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作为纳吉布的政治教父,马哈蒂尔却认为,纳吉布一系列重大政策,背离了自己倡导的政治路线和他对马来西亚发展的预期。
在纳吉布的执政期间,马来西亚贪腐问题日益严重,通货膨胀的压力和收入增长趋缓,让民众怨声载道。尽管2017年马来西亚的GDP增长达5.9%,但通胀率高达3.8%,也创下历史新高。2018年3月,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长拿督斯里依德利斯祖索指出,马国青年失业率达到12.4%。
马哈蒂尔眼看自己当权时提出的“2020愿景”难以实现,纳吉布又热衷于收揽权柄;再加上马哈蒂尔的儿子穆克里仕途受阻,2016年2月,马哈蒂尔愤而退党,离开自己曾长期领导的国民阵线。
作为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马哈蒂尔认为,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神圣不可侵犯,这也是他积极倡导“亚洲价值”的思想根源。在他眼里,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弱小的发展中国家,不论依附于哪一个大国,都意味着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主权。
在上世纪亚洲政治强人辈出的年代,许多东南亚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只有推动东南亚地区的一体化,各国才有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障国家主权,并与其他大国周旋。于是,一个缺乏实质领导者的东盟,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虽然东盟成立的时间点带有亲美的冷战背景,但东盟也不可能彻底依附于任何大国。在此背景下,马哈蒂尔成为东盟的积极拥护者。
1982年初,马哈蒂尔便公开主张马来西亚要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在执政之初,马哈蒂尔治下的马来西亚政府,便确立了进口替代、产业政策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相结合的经济战略。因此,在马哈蒂尔的执政生涯中,他的经济政策,均表现出浓厚的新重商主义或经济民族主义的色彩。
1983年,马来西亚设立国营汽车厂普腾(Proton),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而到2017年,亏损连连的普腾汽车,已被中国的吉利控股集团收购了49%股份。但纵观马哈蒂尔执政时期,马来西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平均每年名义GDP增速高达9.5%,实际GDP增速达5.9%,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即便身处于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口,马哈蒂尔依旧不改其经济政策原则,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带有新自由主义色彩的救助方案,最终使马来西亚经济免于应着陆。也正是因为其坚持己见、挑战国际压力所获得的成功经济成果,马哈蒂尔在2003年卸任总理后,仍在国民阵线中的主要政党“巫统”和马来西亚民间拥有颇高声望。这也成为他日后合纵连横,东山再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