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心愚法师
一
对于我们凡夫来说,阿赖耶识是无法直接感知和认识的对象,或者说,因为我们凡夫能够感知到的自己的认识都是前六识的作用,凡夫无法用前六识直接感知和认识到第八识的存在。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感知不到它认识不到它,那如何来证明它是存在的呢?当然,这里的“存在”也是相对而言的,诸法的“假”和“实”是相对的,而且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所以阿赖耶识虽然最终也是可以破除的,也可以看做是安立施设的,但在凡夫破除法执的过程中仍需要认为其存在是真实的,所以就需要来讨论其存在的理由。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所面对的受众是哪些人?对于不信佛不学佛甚至排斥和诽谤佛法的人来说,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些人连佛、因果、轮回等等的存在都不相信,何谈对他们论证阿赖耶识呢?所以要明确一下,所谓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针对的是已经学佛的佛弟子,还有否定和排斥大乘佛法的小乘佛子们,为了让这些人能够理解和接受大乘的法义,认识到大乘佛法的殊胜,所以才要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
二
在《成唯识论》中论证阿赖耶识存在是从两个方面,一个叫“教证”,所谓的教证,就是用佛陀说过的话来证明,佛陀说的话对于佛弟子而言是圣言量或者圣教量,可以作为佛弟子之间讨论问题的依据;第二个方面叫做“理证”,就是通过逻辑推论来证明,按照大家都认可的基本事实和基本逻辑来推理。《成唯识论》中“教证”列举了五个内容,“理证”列举了十个内容,合起来成为“五教十理”。我们可以先看一下“五教”的内容:
01
1.《大乘阿毗达摩经》中说过两个偈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大乘阿毗达摩经》也是一部论体的经,是佛陀总结自己所说教法的,但是这个经已经失传了,只是其中有一品叫做“摄大乘品”被无著菩萨讲解过,就成了后来的《摄大乘论》,保留了这部经里的一些内容。那么这里的两个偈子呢,就是说,无始以来的一切诸法总要有一个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吧?无始以来众生的轮回乃至于以后能够成佛,总要有个原因吧?那么这个根本的原因就是阿赖耶识。由于它能够含摄诸法种子,所以被称为阿赖耶识,这是佛陀亲自宣说的。
02
2.《解深密经》中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此处“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的异名,吕澂重译的《西藏传本摄大乘论》中译为:“执持识是甚湛深,一切种子如瀑流,勿彼起于我分别,故于诸愚不为说。”
《解深密经》是佛在报身国土为地上菩萨所说的经典,是究竟了义的教法,佛陀在这里说道,阿赖耶识非常的深细,它所含藏的种子就像激流澎湃的江河一样,但是佛陀对于普通的凡夫和小乘弟子是不宣讲阿赖耶识的,因为怕他们又对这个阿赖耶识产生执着,认为阿赖耶识就是“我”而产生我执了。
03
3.《入楞伽经》中说:“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
《入楞伽经》中此处将阿赖耶识称为“藏识”,比如他象大海一样,能永无间断地生起诸转识的功能,这也是对阿赖耶识成立的经典依据。
04
4. 虽然小乘的一些佛弟子对大乘的经典持否定态度,但对于以《阿含经》为代表的原始佛教经典,则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是承认的。《摄大乘论》中引《增一阿含经》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
由于在北传的四部《阿含经》中找不到这段译文,所以该段引证的可靠性也曾受到质疑。但韩镜清根据藏文翻译的《总摄大乘纲领论》中提及,此段经文出自《增一阿含经》中的《如来出世四行相胜利经》;另据杨郁文《阿含要略》中对南传巴利文经典中的相关段落曾经引用,“Alayarama kho pan’ayam pajaalayarata alayasamudita, alayaramaya kho pana pajaya alayarataya alayasamudita duddasamidam thanam,yad idam idapaccayatapaticcasamuppado”(南传相应部第6相应第1经,相应部第4卷136页),此段经文译为中文则是,“又此诸人等,乐阿赖耶,喜阿赖耶,跳跃阿赖耶。诸人依于乐阿赖耶,喜阿赖耶,跳跃阿赖耶,难明此理。”由此可以证明《摄大乘论》所引经文的可靠性,亦可证明佛陀在小乘经典中也曾宣说过阿赖耶识。
三
佛法是特别提倡理性的,所以即使是“圣言量”,佛陀也倡导我们经过理性的思考,然后才能做出判断。关于阿赖耶识成立的问题,也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成唯识论》在这方面列举了十点内容:
01
1.由持种心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
此处是说,如果仅有前六识而没有阿赖耶识,那经说心是诸法种子的集合就没法成立了,因为前六识很明显是无法作为种子的集合的。这是从保持种子之心的存在来论证第八识存在的必然性。
02
2.由异熟心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又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
此处是从存在异熟心论证成立阿赖耶识,首先引用经文,肯定了异熟心的存在。小乘只承认六识,但六识并非真的异熟心,有间断,不能持续恒常地存在,所以不能成为善恶业果相续的载体。所以如果没有第八识,就不存在经中说的异熟心;要使经中说的真异熟心成立,便应该承认存在第八识。
03
3.由三界、五趣、四生的主体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又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故。’谓要实有、恒、遍、无杂,彼法可立正实趣生。非异熟法,趣生杂乱,住此起余趣生法故。”
此处是说,既然经中说众生有流转五趣、四生等各种生命形态,如果没有这第八阿赖耶识,那么在各种生命形态中流转的主体就不应存在。
这里说能在三界中轮回的主体,应具备四种性质:一、具有实体;二、在一期生命中持续地存在;三、能在三界九地中普遍存在;四、无杂乱。能够同时具备这四种性质,前六识是无法具备的,所以需要承许阿赖耶识是一定存在的。
044.由有执受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又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
此处是从能执受的主体论证阿赖耶识的成立。经中说众生觉得自己有身体,是因为有执受,既然身体是被执受的对象,那就应该有能执受的主体,这能执受的主体,就是阿赖耶识,前六识是无法承担这个执受的功能的。
05
5.由寿、暖、识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又契经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不应有故。”
此处是从保持寿(寿命)与暖(体温)的识来论证阿赖耶识的成立。如经中所说,寿与暖是依托识而存在,是在一世生命中没有间断的。而前六识有间断,所以,二者不可能是依托前六识而存在,它们必定是依托永恒而无间断的阿赖耶识而存在。
06
6. 由生死时心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
此处是从出生及临终时存在的心来论证阿赖耶识的成立。众生在出生及临终时,六识活动都不存在,但按理而言此时仍应有心,若此时无心,则众生不能称为众生。因此,此时存在的心应是第八阿赖耶识。
07
7. 由缘起依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
此处是从名色与识的关系论证第八识的存在。经中说,名色与识相互依赖,同时生起。而与名色相对的识,具有始终保持名色的作用,这不是有间断的六识能胜任的,所以需要承许阿赖耶识的存在。
08
8.由识食之体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又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
此处是从四食中识食的涵义来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如果没有这阿赖耶识,那第四食即“识食“就无法成立了。
09
9. 由灭尽定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又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故。”
此处是从灭尽定有识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经中说,灭尽定中仍有识不离身。但灭尽定中,六识及其相应心所都停止了活动,如果没有阿赖耶识,那不离身的识又是什么呢?所以,灭尽定中必定有识,此识就是阿赖耶识。
10
10. 由染净法延续之因证明阿赖耶识的成立
《成唯识论》中说:“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
此处是从污染或清净的一切事物能得以延续的原因来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污染或清净的事物,在经历了不同的乃至相反的状态后能再次生起,是由于各自的种子;而种子的形成和保持,需要有能受熏和持种的识,这只能是阿赖耶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保持各种事物的种子,那么污染或清净事物的生起,都将是无因而生。因此,只有承认阿赖耶识的存在,才符合佛教的因果理论,才能对一切事物作出充分合理的说明。
从这十个“理证”的方面可以看出,这里的论证主要是针对小乘佛子或者是初入大乘尚有犹疑的佛子,而且采用的论证方法多为反证,即如果不承许阿赖耶识的存在的话,那么便有一些大家共许的基本常识是说不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