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叙利亚人在义乌
网易图片 2018-05-17
美英法的精准打击,使得战火7年未熄的叙利亚再添废墟。我将镜头对准了这群家国已成焦土的叙利亚商人,看他们和义乌如何相互捏塑,又如何在家国与去留之间徘徊。摄影/刘飞越 编辑/简晓君
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附近,常驻着一万多名阿拉伯外商,其中有1/10来自饱受战火蹂躏的叙利亚。在他们当中,有开公司的老总、来采购的客商代理人、在义乌工商学院学中文的留学生,也有在餐厅打工的初来乍到者……他们以不同方式汇入这座没有战火的江南小城里,又不约而同地把人生编织进这个庞大而富有生机的国际级小商品市场里。前些日子,美英法的精准打击,使得战火7年未熄的叙利亚再添废墟。我将镜头对准了这群家国已成焦土的叙利亚商人,看他们和义乌如何相互捏塑,又如何在家国与去留之间徘徊。摄影/刘飞越 编辑/简晓君
当110多枚战斧式导弹染红了大马士革的夜空时,距离叙利亚7000公里外的义乌中东街则是另一番景象:夜幕降临,羊肉串小贩们熟稔地在烧烤架旁边刷着酱,江南地区本来没有的大排档烧烤文化,被大量阿拉伯烧烤摊升起的嗞嗞声填补了空白。浙江义乌宾王夜市的异国风情街(俗称中东街),迎来一群抽着阿拉伯水烟的人。来自叙利亚的阿布杜拉就像坐在自家的街头,用精美的银器泡着茶,享受着又一个平静的夜晚。他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定居在中国。这个小时候在《天方夜谭》中读到过的遥远国度,现在是他跨境生意的基石。就像一千多年前的阿拉伯商人在中国经商、定居一样,如今历史在义乌重演——目前,有为数上千像阿布杜拉一样的叙利亚商人聚居在义乌。有人一家两代都在这里经商;也有人初来乍到,寄望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生意场上掘得一桶金。
路过一家中东餐厅时,叙利亚小伙默罕默德正在吹旺水烟的炭火。默罕默德来中国已经三年了,在义乌开有一家理发店,最近由于店面搬迁有了些空档时间,默罕默德便到一家餐厅打工,专门负责给客人们点水烟挣些外快,多的时候一晚上能卖40多支,一支卖30元人民币。
普莱特是这家叙利亚餐厅的老板,他正和一位来餐馆喝咖啡的老乡聊天。普莱特来义乌已经有13年,一直都在开餐馆。
夜里,拿着留学生签证的叙利亚小伙乌尔比安在中东街一家台球店打台球。
一家叙利亚餐厅里,几位叙利亚服务员正在开着玩笑。其中一位(最右)刚来中国一周,来之前,他在叙利亚学了四年的中文。
2002年,当阿布杜拉还是个7岁的孩子时,父亲和叔叔就带着叙利亚的样品来到义乌,寻找当地的生产商。受家人的影响,阿布杜拉12岁就开始打理公司的跨国业务,并在2014年追随叔父的脚步来到中国。如今,这个95后年轻人已经是义乌生意场上的老手——他每年要向家乡叙利亚发送大概100个集装箱,每箱货的价值大约在30至40万人民币之间。图为义乌国际商贸城里一块写满外文的广告牌,下面配以一行中文字:“只要告诉我们你想要什么产品剩余事情我们搞定你就在家等收货”。
4月中旬的一天,我和阿布杜拉一起来到国际商贸城“跑市场”。 550万平方米的小商品城里,有7万多家商铺、210多万种商品可供选择:广州制造的气球,景德镇烧制的茶杯,以及平湖缝制的拖鞋,又或者是你会在开罗机场买到的那种微型塑料金字塔。 而且种类细化得惊人,一家店很可能只卖一种产品。“比如锤子,就有非常多的规格花色。”阿布杜拉最终在一个只有9平方米的摊位前停下,目光在展架上“S”型扫荡了几遍之后,他最终锁定了目标。“砰砰砰”,他拿起两只锤子用力砸了几下,眼瞅着质量还行,就开始和摊主讨价还价。
“中国的商品是最便宜的,质量也不错,而且无论要什么东西,只要有样品就一定能做出来。”一天下来,他向我总结到——而且中文说得非常溜,有时还会用汉语和你开玩笑。图为阿布杜拉在外贸商城和一位女老板合影,他是这位女老板的大客户。
相比起其他地方,阿布杜拉的同乡兼好友,曼吉达更喜欢义乌。白天,他也会到义乌国际商贸城里转转,看看有没新品上市。夜晚,则活跃在五爱小区和异域风情街一带,和抽着水烟的老乡们讨论生意经。图为曼吉达正认真地记下每件产品的规格。身后,一位中国老板和中东老板正在谈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