没有在中华册封体系外的域外国家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甚至直接殖民征服。
在长达2000多年的亚洲国际秩序构建与运行中,开放、包容,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丝绸之路,为一个稳定持久的向心多环式国际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该体系尽管与现代主权国家概念有所不同,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证了地区和平与稳定。
同样,今天中国提出的空间站科研合作计划依然遵从着“丝路精神”。其完全的开放性与无条件合作的宗旨有希望让所有愿意参与其中的国家收获实质的技术或经济成果,以及迈向未来与太空时代前行的信心与渴望。
数千年来,凭借“丝绸之路”的通商与交往,我们今日生活中已不可或缺的胡椒、黄瓜、石榴、大蒜,以及别样风情的音乐、舞蹈、宗教等精神世界的事物源源东来。这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也将造福太空探索。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个小小的“太空铁盒子”里,真正的国际主义友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将逐渐荟萃凝聚,并传达给空间站外的整个世界。而人类的历史和那些从中受益的国家与人民,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个最初提供了机会的国家,因为正是这个国家和他的领导者用博大的胸襟与卓识在太空开创出了一条新丝路。
与那些短视的当代帝国主义思维相比,无论地球上的“一带一路”还是太空中的“丝路精神”都必然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02:36 PM , Processed in 0.0369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