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户口,并不能让生活一通百通”
我决定回成都工作时,上个公司的老板很看好我,说我会“降维打击”本地人,搞得我心里多少有点优越感。回来一年,我不仅完全转变了观念,甚至已经换了行业。
我之前在央视下属的新媒体做运营,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小编”。我自信对互联网的玩法非常熟悉,至少不会无法适应成都的环境。结果,回到成都的第一份工作,总监就特别怀疑地对我说:“你没有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
在成都,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依然非常大,所谓的新媒体,也只是报纸内容在微信平台的分发,完全谈不上自流量和自融资。我参加了几家公司的面试,那些面试官都对我的用词感到很新鲜。
但是预期的“降维打击”没有实现,我反而深受打击。我的老板对十万加毫无兴趣,他只想我给他直接赚到100万。在他们看来,纯内容不会有直接产出,所以我写的东西都直接服务于商业目的。
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变。但是好在,我勉强适应了。虽然公司管理混乱,对业务的认知也糟糕,可我还是从经理身上学到很多接地气的东西。开发一条产品线之前,你要怎么做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简单地说,你要怎么实实在在地赚钱。
我发现自己很少和北京的朋友谈论思想和文化了,至多会就着行业的东西聊一聊。我开始务实,果断选择转行,开始做游戏加速器的运营工作。好在,游戏在成都发展很快,在全国前几名。
要说成都户口,并不像工作经验一样,能让在成都的生活一通百通。和女朋友一起在成都落户后,我们的婚期反而推迟了。
原因当然也怪不得别人。我是成都引进人才中最末的一等,简单讲就是研究生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在住房方面,我们有相应的补贴政策,能够以几百块钱的低价租到人才公寓。租满5年,我们能以现在的价格把房子买下来。
这个政策对我来说十分有诱惑力。但是已有的人才公寓需要排队摇号,在建的可能要等两三年才能建成,等得我有些心灰意冷。前阵子新都区公布了一批人才公寓配租入住的名额,2月份整个区只有29人拎包入住,真正能享受到政策的人非常有限。我觉得这些人才公寓更像是政府的名片,只负责吸引人才,不负责容纳所有人才。
结婚,还是等人才公寓政策?我俩都在纠结。唯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的预算只够负担城北的房价,而我俩的工作都在南边,将来我需要坐20站地铁,花1个多小时上班。现在为了上班方便,我们还在南边租房。
最终,我决定忘掉人才公寓的事情,抓紧买房。毕竟,再不买,摇号都摇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