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9|回复: 0

[军事] 垂暮支点,俄罗斯空军的米格系列战斗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7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垂暮支点,俄罗斯空军的米格系列战斗机

 李昭辉  空军之翼  1周前

译者注:本文原文发表在2018年3月份的《作战飞机月刊》杂志上,原作者是彼得•布托沃斯基。布托沃斯基先生是一位波兰航空专家,也是多本航空杂志的特约作者,他对俄罗斯航空工业有长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为各种渠道所引用。译文所配图片有改动。

  “经典”的米格-29“支点”的服役历程已走向终结;而在米格-29K的机体基础上,俄罗斯方面研制出了一系列名为米格-29M和米格-35的衍生型号,这些改进型“支点”-F已经投入了批量生产。此外, 本文还审视了米格-31“猎狐犬”重型截击机的现状。


近年来,米格-29在越来越青睐“侧卫”的俄罗斯空天军中的地位逐渐式微。俄罗斯空天军中现在还剩下少数几架“经典”的米格-29,以及两批米格-29SMT

总体概述

  过去五年间,俄罗斯空天军中硕果仅存的三个装备初始型米格-29战机的单位——驻扎在多姆纳(Domna)、米列罗沃(Millerovo)和库尔斯克(Kursk)的航空兵团——都重新换装了新式苏-30SM战斗机。俄军仍然装备有约100架米格-29,包括较新的SMT型,但后者大部分被划拨给了阿斯特拉罕(Astrakhan)、阿尔马维尔(Armavir)和库什契夫斯卡亚(Kushchevskaya)的三处训练基地。除此之外,剩下的唯一一个米格-29作战单位位于亚美尼亚的艾瑞布尼(Erebuni),还要加上驻库宾卡(Kubinka)航空技术演示中心的“雨燕”(Strizhi,英文Swifts)特技飞行表演队。


上面这架机号为RF-90847的“支点”是部署在阿斯特拉罕训练中心的那批新型米格-29SMT中的一架

  与其他各种俄军武器装备一样,米格-29SMT也在叙利亚经受了战火的锤炼——在2017年9月至12月间,俄军将阿斯特拉罕训练中心的几架米格-29战机部署到了叙利亚。


表1. 俄罗斯空天军用于战斗机训练的航空基地

  虽然现在米格-29大部分已经被其他机型取代,但在其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支点”重新定义了人们心目中俄制战斗机的形象。由联邦德国空军继承的前东德空军的米格-29依旧是西方评估“支点”系列战斗机最完整的情报来源。米格-29最值得称道的是用于为R-73近距格斗导弹(北约代号AA-12“射手”)指示目标的头盔瞄准系统。米格-29所具备的机动性、爬升率、加速性能、雷达探测距离和非常容易的地面维护保障给联邦德国空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的是,当时德国空军的“支点”每1000飞行小时会出现300次问题,而其“狂风”战斗机出现的问题次数为380次。米格-29在对比测试中表现出的缺点包括:燃料储量不足;由于必须操纵的开关数量据称远远超过西方飞机导致飞行员的工作负荷较高;驾驶舱视野较差(特别是后向视野);对地作战潜力较为有限。其他方面的缺陷还包括每次实际上只能与单个目标交战,机载设备的重量和尺寸偏大,以及机体许多零部件、发动机和其他设备的寿命相对较短。


米格-29“产品9.12”的座舱布局


变革的时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俄罗斯空军对尺寸较小的米格-29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并对体型庞大的苏-27青睐有加,因为后者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还对“侧卫”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投资。相反,俄军甚至连对老旧的“支点”进行中期升级的打算也没有。

  2009年,俄罗斯空军接受了一批改进型米格-29SMT,但这只是因为它们被阿尔及利亚退货且没有其他客户出面“接盘”才这样做的。俄军方后来又在2014年采购了14架米格-29SMT,但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RAC)下属的米格飞机公司保持运转。


红色的侧面数字和白/灰/绿色涂装方案意味着这架米格-29SMT是被阿尔及利亚退货的那批“支点”中的一架

  这些被阿尔及利亚退货的米格-29SMT型飞机(“产品9.19”)被分配给了驻扎在库尔斯克的歼击机团,但即使是这些飞机也从2017年6月起开始被苏-30SM所取代。较新的那批米格-29SMT(“产品9.19R”)完工于2015至2016年间,被交付给了位于阿斯特拉罕的训练中心。这些是在莫斯科地区的工厂生产的最后一批米格-29了,现在该厂已关闭。自1982年以来,该工厂共制造了1470架米格-29,此外,下诺夫哥罗德工厂还生产了274架双座型米格-29。

米格-29SMT和印度的升级

  与以往的米格-29相比,米格-29SMT(“产品9.19R”)具有更加强大的火控系统——该机配备了采用平板缝隙天线的N041R雷达,这一点类似于舰载米格-29KR和米格-35S。这款雷达是对用在出口型飞机上的“甲虫”-ME(Zhuk-ME)雷达的进一步发展型,采用了新型发射机,软件也得到了改进,且增加了工作模式。

  米格-29SMT的光电瞄准系统包括“产品13SM”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和“裂缝-3UM1”(Shchel-3UM1)头盔瞄准具。导航系统采用了法国萨基姆公司的“西格玛95”(Sigma  95)惯性导航和新型战术空中导航系统(“塔康”)。米格-29SMT的驾驶舱为所谓的“玻璃座舱”,由两台MFI-10-6M下视显示器和一台IKSh-1M平视显示器组成。


米格-29SMT的座舱

  米格-29SMT战斗机可以在6个翼下挂架上挂载4000千克重的武器和载荷。该机标准的空战武器包括左右2个机翼内侧挂架上挂载的2枚中/远程R-27R/ER(半主动雷达制导)或R-27T/ET(北约代号AA-10“白杨”,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外加机翼外侧挂架上的4枚R-73近距红外制导格斗导弹;或6枚中程主动雷达制导的RVV-AE(R-77,北约代号AA-12“蟒蛇”)空空导弹。

  米格-29SMT的空对地制导武器包括2枚Kh-29T/L导弹和多达4枚Kh-25M导弹,或2枚Kh-31A/P导弹和多达4枚KAB-500制导炸弹。该机还可挂载250千克和500千克重的自由落体炸弹、ZB-500燃烧弹、KMGU-2弹药布撒器和57至240毫米口径无制导火箭弹。米格-29SMT左翼前缘根部延伸部分的尖锐扫掠翼(LERX)中置有一门固定式格里亚泽夫/希普诺夫(Gryazev/Shipunov)GSh-30-1(9A-4071K)单管30毫米口径航炮,备弹150发。


蓝色的侧面数字和更传统的灰/绿伪装色表明这是一架隶属于阿斯特拉罕战斗训练部队的米格-29SMT

  颇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工业界曾利用印度空军中期升级“支点”的机会为己方引入了一些堪称迄今为止米格-29家族所拥有的最先进的性能。与早期的“甲虫”-ME雷达相比,米格-29UPG(“产品9.20”)采用了FGM229“甲虫”-M2E雷达,该雷达增加了工作模式。该机还采用了和米格-29K一样的新型OLS-UE(I-219/E)红外搜索跟踪系统。


初露峥嵘的“多面手”

  米格-29K是另一款因国外订单才得以问世的俄制战机。米格-29K是俄罗斯研制的第一款多用途舰载战斗机,旨在配合纯粹用于防空的苏-33作战。不过,如果没有来自印度方面的兴趣和资金,这款“支点”恐怕就永远无法问世了。

  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人就以一款全新的机体和N010(未来的“甲虫”)雷达为基础,推出了多用途舰载型米格-29K战斗机(“产品9.31”)。1988年6月23日,两架米格-29K原型机(“产品311”)中的第一架首飞,并于1989年11月1日降落在了航空母舰上,从而在俄罗斯历史上创造了又一项“第一”。尽管如此,该项目还是在1992年被放弃。


311号米格-29K原型机首次降落在“第比利斯”号航空母舰上

  印度购买“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该舰前身为“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号——重新让这款舰载战斗机焕发了生机。2004年,印度购买了16架升级版米格-29K(2010年又购买了29架),其代号分别为“产品9.41”(单座型)和“产品9.47”(双座型)。

  与“产品9.31”相比,新型米格-29K具有增大面积的两段式后缘襟翼、自适应前缘襟翼、边条涡流控制器(LEVCON)和全新的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单座型和双座型的机身几乎完全相同,包括相同的座舱盖,区别仅在于座舱盖里面的结构:单座型用一个容积为630升的油箱替代了双座型的后座舱。首架新型米格-29KUB双座原型机于2007年1月20日首飞,其后单座型米格-29K原型机于同年6月25日首飞。2009年至2016年间,所有45架米格-29K/KUB悉数交付印度。


米格-35UB采用了米格-29K的巨大襟翼和边条涡流控制器(LEVCON)

  2012年2月,俄罗斯海军也订购了20架米格-29KR战斗机和4架米格-29KUBR教练机,这里的后缀“R”表示“俄罗斯”。俄军自用的R型与标准出口型的不同之处在于航空电子设备、新增的雷达工作模式和敌我识别(IFF)方面。2014至2015年间,所有24架飞机悉数交付俄罗斯海军。2015年12月1日,俄海军在亚速海畔的叶伊斯克(Yeysk)组建了独立舰载歼击航空兵第100团(100th  OKIAP)。2017年,该单位与苏-33一起被转移到了位于北莫尔斯克-3机场(Severomorsk-3)的永久基地。由该团指挥官弗拉基米尔•科库林(Vladimir  Kokurin)驾驶的一架具备作战能力的米格-29KR型飞机于2016年8月8日首次降落在了“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

“米格”的实战部署

  2016年10月15日,俄罗斯海军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舰“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号在一片热烈的宣传声中从摩尔曼斯克港起航,它将驶往叙利亚的海岸。舰上搭载有3架米格-29KR(“41号”“47号”和“49号”)和1架米格-29KUBR(“52号”),这也是它们的首次战斗亮相。2016年11月13日晚,3架米格舰载机参加了地中海上空的一次训练飞行。第一架“支点”在降落在“库兹涅佐夫”号上时没发生什么意外,但第二架在降落时拉断了拦阻索。俄国人显然不愿意让第三架飞机降落到岸上,因为这样会有“丢脸”的风险。他们雄心勃勃地试图更换阻拦索,但最终失败了。米格-29KR“47号”在耗尽燃料后被弃机。飞行员安全弹射,并被卡-27PS直升机救回。2017年4月,俄国人再次背运——米格-29KR“41号”完成了在叙利亚的作战并随舰返航之后,在北莫尔斯克(Severomorsk)降落时坠毁。


米格-29KR“49号”是2016年随“库兹涅佐夫”号部署到叙利亚的4架“支点”之一

  “海支点”的载舰“库兹涅佐夫”号现在正在全面检修,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战斗机将部署在陆地机场上。事实上,它们甚至还拆下了笨重的阻拦尾钩,并在机身尾部下方代之以专门设计的减速板容纳槽。只有当这些飞机重返航母甲板时,其尾钩才会被重新安上。

  展望未来,很难想象米格-29K会进一步扩大生产。俄罗斯海军几乎不需要新的舰载战斗机,米格-29K在国际市场上也没什么销路。印度海军虽然需要新的舰载战斗机,并已发出采购57架多用途舰载战斗机(MRCBF)的需求书,但似乎并未考虑米格-29。事实上,对印度海军而言,坚持要求采购新机型是唯一的途径,这也反衬出了印度海军对“海支点”的失望。


降落在“维克拉玛蒂亚”号航空母舰上的印度海军米格-29K战斗机


米格-29KR“海支点”

  米格-29KR(KUBR是双座型)采用了PraNK-29KR一体化导航定位套件,通过Mil Std  1553B兼容数据总线进行管理。该机主要的瞄准传感器是N041(出口型采用的是FGM129“甲虫”-M1E)平板缝隙天线雷达和I-219  OLS-U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无论是印度的还是俄罗斯的“海支点”都使用了法国泰雷兹集团制造的TopSight-E头盔显示系统(HMDS)。米格-29K战斗机的9个外挂点总共可挂载4500千克重的武器和载荷。在空对空武器方面,该机最多可挂载6枚中程RVV-AE(R-77,北约代号AA-12“蟒蛇”)导弹,或多达8枚短程R-73(北约代号AA-12“射手”)导弹。空对地武器方面,该机可挂载4枚亚音速Kh-35反舰导弹,或4枚超音速Kh-31A反舰导弹,或4枚KAB-500Kr电视制导炸弹。所有的“海支点”都配备有一门30毫米口径单管航炮。


表2. 俄罗斯海军中的战斗机作战部队

最后的“支点”

  基于米格-29K的机身,俄罗斯研发了一种崭新的陆基衍生型号。新型号被称为“米格-29M”或“米格-35”,这款改进后的“支点”-F现已投入批量生产。无论是被叫做米格-29M还是米格-35,这些最新的“支点”其实是同一种飞机——不同的身份主要取决于在军火市场上的称谓:先是由叙利亚下单(现已中止)、然后是埃及下单的型号被命名为米格-29M或米格-29M2(双座型号),而俄罗斯自用型被命名为米格-35S/35UB,但这两种飞机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就准备交付叙利亚的初始型“支点”-F而言,米高扬设计局对其的内部代号为“产品9.41S”(单座型)和“产品9.47S”(双座型);为埃及研制的进一步发展型代号“产品9.41SM”和“产品9.47SM”,为俄军生产的代号“产品9.41SR”和“产品9.47SR”。

  米格-29M/米格-35的机身以米格-29K舰载战斗机为基础,但有若干简化。“支点”-F没有尾钩和机翼折叠机构,用于航母作业的特种导航设备也被移除。与“经典”的米格-29相比,新米格的推力增加了8%,燃油搭载量增加了45%,从而解决了这款战斗机主要的“阿喀琉斯之踵”——航程过短。


米格-35边条下方的扰流板是新一代“支点”家族的标配,在低速大攻角下能对边条涡流的脱离位置进行控制,减少对垂尾的干扰

  饶是如此,俄罗斯空天军(VKS)对米格-35仍然不感兴趣。尽管发表过多次声明,但俄罗斯国防部对继续为新“支点”下订单一事还是一拖再拖。俄军可能会购买一批(24至37架)飞机作为协助出口工作的举措,因为给自己国家生产的战斗机背书起码不是什么坏事。相关线索可以在2017年11月对俄罗斯空天军前总司令维克托•邦达列夫(Viktor  Bondarev)的采访中找到——邦达列夫表示,飞行员训练的最后阶段可能会使用米格-29和米格-35,这表明“支点”-F永远不会装备俄空天军一线部队。更有可能的是,米格-35会重演“经典”的米格-29的命运,即被分配到训练单位,也许还会分配到位于库宾卡的“雨燕”特技飞行表演队。


俄罗斯空天军可能会接收少量米格-35用于高级训练,但该型战斗机主要还是用于出口


“支点”-F的“任务套件”

  2007年,俄罗斯人首次将这种最新型的“支点”命名为米格-35。这款战斗机原本是基于印度提出的“中型多用途作战飞机”(MMRCA)的要求而研发的,并准备提供给印度。其改进型“产品9.61”采用了有源相控阵体制的“甲虫”-AE雷达。米格-35最终在竞标中失利,其他使用米格战斗机的客户也没有对这款AESA雷达表示出兴趣。

  埃及订购的米格-29M/M2采用的是机械转动的平板缝隙天线FGM129S“甲虫”-M1SE雷达,而俄罗斯则更喜欢为其米格-35S配备一款类似的N041雷达,与出口型“甲虫”雷达相比,N041雷达具有更先进的作战模式。尽管如此,莫斯科法兹特隆雷达设计局(Phazotron-NIIR)仍在继续研究AESA雷达——AESA雷达仍然是未来改进型“支点”的选择。


“甲虫”-AE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

  首台FGA29“甲虫”-AE雷达于2008年6月首次在“支点”-F上开机测试——这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安装AESA雷达的战斗机进行测试。放大了天线后的FGA35“甲虫”-AE雷达的探测距离为200千米(FGA29型仅为130千米),并将用于生产型飞机。2016年,莫斯科法兹特隆雷达设计局推出了另一款FGA50“甲虫”-AME雷达,该雷达的新型收发模块采用了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得益于此,新雷达的天线更薄、更轻。

  米格-29M/米格-35的光学传感器套件与苏-35的非常类似,包括两种目标传感器:OLS-UEM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和I-220/KE空地瞄准吊舱,以及I-222  SOER-M导弹逼近警告系统。米格-29M/米格-35战斗机可以挂载俄罗斯所有现役类型的战术航空武器,如4枚超音速Kh-31A/P反舰/反辐射导弹,4枚亚音速Kh-35反舰导弹或4枚KAB-500Kr电视制导炸弹。已经有人看到该机挂载有新型Kh-38M导弹和“雷霆”(Grom)光电制导弹药。空对空武器包括多达6枚中程R-77导弹,或多达8枚R-73/R-74M近距格斗导弹。



这架米格-29M是按照叙利亚订单要求生产的那两架飞机之一,下图该机挂载了1枚“雷霆-E2”滑翔光电制导炸弹

  按照“俄军自用标准”制造的、用于俄空天军评估的两架预生产型飞机(单座米格-35S“702号”和双座米格-29UB“712号”)已交付。这两架飞机均已于一年多前开始进行试飞:“702号”于2016年11月24日飞上蓝天,一周后“712号”也飞上了蓝天。



米格-35UB“712号”是按照俄军自用标准制造的两架预生产飞机之一。上面照片中的“712号”挂载了一具I-220/KE空地瞄准吊舱

  目前唯一订购新“支点”的有效合同是埃及于2015年4月与俄方签署的,合同内容包括46架米格-29M和米格-29M2战机。首批按照埃及要求生产的飞机——双座米格-29M2“811号”和单座米格-29M“801号”在2017年春季开始接受评估,2017年秋天开始向埃及交付生产型飞机。俄方早在2006年11月便已与叙利亚签署的采购12架米格-29M/M2的合同实际上已经冻结。按照叙利亚标准生产的只有两架原型机:2012年2月3日首飞的单座“741号”和实际于2011年12月24日升空的双座“747号”。


表3. 俄罗斯空天军中的战斗机作战部队


出色的“猎狐犬”

  看看俄罗斯的地理态势便不难发现,其北部广阔的领土无人居住,且靠近一个“潜在的敌人”——美国,再加上此地稀疏分布的机场、雷达站和导弹阵地,这一切共同创造了俄国人对一款远程截击机的需求。这种截击机必须能在有限的地面支持下利用编队内的自动数据交换系统作战;对任何威胁必须快速做出反应,因此需要较高的飞行速度。以上两点恰为米格-31所擅长:除了俄罗斯,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需要装备一款像米格-31“猎狐犬”那样的飞机——一架庞大的、坚固耐用的、重量级的截击机,可以飞出2.8马赫的高速和很远的航程。


米格-31的历史远没有结束,并且不断有报道说我们将来会看到该机的新升级版本

  “猎狐犬”的超音速航程为1300千米,亚音速航程为3000千米,并且可以以2.8马赫的高速飞行,或是以2.35马赫的速度巡航。这种截击机用于在有或没有地面控制拦截(GCI)网络支持的情况下自主作战,以抵御敌人重型轰炸机或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的攻击。

  1975年9月16日,最初的米格-31原型机首飞。之后,下诺夫哥罗德市的“猎鹰”工厂在1976至1994年间制造了519架米格-31。第一支装备这款截击机的部队是现已解散的歼击航空兵第786团,该团驻扎在下诺夫哥罗德附近的普拉夫金斯克(Pravdinsk),于1983年具备了作战能力。

  2007年,俄罗斯空天军下令升级首批米格-31“猎狐犬”(升级为BM型),并于2008年3月20日将首批完成升级的两架飞机交付给萨瓦斯列依卡(Savasleyka)机场进行战斗评估。升级为BM型的主要目标是使米格-31能够挂载新型空空导弹,同时为机载雷达引入了新模式,并扩大了探测距离。2011年,下诺夫哥罗德市的“猎鹰”工厂开始对米格-31进行大规模升级;另外一小部分飞机的升级工作也正在勒热夫市(Rzhev)的514飞机修理厂进行着。


两台D-30F-6涡轮风扇发动机加力全开正在升空的米格-31,可见其发动机喷出的巨大尾流

  今天,俄军手头上的120架米格-31几乎全部完成了升级,剩下的少数几架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升级工作。此外,大约有150架飞机处于封存状态,这些飞机可以恢复至正常服役状态。事实上,除了目前使用米格-31的6支部队以外,俄罗斯方面正考虑在北极的提克西(Tiksi,位于雅库特共和国)和阿纳德尔(Anadyr,位于楚科奇半岛)建立新的“猎狐犬”基地。


表4. 装备米格-31截击机的俄罗斯海空军部队单位

  米格-31的动力装置为两台推力为152千牛的D-30F-6涡轮风扇发动机,由彼尔姆(Perm)市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研制。在基本型“猎狐犬”中,与功率强大且波束变换迅速的“盾牌”(Zaslon)雷达配合作战的是4枚R-33(北约代号AA-9“阿莫斯”)空空导弹。“盾牌”雷达(北约代号“闪电舞”)是世界上第一台安装在战斗机上的相控阵雷达。“盾牌”雷达的主要功能是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与其中的4个目标交战,而不论这些目标在哪里。哪怕一个目标在平流层飞行,另一个目标在地面上方不远处飞行,米格-31发射的导弹依然可以被分别引导到这两个目标上。米格-31BM的“盾牌”-AM雷达及其新型计算机系统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的探测距离为240千米,是之前的两倍。据报道,“盾牌”-AM雷达可以跟踪24个目标,并同时与其中的6个目标交战。


一架正在滑行的米格-31,其两具减速伞在尾流中被吹得上下翻滚

  尽管如此,目前的米格-31BM还没有达到其最终标准。预计在后续升级中将增加新的“产品810”超远程空空导弹和K-77M中程空空导弹,而且俄军方正在考虑为“猎狐犬”安装新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迄今为止,已知这款截击机配备有两种先进的自卫系统,即Kedr-29-31和L370K31“维捷布斯克”(Vitebsk),辅以红外导弹发射告警传感器、雷达告警接收机(RWR)、有源电子干扰器、热焰弹/诱饵箔条发射器和拖曳诱饵。目前尚不清楚上述项目中哪个已被俄军方选中。

“猎狐犬”的“武器库”

  俄罗斯“信号旗”设计局研制的R-33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产品410”,北约代号AA-9“阿莫斯”)让米格-31获得了远达120千米的开火距离。基本型R-33导弹及其配备有核弹头的R-33S型(“产品520”)都是米格-31的专用导弹。对升级后的米格-31BM而言,其还可挂载4枚新型R-37M空空导弹(“产品610M”,北约代号AA-13“斧头”),射程为200千米。R-37M导弹于2011年首次由米格-31BM试射,并在2014年完成了状态评估。目前该导弹正在科罗廖夫市(Korolev)战术导弹公司(KTRV)的工厂中生产。RVV-BD(“产品620”)是R-37M导弹的出口型号。和R-33一样,R-37M也是在“猎狐犬”的机身下串联成对挂载的。在发射时,R-33/R-37导弹先通过机腹半埋挂架向下弹射,然后火箭发动机才点火。对米格-31BM而言,其最多可挂载4枚R-73近距格斗导弹,用以取代自卫用的老式R-40和R-60导弹。米格-31的右侧机身中安装有一门六管23毫米口径GSh-6-23航炮(9YeYu),备弹260发。


从偏远的机场起飞对大片空域进行巡逻就是米格-31存在的理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06:45 PM , Processed in 0.0607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