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4|回复: 4

[休闲时尚] 本周知乎热榜 | 一个人如何从空有上进心,化身行动上的巨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3 09: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周知乎热榜 | 一个人如何从空有上进心,化身行动上的巨人? 

知乎日报  2018-05-13

作者 知乎君


1


如何看待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杀害?

此类事件应如何避免?


热榜曝光次数 10,502,558


知友:TEDCJK(28000+ 赞同)


我们常说的「滴滴打车」(滴滴专车、滴滴快车、滴滴出租车)法律上叫做网约车。本案中的「滴滴顺风车」叫做「合乘车」,又叫「私人小客车合乘」、「拼车」,它是一种居民互助、互相分摊出行成本的绿色出行方式,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法律上与「网约车」不是一个概念,也不受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制。


而本案的悲剧之所以发生,恰恰在于「合乘车」的特殊性。


真正导致悲剧的,是无良商家(滴滴)钻了低效政府的空子,是市场管理和政府立法的双重缺位。


这个案子不是什么变态狂犯罪,而是实实在在的政府怠于立法,放纵无良奸商的典型。


知乎君针对这次事件,在上周五推送了相关文章,戳这里查看《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杀害,平台到底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


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

变成行动上的巨人?


热榜曝光次数 3,861,064


知友:邹小强(100+ 赞同)


人们拖延的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拖延的过程总是惊人相似:


  • 开始的时候时间总是很充裕,想着先干点别的

  • 快要截止了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逃避,比如说椅子不舒服、今天很累等等

  • 已经火烧眉毛了,就开始各种自责和忏悔,「哎呀,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我就是有拖延症,有懒癌」

  • 但最后总是会通过加班熬夜取得惊人的进展,结果也并不糟糕,于是这就变成了一种奖励,奖励你把拖延养成了习惯



那么怎么战胜拖延呢?大部分人的会在网上找一些战拖方法,或者是咨询一些很厉害的人,讨要一些「立竿见影」的方法,经典的问答是这样:


「我有拖延症!怎么办?」


「为什么不试试番茄工作法?很有效的!」


但他很快发现没什么卵用,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拖延,那么就不能对症下药,根据专门研究拖延现象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总结,造成拖延的因素有四个:


价值感不足:一件事情你越是看不到他对你的价值,就越会拖延,比如说写总结、被安排一些无趣的事情,我遇到一个年轻的妈妈,她总是拖着不去整理衣柜,说要整理,结果 3 个月都没整理,我们聊过之后就发现她看不到这件事对她的价值,老公不可能因为不整理衣柜就离婚吧?!


于是我问她,你现在觉得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她说把孩子带好!我继续问:那「把孩子带好」和整理衣柜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她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我不是为了自己整理衣柜,而是不想让我的女儿长大之后,衣柜像我一样乱糟糟的!」结果当晚就把衣柜彻底的整理了。


信心不足:一件事你越是没有信心完成,觉得很困难,越是容易拖延,比如说我写第一本书《小强升职记》的时候,从来没写过书,而且听说有些人要穷尽一生才能著书立说,我 27 岁何德何能写本书啊,于是就会拖延,后来我怎么解决的?


就是写博客,当我写了接近 20W 字博客的时候,写本书的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因为写 20W 字博客的过程中,积累了素材、锻炼了写作技巧,也拥有了受众群体,当然有信心完成了,也就不会拖延了。


分心冲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越是容易分心,越是容易拖延,比如说做 PPT 的时候一会去喝水,一会刷手机,一会查看邮箱,时间都被浪费完了,我的做法是极简桌面,可视范围内除了必需品其他一概去掉,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干扰源,另外就是把手机切换到勿扰模式,这样除了电话以外,手机不会有任何提醒,就减少了我的分心源。


反馈延迟:一件事的进度反馈来的越晚,就越容易拖延,比如说减肥,努力运动+控制饮食一个星期,结果一斤都没减下来,就灰心丧气了,就放弃了,这就是没有得到反馈。


我的做法是把注意力从不可控的反馈转移到可控的反馈上,还拿减肥举例子,能不能减下肉,这是不可控的,但我们能可控的就是运动量和合理饮食,所以我会记录我的运动量,体脂,只要这些有了进展,或者看到数据的不断增加,这都是对我的反馈。


上面是造成拖延的四个原因,那么你拖延的这件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要你自己判断,比如说有个家长说他们孩子写作业特别拖,基本上别人 21:00 写完,他娃就要 23:00 写完,他批评 + 打骂 + 鼓励 + 奖励,一整套方法下来都没用,后来我让他问孩子几个问题:


1、你写作业慢是因为没意思吗?(价值感不足)


2、你写作业慢是因为难吗?(信心不足)


3、你写作业慢是因为老想玩别的东西吗?(分心冲动)


4、你写作业慢是写半天都写不完吗?(反馈延迟)


后来他孩子说是因为写作业难,我就建议父母给他请个家教,后来果然解决了写作业拖延的问题。


所以没经验的人就是干着急没办法,有经验的人就会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


 你是明白了哪几个基本原理之后 

 而厨艺大增的?


热榜曝光次数 3,748,371


知友:胡厨厨(3300+ 赞同,烹饪话题优秀回答者)


在学厨之前,我也是一个业余烹饪爱好者,跟大家一样跟着网上的菜谱做菜。


但经常会有这些疑问:


为什么煨汤是后放盐,而卤菜却是先放盐?


为什么包菜要手撕、黄瓜要刀拍,而土豆却要用刀切?


锅气到底是什么?


……


后来我在学校里学习了烹饪化学、烹饪原料学、微生物学、菜肴工艺等理论实操课程后


才觉得烹饪原来不是一门玄学,而是一门科学,比如炒丝瓜要想出来的颜色翠绿,一定要先放盐,后放盐丝瓜就容易黑,是因为盐破坏了丝瓜中的酶,所以丝瓜再加热时不会发生褐变反应(变黑)。


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其实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说几个比较常见的烹饪原理。


1. 嫩肉粉、上浆、加水哪一种嫩肉方法更好?


肉老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分含量少,一种是肉纤维太粗。


针对肉水分含量少的,我们可以通过加入少量的盐,让肉其中的蛋白质产生盐溶反应吸收水分,让肉更加鲜嫩多汁了。


针对纤维太粗,用锤子把纤维锤烂、用酶把纤维破坏,是一种让肉从硬到软的一种稚嫩手段。


上浆其实就是给肉加个保护层,淀粉的变性温度低于蛋白质,可以在肉还没有变性之前形成保护膜,防止肉的水分流失。


划重点:想要肉嫩,保持水分,破坏纤维。



嫩肉粉其实是安全的调料,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酶,大多从木瓜提取。不放心的人可以用生姜汁、木瓜汁、菠萝汁等腌肉,因为其中也富含蛋白质酶。


2. 青菜炒不出水汪汪脆嫩的感觉?


大部分人炒不好绿叶青菜是因为没有掌握技巧,绿叶青菜是一种含水分特别多的食材,想炒得脆嫩多汁,一定要大火快炒。


但家中一般火力比较小,这个时候你可以多给一点油(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传导温度和润滑的作用),尽量把油烧辣,再把青菜倒进去,用筷子去翻炒,差不多青菜 7-8 成熟就可以了,等到装好盘,上桌时火候正好。


(说句实话,有些菜用筷子炒比用锅铲效果更好,建议大家准备一双长筷子炒菜,别人是掌勺的,我是掌筷的)


怕油多?装盘前用漏盆把汁水和油稍微漏一下装盘就可以了,




清炒红薯尖,口感肉肉的,非常好吃!你吃过没?


3. 酒是做菜的好帮手。


第一酒可以去腥就不多说了,第二可以增香,白酒和黄酒中的香味物质,第三可以增鲜,啤酒中的酵母就是很好的鲜味物质。


其次,我们做油脂比较大食材时,也可以多给酒。


因为酒可以让肥肉不仅香而且不油腻。原因是脂肪酸与酒精反应生成香味物质,脂肪没啦,而且又有香味物质生成,所以不仅香而且不油腻。


酒发酵过程中原有的芳香物质(主要)

乙醇与游离脂肪酸生成酯类芳香物。

利用乙酵的双重溶性将脂肪分散入汤,改善油腻口感。


4. 怎么把汤熬白?


在外吃饭,经常会发现餐馆里的汤又浓又白,在家怎么都做不出来,都纷纷猜测厨师是不是给了什么添加剂的?其实人厨师只是掌握其中的奥秘而已。


汤白三要素:脂肪、蛋白质、大火,汤的白色其实就是脂肪和水呈现的白色。


大火让油脂和水在蛋白质的作用下,充分乳化,促成汤色如奶。


5. 炒菜的一些小料特别影响口感,但不给又不香怎么办啊?


葱姜的香味物质在其汁水里面,做丸子做菜觉得姜末葱花影响口感,可以把葱姜拍一下,泡在开水里,然后用泡好的葱姜水替代。



6. 放调料味的先后顺序到底有什么讲究啊?


先给酱,因为酱又调色又调味,再调味,最后调色和给盐。


特别是烧菜和卤菜,糖和醋先给后给效果不一样,糖长时间加热会焦糖化,菜的甜度变低颜色变深。醋加热也会挥发,只能其去腥的作用。


所以糖和醋一般分两次给,起锅前补一下味道。


总结:先调味再调色最后给盐,加热易变味的调料分两次给。


7. 经常看菜谱,一会色拉油一会猪油的,偶尔还要用用鸡油。这些油到底油什么区别呢?


色拉油色泽和味道较淡,一般炒菜其润滑和传热的作用。


猪油增鲜增香,很浓厚的鲜香味。


鸡油色泽黄亮,煨汤烧菜非常适合。


单用荤油比较容易夺味,我一般喜欢荤素搭配。


色拉油:猪油:鸡油 = 5:3:1 混合好,然后一起倒锅里用葱姜蒜熬一下炒菜用,炒出来的菜又香颜色又好看。



先说这么多,其实做菜很简单。当你了解了烹饪的原理、调料的特性、食材的构成,你就会像科学家一样,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创造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


 为什么很多人保研之后都后悔了?


热榜曝光次数 3,210,984


知乎机构号:京师心理大学堂(200+ 赞同,知乎编辑推荐)


重点不在于「保研」,而是「后悔」。保研之后后悔,可能是因为沉浸在了太过美好的上行反事实思维中。


已经有答主提到:


很多人,做什么都会后悔。


后悔是什么呢?后悔的心理学定义是,将事件的真实结果和可能发生的一个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结果相比较并伴随痛苦情绪的过程。


确实,日常生活中,这样「想象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的情境可真不少见。仔细回忆一下,大家身边的人(或者自己)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想法:


要是我假期去外面旅游一圈就好了,那我就有更多谈资了

我要是没把红包拿去氪金现在就能请小姐姐吃饭了

如果我每天运动半小时也不至于每逢佳节胖十斤

如果我少打几局王者农药跟聚会上的小姐姐聊聊天,现在我们就在商量孩子取什么名字了吧(误

如果我没选择保研,而是……


如果……就好了 | 反事实思维


吃米还是吃面,做还是不做,努力一点还是放松一点,躺着保研还是苦哈哈地备考……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需要自己做出的选择。做出选择前的人们可能会思前想后,而做出选择后的人就轻松了吗?


才没有!人们的思维并不是都针对现在正在发生或将来要发生的事,而是会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对己经发生的过去事件进行思考,并且这些思考很大一部分是与事实相反的,特别是当人们经历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后,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与既定事实相反的因果推论。


这种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并表征其原本可能出现而实际未出现的结果的心理活动,就是反事实思维 (counterfactual thinking),用一口气能读完的说法解释就是与事实相反的思维。反事实思维强调与事实相反的结果,想象一种未出现的先定条件,并在这两者之间建立「如果—那么」的条件关系,即「要是……就好了」或「如果……那么……」。


也就是说,反事实思维在头脑中的存在方式就像中学到的条件命题,包括前提和结论两部分,前提是指向与过去事实的相反条件,而结论是是对过去事实的否定。


多做一点或少做一分,都是错?


我们遗憾时机白白流失,纠结多说无益,也会后悔站错队伍。这些心态便是反事实思维的不同类型。


根据反事实思维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加法式 (additive)、减法式 (subtractive) 和替代式 (substitutional)。加法式反事实思维指的是,在前提中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实进行否定的反事实思维。


例如,在「要是我假期里每天运动半小时也不至于每逢佳节胖十斤」这一假设命题中,前提「每天运动」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而是在事后回想时加上去的。


减法式反事实思维与此相反,它在头脑中假定某个既定事件并没有发生,从而对事实进行否定和重新建构,如,「我要是没把红包拿去氪金现在就能请小姐姐吃饭了」。替代式反事实思维是指假设在前提中发生的是另一个事件,如「如果我没保研而是出国了」。


早知我会那么爱你,我一定对你一见钟情


是我的错,也是世界的错


我们哀叹行无余力,也有时埋怨遇人不淑。根据反事实思维的内容,反事实思维也可以分为自我导向、行为导向和情境导向三种不同类型。


自我导向 (self-focused) 的反事实思维主要针对自己,包括习惯性的、长期的、内在的、稳定的能力、人格等方面,如「要是我勤快点就好了」、「如果我不是一个偏好即时满足的人就能存下钱」「我如果意志坚定一点就不保研而是出国了」。


行为导向 (behavior-focused) 的反事实思维则针对某一行为,即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所做或未做的行为,上文中提到的每天运动、游戏氪金等都属于此类。


情境导向 (situation-focused) 的反事实思维则像寻求借口开脱一般,将评价的对象指向与个体无关且无法控制的外在情境因素,如天气、运气等,如「要是考六级那天没下雨,我的听力就不会受干扰了,我就能考过了」「要是保研系统再难看一点我就放弃了」。



希望它变得更好,也幸好没有更坏


上文中提到的例子大多是希望自己本来能得到更好的结果,似乎遗憾、哀叹就是反事实思维的基调。但同时,反事实思维也有庆幸的方面。


上行 (upward) 反事实思维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想象其如果满足某种条件,而可能出现的比事实更好的结果,上文中的例子多数属于此类,对保研后悔的人多数也会这么想。


不同于此,下行 (downward) 反事实思维说的是人们也会假设一种比事实更坏、更糟的结果或情景,比如,「如果我没选择保研那我可能连书都没得继续念了,那我恐怕也找不到现在这样的好工作」。


大难不死的人最容易这样想,「要不是运气好/发现早/抢救及时,我恐怕连命都没了」。



思维中的辗转反侧,现实中的无动于衷


Chris Frith 的《心智的构建》一书中讲,人实际上是活在对未来的预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当下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估,我们决定要去吃饭,然后我的大脑告诉我往东走几步盯着哪个大妈说几句什么话能得到「饭」。我们先看到了目的,然后预测哪些行为可以实现这些目的,最后施行了这些行为。


所以,反事实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实际起到了一种负反馈的作用。我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测出了问题,反事实思维让我们在对这个结果的反刍中不断强化对这个行为达不到预先目的的认识。


所以反事实思维本质上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行为纠错机制,但是人们对它的使用泛化了,变成了对未能达成的欲望的一种发泄方式。


尽管反事实思维可以让人在想象中寻求心理安慰,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但是沉浸于反事实思维,也会导致人们后悔内疚,拖延逃避等消极结果。


没有想象中做得好,我很痛苦


回到「后悔」上,其实,后悔的心理学研究基础就是上行反事实思维,如果反事实思维中的场景太美好而现实太苦逼,人们便会陷入后悔。


在面对外界事物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感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结果,情绪认知理论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对环境事件不同认知评价的结果,而反事实思维就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高级认知过程。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会导致人们产生羞耻感、内疚感等痛苦的情绪结果。


一边痛苦,一边继续埋下痛苦的种子


上行反事实思维可能会导致情绪痛苦,而下行反事实的思维方式看上去人畜无害,但也可能导致「目光短浅」,此时个体为了得到即刻的情绪满足,沉浸于庆幸,却忘记了要继续付出能收获更好结果的努力。从长期来看,出于自我保护的下行反事实思维方式降低了个体改善自己行为的可能性,是一种功能不良的思维习惯。


专注当下,专注行动


人生一天天过去,总有本能做得更好的念头出现,轻则影响心情,重则沉浸其中,辗转难舍,烦恼抑郁。对于这些反事实思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一旦你能意识到这些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那么降低它的影响也不是不可能。


我们喜欢回顾过去,喜欢幻想未来,常常沉浸于「多坚持一分钟」「少吵一句」的假设中,却忽略了度过一分钟之后、隐忍一句争吵之后,还有亿万个一分钟、千百次可能的争吵在无法预知的的未来等待。


事件变化太大,影响因素太多,穷尽思考也无法列举出所有可能。反事实思维没有实形,却可以挤用你可以用于提升自我的时间,霸占你可以用于学习的认知资源。相比之下,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行为则有效得多。


停止埋怨差一分就通过的等级考试,继续复习、背单词;停止后悔跟女友的上一次争吵,准备她喜欢的小物件前去道歉;停止对镜自艾脂肪逆流成河,别让健身器械蒙尘;停止对保研的后悔,想出国就好好考语言好好选学校。


别说「要是……就好了」,真的想做的话,去做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


 日本的平面设计水平为什么这么高?


热榜曝光次数 3,024,535


知友:陈竼(7000+ 赞同,知乎编辑推荐)


2012 年从武汉到上海师范大学读了一年设计,中途辍学来日本。现在在一所东京的还算著名的美术大学里面跟着原研哉老师混了两年,要论中日两国的设计之差别,我想我还是有一些个人体会的。


我不想一味的赞赏日本,或者一味的贬低中国的设计,只是站在一个还未入行,尝试为着中国设计而考虑的一个设计系学生的角度来简单的说说我这几年的体会。如果其中论点有错误还请指正。


我们的生活环境往往会把我们拖入无可救药的平凡。


「视野决定高度,思维决定高度」,包括我们的心里素质也决定了我们的高度。然而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平凡」又或者说是从众思维的「平庸」将无疑是我们无法通向伟大的最大阻碍。


作为一名学设计的学生我更加偏好称呼自己为半艺术从业者,这样比较让我心安,不用为自己的定位而担心,一旦有人称呼我为某个特定的职业的职人的时候,我就会心慌,因为我并没有达到所谓的职业标准。


在日本的这几年教给我的最重要的还是谦虚的态度,学无止境,我们永远都要虚心,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比你牛逼的人还有千千万万。首先这一点是所有做学问的基本。


回到主题,进入东京的美术大学之后,我一直在与我多年培养而成的「中国设计」的思维与定式做斗争。


追求形式上的美,结果主义。


这是中国目前大学生或者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的普遍状态,而这可能就是中国一直做不出优秀原创品牌的原因。大学如此,社会也如此。


我所谓的学专业,就是一味的被微博或网络上所谓的的优秀作品教程洗脑,被「一星期学会 ps」「如何做出冰火效果的海报」之类的技术流的信息所淹没。


我的生活大部分都在看电影,泡妹子,然后再安逸的环境下觉得该学习了,晚上看看的 ps 教程练习练习我的 c4d。那时候的我和千千万万的大学生同胞们并没有什么区别,行为上也好,心里上也好。


被称为美术生的我多的只是一门操作软件的技术,这或许就是俗话所说的「普通」吧。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设计的学生,突然就到了公司实习,拿着低薪水,还要被客户逼的要跳楼。


整个行业的的环境也大部分是以客户那些个能弄哭小孩的审美为主,客户一个不满意就不付款。然后我们这些学设计的人就会怀疑自己为什么学了这个设计,进而考虑转行之类的。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中国的整个行业对于设计师的不认同,不尊重。其中也包括我们对自身的不认同。


日本为什么在各种艺术方面出大师的原因我试着思考了一下。其中第一个我想到的就是整个社会的宽容度。


没人会告诉你你毕业之后需要干什么,虽然大部分还是会选择就职,但作为读艺术的我的同学们其中已经有一撮人已经明确表示了不想就职,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小屁孩儿都是理想的,以后还不是都要被现实压低腰,那我讲一些我身边的例子吧。


第一个就是我们学科正在读研的一个学长 sakasita,他出身北海道大学医学部,拿着年薪 1000w 的工资在东京的一所医院做医生现在已经 30 岁了。


你要问我一个医生怎么成我学长了?他本人说因为原研哉老师的书,让他了解到了自己原来真正想做的是设计,就毅然跑来考了研究生,一边当医生一边读书,但毕竟医生和设计师都忙,他为了自己的设计梦,和交往了多年的女友不得已分手。


前几天和他一起喝酒,说现在准备辞掉工作,接下来去瑞士深造,将来要成为一个产品设计师。还有一个今年 50 岁的大爷和我修同一个摄像课。


还有一个已经工作了 3 年的普通上班族,说为了继承自己家里的特产店,又重新来读设计。还有一个学长毕业就回长野种田去了,听说种的米卖得蛮好的。


在日本没有人觉得奇怪,这就是我生活日常的一幕。一个社会只有多元性和宽容性,它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我们读设计并没有人说我们以后就一定要工作,一定要进一个公司,我们的选择都是被尊重的,错了可以再来,时间过了就没有了。


第二点就在于美术教育这一块了。别的学校是怎么教学的我不太清楚。我们学校鼓励的是独特性,创造性。


通过高密度的课题和评讲来间接性的,有规律的,一步步的,逼疯我们,时时刻刻像传销团体那样的高密的轰炸,提醒着我们自己艺术生的身份。


教授的安排也全部都是几乎是在职的专业设计师或者艺术家。讲座和上课都像是一次次的思想洗脑,你会渐渐意识到,所谓的作品的深意,所谓的设计并不止步于做一个漂漂亮亮的作品,我们意识到一个设计师真正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通过自己的说明来让对方真的喜欢上自己的作品。


原研哉老师在进大一的第一堂课就跟我们说「presentation is design」。我们从一开始进入学校的时候,拿到课题被训练的就是从根源的问题和观察来做作品的思维,而不是为了某个漂亮结果而做设计。也不是像大多数的国内的大学一样,一进去就教 ps。


我当年刚进大学的第一课就是一个月做一本册子,从选题,制作,摄影,排版全部由自己完成。而然我的日本同学们大部分人连碰都没有碰过 ps。 我还为自己在国内混过一年,技术上一定不输而暗自欢呼的时候,结果他们的作品令我无地自容。


所有的日本人坐在一个小教室里听我这个外国人讲 ps 也是醉醉的,我的日语就是那时候练好的哈哈,也迅速和日本小伙伴成为了朋友。


要问为什么突然布置这么重的课题呢?估计教授觉得 ps 这种东西稍微学学就会了,再加上以后工作了,很多都讲是我们从来没有碰过的东西。短时间内掌握一类我们不了解的知识,对设计师来说是一门必要技能。


然而一个月做册子这种小 case 的课题,到现在根本就不值得一提。现在大三的我们每个星期通宵两天就是日常。我的时间表基本可以在 6 月就排满了 7 月的,同学之间约吃饭基本都会具体到在下个星期某一天的某个时间段。


地狱般的日子从我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就持续到最后一年,我打工的地方一听说我是美大生,都过来安慰我……我开学的第一节课就是由原研哉老师来教的设计论。


基本所有的课都由教授亲自来。所有的作品评讲都要先听我们的自我展示。点子够有趣,发现问题更独特的往往评价很高。


第三点就是设计这个领域的自豪感。整个日本是尊重艺术家,尊重设计师的。


其实在原研哉还年轻的时候,也就是柳宗理、田中一光的那个时代,日本社会还不是这样的。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也是没有跟上的设计审美,柳宗理在随想录里说「我们国家现在设计如同『妓女』,只知道胭脂抹粉,迎合观众」。


后来是大家也知道的那一代的伟大名字们「福田繁雄」「龟仓雄策」「田中一光」「原弘」等人的努力,成立了日宣美(「日本美术宣传协会」,虽然后来被武藏野美术大学为首的学生运动给弄垮了,后改为 JAGDA 「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联合起来办展览办讲座,将设计带入生活,向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经过几代设计人的努力后,才有后来现在的地位。


一般依赖主不会太过于插手设计师的工作。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授们的严格要求也会让我时时刻刻的意识到自己离专业设计师还有多遥远。柴田老师(MUJI 懒人沙发的设计师,接替去了多摩美术大学的深泽直人教授的班)教的产品课,光是最后的照片我们就重拍了 10 遍以上。


还就不提日本那变态的 typeface 的课题了,误差都是要控制在 0.01mm,老师拿着放大镜来检查,改上 20 遍都不算什么,你们懂那种痛吗!


日本人管这叫「プロ意識」(专业精神),被专业的老师折磨了之后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理想的遥远,才会让我们更加用心的深造,所以客户才会信赖设计师吧,与其说是信赖设计师不如说是信赖这个行业。


在日本的普通大学生都不会怎么搭理艺术生。因为我们的怪,就连合コン(日本的大学生之间类似于相亲的东西)都不跟我们美大生来玩儿,你们懂那种痛吗!想要来交女朋友的还是不要来日本学艺术了。而这个怪才是我们真正迈向艺术从业者的第一步。


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不同,我们思想的不同,我们考虑的不同,我们生活方式的不同。这才能导致我们做出作品的独特性。大学所培养的就是这个独特性。


设计与艺术一样,一旦你落入了俗套,你就失去了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而长久的设计师的资格了。设计和艺术是一样残酷的世界,你要想做个普通人?还是不要太小看专业设计这个行业了。


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第一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独特性,你可以变的怪,你要下定决心,走这条路,你的朋友可能就会离你而去,你得和孤独相处,你会很多东西背道而驰,你不在能成为一个好好先生,我身边的日本朋友很多都有这个觉悟了,「选择了设计都是选择了自己的一生」嘛。


第二就是如何倾听用户的要求,然后和自己的风格做融合的的技巧,很多人才是跟紧当下之风,跟着流行走,跟着客户走,最后一定被流行抛弃,被客户当成技工。


我曾经听 ted 演讲的时候说了一个成功的人给讲者的一句话「成功的人是付钱请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也是「让客户接受你想做的设计」,前提是你得有这个说服力和阅历。


我现在已经基本上把所有的技术的微博什么的都删掉了,但并不是说我们就该抵制 ps 技术,我的意思是想让大家不要以技术为目标,学习还是应该学习的。


我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或许你将来能成担负起中国设计的伟大的设计师,为不要让你的「平庸」毁了它,也送给所有在学设计的朋友们。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4 03:45 AM , Processed in 0.0780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