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0

中美贸易战风险散去 最大结构性对抗未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1 07: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8-05-21 16:09中央社 北京21日电

中美两大国决定不打贸易战,舆论以「双赢」形容之。 但有分析说,贸易战短期虽可免,但更广泛和长期的冲突未必有明显变化,「中国制造2025」计划仍是双方结构性的对抗点。

稍早前率团赴华府磋商中美贸易争端的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当地时间19日告诉媒体,中美双方在本轮经贸磋商中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

大陆舆论称许这是一项双赢的成果,躲开了贸易战开打后必然的两败俱伤。 但中美贸易是否就此步入坦途?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说,美国总统川普对北京采取的是「空前程度的威胁和压力」战略,但目的不是为了榨干中国,而是获得中方的最大让步。

据中美会后声明,双方同意,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国加大购买美国商品与服务、美国增加农产品和能源出口、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鼓励双向投资等。 其中未提及「中国制造2025」和国企补贴等中国最在意的议题。

对此,时殷弘说:「『中国制造2025』仍然是中国同美国之间结构性的对抗点。 这个对抗点是中国最不可能做出重大让步的。 」

在这个前提下,时殷弘表示,只能在「减少巨额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及「显著扩宽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准入」问题上妥协 。

他直言,在攸关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目标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不能触碰的情况下,美国在这次谈判中,对于「前两项目的,不是暂时都得了吗? 」

此外,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网上发文分析, 这次中美共识未提及「中制造2025」和国企补贴等议题,意味着短期内虽可避免贸易战,但更长时间、更广泛的冲突未必会有明显改变。

文章指出,「短期来看,美国贸易摩擦是主要分歧;中期来看,中国制造的崛起以及高技术领域与美国差距的减小,已经引起美国的警觉;而从长期来看,超出经济领域,美国对华的全面反制也绝非杞人忧天」。

时殷弘则提到,逆差和准入两个结构性问题这次只是缓解,并未解决,未来这些问题的尖锐性可能不比目前,但还会「有所表现」。

再加上中美在「中国制造2025」以及中国对国内外经济活动国家控制等问题上的长期对立, 这位知名的美国问题专家预测,双方这次虽避开了贸易战,「但我看特朗普(川普)休战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年」。

华府磋商结果公布前,外媒曾传出「中国承诺减少2000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但中美两国政府会后都未公布金额。 对此,时殷弘说,「恐怕至少比较接近(2000亿美元)吧」,「反正美国是巨量增进对华出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9 06:23 PM , Processed in 0.0823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