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1|回复: 5

[军事] 末日之风――中岛Ki-84“疾风”战斗机小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9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5-9 11:06 PM 编辑

末日之风――中岛Ki-84“疾风”战斗机小史(一) 

 空军之翼  2018-05-09

作者 阿蒙


前言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军航空兵器,在广大军事爱好者耳熟能详的“零式”战斗机之外,还有一个型号留下了耀眼而短暂的一抹光辉。它在战争后期姗姗来迟、它号称是高速性能和机动性的完美结合、它被公认为日军最为优秀的战斗机,它便是本文的主角―――日本陆航四式战斗机、中岛公司出品的Ki-84“疾风”。

第一部分:疾风发展史

疾风初起

  中岛公司是日本资格最老、最著名的航空公司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主要的发动机及战机研发和生产商。中岛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2年。当时,日本海军军官中岛知九平被派往美国交流航空技术。在格伦•寇蒂斯(Glenn  Curtiss)的飞机工厂内,中岛知九平学习到飞机的制造技术,并在航空学校中完成了全套飞行员训练。


中岛知九平

  1917年12月6日,从海军退役后,怀抱着对航空工业的浓厚兴趣,中岛知九平在群马县尾岛町(今太田市)成立了一家小型航空公司,命名为“飞行机研究所”。  几经尝试之后,中岛知九平在1919年4月争取到第一份大订单:为日本陆军设计并生产20架双座侦察/教练机,定型为“中岛式五型”。这笔生意为日后中岛知九平和日本陆军长达26年的紧密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家更名为“中岛飞行机制作所”的新企业也从订单中掘到第一桶金――到1921年,一共有118架中岛式五型交付给军方和其他民用企业,在航空工业尚且处在萌芽阶段的日本,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1924年,中岛知九平决定进军发动机制造业,他为此在东京市郊的荻窪区建立了一家新的工厂。很快,更多的商业机会接踵而来,他获得纽波特-德拉热(Nieuport-Delage)公司NiD-29C1型单座双翼战斗机的授权,定型为甲式四型战斗机进行批量生产。在1932年之前,甲式四型战斗机一共交付600架以上。对公司而言,在商业利润之外,更重要的是从该型飞机的生产中学习到现代化战斗机设计和制造的技术。取得真经的中岛公司在二十年代末设计出自己的第一款单座单翼战斗机,并获得日本陆军的订单,在1931年投产。由于当年为日本皇纪2591年,该型号定型为九一式战斗机。在该型号的开发中,一位叫做小山悌的年轻工程师开始崭露头角。未来的十余年时间里,小山悌将主导中岛公司几乎所有型号战斗机的设计和制造。

  1931年12月,中岛知九平将公司更名为“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同时将公司指挥权逐渐转交给弟弟,自己转向政坛发展。在三十年代,中岛公司规模日益壮大,对飞行器制造举足轻重的发动机工厂开始运作。至此,中岛公司旗下已经包括航空工业几乎所有的上下游环节,可以自给自足地完成飞机设计、各零部件生产、组装、试飞等一整套流程。


Ki-27战斗机

  1935年,日本陆军向各飞机制造厂商发出招标计划,征求一种新型战斗机。激烈的竞争过后,胜利者是中岛公司的Ki-27――出自小山悌之手、采用悬臂式下单翼和固定起落架的全金属单发战斗机。两年之后,已经深受日本陆航青睐的中岛公司又顺水推舟地接到下一代主力战斗机的订单,即Ki-43隼式战斗机,其项目依然由小山悌主导。进入1940年之后,日本陆航的单发截击机项目再次被中岛公司纳入囊中,这便是日后以“钟馗”闻名的Ki-44。此时的中岛公司坐拥三款单发主力战斗机的生产线,已经俨然成为日本陆航的御用厂商。


Ki-43战斗机

  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航空公司当中,中岛公司的发动机产量仅次于三菱公司,而飞机产量则高居日本所有公司之首。据战后统计,从1941年到1945年,中岛公司生产的发动机数量占据全日本产量的31.3%,飞机数量占据全日本产量的28%,如果仅考虑军用飞机部分,中岛公司的份额则高达37.1%。

  不过,进入到四十年代,中岛公司在日本陆航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受到了挑战。1940年4月,日军从德国进口了戴姆勒-奔驰公司的DB-601A发动机的技术,以此为蓝本生产日本版的1175马力级别川崎Ha-40发动机。在日本陆军航空兵围绕着Ha-40展开的液冷动力战斗机竞标中,川崎公司提交了Ki-60/Ki-61方案。中岛公司的竞标团队则以总设计师小山悌率领,推出的设计是同样采用Ha-40发动机的Ki-62,随后又发展出配备三菱公司Ha-102十四缸气冷发动机的改型,获得Ki-63的军方编号。竞标的同时,中岛公司正在着力准备Ki-43和Ki-44战斗机的量产,难免有力不从心之感。所以,更为熟悉液冷发动机技术的川崎公司赢得了竞标,Ki-61设计终成正果,被定型为日本陆航的三式战斗机。

  不过,小山悌团队付出的劳动没有白费,日本陆航相当重视中岛公司在竞标中的努力,而且清楚地认识到:日美之间必有一战,必须尽早装备更先进的战斗机以对抗技术优势强大的对手。因而,在日本陆航装备Ki-43后不久,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和中岛公司开始着手研究Ki-43和Ki-44的后续型号。以日本陆航高层的观点,Ki-43很有可能无法应对未来投放战场的盟军前线战斗机;对于Ki-44而言,该型号火力强、爬升和速度性能突出,更适合于执行轰炸机拦截任务,而不是与敌军战斗机争夺制空权。基于这两点,日本陆航希望中岛公司能够拿出一款通用战斗机的设计,它必须沿袭日军战斗机的传统品质――即远航程,并综合Ki-43和Ki-44的长处,即敏捷性与高速、重火力。


Ki-44战斗机


  1941年12月29日,日军突袭珍珠港的三个星期后,航空兵本部向中岛公司正式提交一份规范书,要求按照相应的技术和战术指标设计一款重型战斗机。在这里,“重型”二字意味着战斗机必须配备有大口径、火力强的机关炮。为此,战斗机被赋予“陆军试作重型战机”的临时代号。

  按照航空兵本部的规划,新飞机应当采用全金属结构,配备自封闭油箱、座舱装甲。其指标如下:

  1、动力系统:为追求更强性能,新飞机的动力系统核心为一台中岛公司生产的两千马力级Ha-45型十八缸星形气冷发动机,在日本海航的代号是NK9A“誉”式。

2、最大平飞速度:根据航空兵本部的估算,拥有相当于Ha-25两倍之多的功率输出,新型Ha-45发动机应该能够驱动新战机达到680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这个指标相对日本的航空技术水平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当时刚刚入役的最新型Ki-43战斗机,最大平飞速度是495公里/小时;海军的一代经典零式战斗机,最大平飞速度是533公里/小时;即便以速度为主要性能指标的Ki-44截击机,最大平飞速度也仅有580公里/小时而已。

  3、爬升率:从海平面爬升到5000米高度所需时间小于4.5分钟。

  4、降落速度:小于Ki-44。由于Ki-44的翼载荷相对较高,必须保持较高的着陆速度,这提高了飞行员操控飞机的难度。该指标便是日本陆航对此作出的特别要求。

  5、续航力:相当于Ki-43。Ki-43一型的标准航程为1000公里,Ki-43二型的航程为1600至1900公里之间,转场航程为3000至3200公里之间。这个指标远远超出当时欧洲各国的主力战斗机,只有日本和美国才会要求单发战斗具备上千公里的超远航程,因为它们知道:未来的敌人便位于大洋彼岸,双方的空中战争必定位于无边无际的海洋上空,因而飞机的航程便成为重要的性能指标。

  6、武器系统:机身配备两挺12.7毫米机枪,机翼中安装两门20毫米机关炮。相比当时中岛公司生产线上只有两挺12.7毫米机枪的Ki-43一型丙,新飞机的强悍火力和高速度无疑是最突出的亮点。


Ha-45由来

  Ha-45是由中岛公司的Ha-115/荣式十四缸星形气冷发动机发展而来,后者是陆军Ki-43战斗机和海军零式战斗机的标准动力设备,起飞爬升功率为1100马力,可靠性已经得到验证。

  按照中岛公司的规划,Ha-45采用Ha-115相同规格的汽缸,数量上仅仅增加4个,排量提升30%,然而输出功率要从1100马力暴增几乎两倍,达到2000马力的量级!


Ha-115与Ha-45对比

  对中岛公司而言,Ha-45的设计可谓是一次难度极大的飞跃,其功率/重量比和功率/排量比均比Ha-115提升甚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岛公司煞费苦心地应用了大量新技术。

  首先,Ha-45的曲轴箱以特殊的钢铸工艺生产,可以有效地减轻该部件的重量。其次,传统的气冷发动机散热片为沙模铸造,为了应对伴随输出增大而引发的热量增加,中岛公司在Ha-45上采用先以沙模铸造出粗略结构,再以车床精密切削加工出散热片造型的技术,使发动机的散热片具备数量多、尺寸薄、散热面积大的特点,散热性能出色。不过,这种方法不适合发动机的大规模生产,于是中岛公司又推出预先以薄铝板制成散热片,再将其安置在铸模内铸造出气缸的方法,较好地达到了性能和产能上的协调。再次,虽然Ha-45气缸数量增加,但中岛公司在发动机的进气口和排气口的布设上重新进行巧妙的调整,提高空间利用率,使发动机的直径仅仅比Ha-115增加3厘米,有效地减少发动机迎风面积。Ha-45还配备有注水喷射系统,能将酒精与水的混合液喷射入汽缸之内,短暂提升发动机输出功率。配合以上新技术,Ha-45能够使用高辛烷值的航空燃油,进一步将发动机进气压力和转速提升后,最终满足2000马力量级的输出功率指标。

  Ha-45的诞生,对二战时期的日本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为此,中岛公司自豪地将其作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看待。

  Ha-45的研发工作是在昭和14年(1938年)12月末开始的,直到昭和15年(1939年)9月末完成设计,中岛公司随即开始尝试制造Ha-45的1号发动机。在同一年年末,日本海军航空兵首先采纳了中岛公司的设计,并赋予其15试“LU”号的名称。接下来,在昭和16年(1940年)年初,陆军航空兵也加入该项目中,并订购了一台发动机进行测试。


Ha-45发动机

  Ha-45的1号发动机完成于昭和16年(1940年)3月中旬,比预计的计划提早半个月左右。测试中虽然发生了油膜轴承烧损等事故,但在军方和公司的合作下解决了诸多问题。昭和17年(1941年)9月18日,日本海航正式决定采用该型发动机,并将其命名为“誉”。接着,日本陆航也决定订制采用,陆军型被命名为“4式1900马力发动机”。

  随着发动机测试的顺利进行,日本陆航和海航都沉浸在Ha-45/誉成功的喜悦中,迫不及待地推进实施量产计划以及新机型的应用,这便是Ki-84诞生的契机。



  此外,日本陆航特别要求新飞机一定要易于生产,因为当时日军战机存在的一个通病便是制作成本高,生产周期长――二战初期,德国的梅赛施米特工厂生产一架Bf-109战斗机只需消耗6000工时,而中岛公司造出一架同属单发战斗机的Ki-44需要24000工时,生产一架Ki-43更需要25000工时之多!为此,1942年4月,航空兵本部为中岛公司的这架新飞机追加一条补充要求:单架飞机的制造时间,不得超过14000工时。


小山悌

  为了达成军方近乎苛刻的要求,中岛公司请出总设计师――Ki-27、Ki-43和Ki-44的缔造者小山悌,以他为核心成立研发团队。

  很快,在1942年春天,小山悌的研发团队提交了第一份设计稿,其进一步细化的规范如下所示:

  1、最大平飞速度:640至680公里/小时。

  2、动力系统:Ha-45。

  3、螺旋桨:全金属电动定距四叶螺旋桨。

  4、续航力:巡航高度4000米、维持1.5小时空战时间的条件下,作战半径400公里。

  5、武器系统:机体内两挺12.7毫米口径的Ho-103型机枪,机翼内两门20毫米口径的Ho-5型机关炮。配备反射瞄准镜使用。

  6、起飞重量:3250公斤。

  7、机翼面积:在原型机阶段尝试19平方米和21平方米的两种面积,根据实际效果决定。

  8、翼型:机翼横截面为中岛公司的NN2-21系列。

  9、机翼相对厚度:翼根处为16.5%,翼尖处为8%。

  10、机翼根梢比:1.82。

  11、机翼展弦比:6.08。

  12、机翼上反角:6度。

  13、机翼下扭角:2.5度。

  14、采用蝶形襟翼。

  小山悌的设计规范在1942年5月27日得到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的批准,开始制造一架原型机。新型战斗机的项目从这一天起正式启动,并获得了Ki-84的军方编号。


Ki-84第一个生产型:疾风甲/Ki-84a三视图

  从外观上分析,Ki-84的造型和前辈Ki-43一脉相承,均为采用气冷发动机的单发单座战斗机,采用悬臂式下单翼和气泡状座舱盖。其主要区别在于:为了容纳大马力的Ha-45发动机,Ki-84的引擎罩较长、机体尺寸加大,同时座舱的位置向后移动机身中部附近。

  与Ki-43相比  ,Ki-84尺寸相仿,机身稍长,机翼稍微短小,面积减少1平方米。为了具备更强的战斗性能,Ki-84的空机结构重量从1580公斤提升了三分之一,达到2698公斤,这使飞机的翼载荷大幅增加。不过,由于发动机功率加大到2000马力的数量级,飞机的功率/重量比随之提升。由此可见,相对传统日军战斗机,Ki-84更注重于高速性能和垂直机动性,而在水平机动性上作出了一定程度的牺牲。


Ki-43与Ki-84对比

  在生产性的角度,Ki-84打破了当时日军战机的传统。总设计师小山悌竭力削减机体内部的螺旋、铆钉等零部件的数量,简化生产流程。小山悌还在Ki-84项目中开创性地引入基孔制的生产方式:进行飞机零部件的生产和处理时,工人能够依靠一系列钻孔平板工具进行各种重复性的测量和定位工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在小山悌的规划下,只需要进行少许修改,原先中岛公司的Ki-43生产线便能制造Ki-84。

  以上的几点改进,均保证中岛公司能够达成航空兵本部的制作工时要求,甚至超额完成军方指标。


完工前的Ki-84原型机,照片摄制于1944年1月

  1942年11月,Ki-84的设计最终定案,中岛公司随即开始Ki-84试作机――即原型机的制造工作。在项目启动10个月之后,1943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Ki-84的第一架原型机(公司编号Ki-84.01)滑出中岛公司太田工厂的厂房。Ki-84.01号机配备的动力系统是Ha-45-11型发动机,起飞功率1800马力(1342千瓦),驱动一副直径3.05米的Pe-32型四叶恒速全金属螺旋桨。在出厂之时,Ki-84.01号机的机翼面积为19平方米,与Ki-44-Ⅲ相同,这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变更。值得指出的是,Ki-84.01号机并未配备武器,因为它的主要使命是验证小山悌的设计是否合乎项目预期。


  出厂后,Ki-84.01号机被秘密运抵太田市的的尾岛(Ojima)机场,并在四月底进行试飞。随后,该机被送往东京附近的福生机场,由日本陆军的航空审查部展开进一步的检验。在Ki-84项目中,经验丰富的审查主任――岩桥让三(Jozo  Iwahashi)少佐率领着日本陆航的试飞员队伍,这位老飞行员在4年前便于诺门坎之战中取得击落苏军战机的成绩,并担任王牌辈出的飞行第11战队第4中队的队长。

  在靠近东京的立川机场,日本陆航第一航空军的试飞员也闻讯赶来,在这架新飞机之上小试身手,并先后验证了中岛公司试飞员对其作出的高度评价。1943年8月,岩桥让三驾驶Ki-84.01号机飞抵日本陆军的航空兵高等学府――明野陆军飞行学校进行交流。在日本陆航的老练教官和新手飞行员面前,岩桥让三驾驶新飞机表演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空战机动,随后在跑道之上飘然落下,滑跑距离仅仅超过400米。这场表演征服了整个明野陆军飞行学校。以岩桥让三的观点,Ki-84操纵简单,飞行品质令人赏心悦目,对于仅仅拥有200小时飞行时间的年轻飞行员来说,不存在任何操作上的难题。岩桥让三的宣传,等于给新手飞行员打上一针强心针,使他们鼓足勇气迎接任何未知的将来、哪怕是无法挽回的覆灭。。。


疾风第一架原型机出厂后的照片

  不过,当时斗志昂扬的新手飞行员无法了解的是:在太平洋战争的第三年,日军的颓势已经崭露无疑。驻扎在新几内亚前线的第四航空军连连遭受盟军空中力量的重创,人员和设备损失惨重。因而,日本陆航急切需要Ki-84这款新型号早日装备部队,用以对抗盟军。因此,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作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在Ki-84测试成熟、正式定型投产之前,分两个批次订购总共125架以上的Ki-84原型机,作为增加试作机――即预生产型用以填补兵力的空缺。原型机的试飞和预生产型的制造同步进行,中岛公司需要根据试飞的反馈不断修改和完善预生产型Ki-84的设计。一方面,该举措可以迅速发现并解决Ki-84原型机设计中隐藏的问题,而且能够持续提升飞机的出厂速度,直至达到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另一方面,陆航飞行员能够更快地熟悉飞机性能,并为其制定出相应的战术规程,加快飞机投入前线单位服役的过程。

  在Ki-84.01号机之后,中岛公司在1943年6月完成第二架原型机的制造,工厂序列号为Ki-84.02。在同年8月,Ki-84.02号机完成首飞。相比Ki-84.01号机,第二架原型机将机翼面积提升到21平方米,以获得更低的翼载荷和更强的机动性,这将成为未来生产型Ki-84的标准。


机身下挂载副油箱的疾风原型机,注意后方机翼的蝶形襟翼已经展开

  Ki-84第一批次预生产型的首机在1943年的8月出厂。到1943年底,该批次共生产24架,到1944年3月,第一批次83架全部出厂。从1944年3月到6月,中岛公司完成第二批次预生产型的全部42架订单。由此可见,在这10个月时间内,Ki-84的生产线的确在逐步加快速度。在最后一架预生产型Ki-84下线之时,中岛公司的厂房也随之做好了大规模正式生产的准备。


工厂内接受改装的预生产型疾风

  这125架预生产型Ki-84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手工制作和组装的方式,之所以没有采用流水线生产的形式,是因为中岛公司工程师们需要经常修订和更新各零部件的规格,以解决原型机试飞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虽然同为Ki-84,几乎没有两架预生产型的零部件是完全相同的。由于战时生产环境恶劣,导致中岛公司生产记录匮乏,再加上不同架次之间的变化繁杂,使得这125架预生产型Ki-84之间的差异无法一一历数。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若干有代表性的预生产型之上探寻这两批次Ki-84演变的规律。

第一批次,Ki-84.024号机。其特点包括:

  1、 较长的机枪口整流罩;

  2、 引擎罩两侧各有一个较宽的发动机废气排放口;

  3、 风档配备防弹玻璃;

  4、 简化的飞行员头靠;

  5、 较宽的方向舵和升降舵;

  6、 机翼或者机身下没有配备挂架;

  7、 机身两侧开设有多个小型机枪排烟口;

  虽然Ki-84的第一架原型机在机身正下方安设有一个挂架,以上各点则是大部分预生产型Ki-84的共有特点。


第一批次,Ki-84.102号机。其特点包括:

  1、 较短的机枪口整流罩;

  2、 引擎罩两侧各有一个较宽的发动机废气排放口;

  3、 风档没有配备防弹玻璃;

  4、 改进过的飞行员头靠,配备有一个蜂鸣警报器,用以提醒飞行员襟翼和起落架的未展开状态;

  5、 较宽的方向舵和升降舵;

  6、 机身下配备挂架;

  7、 机身两侧开设有多个大型机枪排烟口。

  从现存的照片分析,该机机身两侧的排烟口与后期火力加强的Ki-84乙相同,机翼上机炮口的细节和其他Ki-84早期型存在极大差异,因而极有可能作为专用平台测试各种武器安装方式。

第一批次,Ki-84.013号机。其特点包括:

  1、 较长的机枪口整流罩;

  2、 引擎罩两侧有多个较窄的发动机废气排放口,以1-4-1的组合自上而下安装;

  3、 风档配备防弹玻璃;

  4、 简化的飞行员头靠;

  5、 较宽的方向舵和升降舵,外侧安设有动作筒;

  6、 机身下配备挂架;

  7、 机身两侧开设有多个小型机枪排烟口;

  较窄的发动机废气排放口是正式生产型的Ki-84的一个重要改进,修改废弃排放口的造型后,飞机能够获得额外的推力,速度由此可以获得10至15公里/小时左右的提升。

第一批次,Ki-84.062号机。其特点包括:

  1、 较长的机枪口整流罩;

  2、 引擎罩两侧各有一个较宽的发动机废气排放口;

  3、 风档没有配备防弹玻璃;

  4、 改进过的飞行员头靠,配备有一个蜂鸣警报器,用以提醒飞行员襟翼和起落架的未展开状态;

  5、 较窄的方向舵和升降舵;

  6、 机翼或者机身下没有配备挂架;

  7、 机身两侧开设有多个小型机枪排烟口;

第二批次,Ki-84.491号机。其特点包括:

  1、 较短的机枪口整流罩;

  2、 引擎罩两侧有多个较窄的发动机废气排放口(左侧以2-4-1的组合、右侧以1-4-1的组合自上而下安装);

  3、 风档没有配备防弹玻璃;

  4、 改进过的飞行员头靠,配备有一个蜂鸣警报器,用以提醒飞行员襟翼和起落架的未展开状态;

  5、 方向舵和升降舵接近最终定型,其几何尺寸介乎以上的较窄版本和较宽版本之间;

  6、 机身下配备挂架;

  7、 机身两侧开设有多个小型机枪排烟口;

  此外,有若干第二批次的预生产型Ki-84进行过特别改造,加装翼展延长的机翼,用以验证高空型Ki-84的设计。

  最少有两架预生产型Ki-84将机轮更换为滑橇,并在1943年冬季在北海道试验改装后在雪地环境的使用性。飞机从雪地上起飞后,起落架将滑橇顺利收起到机翼的下方。但是,滑橇的安装增加了飞机的气动阻力,使Ki-84的最大平飞速度下降13公里/小时,飞机的机动性和稳定性同样大受影响。因而,该项改装测试没有继续进行。


安装滑撬的Ki-84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日之风――中岛Ki-84“疾风”战斗机小史(二) 

 空军之翼  2018-05-09

作者 阿蒙

测试疾风

  原型机试飞工作证实了Ki-84的性能已经超过当时所有日军战机,但与陆军航空兵本部的期望仍有相当距离。根据岩桥让三的测试报告,在6500米高度,Ki-84能够达到624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其实用升限为12400米,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时6分26秒。来自第一航空军的试飞员船桥中尉曾经驾驶第4架预生产型(Ki-84.04号机)以3794公斤的重量起飞,在6120米高度发动机进气压力为350毫米水银柱、转速3000转/分,飞机达到631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时5分54秒。这个成绩比岩桥让三的记录稍稍提升,但此时的Ha-45-11发动机已经超过其出厂规范(进气压力250毫米,转速2900转/分)运转,631公里/小时的数据仅能作为一个特例进行参考。在俯冲测试中,Ki-84预生产型曾经达到过798公里/小时的俯冲速度,但氧气系统的故障迫使试飞员早早中断测试。

  1943年9月,在陆军航空兵本部组织的测试中,Ki-84和师出同门的中岛Ki-44战斗机进行了模拟对抗。它的对手还包括一架德国福克-沃尔夫公司的Fw-190A-5,该机是该年夏天通过潜艇运输抵达日本的。在模拟对抗中,驾驶Ki-84的是黑江保彦少佐,和岩桥让三少佐一样,他同样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作为同期军校毕业生中战绩最为突出的一名,黑江保彦早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便取得两个击落战果,到二战结束时,他的击落战果将上升到51架。通过测试,黑江保彦少佐证明Ki-84的机动性远远超过它的两个对手。但是,在最大平飞速度性能方面,Ki-84要落后于它的德国对手,而且更重要的是,整体的俯冲性能也较为逊色。


1943至1944年冬天,在严寒环境中测试的预生产型疾风

  为了尽早检验新型Ki-84在接近实战环境下的性能发挥,明野陆军飞行学校在1943年10月成立一个试验单位,并派往北海道进行各种试飞工作。在冰冷苦寒的极北之地,Ki-84进行了大量极限条件下的测试,同时又能远离危机四伏的前线,杜绝被敌军战机发觉的机会。当时的日本陆航极力避免Ki-84过早被盟军情报部们察觉,在他们的如意算盘中,这款新型战斗机是藏匿在手中的最大一张王牌,应当在秘密积蓄足够兵力、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前线,给予盟军始料未及的猛烈打击。

  在北海道测试期间,Ki-84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但是,有一系列事实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明野陆军飞行学校是日本陆航的精英殿堂,参加Ki-84测试飞行的人员个个久经沙场、经验老道;配备给Ki-84的地勤人员也是百里挑一的档次,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技术难题;北海道固然环境艰苦,但毕竟远离前方战场,后勤保障充分。

  以上这一切,和前线的条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Ki-84运抵前方条件恶劣、物资缺乏的野战机场,交付水准平均的飞行员和地勤,投入真实而又残酷的战争之后,其性能又能发挥出几成呢?这个问题,也许当时所有的飞行员都不愿意去真正面对。。。

  1944年3月,对这款新战机获得足够了解后,明野陆军飞行学校的这个试验单位被解散,大部分人员转移到福生机场,顺理成章地加入新成立的飞行第22战队――日本陆航第一支Ki-84部队。


Ki-84.013号机于1943年至1944年间在明野陆军飞行学校接受测试,注意方向舵上的明野陆军飞行学校徽记――汉字“明”

  在长达数月的测试期间,Ki-84逐渐暴露出两大顽疾:发动机与液压系统。预生产型Ki-84配备的Ha-45-11型发动机的研究过于仓促,发展尚未成熟,仍存在大量固有的设计缺陷。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便是: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经常会突如其来地出现无法控制的进气压力下降现象,导致发动机功率输出暴跌。更糟糕的是,对于这个症状的起因,中岛公司的工程师几乎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继续埋头研究。

  Ha-45-11型发动机的出厂速度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直到Ki-84开始紧锣密鼓的试飞工作,中岛公司仍未做好发动机的流水线生产准备,所有Ha-45-11均为手工制造,因而发动机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则完全无法避免。

  对于控制起落架和襟翼收放的液压系统,在Ki-84的测试中显露出缺乏稳固性和可靠性的缺点。不过,在日本陆航的眼中,这一切可谓瑕不掩瑜,丝毫无法动摇将Ki-84投产的决心。


Ki-84a/疾风甲

  最后在1944年4月,制造Ki-84第二批预生产型的同时,中岛公司获得了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的授权,开始着手Ki-84的正式流水线生产。日本陆航为第一批Ki-84赋予四式战斗机甲型的称谓,军方编号为Ki-84a,新飞机的昵称则为响亮的“疾风”。对于这个型号,不同场合中一般称之为“疾风甲”。

  此时,中岛公司完成了Ha-45-11发动机生产线的建设,可以稳定持续地为Ki-84提供动力设备。但是,发动机本身存在的缺陷仍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从外观上分析,Ki-84a和第二批次预生产型的Ki-84.491号机极为相似,区别在于正式投产的Ki-84a取消了机身下的挂架,只保留机翼下方的两个挂架。另外,Ki-84a的风档安装有防弹玻璃。

  因而,疾风甲/Ki-84a的主要特征包括:

  1、 较短的机枪口整流罩;

  2、 引擎罩两侧有多个较窄的发动机废气排放口(左侧以2-4-1的组合、右侧以1-4-1的组合自上而下安装);

  3、 风档配备防弹玻璃;

  4、 改进过的飞行员头靠,配备有一个蜂鸣警报器,用以提醒飞行员襟翼和起落架的未展开状态;

  5、 方向舵和升降舵最终定型,其几何尺寸介乎预生产型的较窄版本和较宽版本之间;

  6、 两侧机翼下配备挂架;

  7、 机身两侧开设有多个小型机枪排烟口;

  8、 与大多数预生产型Ki-84相比,为容纳主起落架的收放动作机构,机翼下方微微突出一个鼓包。

  疾风甲的份额占据全部Ki-84产量的的九成之多,因而在二战中与盟军战斗机较量的Ki-84大部分为疾风甲。在觉察到疾风甲的存在之后,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军人组成的盟军航空兵技术情报单位(Allied  Technical Air Intelligence Unit)给予其一个“弗兰克(Frank  )”的绰号。这个绰号起源于该单位的领导人――弗兰克•麦科伊(Frank  McCoy)上校。原先,盟军情报显示日军正在本土研制一种代号为T.K.4的绝密战斗机,麦科伊上校原本打算用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在T.K.4被证明为子虚乌有之后,“弗兰克”这个名字最终冠以Ki-84,成为疾风家族在盟军阵营中的统一称呼。


Ki-84a/疾风甲性能参数


疾风甲/Ki-84a剖视图

1、起动机传动轴;2、螺旋桨毂盖;3、Pe-32型四叶恒速全金属螺旋桨;4、螺旋桨减速机构;5、化油器空气进气口;6、右侧机翼Ho-5型20毫米机关炮炮口;7、照相枪镜头;8、右侧机翼辅助油箱(容量67升);9、机翼主梁;10、右侧机翼航行灯;11、右侧机翼翼尖;12、布料蒙皮副翼;13、副翼动作筒整流罩;14、副翼配平调整片;15、襟翼滑轨整流罩;16、右侧蝶形襟翼;17、右侧机翼机枪弹药舱开口;18、右侧机翼机枪维修舱门;19、化油器进气管道;20、机枪送风管;21、机枪口;22、Ha-45-21型十八缸星形气冷发动机;23、引擎罩接销;24、铝制汽缸散热片;25、滑油冷却器空气进气口;26、右侧主起落架轮;27、滑油冷却器;28、发动机废气排放口;29、整流罩鱼鳞片;30、发动机安装支架;31、滑油箱(容量75升);32、机枪排烟口;33、机枪冷却系统;34、防火墙;35、12.7毫米口径Ho-103型机枪;36、机身主油箱(容量217升);37、左侧机枪弹药箱(350发子弹);38、机身主油箱燃油加注口;39、方向舵脚踏;40、操纵杆;41、仪表板;42、机身承力蒙皮(以平头铆钉加固);43、瞄准镜(偏向右侧);44、防弹玻璃风档(65毫米厚);45、向后滑动的座舱盖;46、座舱盖固定插销;47、飞行员头靠;48、飞行员头靠装甲;49、座舱盖固定后段;50、座舱盖滑动导轨;51、飞行员登机把手;52、飞行员后方的13毫米防弹钢板;53、升降舵配平调整片控制滑轮;54、飞行员座椅(可垂直调整);55、发动机油门;56、襟翼控制杆;57、起落架控制杆;58、控制杆传动;59、襟翼滑轨链接;60、酒精-水混合液储箱(容量130升);61、机身中部接销;62、无线电设备支架;63、九九式三型无线电接收机;64、接入天线;65、天线杆;66、天线;67、轻铝合金半硬壳机身;68、机身上半部纵梁;69、椭圆形后半部机身框架;70、机身后部接销;71、右侧水平尾翼;72、升降舵补偿器;73、右侧升降舵(布料蒙皮);74、升降舵配平调整片;75、垂直尾翼前沿;76、垂直尾翼内部结构;77、后部导航/编队灯;78、垂直尾翼天线接头;79、方向舵上部接销;80、方向舵上部(布料蒙皮部分);81、方向舵配平调整片;82、方向舵中部接销;83、方向舵下部(金属蒙皮部分);84、升降舵配平调整片;85、方向舵(布料蒙皮结构);86、水平尾翼结构;87、尾起落架舱门;88、实心橡胶轮胎;89、向后收起的后起落架;90、机身下半部纵梁;91、机尾控制面传动索;92、氧气瓶;93、无线电检修舱门;94、可收放的登机踏板;95、翼根整流罩;96、翼根整流罩面板;97、左侧机翼主油箱(容量173升);98、左侧机翼主油箱燃油加注口;99、机翼主梁;100、主起落架舱开口;101、主起落架舱;102、主起落架舱门;103、左侧机翼Ho-5型20毫米机关炮炮口;104、液压管线(控制主起落架轮刹车);105、油液空气减震支柱链接;106、主起落架轮;107、主起落架轮轴;108、主起落架整流罩;109、可投掷副油箱(容量200升);110、着陆灯;111、机关炮送风管;112、左侧机翼Ho-5型20毫米机关炮;113、蝶形襟翼滑轨;114、襟翼滑轨整流罩;115、蝶形襟翼;116、辅助翼梁;117、机关炮弹药舱(150发);118、主翼梁接头;119、左侧机翼辅助油箱(容量67升);120、辅助油箱燃油加注口;121、空速管;122、左侧机翼前沿;123、主翼梁前端的辅助翼肋;124、翼肋;125、副翼动作筒整流罩;126、副翼配平调整片;127、布料蒙皮副翼;128、机翼蒙皮;129、左侧翼尖;130、左侧航行灯。


疾风甲技术细节

  疾风甲/Ki-84a是一架单引擎、单座战斗机。飞机采用悬臂式下单翼,全金属半硬壳机身使用硬铝合金制造,为中岛公司的传统构型,已在Ki-27、Ki-43和Ki-44之上得到验证。控制面和副翼为布料蒙皮结构。飞机配备全封闭驾驶舱、可收放的后三点起落架。

机身

  机身前部横截面(即引擎罩部分)为圆形,向后部收紧变为椭圆形。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由22段框架和23条纵梁构成,硬铝合金承力蒙皮通过平头铆钉加固。机身中部和后部的承力蒙皮厚度为0.6毫米,在安装弹药舱和油箱的机身前部,承力蒙皮分别加厚到1.4毫米和2.0毫米。


较为罕见的疾风机尾视角照片,疾风机体横截面的变化在此清晰地显现出来,照片摄于战后美国

  机身结构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份,连接位置位于驾驶舱后方的第9段框架处。机身内最前端安装发动机、发动机管线和一个75升的滑油箱,包括发动机舱和机翼的结合体,这也是中岛公司型号和其他一些日军单发战斗机的特点,其优点在于提高结构强度,减轻连接部件所需的额外重量。滑油冷却器位于引擎罩下方。发动机安装支架和防火墙架设在第1段框架之上。防火墙之后,安装有容量130升的酒精-水混合液储箱、两个容量各3.3升的氧气瓶、武器系统以及容量217升的机身油箱。该油箱的加注口开设在左侧机身,风档下方,油箱位于第2段和第5段框架之间,这两段框架分别和机翼的主翼梁与辅助翼梁接合。机身油箱之后是驾驶舱的空间,处在第4段和第7段框架之间。

  驾驶舱之后的机身后部安装有九九式三型无线电接收机,其检修舱口开设在机身左侧,第10段和第12段框架之间。无线电接收机的天线杆安装在第10段框架之后,位于驾驶舱后方的机身顶端。天线的一端线头在驾驶舱后端接入机身之内,中段在天线杆顶端和垂直尾翼顶端之间固定,另一端线头连出到右侧水平尾翼顶端。


疾风的侧后方视角,可以看到天线的细节

  机身后部包括起落架尾轮舱。在左侧的机翼-机身结合部下方以及机身左侧,安置有可收放的踏板,供飞行员登机用。

气泡状座舱盖

  座舱盖由3部分组成:固定的风档、可向后滑动的座舱盖中段以及固定的座舱盖后段。风档正面由一块厚度为65毫米的透明防弹玻璃构成。驾驶舱之内配备有全套控制及导航辅助设备。飞行员配备有三式反射瞄准镜,其安装位置偏向机身中心轴线右方30毫米,向上倾斜1.5度。飞行员座椅靠背和头靠由13毫米的防弹钢板进行保护。


机翼

  悬臂式下单翼的形状为梯形,面积为21平方米,力求限制飞机的翼载荷在170公斤/平方米以下,以获得足够的机动性。机翼为全金属结构,由主翼梁/辅助翼梁及通过纵梁固定的26条翼肋构成。两个圆形翼尖上下均安装有航行灯,连接在机翼的第24条翼肋(从内至外,下同)之上。机翼承力蒙皮厚度在0.5毫米至1.2毫米之间,由平头铆钉进行加固。两副机翼和机身前段连接为一体――主翼梁与第2段机身框架接合、辅助翼梁与第5段机身框架接合。机翼展弦比为6.02度、上反角6度、下扭角2.5度。机翼横截面为中岛公司的NN2-21系列,相对厚度从翼根处的16.5%渐变到翼尖处的8%。


Ki-84系列的翼型

  机翼外侧安装有副翼,内侧安装有蝶形襟翼。副翼为全金属结构,由14根翼肋构成,前端为金属蒙皮,后端为布料蒙皮,安装有金属的配平调整片。副翼安装在机翼第14条和第24条翼肋之间,可以向上偏转25度、向下偏转20度。

  Ki-84的机翼内段安装有中岛公司的标志性“蝶形襟翼”。从外表看,它和富勒襟翼一样均完全收入翼根的下沿,区别之处在于:蝶形襟翼在展开时并非完全水平向后伸展,其内侧的展开动作距离要大于外侧。襟翼向后下方展开之后,Ki-84的机翼轮廓看起来颇有几分蝴蝶翅膀的风韵,这正是“蝶形襟翼”名称的由来。蝶形襟翼在Ki-43和Ki-44上经受了实战的检验,能够大幅度提高飞机的水平机动性。蝶形襟翼为全金属结构,也由14根翼肋构成,安装在机翼第2条和第14条翼肋之间。蝶形襟翼通过液压驱动,由4个动作筒进行非平行的展开。Ki-84飞行员通过按动操纵杆上的按钮,驱动液压动作系统对蝶形襟翼的展开角度进行控制。在战斗中,蝶形襟翼向后下方展开15度,以增加机翼面积,增强机动性;在起飞时,蝶形襟翼展开35度以提高机翼升力;在降落时,蝶形襟翼展开53度,起到一部分减速板的作用。

  主翼梁前方,机翼第2条和第9条翼肋之间用以容纳主起落架以及机轮;左侧机翼第10条和第11条翼肋之间安装有功率240瓦的着陆灯,右侧机翼的同样位置则安置有照相枪(往往在前线被拆除)。每侧机翼下方,第10条和第11条翼肋之间安装有挂架,用以挂载可投掷副油箱或者炸弹。右侧机翼下方第4条翼肋处安装有燃油冷却空气进气口。左侧机翼第20条翼肋的前方配备有空速管。

  机翼之内,一共配备有4个油箱。两个主油箱容量各为173升,位于主翼梁/辅助翼梁/第3条翼肋/第9条翼肋之间。两个辅助油箱容量各为67升,位于主翼梁之前,第11条和第15条翼肋之间。所有4个油箱的燃油加注口均安设在机翼上方。


工厂之内,疾风的机翼和机身结为一体

机尾

  机体尾部为标准的全金属悬臂结构,控制面采用布料蒙皮。机尾安定面布局较为特殊,水平尾翼处在垂直尾翼的前方,错开一段距离,以降低各安定面在高速空战机动中产生涡流相互干扰的可能,该设计源于小山悌未完成的Ki-62和Ki-63项目。左右两副水平尾翼均为独立的结构,具备梯形轮廓以及弧形翼尖,由一根主翼梁、两根辅助翼梁和22条翼肋构成。水平尾翼前端通过12条辅助翼肋进行加固。升降舵由一根翼梁和8条翼肋构成,能够向上转动30度,向下转动20度。垂直尾翼和机尾是分别独立的结构。由5根翼梁和6条翼肋构成,其中有三根翼梁和机身的最后三段(第20、21、22段)框架接合。垂直尾翼前端同样通过辅助翼肋进行加固。方向舵由一根主翼梁、一根辅助翼梁和9条翼肋构成。方向舵从下向上数第4根翼肋之下为金属蒙皮,之上为布料蒙皮。方向舵可以向左右转动30度。升降舵和方向舵配备有金属的配平调整片,方向舵的配平调整片只能在地面上进行调节,升降舵的配平调整片可以调节为向上下偏转12度。垂直尾翼上部的左右两侧安置有飞机的后航行灯。

起落架


主起落架特写

  起落架为标准的后三点式起落架,即主起落架轮位于机翼下,尾起落架轮位于机身尾部下方。主起落架轮包括宽170毫米直径650毫米的轮胎、机械刹车以及油液空气减震支柱。减震支柱的行程为20毫米。主起落架向里收进机翼中主翼梁前方的主起落架舱之内。主起落架舱有四扇舱门,一扇位于翼根下方,其余三扇安装在起落架之上。起落架轮距为3.45米。在两侧机翼顶端,安装有主起落架的状态显示器,以可移动滑杆的形式为飞行员指示起落架的放下角度。尾起落架轮宽75毫米,直径200毫米,轮胎由实心橡胶制成。尾起落架可进行360度转动,飞机在地面滑行时可自行调整。尾起落架向后收入机身尾部下方,尾起落架舱配备有两扇对称的长方形舱门。


尾起落架舱特写


发动机

  Ha-45发动机直径为1180毫米,长度为1785毫米,不同亚型的重量在820公斤至900公斤之间。发动机气缸内径130毫米,行程150毫米,总排量为35.8升,压缩比为7:1或8:1。发动机驱动一副直径3米、重量185公斤的Pe-32型四叶全金属恒速螺旋桨,桨叶角可在26度至56度之间变化,螺旋桨毂盖直径为50厘米。


一架疾风正在接受维护,引擎罩打开后露出内部复杂的管线结构

  早期出厂的Ki-84a采用Ha-45-11发动机作为动力配备,随后升级为性能有所提升的Ha-45-12,能在起飞时短暂输出1825马力(1361千瓦)的动力。不过,对于早期原型机试飞时暴露出的各种动力设备的缺陷,Ha-45-12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在后期换装更新型、起飞输出功率可达1990马力(1484千瓦)的Ha-45-21时,以上问题得到稍微的缓解。所有这些缺陷,要等到采用低压燃油喷射系统的Ha-45-23的出现,才能得到根治,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也随之下降到1900马力(1417千瓦)。更重要的是,Ha-45-23面世之时,日本已经临近战争的落幕,该型号没有得到量产的机会,以至于在战后对中岛公司发动机产量的统计中根本没有将Ha-45-23计算在内。因而,二战中的Ki-84,一直患有先天不足的心脏病。


机翼下的200升副油箱特写

  机身内部油箱总容量为697升,燃油重量折合504公斤(1110磅),两侧机翼挂架各可挂载一副200升木质可投掷副油箱,在某些预生产型Ki-84之上,机身下保留有可挂载第三副300升副油箱的挂架。酒精-水混合液储箱容量为130升,滑油箱容量为75升,滑油的冷却由引擎罩下方的滑油冷却器完成。化油器进气口位于引擎罩上部。发动机和机翼之间安装有废气排放口,机身左侧的排放口以2-4-1的组合排列,机身右侧以1-4-1的组合排列。发动机的冷却由机身左右两侧的六块整流罩鱼鳞片进行调节。

武器


Ho-103型机枪示意图

  机体内装备的武器包括发动机舱顶部的两挺12.7毫米口径Ho-103型机枪。Ho-103机枪重23公斤,全长127厘米,射速为每分钟800至900发,子弹的枪口初速度为780米/秒。机枪的击发通过射击协调器控制,以保证射出的机枪子弹能够顺利穿过螺旋桨。Ho-103机枪由弹链从弹药舱中供弹,每挺机枪备弹350发。Ho-103机枪发射时,弹壳抛离出机身下方、起落架轮舱之间的抛壳窗。

  每侧机翼上安装有1门20毫米口径的Ho-5型机关炮,位置紧靠起落架舱的外侧,机翼从里向外第9根和第10根翼肋之间,机枪口伸出机翼前端。Ho-5机关炮重37公斤,全长145厘米,射速为每分钟750至850发,炮弹的初速度为750米/秒。Ho-5机关炮也由弹链从弹药舱中供弹,每门机关炮备弹150发。Ho-5机关炮发射时,弹壳抛离出机翼下方、靠近机翼挂架位置的抛壳窗。


20毫米Ho-5机关炮的炮口特写

  对于两枪两炮的武器系统,飞行员使用驾驶舱内的三式反射瞄准镜进行瞄准,这实际上是德国Revi C12C/D瞄准镜的日本版。

  值得一提的是,Ho-103机枪和Ho-5机关炮这两款武器将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陆军航空兵的主要火力配备,而它们的研发均基于日方获得的美制零点五英寸口径勃朗宁M2型机关枪。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方的技术,日本陆航战机有极大几率仅能依靠Ki-43上的八九式7.7毫米机枪包打天下!

  两侧机翼下的挂架各可挂载一副容量200升的可投掷副油箱或一枚重量在30公斤至250公斤之间的炸弹。实际上,在战斗任务中,Ki-84系列经常采用一侧挂载副油箱、另一侧挂载250公斤炸弹的混合配置。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日之风――中岛Ki-84“疾风”战斗机小史(三) 

 空军之翼  2018-05-09

作者 阿蒙


Ki-84b/疾风乙

  1944年底,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B-29机群开始杀入日本列岛,对各军事目标进行猛烈轰炸。在万米高空,B-29的飞行性能极为优越,日军战机几乎无法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此时,日军方才如临大敌,在慌乱之中寻求各种能够有效对抗B-29的高空截击机。Ki-84是当时日本陆航所配备的最新战斗机,因而理所当然地被军方寄以厚望。中岛公司因而在日本陆航的旨意下开发Ki-84的截击型,即军方编号Ki-84b的四式战斗机乙型,一般被称为疾风乙。

  为了猎杀重装甲的B-29,疾风乙将机身内的12.7毫米机枪升级为与机翼配备相同的20毫米口径Ho-5型机关炮,备弹数量各150发。因而,新型Ki-84便拥有4门20毫米机关炮的强大火力,相对同时代日军战斗机而言堪称空前。除此之外,疾风乙的性能与疾风甲大致相当。在外观上,加强火力的疾风乙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比较明显的识别特征便是机身两侧较大的排烟口,用以配合Ho-5型机关炮的使用。

  由于资料的缺损和散失,有关疾风乙的产量已经无法精确查证。不过,通过现存Ki-84历史照片的研读,航空历史学者一般认为疾风乙的产量不会超过所有疾风战斗机的十分之一,即350架左右。


疾风乙/Ki-84b,引擎罩内的机枪已经升级为机炮,引擎罩旁的排烟口加大,机翼下挂载有200升副油箱

其他改型

实验型疾风

  日本陆航对重火力截击机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中岛公司为此基于Ki-84b发展出Ki-84c,即四式战斗机丙型――疾风丙。在前者武器配备的基础上,该型号将机翼内的20毫米口径Ho-5型机关炮升级为30毫米口径的Ho-155Ⅱ型机关炮。该炮重44公斤,全长151厘米,射速每分钟500发。不过,Ho-155Ⅱ一直没有大规模量产,疾风丙的进度因而停留在原型机的阶段。


疾风丙/Ki-84c机翼俯视图,注意Ho-155Ⅱ型机关炮的炮管与Ho-5型的区别

  最后出厂的少量Ki-84b换装了Ha-45-25发动机,配备有低压燃油喷射系统,起飞阶段输出功率达2000马力(1491千瓦)。这个型号一度被短暂命名为Ki-84Ⅱ。

  有资料显示,中岛公司曾经在疾风乙的基础上发展出特殊的截击型疾风,并制造出两架原型机,但现今无任何照片资料能够证明它们的存在。  传说中该型疾风的最大特点是:保留机身和机翼中的武器设备,并在驾驶舱之后的机身中增加第五门Ho-5机炮,向前上倾斜45度射击。很明显,这个布局是受到德国空军夜间战斗机部队的“斜乐曲(Schräge  Musik)”武器系统的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Ki-84的夜间截击型,并冠以Ki-84d的非正式编号。事实上,该论点存在两个极大的漏洞:1、如果该型号依靠倾斜安装的机炮攻击B-29,则其余4门向前射击的机炮便沦为无用的累赘;2、单座、单发、无对空雷达的Ki-84实际上根本无法在夜间低可见度环境下完成搜索并截击轰炸机的任务――只需对比德国空军夜战型Me-110和Me-262那密密麻麻的机头天线和雷达操纵员的座椅,我们便能理解Ki-84完全不适合进行夜间截击型的改装。因此,对于这两架传说中的“疾风”,在发掘出更多资料证实其存在之前,尚且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半木质疾风

  战事进行到1944年底,日本在东南亚重要的原料产地逐一被盟军收复,海运线路遭受的封锁日益严重,包括铝土矿、原油、橡胶和其他金属资源的进口大受影响。因而,日本列岛之内的战略物资储备急剧下降,对于航空工业至关重要的铝材和铝合金的匮乏尤为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制定了一个应变计划,以求使用低碳钢、木材、胶合板等更容易获得的材料取代日益稀缺的铝合金。

  1944年秋天,中岛公司工程师提交了一份技术文档,列举出Ki-84的机体之内的非重要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包括后机身、机尾结构、翼尖等,可以能够使用木材、胶合板等材料制造,节约珍贵的铝材。

  按照工程师的设计,木质“疾风”从1945年春天开始在中岛公司的太田工厂开工建造,它的木质零部件来自田沼町的多家加工厂。
中岛公司为这款应急型号准备了Ki-84Ⅱ的编号,昵称则是“疾风改”。但是,陆军航空兵本部拒绝了这个编号,仍然将其作为Ki-84a或Ki-84b进行划分,编号的依据同先前型号,根据出厂时的武器配备所决定。

  这批木质“疾风”的外观与标准型完全相同,再加上中岛公司的生产记录缺损严重,所以确切产量以及序列号已经无从考证。


教练型疾风

  对于岩桥让三那样的精英飞行员而言,Ki-84是操纵简便、容易上手的好飞机。但在日军新手飞行员眼里,Ki-84则是一匹强劲而难以驾驭的烈马。

  例如,新手们发现Ki-84在降落时的控制极其棘手:如果降落速度偏低,流经机翼的气流将会干扰到放下的襟翼,导致飞机失速坠落;如果降落速度偏高,在接地时飞机的起落架往往无法承受强大的冲击力,导致结构损坏。如何把持住降落时候的速度,便成为Ki-84新手飞行员的一大难题。

  为此,日本陆航曾经多次考虑过在疾风的基础上专门发展一款双座的教练机,新手飞行员在教练机上通过后座教官的指导按部就班地完成训练、熟悉飞机的控制特性后,便能较为自如地驾驭单座疾风战斗机。不过,教练机的生产需要对中岛公司的生产线进行调整,影响疾风战斗机的交货速度,战局的紧迫使日本陆航的这个构思最终停留在纸面阶段。


教练型疾风侧视图

  不过,在1944年下半年,有若干Ki-84a在出厂之后得到改装,作为双座教练机使用。改装包括:拆除飞行员座椅的头靠,并在后方腾出空间容纳第二个简易座椅;将座舱盖后半部分造型改变以配合双人驾驶舱的布局;为平衡增加成员带来的额外重量,机翼上的Ho-5机炮被拆除。

  在这种土法上马的“教练机”座舱里,并没有给后座提供任何仪表或操纵机构。因此在开始试飞时,新手飞行员只能蜷缩在后座,越过教官的肩膀仔细观察其一举一动,聆听教官的讲解。等到新手飞行员掌握足够的Ki-84驾驶技术之后,师生二人在地面互换位置,重上蓝天,由新手飞行员操纵飞机,教官在后座观察他的动作,并随时进行指导。

  有资料声称改装为教练机的疾风数量大致为20架左右,但缺乏足够的历史照片资料加以佐证。

生产型木质疾风/Ki-106

  1944年秋天,在名不正、言不顺的“疾风改”之外,中岛公司开始考虑更为彻底的全木质“疾风”。在发动机之外,该型机的机体各部件规格与Ki-84相同,全部由分散在各手工作坊的不熟练的工人采用木材、胶合板和低碳钢生产,最后运抵中岛工厂进行组装。中岛公司试图通过这个型号来减少铝材的消耗,加快疾风战斗机的出厂速度。

  1944年10月,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将中岛公司的这个项目交付立川飞机、吴羽飞机和王子航空等三家企业,要求其合作设计生产一款全木质的疾风战斗机,军方编号为Ki-106。在这三家企业中,王子航空是由造纸厂转型的军需企业,而立川飞机公司则拥有丰富的木质飞机生产制造经验,而且产能充足、人员齐备,正是生产全木质疾风的不二之选。

  Ki-106的项目开始之后,工程师们很快发现:像“疾风改”那样用少量木制零部件替换掉飞机的原有部件并不复杂,难度在于如何制造出所有的完全符合飞机组装要求的木质零部件。这无法通过1:1等比仿制木质零件的方式加以实现,因为木材和铝材的比重、强度完全大相径庭,为满足使用要求,零件必须重新设计。此外,木材和铝材的加工特性更是存在极大差异,无法沿用就有的工具制造。因而,要使Ki-106从纸面变为现实,其工作量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架飞机!为了更好地处理木质零部件的生产工艺问题,立川飞机公司曾经派出多名工程师前往缅甸前线,对一架被日军击落的英军木质蚊式轰炸机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


Ki-106原型机,和疾风外形极其相像

  1945年春天,Ki-106的设计完成,立川飞机公司开始着手制造3架原型机。Ki-106机体中最复杂的机身部件由王子航空公司制造,大部分生产工序由妇女以及周边学校的女学生完成。1945年6月,Ki-106的一号原型机完工,工厂编号为Ki-106.01。新飞机的外形和标准的Ki-84几乎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尾翼后方的方向舵面积增大,轮廓有所改变。此外,Ki-106的主起落架轮胎尺寸有所增大,从Ki-84的650毫米直径、170毫米宽提升到700毫米直径、200毫米宽。在细心的女性工人手下,Ki-106.01号机的机身被打磨得异常光亮,并覆以多层保护性的涂装。

  Ki-106.01号机的动力系统为一台Ha-45-21发动机,武器配备与Ki-84a相同,即机身内的两挺12.7毫米口径Ho-103型机枪和机翼上的两门20毫米口径Ho-5型机关炮。由于木质零部件的强度不及铝材,Ki-106.01号机需要更多的材料方可支撑起飞机的架构,为此,其空重比标准版Ki-84提升了17%,达500公斤之多,起飞重量也随之增加250公斤。

  1945年7月,Ki-106.01号机首飞,得益于光滑的机身外表,它的最大平飞速度几乎达到与Ki-84相当的水平,然而爬升率和机动性则大幅下降。

  1945年8月,Ki-106.01号机被送往东京的福生机场,由陆军的航空审查部进行测试。黑江保彦少佐再次担当这架木质疾风的试飞员。在一次飞行中,黑江保彦少佐驾驶Ki-106.01号机在7300米高度达到618公里/小时的平飞速度。不过,黑江少佐很快发现飞机的上翼面有多块蒙皮脱落剥离,他不得不中断测试,将飞机平安降落。多名专家对飞机机翼进行彻底检查后,认定蒙皮脱落的事故由于拼接木材和胶合板的粘合剂质量低劣而引起。

  紧接着一号原型机,第二架Ki-106、即Ki-106.02号机很快出厂。这次,为了减轻飞机结构重量,机翼内的两门20毫米口径Ho-5型机关炮被拆除,然而依然比标准型疾风超重甚多。8月13日,Ki-106.02号机被送往东京附近的福岗机场。按照航空审查部的计划,它的试飞员依然是黑江保彦少佐。但是,48小时之后,在原子弹威力震慑下,日本被迫向盟军无条件投降,Ki-106项目也到此画上了句号。此时,第三号原型机已经接近完成,只能在生产线上等待命运的终结。


Ki-106原型机被美军俘获,涂上美军徽记后准备运往美国

  战后,Ki-106.02号机被美军缴获,随即作为战利品涂上美军标记运往美国进行测试。在日本陆航的计划中,Ki-106在通过所有试飞科目之后马上转入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作为木质战斗机,Ki-106存在多个无法解决的先天缺陷:翼梁强度低、拼合木质部件的粘合剂质量低劣,导致在飞机进行空战机动的高负载条件下存在结构崩溃的隐患。此外,Ki-106最后的缺陷是:单机制造工时为Ki-84的两倍,这对二战末期人力物力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来说是一枚难以下咽的苦果。。。


Ki-106性能参数


钢质疾风/Ki-113

  在1944年9月,全木质Ki-106设计正在进行的同时,中岛公司开始研究另一种“经济型”疾风――Ki-84的钢/木结构版。新飞机获得了日本陆航Ki-113的军方编号,计划首先制造3架原型机,随后是30架预生产型。

  Ki-113的机体结构中大量运用了钢材,包括翼梁、翼肋、机身框架、副翼、襟翼等。飞机的引擎罩和油箱由薄钢片制成,后机身和机尾结构由木材和胶合板制成。除此之外,飞机的动力系统和武器配备与Ki-106相同。

  1945年1月,Ki-113第一架原型机开始制造。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中岛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以优化飞机的设计以及对各生产出的零部件进行测试。直到1945年7月,Ki-113第一架原型机才进行试飞。在设计阶段,中岛公司的工程师们估算飞机的总重只会比标准的Ki-84有些许增加,因而会对飞机的性能产生略微的影响。然而,试飞结果却使Ki-113的缔造者们大感失望。随着日本政府在8月15日宣布投降,Ki-113的发展停留在第一架原型机的阶段。


Ki-113性能参数(估算值)

“金星”动力疾风/Ki-116

  1945年3月,日军决定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市的满洲飞机工厂开始Ki-84的制造。到战争结束时,该厂共交付95架配备Ha-45-21型发动机的Ki-84。

  在生产Ki-84的过程中,满洲飞机工厂被Ha-45发动机缓慢的交货速度和据高不下的故障率所困扰。情急之下,满洲飞机工厂决定另行发展一款配备三菱Ha-112-Ⅱ发动机的Ki-84。该发动机的海军型即大名鼎鼎的“金星”,在日本陆航的序列中,最新的Ki-100战斗机便是采用Ha-112作为动力系统。

  Ha-112-Ⅱ驱动一副直径2.95米的三叶恒速螺旋桨,在起飞阶段以每分钟2600转的速度运转,可以输出1500马力(1119千瓦)的功率;在2000米高度以每分钟2600转的速度运转,输出功率为1350马力(1007千瓦);在5800米高度保持每分钟2600转的转速,输出功率为1250马力(932千瓦)。

  和Ha-45相比,Ha-112-Ⅱ马力稍小、重量更轻,最重要的一点是可靠性大为提高,交货时间也有保证。在工程师的预估中,换装新发动机后,Ki-84的输出功率会略有下降,但这能够被结构重量的减轻有效地抵消掉。


Ha-112发动机

  1945年4月,满洲飞机工厂开始用出厂的第四架Ki-84a进行发动机的改装。Ha-112-Ⅱ发动机驱动一副从Ki-46-Ⅲ百式司令部侦察机上借来的三叶定距螺旋桨。由于发动机重量较轻,其安装支架被向前移动一段距离,以平衡飞机重心,垂直尾翼的尺寸也为此略微加大。较长的机头引擎罩、三叶螺旋桨构成了这款编号为Ki-116的新飞机与标准Ki-84之间的最大特点。在Ki-116之上,武器系统继承了Ki-84a/四式战斗机甲型的配备。

  Ki-116这唯一的原型机在1945年夏天建造,并在同年7月首飞。该型号的空重比标准的Ki-84a减少450公斤,起飞重量减少400公斤。在工程师的推算中,生产型的Ki-116还能再获得10%的减重效果。由于重量减轻、翼载荷降低,Ki-116的机动性比Ki-84大为提升。该型号唯一的软肋便是最大平飞速度要稍微逊色于原版疾风,但俯冲速度几乎能够达到800公里/小时,这对于日系战斗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满洲飞机工厂的工程师们和参与试飞的飞行员对该型飞机均持有强烈的信心,认为一旦投产,势必领先于川崎公司最先进的Ki-100。不过,太平洋战争的落幕同样终结了Ki-116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岛公司永远无法成真的美梦。


Ki-116性能参数(估算值)


高空型疾风

  时间进入到1945年,日本陆军航空兵首要任务转变为抵抗B-29机群席卷日本列岛的毁灭性空袭。但是,B-29“超级空中堡垒”的飞行高度凌驾于大部分日军战斗机的作战空域之上,因而发展高空战斗机便成为日本陆航的当务之急。实际上,日本陆航进行过若干高空战斗机的尝试,例如中岛的Ki-87和立川公司的Ki-94-Ⅱ,但它们均由于技术障碍迟迟未能定型投产。


中岛公司的Ki-87原型机

  中岛公司在研究Ki-87的同时,同时平行展开了多个高空型“疾风”的尝试,以求在Ki-87和Ki-94-Ⅱ成熟之前开始批量生产。为了测试Ki-84在高空空域的飞行性能提升,一些预生产型Ki-84换装了各种加长的机翼进行验证,并收到了满意的结果。中岛公司因而认为:Ki-84完全具备改装为高空战斗机的实力。

  在所有的这些尝试中,最先登场的是Ki-84Ⅲ。该型号最主要的变化在于采用了Ki-94-Ⅱ的动力系统,即中岛公司的Ha-44-12RU十八缸星形气冷发动机,驱动一副直径3.6或3.9米的四叶恒速螺旋桨。配合安装在机身之下的涡轮增压器,该发动机能够在起飞阶段输出2450马力(1827千瓦)的动力,在1100米的高度输出2310马力(1722千瓦)的动力,在4400米高度的输出功率保持在2200马力(1640千瓦)。到11000米高空,Ha-44-12RU的输出功率仍有2040马力(1521千瓦),足够驱动Ki-84Ⅲ拦截B-29机群。但是,该型号的缺陷是Ha-44-12RU发动机的重量比Ha-45系列大为提升,从而影响飞机的机动性。

  根据中岛公司资料,Ha-44系列发动机的直径达1286毫米,重量为1300公斤左右,根据不同亚型有所区别。发动机气缸内径146毫米,行程160毫米,总排量为48.2升,压缩比为7:1或7.5:1。

  接下来的高空战斗机设计是Ki-84R(又称Ki-84Ⅳ),其动力系统为配备有两级三速机械增压器的Ha-45-44RU,驱动一副直径3.5米的四叶恒速螺旋桨。在起飞阶段可输出2000马力(1491千瓦)的动力,在3400米高度的输出功率为1870马力(1395千瓦),到6000米高度的输出功率保持在1640马力(1223千瓦),在9000米的高空输出功率仍有1550马力(1156千瓦)。为了配合大尺寸螺旋桨的使用,飞机起落架被加长,机翼面积也有所提升。有资料显示,到战争结束时候,Ki-84R的动力系统设计图的完成度在80%左右。

  另外一种高空型疾风是Ki-84N型。在工程师的设计案中,它的动力系统采用中岛公司的Ha-44-13RU型发动机,驱动一副直径3.6或3.9米的四叶恒速螺旋桨,配备涡轮增压器使用,能够在起飞阶段输出2500马力(1864千瓦)的功率。该型号的翼展加长,机翼面积提升到22.5平方米。

  在疾风战斗机之上,中岛公司进行的最后一款高空型尝试是Ki-84P,除了翼展进一步加长、机翼面积提升到24.5平方米之外,其余设计与Ki-84N相同。

  不过,1945年6月4日,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与中岛公司高层进行协商之后,以上四型号高空型疾风的项目均被中途停止。不过,日本陆航建议中岛公司以Ki-84N的设计为基础另行开发新型高空战斗机,并为其准备了Ki-117的军方编号。不过,仅在两个月之后,随着两枚原子弹的投下,日本陆航任何抵御B-29空袭的尝试最终无奈地化为泡影。


Ki-117性能参数(估算值)


疾风的生产

  1944年4月,中岛公司太田制作所的1号厂房开始交付生产型的Ki-84a,即疾风甲。此时,疾风预生产型的第二批次依然在持续地出厂交货。一个月之后,中岛公司宇都宫制作所的4号厂房也开始向部队交付疾风。


刚刚推出中岛公司厂房的预生产型疾风

  随着生产的持续进行,疾风战斗机的出厂速度逐渐加快。在1944年5月,中岛公司的疾风产量为86架,这个数字在9月提升到261架,而在整个12月之内,中岛公司一共交付了373架疾风甲,这也是整个日本陆军航空兵历史上单一型号战机月产量的最高纪录。到1944年底,中岛公司的两间厂房总共产出1904架疾风甲,距离日本陆航的期望值――2525架仍有不小的差额。

  随着疾风部队的实力在逐渐构建,日本陆航决定基于这一型战斗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1944年11月,在菲律宾前线战事最为激烈的日子里,日本陆航邀请各民间媒体人士来到所沢基地,向他们展示了当时最为精锐的战斗机――疾风。这是一架第二批次预生产型的疾风,即大名鼎鼎的Ki-84.491号机。这架疾风隶属于飞行第73战队第2中队,机身为亮光闪闪的银白色,垂直尾翼上喷涂有醒目的“91”字样。在这次展示中,日本陆航第一次向民众公开了“疾风”的官方昵称,并为其冠以“大东亚决战机”的头衔。一时间,Ki-84.491号机的大幅照片占据了各报刊媒体的显著位置,疾风战斗机被记者渲染成为所向无敌的决战兵器,如一剂兴奋剂大大刺激了日本民众的狂热心态。随后,Ki-84.491机跟随第73战队前往菲律宾,被淹没在盟军战机的海洋之中。


1944年11月,所沢基地内向民间媒体展示的Ki-84.491号机

  战争中,中岛公司宇都宫制作所一共收到生产1606架Ki-84的订单,但只完成了其中的727架。设立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市的满洲飞机工厂也组装完成了95架Ki-84。中岛公司太田制作所则承担了疾风战斗机的主要制造任务,一共交付了2561架生产型Ki-84。在战争结束时,生产型Ki-84的总产量为3383架,其中大约90%的份额为Ki-84a,即疾风甲。加上两架原型机以及125架预生产型,疾风系列的总产量为3510架,其中有3470架交付给日本陆航。

  从1944年4月到日本战败投降,疾风系列每个月的交货数量均有极大波动。其中原因,包括美军轰炸造成的生产中断以及零部件供应脱节。

  中岛公司太田制作所早早被列入B-29轰炸机的重点目标,屡次遭受重磅炸弹的洗礼。以1945年2月的第一次空袭为例,84架B-29转瞬之间破坏了11间厂房,包括Ki-84的组装车间,74架已经完工的Ki-84化为废铁,其余损失不计其数。为此,太田制作所的交货数量从1945年1月的276架骤降到2月的87架。

  在Ki-84的零部件生产中,发动机受到的空袭影响最为严重。例如,在1944年11月24日至1945年8月8日之间,中岛公司位于东京的11号武藏发动机工厂便遭受了不少于十二次的轰炸袭击。在连番轰炸之下,该工厂坚持过一段时间的Ha-45发动机生产,最终于1945年4月20日停工。为了分散空袭的破坏,从1945年1月开始,中岛公司位于静冈县的13号滨松发动机工厂开始Ha-45的制造生产。此外,Ha-45的组装工作也从武藏发动机工厂逐步转移到附近的一个地下厂房之内。尽管如此,Ha-45发动机的出场速度再也没有恢复到B-29轰炸之前的水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不包括海军型的“誉”,所有Ha-45发动机的交货数量仅有4066台,仅够维持疾风战斗机的生产。


1945年8月,太田工厂内,即将完工的疾风乙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日之风――中岛Ki-84“疾风”战斗机小史(四) 

 空军之翼  2018-05-10

作者 阿蒙

评估疾风

  在技术水准和飞行性能方面,Ki-84疾风毫无疑问是日本陆航乃至整个日军航空兵部队的最佳战机之一。相对同时代的欧美先进单引擎战斗机,疾风系列具备与之接近的高速度,同时又继承了日系战斗机机动性能优越的传统,在中低空高度能够给对手造成巨大的威胁。因而一直受到对手的重视。驻扎在俄亥俄州莱特机场(Wright  Field),美国装备司令部的飞行员是这样评价疾风的:“。。。‘弗兰克’是一型拥有卓越机动性和操控性,爬升性能良好的战斗机。翼载荷低、操纵杆力轻,令人赞叹,不过缺乏飞行员的保护和航程短小(美国标准),以当前战斗机标准衡量失分甚多。”



美军俘获的1446号疾风甲


仅在预生产型疾风上配备的300升副油箱,挂载于机身下。如果生产型疾风可以挂载三个副油箱,其航程应当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的确,Ki-84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固有问题,其中大部分由于日本航空工业的整体实力所引发的技术以及材料加工方面的缺陷所导致,再因战时环境的严峻而日益突出。

  相对传统日军战机,Ki-84的机体结构显得相当强壮,可以进行大过载的激烈空战机动以及高速俯冲动作。另一方面,对飞行员以及要害部位的防御则没有太多改观,在它的对手眼里,Ki-84依旧是一款传统的日系战斗机。例如,机体之内缺乏欧美战机中常见的灭火系统以及座舱盖紧急抛除设备。

  对于习惯轻型Ki-43的日军飞行员来说,Ki-84稍显难以驾驭。在地面滑跑阶段,由于起落架轮的刹车效能较差,Ki-84的操纵较为吃力。


在地面滑跑阶段,由于起落架轮的刹车效能较差,Ki-84的操纵较为吃力

  以逐渐加大发动机功率的形式正常起飞时,Ki-84的操控一切正常,滑跑距离相对较短,扭矩效应也不甚明显。但是,如果发动机输出功率突然加大,螺旋桨的扭矩效应也会因而暴增,飞行员必须立即手脚并用、蹬满右舵并刹住主起落架轮,否则极有可能引发事故。

  当滑跑速度增加到153公里/小时(95英里/小时)左右的表速时,Ki-84便可离地升空。对于一款日军战机而言,Ki-84的爬升性能优良,爬升至3050米(10000英尺)高度的时间需要2.6分钟。

  在降落阶段,Ki-84的起落架在速度降低至257公里/小时(160英里/小时)以下时展开,襟翼在速度降低至209公里/小时(130英里/小时)以下时展开,飞机的着地速度大约在148公里/小时(92英里/小时)左右。需要指出的是,Ki-84的主起落架强度较弱,在降落阶段很容易折断,在泥泞的跑道和草地上降落、或者降落速度过高的条件下尤为突出。


放下的蝶形襟翼

  此外,Ki-84的飞行品质并非无懈可击。在表速达483公里/小时(300英里/小时)的高速飞行条件下,控制疾风方向舵和副翼所需的杆力较轻,而且方向舵的反映极其灵敏,但升降舵的操控则显得较为沉重,这对飞机的俯冲机动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在低速转弯机动时,方向舵的响应效率则较为低下。通常情况下,战斗机飞行员可以通过配平调整片的辅助提高方向舵的操纵效率,改善射击时的操纵性。但Ki-84的方向舵配平调整片只能在地面上调节,无法在飞行中实时操纵。这成为疾风战斗机一个无法治愈的硬伤,使许多日军飞行员感到遗憾不已。

  相对其他日本陆航战斗机,Ki-84性能突出,最大平飞速度、爬升率、实用升限和航程等性能指标的优势尤其明显。然而,这一切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比较结果,Ki-84的真实性能极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动力系统的工作状况。从纸面性能上分析,迎风面积小、重量轻、功率大的Ha-45堪称二战期间气冷活塞发动机的佼佼者,凭借强大的功率/重量比或者功率/排量比均有希望跻身最优秀发动机行列。


Ha-45发动机一直存在进气压力骤降的先天设计缺陷

  但是,该系列发动机一直存在进气压力骤降的先天设计缺陷,而且低劣的材料品质、粗糙的生产工艺、低劣燃油和滑油质量、前线机场缺乏维护的战时环境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进一步恶化了发动机的性能发挥。实际上,在二战后期,毛病缠身的Ha-45发动机已经成为Ki-84机械师的一大噩梦,在它的驱动下,前线的Ki-84战斗机很少能够飞出600公里/小时以上的最大平飞速度,甚至有部分Ki-84连400公里/小时的速度都无法实现!


Ha-45-21与二战各国主要气冷发动机性能比较,其理论数据仅落后于同样采用注水喷射系统的R-2800-57

  在本身性能发挥之外,Ha-45/誉式发动机的大规模生产也是一个久攻不下的难题。该型号所应用的新技术,对当时的日本航空工业而言过于先进,尚且无法有效地应用到流水线生产之中。不管是曲轴箱的铸造,还是发动机散热片的铸型以及切削,均犹如工艺品制作一般消耗掉大量的生产工时,需要熟练工人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方可进行。然而,到战争末期,随着日军在各条战线上的溃败,大批熟练工人从各工厂抽调而出,作为炮灰填补至前线,这更进一步恶化了Ha-45的生产条件。让缺乏经验的新手工人承担如此复杂的工作,Ha-45的品质和产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中岛公司无奈地放弃了对Ha-45品质的追求,采取了一系列简化生产工艺的措施以提高产量。例如,精心设计的散热片制作流程被舍弃,恢复为传统的铸造生产,这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发动机的散热性能。即便如此,中岛公司的发动机生产依然无法得到明显的提升,在战争结束时,包括为日本海航生产的数量,所有Ha-45/誉式发动机的产量只有区区8747台;大洋彼岸,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气冷发动机经典R-2800“双黄蜂”的总产量在十万台以上,两相比较,日本国力的羸弱可见一斑。


Pe-32型四叶恒速全金属螺旋桨


Ki-84螺旋桨采用的电力驱动的全自动变距机构可谓极为先进。然而,其内部结构显得过于复杂而且精密,在前线环境下维护难度极大

  螺旋桨同样也是Ki-84无法忽略的一个弱点。就当时的日本航空工业水准,Ki-84螺旋桨采用的电力驱动的全自动变距机构可谓极为先进。然而,其内部结构显得过于复杂而且精密,在前线环境下维护难度极大。此外,虽然在滑跑升空时,Ki-84的螺旋桨距离地面仅剩下狭小的一段距离,但其3.05米的直径仍嫌太小――尤其是相对其他装备2000马力级别发动机的欧美战斗机而言,它们的螺旋桨直径动辄达到3.5米的量级。大尺寸螺旋桨会稍微影响飞机的最大平飞速度,但爬升性能可以得到极其明显的改善。以美国陆军航空兵的P-47雷电为例,这款体格过人的大型单发战斗机在投产时配备输出功率2000马力的R-2800发动机,螺旋桨直径12英尺2英寸(3.71米),但由于体格超重,导致爬升性能逊色,这一直是P-47系列的突出软肋;从P-47D后期型号开始,雷电家族开始换装直径达13英尺2英寸(4.01米)的大型宽弦螺旋桨,顿时犹如脱胎换骨一般,飞机爬升性能提升400英尺/分钟以上,有的前线飞行员甚至赞美这副新的螺旋桨“抵得上一千马力”!与疾风同时期发展的P-51B野马,其V-1650-3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1600马力,但飞机配备的螺旋桨直径也达11英尺2英寸(3.41米)。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疾风战斗机的爬升性能和高速性能之间,中岛公司工程师选择了后者。

  相对其他日本陆航单发战斗机而言,疾风系列可谓火力强大,Ki-84b的4门20毫米Ho-5机关炮配备堪称空前。与二战同口径的航空机炮相比,Ho-5的纸面性能同样出类拔萃――体积小、重量轻、射速高。但是,和Ha-45发动机类似,Ho-5机关炮的实际性能被它的材料品质、生产工艺和弹药质量所拖累。以炮口动能指标为例,Ho-5发射的20×94毫米弹丸重79克,炮口动能为21千焦;苏联的ShWAK和B-20机关炮发射20×99毫米弹丸,重量96克,炮口动能35.5千焦;英美两国航空兵装备的20毫米西斯潘诺(Hispano)机关炮发射20×110毫米弹丸,重量130克,炮口动能高达47至50千焦!


性能谜团

  在二战末期,疾风系列的性能――尤其是高速性能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呢?在国外绝大部分与Ki-84相关的公开出版物中,有关其平飞速度的部分均为:最大平飞速度624公里/小时(6500米高度),相比欧美同时期的先进单发战斗机(美国P-51B/C,英国喷火14)有着80至90公里/小时的差距。不过,624公里/小时的数据毫无疑问地来自岩桥让三少佐在Ki-84原型机之上的试飞结果,在疾风系列量产之后,其规格与原型机产生了一定的区别,它的平飞速度性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在最初阶段,为了加快试飞进度,Ki-84的原型机没有配备武器系统,待到正式入役后,两挺机枪、两门机炮、数百发弹药的重量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飞机速度。另一方面,生产型疾风战斗机的动力系统逐渐从早期的Ha-45-11升级到Ha-45-21,输出功率增加10%左右,达到1990马力;而且,引擎罩两侧狭窄的废气排放口能够对平飞速度起到10至15公里的提升,这些都能够较为明显地增加疾风的最大平飞速度。然而,由于资料的缺失以及在不同战区服役时因Ha-45工作不稳定所表现出的性能差异,疾风――尤其是占据总数90%的疾风甲在实战中的速度性能一直无法得出准确的评定,因而在各种出版物中,Ki-84的最大平飞速度一直采用624公里/小时的数据。

  不过,有关疾风的最大平飞速度,有另外一个数据一直使日系战机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二战结束后,被美军缴获测试的疾风使用美军标准的优质汽油,在6100米高度上飞出687千米/小时的速度记录,优于美军的二战主力P-51D和P-47D,仅次于当时美军最先进的  P-51H、P-47M和P-47N战斗机。如此惊人的速度,再配以日系战斗机卓越的机动性,疾风在6100米的中空堪称无可匹敌!


美军对缴获疾风的测试

  这个数字并非空穴来风,有着大量公开出版物可以佐证。例如,1971年BUNRIN-DO出版社的《世界之杰作机》系列第20册《四式战斗机疾风》中标出了一组数据:飞机重量3600公斤、飞行高度6100米、最大平飞速度687公里/小时。

  Kagero出版社的《Nakajima  Ki-84》的描写是:“使用标号为140的汽油和精心调配的发动机,Ki-84在6100米高度轻易达到687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

  各类叙述林林总总,但所有的这些数字综合在一起,能够大体上勾勒出疾风这个传奇的轮廓:

  1、 测试在美国进行;

  2、 测试在战后进行;

  3、 测试使用美国高品质(140标号)燃油;

  4、 测试时,疾风起飞重量3600公斤(7940磅);

  5、 疾风飞行高度为6100米(20000英尺);

  6、 疾风最大平飞速度687公里/小时(427英里/小时)

  只要把数据转换成美军惯用的英制,那么我们可以在几乎所有与Ki-84相关的欧美出版物中找到这一整套(起飞重量7940磅、飞行高度20000英尺、最大平飞速度427英里/小时)数据。那么,这套数据是源出何处呢?


近年被披露的《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报告节选,为战后所有与疾风相关出版物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注意红框标出的“1945年3月”以及“92标号燃油”表明该报告数据为估算值

  近年来,二战时盟军航空兵技术情报中心(Allied Technical Air Intelligence  Center)发布的一份《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报告被披露。在报告中与疾风相关的部分,我们能够查到以上的这一系列数据:起飞重量7940磅、飞行高度20000英尺、最大平飞速度427英里/小时。此外,报告中有关疾风爬升、升限、航程的其他数据,与日本出版物中有关疾风“战后美国测试”的数据均一一吻合。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这份报告正是战后所有出版物最原始最根源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报告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1、 此份《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报告发表于1945年3月;

  2、 报告中,Ki-84使用的是日军标准的92标号燃油;

  也就是说:疾风的这一系列数据,既不是在战后、也不是使用美军高标号燃油的条件下得出的!这意味着什么呢?难道实战中的疾风比战后出版物的描述更为优秀吗?

  让我们仔细分析以上两点,便能一步步地慢慢逼近事实的真相:


1945年1月,飞行第11战队第2中队的疾风甲,被美军俘获前的涂装

  首先,在《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发表的两个月前,盟军刚刚重返菲律宾,在吕宋岛登陆。在报告发表的同一个月,盟军解放了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机场,并在机场的废墟中缴获了日军飞行第11战队第2中队的一架疾风甲(机身序列号1446)。

  1446号疾风甲是完整落入盟军手中的第一架Ki-84,它将在战争结束后和其他被缴获的日军战机一起通过航空母舰运往美国,以S17的美军编号闻名于世,在各种展览会上出尽风头。但在1945年3月,菲律宾境内的和平仍远未到来,与日军你死我活的争夺战仍然在棉兰老岛、班乃岛和内格罗斯岛之上进行。因此,1446号疾风甲被西南太平洋战区的盟军航空兵技术情报单位接管,修复到可飞行的状态后,进行了几次试飞。

  《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中的疾风数据是在发表前的1945年3月得出的吗?是盟军航空兵技术情报单位驾驶1446号疾风甲飞出了427英里/小时的速度吗?

  ――存在这个可能性,但微乎其微。当时菲律宾群岛战事正酣,在缺乏维护工具、地勤人员的前线机场将一架完全陌生的敌军战机恢复到可飞行状态,这已经极为难得。在没有厂家工程师的指引和帮助的前提下,要美军飞行员驾驶1446号疾风甲在危机四伏的菲律宾前线升空试飞,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冒着生命危险一步步将飞机的最大平飞速度测试出来――这完全不符合美军细微严谨的处事风格。


被美军俘获的1446号疾风甲,已经涂上美军徽记以及“S17”的编号

  其次,疾风使用日军标准的92标号燃油能够达到427英里/小时的平飞速度吗?

  ――决不可能。

  只要一个例子,我们便可对疾风在实战中的平飞速度极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便是与美国陆航第51战斗机大队第26战斗机中队一架P-51C-10NT(序列号44-10816)的对比试飞。1945年1月16日,这架倒霉的野马战斗机在华中地区的空战中受伤迫降,随即被日军俘获,得到维修后运往日本。在战争结束前,日军对44-10816号机进行了长时间的试飞测试,试图找出野马战斗机的弱点进行破解,它的试飞员之一便是与疾风家族打过多年交道的黑江保彦少佐。在对比试飞中,日军飞行员吃惊地发现,即便使用日军标准的92标号燃油,野马的最大平飞速度依然超过日本国内的任何飞机――包括疾风系列以及引进的Fw-190A!按照美国陆军航空兵的P-51B/C试飞报告进行推算,44-10816号野马在6100米高度使用日军燃油的最大平飞速度不会超过660公里/小时,这个数字可以视为疾风无法逾越的性能极限。

  由此可见,在使用同等品质燃油的前提下,疾风的最大平飞速度要落后于美军的野马战斗机,如使用品质劣于对手的燃油,其性能上的缺陷将被进一步放大。因而,使用日军标准92标号燃油的疾风绝不可能超过后期野马的最大平飞速度,427英里/小时的数据纯属虚构。


S17号疾风在飞行中


  再次,《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报告中的数据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吗?

  ――不一定。盟军航空兵技术情报中心并非美国俄亥俄州莱特机场那样的军用航空研究中心,该单位的职责是活跃在战场前线,收集敌方资料,以最快速度整理成册供盟军内部参考。该中心并没有美国本土的优越的地理和资源条件,无法对所有俘获的日军战机进行事无巨细的试飞工作,为此,《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报告中的大多数日军战机性能数据均为估算值。这便是盟军航空兵技术情报中心在缴获1446号疾风甲后,能够在同一个月的《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报告中公布Ki-84最大平飞速度数据的原因:估算得出,别无其他可能。

  事实上,《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报告最早发表于1944年12月,由于报告中的性能数据并非真实,随着战局的发展以及更进一步情报的获得,该报告在1945年3月、4月、6月、7月和8月进行了5次修订。疾风427英里/小时平飞速度的估算数据便是源于1945年3月的第一次修订版,并一直延续至战后。

  战后的航空史作者在引用《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的数据时,无意中忽略了报告中注明飞机使用日军标准的92标号燃油这一细节,没有对数据进行甄别,因而将速度估算值误认为美军实测值,以至以讹传讹,一直延续至今。


日军战机“战后测试”的谣言流传甚广,例如:日本作家编撰的世界杰作机第19册《陆军4式战斗机“疾风”》在36页的配图和解说。其注解中写道被美军缴获的疾风使用高性能燃料是测定速度687km/h。但是这张302号疾风的照片本身却隐含着真相,多年没有被发现。  (《神话与真相:日军战机的“战后测试”》作者杨剑超提供)


302号疾风机身近照,上面红线处的美军标识文字是“不适用芳烃汽油”,另外还有“加注92号汽油”字样。美国所用的“高性能燃料”,即100/130号汽油,通常含有20%左右芳烃,如果自封闭油箱的橡胶没有经过额外塑化加工,会被芳烃溶解,而堵塞油路。日本没有这类汽油,所以他们的飞机根本不能用100/130号。美国测试时用91/96号汽油替代原来的92号。(《神话与真相:日军战机的“战后测试”》作者杨剑超提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战后疾风使用美军优质汽油达到687公里/小时速度的传说,源于战时《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报告中的估算数据,无实际意义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6000米左右的中空是疾风性能最佳的优势高度,恰好是美军野马战斗机两级增压器优势高度之间的劣势高度。在这个高度上,疾风的最大平飞速度虽然无法超越美国对手,但能够将双方差距压缩到最小,同时还能保持日系战斗机的灵活性优势,因此是一架极有威胁的战斗机。正因为如此,美国陆航一直极为看重疾风,在由情报部们编撰、发放至飞行员的资料(例如《日军战机性能与特性》报告)中,始终强调疾风的高速(相对日系战机而言)和高机动性优势。所以,每次与疾风交手,美军战斗机飞行员一个个如临大敌,从来不敢等闲视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日之风――中岛Ki-84“疾风”战斗机小史(五) 

 空军之翼  2018-05-10

作者 阿蒙

第二部分:疾风战史

初经沙场

  1944年4月,疾风甲开始投产,陆续装备日本陆航部队,这些部队同时也在使用预生产型的疾风。首支获得量产型Ki-84配备的部队是1944年3月在福生机场成立的飞行第22战队。该部队由3个中队构成,战队长便为Ki-84试飞项目的审查主任――岩桥让三少佐。第22战队在成立后的同一个月便转移到东京西南的相模机场。1944年8月24日,整个第22战队以30架预生产型疾风以及疾风甲的阵容飞抵中国大陆的汉口机场,随即开始参加侵华日军的各项军事行动。

  疾风战斗机的第一次战火洗礼发生在1944年8月28日。当天,第22战队和中美混合空军团以及第23战斗机大队(即著名的飞虎队)的P-40N在岳阳上空交手。战斗结束后,岩桥让三少佐提交了击落一架P-40的战报。

  为了配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8月29日,第22战队飞抵衡阳;8月30日,Ki-84机群出现在长沙上空。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疾风部队在华中地区活跃异常,屡屡出击支援日本陆军的行动。第22战队进入中国战场后,声称在与美国陆航第十四航空军的战斗中击落击伤40架敌机。


1944年3月,飞行第22战队第1中队的第二批预生产型Ki-84,注意垂直尾翼和方向舵上著名的菊水徽记

  不过,疾风部队的战事并非全然一帆风顺,在这段时间内共有4名飞行员殒命中国。第22战队的最大损失发生在1944年9月21日凌晨,在对西安机场发动的一次扫射任务中,该部队派出了4架疾风甲。西安机场上空,带队的岩桥让三少佐在击落一架P-47雷电战斗机后被地面防空火力击中头部,当场毙命坠机。这次战斗结束后,出击的4架疾风甲只有一架因机械故障早早返航,其余三架不是被击落便是迫降损失。

  疾风战斗机诞生之后,在最初的试飞、训练、成军和参战历程中,岩桥让三少佐均是当仁不让的关键人物,他的早早殒命仿佛预示着疾风战斗机悲剧的开始。此后,第22战队的指挥权转交到难波茂树少佐手中。

  1944年10月2日,在中国进行了总共6个星期的战斗之后,第22战队带着残存的20架疾风撤回东京的相模机场,以重整军备,接收新的Ki-84补充。

  纵观第22战队初期在中国大陆的战斗,排除掉战果统计中的虚报成分,该部队在与中美两国航空兵部队的对抗中可谓势均力敌,甚至略占优势,相对其他日军航空兵部队而言相当优秀。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因而对疾风战斗机青睐有加,大力推动其生产。实际上,第22战队的成功建立在以下几个基础之上:

  1、  人员优势。该部队最初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均来自疾风战斗机的试飞单位,水准百里挑一,能够以丰富的经验应对战场上遭遇的困难与险情,将战机的性能发挥至极致。

  2、 设备优势。在中国战场之上,第22战队装备的疾风战斗机多数为预生产型,没有出现疾风大规模生产之后质量下滑的症状,因此表现较为优秀。

  3、  时机优势。驾驶雷电、野马战斗机的盟军飞行员们已经习惯于享受面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隼式战斗机时的优势,没有料到中国战场上还会有更先进的战斗机出现。可以说,他们是被疾风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

  在进行了短暂的修整之后,第22战队于1944年10月经由台湾飞往菲律宾前线,投入到真正残酷艰难的战局当中。在同一个月,岩桥让三的老部队――飞行第11战队跟随着第22战队的征途进入菲律宾战场。


大整军备

  1944年4月,疾风战斗机开始陆续分配到隶属第16飞行团的飞行第51和第52战队之中,这两支部队将在1944年秋天投入到菲律宾战场之中。大致在同一时期,成名于诺门罕事件的老牌陆航部队――飞行第1战队也获得了Ki-84的装备,并在队长松村俊辅少佐的带领下,最终于1944年10月进驻菲律宾。


太田工厂内的一架第一批预生产型疾风

  紧接着,在1944年5月,又有3支疾风部队成军,它们是飞行第71、第72和第73战队。经过整备和训练,第71战队在1944年11月投入菲律宾战场,其余两支部队在1945年1月紧随其后。10月,明野陆军飞行学校组织起拥有6支中队规模的飞行第200战队,并于同月迅速完成疾风战斗机的接收和训练,飞往菲律宾前线。

  在一批又一批飞行员一去不返地投入菲律宾的火坑之时,日本陆航开始考虑为日后的本土防御战预留兵力,这便是飞行第101、第102和第103战队的由来。这三支疾风部队在1944年7、8月间在本州岛中部成军。不过,由于前线战局压力太大,军备供应吃紧,只有第102战队顺利接受到预先分配的疾风战斗机。其余的两支部队不得不在1944年的整个夏天里依靠老旧的Ki-43进行新手飞行员的训练,而第103战队甚至重新装备上了古董级的Ki-27!临近1944年年底,以上三支部队方才全部配备疾风战斗机。到来年3月,它们将投入到对冲绳岛的作战中,并最终于1945年6月撤退回本州岛,进行东京的保卫。

  在亚洲大陆的方向,日本陆航同样也在逐步地部署新型的疾风战斗机。1944年8月,缅甸战场上鏖兵多年的飞行第50战队经由西贡-中南半岛一线撤回后方,将装备更换为疾风甲。1944年9月,驻扎在中国广东和湖北两地的飞行第85战队同样也获得了Ki-84的配备。1944年11月,第一架疾风战斗机运抵衡阳,装备飞行第25战队。

  在作战部队之外,明野陆军飞行学校等训练单位也开始逐渐装备了Ki-84,用以训练飞行员以及地勤人员。


亚洲战火

  在换装疾风之后,第85战队很快经受了战火的洗礼。1944年10月4日,该部队的4架Ki-84和4架Ki-44在柳州上空攻击了美国陆航第23战斗机大队第76战斗机中队的P-51B野马战斗机编队。战斗结束后,日军飞行员声称击落5架野马,自身毫无损失。不过,盟军很快扳回一局,第二天,在广东上空,第85战队有4架疾风被击落――这个数字可是不带半点水分,扎扎实实地记在日军的帐上。10月5日,第85战队声称以2名疾风飞行员损失的代价击落15架敌机。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该部队提交的战报一直连篇累牍地写满了各种击落战果,以至于到10月底,第85战队获得了日本陆航的单位嘉奖。


飞行第25战队的疾风涂装

  进入到11月,疾风飞行员们发现华中地区的战况急转直下,在武汉至衡阳一线,第85战队得到第25战队的协助,依然节节败退。两支部队的设备和人员均损失惨重,尤其是第85战队――在12月18日美国陆航对武汉的大规模空袭过后,拥有18架击落记录的第2中队长兼飞行队长若松幸禧少佐被野马战斗机击落毙命,该部队仅剩屈指可数的疾风可继续升空作战。1945年1月4日,第25战队拼凑出两架状态尚可的Ki-84偷袭老河口机场,结果双双被击落。1月底,第85和第25战队后撤至南京修整,随后分别在5月和6月退回朝鲜后方,直至战争结束。

  活跃于中国东北的飞行第104战队成立于1944年7月,并在9月进驻到鞍山附近。1944年12月,该部队获得第一批疾风战斗机配备,不过在彻底换装之前,仍然在同时使用原先的Ki-43和Ki-44战斗机。1944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3周年的日子,美国陆航第20轰炸机司令部出动一百余架B-29对奉天地区的钢铁厂进行大规模轰炸,日军则出动多个飞行战队升空拦截。战斗结束后,第104战队宣称击落6架B-29轰炸机,当天的日军的战报则宣称总共击落15架B-29,另有4架可能击落的记录!事实上,12月7日的战斗中,只有4架B-29在东北上空被日军战斗机以自杀性撞击等方式击落,日军战报的水分由此可见一斑。

  两个星期之后,12月21日,B-29机群再次轰炸奉天地区的钢铁厂。在当天被击落的两架美军轰炸机中,第104战队宣称其中之一为本单位战果。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第104战队一直担当日据东北地区对苏军的防卫任务。在1945年8月,苏军地面部队发动对关东军的总攻之后,第104战队的疾风战斗机执行了数次对地支援任务。


太田机场的疾风机群,镜头前金属原色的疾风已经分配给飞行第104战队

  1945年3月,第22战队从日本转移至朝鲜水原市。在华北的徐州地区进行短期的作战任务之后,该部队在5月返回朝鲜,与第85战队一起驻扎在汉城附近的金浦机场。

  1945年8月13日,这两个部队总共50架左右的疾风机群在汉城附近空域与美国陆航第507战斗机大队狭路相逢。美军兵力包括38架P-47N战斗机,来自一千两百公里之外的伊江岛机场。美军飞行员这天的任务是朝鲜上空的空中扫荡,虽然已经在漫无边际的海面之上长途跋涉数个小时,在发现日军机群后,他们立即不假思索地投入进攻。其中,第464战斗机中队的奥斯卡•佩尔多莫(Oscar  Perdomo)中尉发现了5架疾风的编队,随即咬上其中的一个三机小队。等到开火的机会后,佩尔多莫中尉扣动扳机射击,立即将小队最末的一架疾风击落。再一个回合,编队中又一架疾风被大火包围着翻滚下坠。随后,佩尔多莫中尉和小队的长机展开一对一的缠斗,在剧烈的急转弯机动中,佩尔多莫中尉成功咬住对方的机尾,射出一串子弹,看到他的对手被击中后失速坠毁。一番激战过后,佩尔多莫中尉与队友失去了联系,在重新编队的过程中,他发现两架九三式中级教练机的编队,干净利落地将其中之一击落。忽然间,三架疾风的编队横空杀出,朝向佩尔多莫中尉的座机袭来。佩尔多莫中尉驾驶P-47N转弯,这架凝聚着最先进技术的远程战斗机轻而易举地甩掉疾风的追杀,并反咬到日军战机编队的后方。佩尔多莫中尉射出飞机上最后的子弹,收获了当天的第五架战果。


1945年8月,飞行第85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甲

  战斗过后,佩尔多莫中尉成为美国陆航二战最后一位“一日王牌”,  第507战斗机大队宣称击落20架敌机,而自身仅有一架P-47被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实际上,第22战队在当天的战斗中损失了6架疾风,第85战队的损失数量是5架。

  两支老牌陆航单位与远道而来、数量劣势的美军战机交手,结果却兵败如山倒,可见他们的实力已经衰退至不堪一击的程度。此外,令所有疾风飞行员羞愧不已的是:第507战斗机大队飞行员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在战斗中遭遇的是日本陆航的“大东亚决战机”,他们在战报中将这两个战队的疾风当作了老旧的隼式战斗机或零式战斗机!

  在亚洲大陆的东南地区,只有3支作战部队装备有Ki-84。在西贡获得疾风战斗机的配备并进行必须的训练之后,飞行第50战队重返缅甸,驻扎在缅甸附近的明加拉顿(Mingaladon)机场,时间为1944年10月19日。从这个新的驻地起飞执行任务,第50战队的主要职责是攻击敌军地面目标。不过三个星期之后,到11月10日,该部队的战报却声称击落25架之多的敌机!在进行了3个月的消耗战之后,1945年1月13日,第50战队返回西贡,当时剩余的兵力为20架疾风战斗机。该部队的新任务是为中国南海地区的日军舰船提供护航支持,随后调往柬埔寨的金边机场。


1945年初,飞行第50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注意方向舵上的汉字“陆奥”

  1945年1月,驻扎在台湾屏东的飞行第13战队获得了Ki-84配备,随即在同一个月飞往位于新加坡的新驻地。与此同时,驻扎在苏门答腊加兰(Galang)岛的独立飞行第24中队也开始换装疾风战斗机。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战线不断向后收缩,以上三支部队一路后撤至台湾,并在这个小岛之上等来了战争的结束。

  除了以上单位,驻扎在新加坡的第1飞行场大队同样装备有少量的Ki-84。这是一支二线部队,用以给前线作战部队输送各类装备。因而,在大队指挥部之下,该单位按照不同任务需求划分为战斗机、轻型轰炸机和重型轰炸机三个中队。第1飞行场大队的战斗机中队以往一直装备Ki-43和Ki-44战斗机,从1944年11月开始获得疾风战斗机的配备。该部队虽然身处二线,但到战争结束时,累积战报却宣称一共击落10架B-29重型轰炸机!和其他日军战报一样,该单位的战果中,得到证实的只有一两架B-29。。。


菲律宾血战

  1944年6月,日本海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受空前败绩,海空力量损失惨重。日军大本营非常清楚:美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必定是登陆菲律宾。对当时菲律宾战区的日本陆军航空兵而言,第四航空军定然再度遭受严重考验。为了加强第四航空军的实力,在1944年6月和7月间,有4支飞行战队被紧急调往菲律宾。不过,当时被日本陆航寄予厚望的疾风战斗机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尚未正式成军,因而无法支援到南方前线。

  第一支抵达菲律宾的疾风部队是飞行第52战队。1944年9月29日,该单位的第一架Ki-84降落在吕宋岛的卡门机场(Del Carmen  Field)之上。10月15日,飞行第51战队的疾风机群也远涉重洋来到菲律宾。就在同一天,同属第16航空团的这两支部队遭受了战斗的洗礼,对手是从第38特遣舰队起飞空袭吕宋岛的美国海航部队。第四航空军的迎击兵力中,除了第51和52战队的Ki-84,还包括第19战队的Ki-61、第26和204战队的Ki-43-Ⅱ.战斗结束后,第四航空军的飞行员声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击落29架格鲁曼F-6F“地狱猫”战斗机,并有6架可能击落的记录。其中,第51战队提交了2架击落的战果,而第52战队的宣称战果是8架。鏖战过后,第17战队的Ki-61加入这几支士气高涨的部队,在当天下午掩护日本海航战斗机对美军特遣舰队发动反击。最后,第51和52战队的声称战果达到击落15架美军战机,而自身的损失则是7名飞行员。


菲律宾战役期间,飞行第51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由战队长池田忠雄驾驶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美国海航部队继续空袭吕宋岛。10月18日,第51战队声称在克拉克机场上空击落13架美军战机,而自身的损失为3名飞行员阵亡,另有最少8名飞行员因伤势过重不得不退出战斗。第52战队则羞耻地交上了一份白卷:没有取得任何击落战果,却有10名飞行员阵亡!10月24日,第51和52战队经由莱特岛转移到内格罗斯岛上的萨拉维亚机场(Saravia  Field),几场大仗过后,这两支部队的全部兵力仅剩下十余架Ki-84。10月27日,第52战队的疾风巡逻至刚刚被美军占领的塔克洛班机场(Tacloban  Field)附近,发现机场跑道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上百架美军战机,立即与第51战队一起冲下低空发动袭击。这两支部队的疾风在机场上空投下了多枚50公斤重的集束炸弹,每枚炸弹爆开后,能够散射出36枚0.4公斤重的微型炸弹,以求造成大面积的破坏。战斗结束后,这两支战队共有7架Ki-84被击落。但是,这次奇袭没有对塔克洛班机场产生太大影响,美国陆航第五航空军的33架P-38就在这一天平安降落至机场跑道上,到了月底,该机场的P-38数量增加至60架,它们将成为疾风部队的强劲对手。

  10月初,获得40架Ki-84的配备后,飞行第11战队开始前往菲律宾的漫长征程。从所沢市出发,该单位首先飞往台湾的宜兰机场。不过,在远程的越洋飞行途中,有部分疾风战机因机械故障不得不中途返航。在宜兰机场修整时,第11战队在10月12日与来袭的美国海军第38特遣舰队的F-6F展开激战。这支美军航空兵部队刚刚在两天前袭击了冲绳,在当天的战斗中又极大分散了兵力。尽管占据主场优势,第11战队依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包括战队长在内的6名飞行员阵亡。10月22日,劫后余生的第11战队终于降落在菲律宾的克拉克机场之上。此时,整个战队的堪用兵力仅仅剩下7架疾风而已!


克拉克机场,飞行第11战队的疾风

  1944年10月20日,第一批美军两栖部队在莱特岛登陆,莱特湾海战爆发。应日军大本营的要求,在日本海军进行捷一号作战方案时,陆军第四航空军将旗下第2航空师倾巢出动进行支援。在随后的短暂时间里,美国海航和陆航联手出击,对日本航空兵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0月22日,内格罗斯岛机场已经几乎没有一架日本陆航战机幸存。

  在10月,还有其他三个装备Ki-84的飞行战队抵达菲律宾。10月23日和24日,第1战队的30架疾风分两个批次抵达克拉克机场,该单位还有8架飞机未能完成从千叶市到菲律宾的漫长旅途,由于机械故障滞留在中途。同样在10月24日,第200战队的47架疾风完成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转场飞行,抵达吕宋岛的波拉克机场(Porac  Field),对于该战队6个中队的满员编制而言,有接近一半兵力因机械故障中途掉队。10月25日,第200战队转移到内格罗斯岛的萨拉维亚机场,并在5天之后接受了归队的21架疾风。

  10月24日,第22战队的部分战机通过台湾中转,抵达克拉克机场。该部队的地勤人员则搭载第60战队的Ki-21轻型轰炸机,由Ki-84护航从台湾飞往菲律宾。在吕宋岛上空,这支混合编队与美国海军的F-6F机群遭遇。一阵恶斗过后,全部8架Ki-21被击落,地勤人员全军覆没,此外还有4架疾风成为美军的战利品。10月28日,第22战队的其余14架疾风降落在克拉克机场上。随后,该部队转移到内格罗斯岛的玛那普拉机场(Manapla  Field)。

  在日本陆航第四航空军的编制中,第1和第11战队组成了第12飞行团。刚刚在菲律宾落脚,这两支部队便于10月24日执行了第一次作战任务,拼凑起16架疾风掩护第3战队的轻型轰炸机对美军部队发动进攻。不幸的是,初来乍到的日军飞行员在菲律宾群岛上空完全迷失了方向,无法与他们的目标――轻型轰炸机群汇合。在无所事事地浪费了大半燃油之后,有部分疾风因发动机故障坠毁,剩余的疾风降落在玛那普拉机场。与此同时,失去护卫的第3战队轰炸机群硬着头皮向美军阵地发起冲锋,结果完全不难想象――轻型轰炸机群几乎全军皆墨,只有少数几架侥幸逃生。


1944年10月,飞行第200战队的疾风甲

  整个1944年10月下旬,吕宋岛、莱特岛和内格罗斯岛上空的战斗放空了第2航空师的的鲜血。在这个月底,第2航空师的全部兵力为323架战机,其中只有140架能够升空作战。在全部6个疾风战队(第1、11、22、51、52和200战队)中,仅有50架Ki-84幸存。鉴于损失过于惨重,日军大本营在11月1日撤回了部分飞行战队,其中包括第1和第11战队。这两支劫后余生的疾风战队被派往东京以北的下馆机场,重新接受战机、训练飞行员,并将于12月重返菲律宾战场。

  1944年10月底,日本陆军决定增强莱特岛的日军守备力量,并从马尼拉派出7艘运输船向该岛补充地面部队。11月1日,运输船队抵达莱特岛的奥莫克海湾(Ormoc  Bay),在陆军士兵上岸之时,第200战队的疾风机群在滩头上空巡逻守卫。此时,吉良胜秋准尉与美军的10架P-38不期而遇,经过一番苦斗,得以全身而退,并宣称击落其中的两架,创下一个不大不小的神话。与此同时,美国陆航重新对内格罗斯岛的日军机场展开猛烈空袭,第51战队宣称击落2架B-24“解放者”四发重型轰炸机,但地面上损失的日军战机则不计其数。为了扳回战局,日本陆航向莱特岛上被美军解放的塔克洛班、圣帕布鲁(San  Pablo Field)和杜拉格(Dulag Field)发动反击。在这些小规模的空袭行动中,50公斤的小型炸弹得到  广泛应用。11月9日,又一批日军运输船队驶向奥莫克海湾,美国航空兵成功击沉其中两艘,并使护航的日军战机遭受惨重损失――在这天的战斗结束后,第2航空师的残存兵力仅仅剩下19架战斗机!


疾风挂载的小型炸弹示意图。每枚炸弹重50公斤,内部容纳36枚0.7公斤微型炸弹。微型炸弹呈三排放置,每排12枚


疾风挂载的小型炸弹(左)以及小型炸弹内的微型炸弹(右)

  11月13日,第16飞行团――即第51和52战队的残存成员搭乘运输船,从内格罗斯岛撤往吕宋岛。途中,运输船被美军击沉,包括两名战队长在内的大批飞行员阵亡。在11月的剩余时间里,这两支战队的最后人员被集中起来,从菲律宾送回日本。于是,在11月中旬,第2航空师的疾风部队折损大半,只剩下第22和第200两支战队。

  11月14日,第22和200战队联手对塔克洛班机场发动突袭,声称击落击伤P-38各一架,但自身也有两架疾风损失。两天之后,16架Ki-84和17架Ki-43的混合编队起飞升空,准备空袭布拉恩机场(Burauen  Field)。在奥莫克海湾上空,日军战机与大约10架P-38狭路相逢。在一番混战过后,日军飞行员声称击落一架敌机,击伤多架。不过,Ki-43由于在战斗中耗尽燃料,不得不早早返航。只有Ki-84机群抵达布拉恩机场,在投掷下大量50公斤集束炸弹后,声称有5架美军战机中弹起火燃烧。空袭过后,有两架疾风损失。日军飞行员们随即与另一队P-38战斗机展开对战,并奇迹般地全身而退,并声称击落4架敌机。11月18日,17架Ki-84和6架Ki-43再度袭击塔克洛班机场。这次,第200战队发起了一轮对美军登陆舰船的自杀性撞击,共有4架战斗机参与。


起飞执行自杀攻击任务之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一起检查疾风挂载的炸弹

  与此同时,日军大本营继续向菲律宾战区填补更多的战斗机部队。11月14日晚,飞行第71战队的23架Ki-84降落在卡门机场。5天之后,美国海军航空兵便对日军机场发动大规模空袭,卡门机场损失惨重,第71战队有最少14架疾风被摧毁在跑道上或损坏严重。大致在同一阶段,原驻扎在中国东北的飞行第29战队也带着他们的疾风战斗机经由台湾中转、远涉重洋来到菲律宾,入驻波拉克机场。

  11月底,日本陆军决定再一次增兵援助莱特岛,并计划以大规模的猛烈空袭作为先导。为此,几乎所有堪用兵力都被转移至前沿的内格罗斯岛。例如,初来乍到的第71战队便于11月23日抵达玛那普拉机场。这使第2航空师的兵力恢复到8个飞行战队,其中包括3个疾风战队。不过,这些部队仅仅空有一副架子而已,其实力早已在长期苦战中消耗殆尽。三支疾风部队中,第22战队仅有19架Ki-84剩余,第71战队剩下6架,第200战队残存兵力是23架―――这便是3支疾风战队的全部家当。

  日本陆航的第一次空袭在11月24日发动,13架Ki-43、12架Ki-61和13架Ki-84从内格罗斯岛起飞,掩护14架轻型轰炸机扑向塔克洛班机场。在途中,日军机群遭遇了美军P-38的拦截,最少有14架战斗机损失。翌日,美国陆航的B-24机群由P-38和P-47护航,空袭内格罗斯岛上的各机场作为报复,以求瘫痪第2航空师的行动能力。与此同时,美国海航的轰炸机群针对克拉克机场以及其他马尼拉周边机场展开大规模袭击。在这天的战斗过后,9架日军战斗机被击落,另有20架在跑道上被摧毁或者受损。莱特岛和内格罗斯岛上的残酷战斗将持续到十一月底。

  12月6日,日军伞兵部队空投在莱特岛上,以加强日军的防御力量。第二天,第200战队的疾风在奥莫克湾上空发现一支美军运输船队即将登陆。在消息得到其他单位飞行员的确认后,日军出动了12架自杀飞机,妄图来一场鱼死网破的突袭。这些自杀飞机由19架战斗机护航,其中包括第29战队的Ki-84。在空战中,日军有8架战斗机被击落,第29战队的战队长阵亡。该部队在数天之前刚刚换装12架Ki-84,到这场战斗过后便已经名存实亡。第29战队的地勤人员被编入陆军部队中,用以填补人手的空缺。1945年2月,第29战队的残存飞行员后撤到台湾的桃园机场,从而脱离了残酷的菲律宾战场。


1945年1月,菲律宾克拉克机场,飞行第72战队第3中队的疾风甲

  1944年12初,日本陆航向菲律宾战场投入了更多疾风部队――构成第21飞行团的飞行第72和73战队。第72战队的30架Ki-84于12月3日从相模机场起飞前往东南亚,因机械故障有部分飞机不得不滞留在途中机场。12月14日,第72战队开始了这次漫长行军的最后一段路程,飞往吕宋岛的邦班机场(Bamban  Field)。当机群抵达林加延湾上空时,疾风部队遭受了从美国航母上起飞的F-6F编队的袭击。经过一番恶斗,日军飞行员宣称击落3架敌机,但自身的损失更为惊人――战斗结束后,只有7架Ki-84降落在邦班机场的跑道上!第73战队的运气同样糟糕,该部队的50架Ki-84于12月4日从所沢市机场启程,到12月16日,只有9架飞机抵达终点马巴拉卡特机场(Mabalacat  Field)!第二天,第73战队迎来了掉队的11架疾风,而该部队的最后一架飞机要到12月22日才能抵达。转场过程中,疾风的损失大部分由各种各样的机械故障引起。

  12月15日,美军部队在民都洛岛登陆,日本航空兵迅速作出回应,但它们的力量已经大为削弱,无力回天。12月21日,第21飞行团的12架疾风掩护2架自杀飞机袭击美国海军部队。在目标区上空,目睹美军舰队的庞大阵容时,有两名疾风飞行员受肾上腺素的驱动,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自杀攻击的队列当中,与自己的战机一起化为灰烬。第二天,38架战斗机掩护3架自杀飞机再次出击,在与美军的交手中,有4架被击落。

  大致同一时期,第2航空师命令所属全部人员从内格罗斯岛后撤至吕宋岛,再经由台湾撤回日本。在这场仓皇败退中有一架运输机坠毁,机上第22战队的部分飞行员和新上任的指挥官――拥有15架击落记录的坂川敏雄少佐毙命。该战队残存人员在吕宋岛的克拉克机场集合,并于1945年2月中旬回到日本相模机场。在12月中,第200战队撤退到马巴拉卡特机场。

  为了替换损失的部队,第1和第11战队(即第12飞行团)在12月返回了菲律宾战场。12月17日,这两支部队抵达波拉克机场,当时各自拥有40架疾风战斗机的实力。三天之后,第12飞行团倾巢出动,全力出击:36架疾风掩护2架自杀飞机袭击民都洛岛海域的美军舰队;3架疾风掩护3架自杀飞机杀往莱特湾;其余还有34架战斗机掩护10架自杀飞机直扑在苏禄海(Sulu  Sea)发现的美军运输船队。在这天绝望而又疯狂的战斗过后,有22架疾风战斗机损失。


美国陆航二号王牌托马斯•迈克盖尔应该是疾风战斗机在战争中的最大战果

  12月21日,美国陆航出动12架P-38掩护23架B-24轰炸克拉克机场。疾风部队紧急升空拦截,但却被一口气击落8架,第1战队的战队长桥本重治大尉在交战中毙命。两天之后,第12和第21飞行团的38架疾风在克拉克机场上空严阵以待,把来袭的30架美军战斗机包围。占据了主场优势和数量优势的日军飞行员在一番苦斗之后,却只宣布击落3架敌机,击伤5架,而自身则有9架疾风被击落!12月25日,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这两个飞行团的24架疾风与18架美军战斗机交手,宣称击落6架,击伤5架,而自身则损失了7架疾风。到12月月底的剩余时间里,吕宋岛的疾风部队主要为袭击民都洛岛海域美军舰队的自杀飞机提供护航支持。

  1945年1月3日,日军发现一支规模庞大的美军舰队在海面上聚集。两天之内,局势变得越来越明朗――美军正在向吕宋岛以北的林加延湾进发。日本航空兵部队对美国舰队的阻挠行动毫无意义地失败了,当时美国海航的强势已经无法遏制。1月4日,300架美军舰载机空袭吕宋岛。1月5日,袭击克拉克机场地区的舰载机数量则增加到500架之多。1月7日,第71战队福田瑞则军曹的疾风战机在内格罗斯岛上空闯进了一场恶斗之中。当时的战场上,一方是第54战队杉本明准尉驾驶的Ki-43单机,另一方是美军第475战斗机大队第431战斗机中队的4架P-38战斗机。混战之中,杉本明准尉被击落毙命,福田瑞则军曹设法击落1架P-38。在这场战斗中,还有一架P-38失事坠毁,它的驾驶员是大名鼎鼎的托马斯•迈克盖尔(Thomas  McGuire)――  拥有38架击落战果的美军第二号王牌、国会荣誉勋章获得者。1月8日,14架Ki-84和少量Ki-61掩护8架自杀飞机袭击吕宋岛以西海域以及林加延湾的美军舰队。战斗中,包括第73战队的战队长座机在内的8架战斗机被击落。


菲律宾战役期间,飞行第73战队第2中队的疾风甲

  1月9日,美军开始在林加延湾登陆,吕宋岛之上日军的末日揭开了帷幕。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里,日本陆航第4航空军动用了所有的堪用兵力进行垂死挣扎,妄图阻挠美军的前进。然而,日军唯一的战果只有白白葬送飞行员的性命,就连战队指挥官也难逃一死――1月13日和14日,第72和第200战队的战队长先后毙命。美军登陆之后不久,日军大本营终于无奈地放弃了菲律宾上空的制空权争夺,命令第4航空军将绝大部分单位撤出该战区,仅留下吕宋岛的第30战队和内格罗斯岛的第31战队。其他单位的残余飞行员通过台湾中转,一路颠簸逃回日本。1945年3月,第1战队回到下馆市,第11战队回到高萩市,第71战队则撤回本州岛。然而,对于第72、73和200这三支部队来说,它们在几个月的鏖战中流光了最后一滴血,部队已经名存实亡,空有一个编号而已。最后,第72战队在1945年1月被正式解散,曾经拥有6个中队的第200战队也在5月迎来了解散的结局。以上部队的地勤人员则无法获得撤退的机会,他们被留在菲律宾战区,编入地面部队,战斗至日军的最后覆灭。各支部队仍有极少量Ki-84残存,它们散落在各个机场上,并在战争结束时被美军俘获。至此,疾风战斗机在菲律宾战区的故事则划上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句号。


菲律宾战事总结

  统计在菲律宾战区损失的所有疾风战机,它们并非全部被美国航空兵部队击落,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飞机本身的固有缺陷。这些缺陷,在残酷的西南太平洋前线,在缺乏后勤补给和地勤人员的恶劣条件下显得额外突出。


菲律宾战役,一架疾风挂载着副油箱准备升空作战

  首先,  Ha-45发动机的故障率较高,在战地环境中极难维护,各战队有不少疾风战斗机因此无法升空作战。早期的疾风战斗机出现过发动机振动剧烈的现象,虽然这个问题并不致命,但多多少少会对飞行产生影响,后来,工程师通过在飞机生产线上修改发动机安装支架的方式消除了振动的现象。在疾风战斗机预生产型的测试期间,Ha-45发动机早早出现了进气压力下降、输出功率暴跌的的现象,这是Ha-45家族挥之不去的顽疾。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唯一方案便是为菲律宾战区的疾风全部换装最先进的Ha-45-23,然而,该型发动机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获得大规模投产的机会。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Ha-45的滑油系统效率不足导致发动机过热,其根本原因在于润滑油的油压过低。如果滑油系统有一段时间没有被飞行员关注到――这在生死攸关的空战中经常发生,滑油的温度会很容易飙升到85摄氏度的临界值以上,这个温度是滑油散热器无法长时间承受的。于是乎,5到10分钟的时间里,一丝丝纤细的黑烟便会从发动机的整流罩鱼鳞片散出,随后变成白色,再变回黑色;转瞬之间,整个发动机便会停止工作。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大约为10至15分钟。如果飞行员没有及时调整滑油温度、或者发动机停车时距离己方机场太远无法滑行回跑道,那么这架疾风便可划入损失名单之中了。更糟糕的是,如果飞机进行倒飞动作或者负G机动,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油压值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降低到几乎为零,而这些机动均是空战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滑油系统故障,飞机的损失则完全不可避免。为此,日本陆军航空兵本部派出大批专家用以解决Ha-45滑油系统的问题,但到战败投降始终无法成功。

  此外,在升空前的滑跑阶段,如果飞行员在放下襟翼的情况下过快提升发动机转速,增大的拉力会使飞机头重脚轻地拿大顶。对于缺乏经验的新手飞行员来说,这样的错误极为常见。疾风主起落架的热处理工艺不过关,导致结构脆弱;此外,起落架的减震效果较差,而主起落架轮的轮压偏高。以上几点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疾风在菲律宾泥泞的前线跑道上降落时经常引发折断的事故。再加上疾风的降落速度高达140公里/小时,如果在降落时发生起落架事故,巨大的冲击力将给飞机的机器造成巨大损伤,甚至可以将飞机直接报废!


艺术家绘制的疾风战斗机与F-6F战斗机对决的效果图

  疾风的机械故障在长时间的转场飞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各飞行战队从日本经由台湾转场至菲律宾前线的途中,经常有过半数以上的疾风由于机械故障滞留在中途。如果由富有经验的老飞行员驾驶,疾风的远程转场会显得顺畅许多。著名的王牌穴吹智(宣称击落战果51架,战后修正为39架)就成功完成过多次疾风的转场,而且,在这些远程飞行任务中,穴吹智多次与美国海航的F-6F战斗机相遇,每次均能在一番周旋过后全身而退,甚至宣称累计取得了6架击落战果!

  在理想条件下,一架品质合格的疾风如果由一名高水准的日军飞行员驾驶,那将是对盟军战斗机的巨大威胁,哪怕无法称之为占据优势地位,也可以保证有较高几率在战斗中幸存。不过,日本陆航面对的问题是,富有经验的老手飞行员越打越少,而疾风战斗机的出厂质量也是直线下降。此外,前线兵败如山倒,急需大量战斗机和飞行员补充力量空缺,而国内飞行员能够获得的训练水准却每况愈下。这便是疾风部队在菲律宾战场一败再败的原因之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日之风――中岛Ki-84“疾风”战斗机小史(大结局) 

 空军之翼  2018-05-10

作者 阿蒙

菲律宾回忆

  木村荣一郎是飞行第1战队的一员,他经历了这支疾风部队从菲律宾败退到日本本土的全部过程,并最后幸存至战争结束4年,日本《航空爱好者》杂志对木村荣一郎进行了一次采访,以下为采访的全文。

乘疾风起飞克拉克

  记者:木村君是什么时候加入飞行第1战队的?

  木村:昭和18年(1942年)。碰巧当时第1战队正在支援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撤退行动,我们前往战场也无济于事,就去了佳木斯(满洲北部)留守部队。佳木斯接近苏联国境边界,记得当时正下雪,应该是昭和18年(1942年)的年底,11月左右吧。

  记者:装备的战斗机是隼I型吗?

  木村:是隼I型。那之后不久,在柏市(位于本州岛千叶县)基地集结组成II型,编成帝都防空战队。当时,战队里还有几架97式战斗机,不久就换装成4式战斗机(疾风)。。。。。。

  记者:那是在明野。。。。。。?

  木村:不是的。我们部队派遣了井上中尉(55期)和伊藤军曹(少飞6期)到立川技术研究所参加换装训练。在那之后他们两人成为教官,对部队展开改装训练。在立川,从我们部队选拔了两名、从其他的部队也选拔了几名接受改装训练,当时的主任教官是黑江(保彦)君。改装训练期间,他们学习了理论学科,实际的技能学习时间总共大约1个月。


用于训练的Ki-84,机翼下的设备为机炮弹壳收集器

  记者:从隼换装为疾风,您有什么不同感受?

  木村:我至今还留有印象的是它的舵很重。当时是叫做“操舵反动(操纵方向舵的反作用力)”吧,就是现在所说的操纵灵活性。因为飞机速度变快了,所以就那一点点反作用力都会让你感觉到舵很重。除了感到重以外,倒不至于会造成活动能力下降,只是听那些老飞行员空中作战后,回来说肩膀酸痛什么的,一个个都做按摩去了。

  记者:疾风的武器装备也变强了吧。

  木村:武器装备也变强了,格斗战要领也相应发生了些许变化。“隼”要求的是飞行员的个人技能、具备精湛技艺的空中战斗,进化成4式战这样的高速机后,对射击精度要求很高,稍有点滑动都会相差甚远。于是,像隼那样边打转边射击的方式就很少了,就转变成所谓的复杂编队战术的形式,必须以2架飞机为一组。。。。。。我想,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日军的空中作战方式逐步向集团作战方向转变的吧。

  记者:改装成疾风机型后就前往菲律宾了吗?

  木村:不久就从柏市基地开往(九州岛)前线了,也就是所谓的九州防空作战。八幡钢铁厂被B-29空袭的时候,我们也上阵了,但没有遭遇到敌机。后来,莱特湾海战就真的要打响了,我们曾一度从前线撤回柏市基地。然后去了上海,呆了一个星期左右,又从上海出发前往台湾,再从台湾到达(菲律宾)克拉克机场。

意外着陆无人岛

  记者:在前进的途中,好像有很多架飞机曾因发生故障损失的情况吧。

  木村:没有,只有1架。在冲绳前面的伊江岛附近,有一架飞机因为发动机故障,意外坠落在海中,飞行员当场殉职。之所以在台湾的行动有些迟缓,是因为我们还在内陆的时候正是晚秋时节,在那里把发动机调校到适应当时气温的工作状态。但去到台湾之后,工作环境突然转变成了夏天炎热的温度,发动机一下子无法适应。同行的地勤人员用运输机先行送往台湾,我没有跟着一起去,所以修理调节整个大队的飞机花了两至三天的时间。这是每个飞行员的必修功课。然后,我们就去了菲律宾,最初抵达的不是克拉克机场,而是西海岸的圣马塞利诺机场。接着,立刻发起了莱特攻击。这场战役是海陆军联合作战,规模相当庞大。


107.png 日军机场的常见一幕,用卡车装载的电池启动疾风发动机

  记者:莱特总攻击是在10月24日吧。

  木村:是的。1战队提前一天就从克拉克飞抵利巴机场。莱特湾攻击的这天,战队的任务就是提供空中掩护。黎明时,我们从利巴机场起飞,那时天还一片漆黑。然后,我们飞到了奥尔莫克附近。刚刚提到过参加疾风换装训练的井上军曹,他是第二分队的队长,我当时是战队长的僚机。突然,井上君的飞机发动机出现故障,只听到“啪”的一声,天空扬起白烟,飞机从编队中掉落下来。我想高度大概是8000米吧,就只有他那架飞机坠落了,谁也没有跟着飞下去。

  当时,离战场已经很近了,万一被敌军发现,井上君会很危险,所以我就跟着飞下去了。他那架飞机一直朝宿务岛方向坠下,最后落到离海岸不远的地方,马上就有两到三个当地土著飞奔过去。我观察了一下子,发现他并没有从飞机里出来,我想应该是已经殉职了吧。从那么高的上空掉下来,这也难怪。当时我想,单机前往战场会有危险,于是就朝利巴方向飞去。

  原本在那天起飞升空前,我们曾接到命令说“莱特攻击结束后,在战斗中分散的话就到内格罗斯岛集合。将内格罗斯岛作为下一站的基地,从那里再次向莱特发起进攻。”所以,我本来想先降落内格罗斯岛。但是,那个时候敌军的舰载机不断的从莱特方向飞往宿务岛――之后我才知道,井上君坠机后宿务岛遭受了大空袭。于是,我避开舰载机前行的方向,朝利巴飞去,但那时我的飞机发动机也出现了故障。我不太清楚故障原因出在哪里,只是知道有油渗入到引擎罩里面。渐渐地,油压开始下降。那时,虽然已经离利巴很近了,但我发现马林杜克岛的附近好像有个很小的无人岛,于是我就迫降到那个小岛上。

  记者:降落到小岛的海岸上吗?

  木村:不是的。当地的菲律宾人从马林杜克岛划船过来耕地。在岛的中央,丛林之中有块像是旱地一样的区域。我想那里刚刚好,于是降落到那里了。之后的处境还是很艰难的。战斗前,我储备了一些用于意外迫降时吃的粮食,就是靠吃这个和野生的椰子果勉强度过了一星期左右。日军攻击莱特岛、返回克拉克机场的飞机也会经过这里。每次(有飞机路过),我都跑到狭窄的海滩上,死命地挥动围巾。但是,就算对方发现了我,也是无能为力的。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左右。这天,有个农民划着独木舟驶了过来。我想这一定是游击队,于是躲藏起来,拿起手枪瞄准他。对方看到这个大家伙降落在旱地的中央,于是战战兢兢的走了过来。我说了声“站住”,然后用手枪对着他,对方吓了一跳。但是,语言完全不通。我送上在上海的时候攒的烟草,给他画了个地图,让他带我到塔亚巴斯湾的对岸。好不容易到了船上,我观察了一下,觉得白天会有美国飞机飞过,这很危险,于是,我决定晚上带着他上路。到了晚上,花了很大功夫才坐到船上。


没有飞机的航空队

  总算可以看到海岸线了,如果被发现船上有日本士兵的话,我肯定会被干掉。结果,只能从这里游到岸上去。没办法,我抽出一个兜档布,把飞行服之类的都顶到头顶上,捆上腰带就开始游。我想应该游了四到五公里吧,因为游了两小时以上。。。。。。

  终于游到陆地上了,但不知道到了哪儿。白天不能行走,只能到了晚上通过观察星空来判断利巴的方向前进。

  大概走了几天吧。利巴有个很大的湖叫做塔尔湖。我看着前面的水域像是那个湖,心想应该到了利巴附近吧。这周围还不是处于日本军控制下,白天我去到街头,对那附近的人说:带我去日本军队驻地。他们对我并没有什么敌对情绪,把我带到了从满洲过来的铁兵团的营地。在那里,我吃了顿饭,度过一晚,第二天就被宪兵队带走了。

  我跟宪兵队把事情经过说明了之后,他们说:没法把我送到克拉克,但是可以送我到马尼拉海军飞机场。于是,他们把我带到马尼拉的尼古拉斯飞机场,在那里度过了一晚,第二天又用汽车把我送到了克拉克机场。


疾风编队准备起飞升空,翼下的两个副油箱表明这是一次远程任务

  到了克拉克机场一看,当时的留守部队全部都转移到了内格罗斯岛。我找了一圈,一个人都没有。我不知如何是好,拖着疲惫的身子蹲在留守部队的战队本部事务所的台阶上。突然,我发现55期的粕谷大尉正开着卡车到处巡视,就他一个人还留在这里处理一些残留的事情。

  “喂,木村,你小子还活着啊?你小子也是在大本营发表的未归机名单里的啊”。那时,(距离10月24日的第一次战斗)已经过了2周左右了。

  记者:在那以后,你一直待在克拉克机场吗?

  木村:是的。即使我要去内格罗斯岛,那边也没有飞机可以开。他们让我在那里待命,等待后方的增援。飞行员慢慢集聚起来,我们战队的战友也集结到克拉克机场,等飞机到了之后再与本队汇流。

  但是,真到了那时候,运送飞机这件事并不如想像的那样简单。本来打算从后方派来一个专门的空中运输队的,结果却没怎么来。偶尔飞过来一架战斗机,可是留下来的飞行员个个都想早点开着它去内格罗斯岛。结果,我们只能通过相互争夺猜拳或抽签决定谁去谁留。

  那会儿,有名的飞行员都在莱特岛作战中相继阵亡,战斗力所剩无几。我们战队迫切需要恢复战备力量,于是就撤回到下馆。第一次交锋暂时告一段落,全部时间也不到一个月。飞行员几乎都战死了,大概仅有7个人是健全着回到下馆的。

  记者:第2次进入菲律宾是在12月初吧。

  木村:是的。这次是降落在波拉克机场。这时,松村(俊辅少佐)战队长战死于内格罗斯岛,桥本(重治大尉)战队长也在去到波拉克不久就战死了。

和P-38的空战

  记者:第2次的主要任务是防空吗?

  木村:是以防空为主,所以要定期巡逻放哨。第2次全是糟糕的回忆。几乎没有取胜过。。。。。。

  记者:对手是舰载机吗?

  木村:是的,是格鲁曼(F-6F“地狱猫”)。陆基战斗机对手是P-38。格鲁曼和疾风在性能上不相上下。


1939年问世的P-38,五年之后在菲律宾上空仍然是日军战斗机的强劲对手

  记者:疾风和P-38比呢?

  木村:P-38有速度上的优势,但转弯半径比较大。和它单机作战没有问题,但当时敌机有很多架。然后,还有个原因就是编队作战,这也是对方占优势。所以,要打乱对方的编队,形成各个作战才对我们有利。

  在波拉克,我目击了赤冢军曹和伊藤军曹的2架飞机在机场上空和8架P-38交战的情景。2人击中了含编队长机在内的3架敌机,但对方无线通信优良,马上就呼叫到了救援。赤冢军曹的飞机被增援敌机击中,着火坠毁。所幸的是,赤冢君乘降落伞落下,仅仅脸部被火灼伤。对方的燃料也在激战中耗尽。我们也趁机陆续起飞,就这样撤退了。

  记者:木村君和P-38的空战是。。。。。?

  木村:那次是和56期的佐藤中尉2人一起放哨巡逻,发现了联合飞机(B-24“解放者”)的24架编队。当时,报告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开始了进攻。我们也没有占据高度上的优势,交战的时候处于同样的高度。但是,P-38在上空为B-24掩护。我们被一阵狂射,佐藤君战死,我也被飞机残骸砸到了。操纵面被打到只剩下1/3左右,机身满是窟窿,就这样仓皇逃了回来。庆幸是的我没有受伤,只是机体中弹而已。。。。。

  所以,那个时候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进驻波拉克的第一战就已经损失了4架左右。各战队的状况都差不多,于是,我们就有了变更攻击方式的想法。为了以少胜多,我们改变了白天正面进攻的战术。具体说是怎样一个进攻法呢,就是在深夜,乘对方战斗机停在跑道休息的时候将其烧毁。这就是所谓的夜间小型炸弹攻击。


小型炸弹夜袭

  记者:海陆军都参与了吗?


挂载小型炸弹的疾风战斗机示意图

  木村:海军也参与了夜间进攻,但不是用小型炸弹,我记得是他们用的是200公斤的高爆炸弹。在波拉克,我被划归入11战队,11战队都是小型炸弹攻击。我想那次取得了很大效果。

  记者:攻击目标的飞机场是。。。。。。?

  木村:是在民都洛岛上,有北圣何塞和南圣何塞2个飞机场,敌方用船载着飞机从这里登陆。那个时候,虽然还不知道敌军会登陆在北圣何塞机场还是南圣何塞机场,但是大体的情报还是了解的。起飞前,我们就被指示是前往南圣何塞机场还是北圣何塞机场。这次,我们投掷小型炸弹之后就枪炮扫射,战果斐然。

  记者:小型炸弹的投掷是在超低空进行的吗。。。。?

  木村:是的。在低空,相对地面的移动(角速度)才快嘛,被下方防空炮火射击的时间也短。我们以两架战斗机为一组搭配攻击,一架攻击的时候,另一架的任务就是对地面火力点进行压制。飞机的翼下一共挂着两枚小型炸弹。根据当时的状况,有时会同时投放两枚炸弹,但多半是先投放一枚炸弹,转过一圈后投掷另一枚。

  记者:深夜的敌军飞机场,没有迎击你们的战斗机吧。

  木村:敌军飞机场没有迎击的飞机,但是,在中途的卢邦岛,有敌军的夜间战斗机在那里待命,瞄准了我们攻击民都洛岛后的归途。然而,我方的燃料即将耗尽,不具备随时交战的能力,以至于在这里被他们攻击后我们被打散了,分不清楚方位,有一些飞机不知去向。我在海上转了几圈,发现了一艘船,看起来像医院救援船。我想,如果是医院救援船的话,哪怕是敌方的也不用怕,于是迫降到那附近的水面上。。。后来知道,我遇到的那艘是日本最后的一艘医院救援船。。

  记者:夜间攻击就只有2架么?


小型炸弹炸开后,微型炸弹便会四散落下

  木村:只有2架,偷偷摸摸飞过去的。我也曾经有过单机行动的经历。在夜晚飞行,加之又是单机行动,导航计算需要做的非常仔细。为了挂载小型炸弹,飞机就无法携带副油箱,而且要以最短距离的导航术进行规划,否则燃料就很危险。为了不被雷达捕捉,我就必须低空飞行。我自己就进行了5、6次民都洛岛的夜间攻击。交战前,我都要准确计算地点,抵达目标后才投掷炸弹。虽然导航没有计算错误,但我在中途也有2次被敌机咬住了尾巴。

林加延湾初战果

  记者:对方的战机是?

  木村:中途有很多架P-39在埋伏。我是被道格拉斯A-20追尾的。敌机悄悄地尾随跟踪我,等我降落后向我扫射过来。

  记者:木村君的第一次空战战果是。。。。。。?


一架疾风正在起飞。注意左侧机翼挂载的是200升副油箱,右侧机翼挂载的是250公斤炸弹

  木村:不确定的也有几架吧,但确认到真实击落的战果是发生在林加延湾。那次也是夜间战斗,传来了敌方机动部队侵入林加延湾的情报,于是我收到攻击命令。我们派出8架飞机,每架挂载一枚200公斤的高爆炸弹出发了,四至本君是我们编队长。当时,有飞机被投下的高爆炸弹击中。只听“啪”的一声,漆黑的夜空顿时变得格外明亮。投掷高爆炸弹后就是空战,我击毁了一架敌机,但四至本君的飞机被击中,跳伞落下。

  记者:对方有几架敌机?

  木村:全部都是从母舰运来的舰载机。因为是夜晚,不清楚有几架。但可以确认的是,对方的飞机数量是压倒性的。。。。。当时,真是不飞到跟前就无法识别。等发现的时候,双方攻击位置都处于劣势,很多编队都只是擦肩而过。刚想要转身追赶过去,已经看不到对方踪影了。

  我击毁的敌机大多都是一击而溃的,是对方发现的太迟吧。对方以为没有被我方发现,想准备转弯攻击我方,但我方率先向它射击。如果当时对方不是想转弯绕过去,而是持续保持那样的高度作战的话,或许被击中的就是我了。

  记者:你击毁的是格鲁曼(F-6F)吗?

  木村:是格鲁曼。当时西科斯基(F-4U海盗)也在里面,但是当时是夜晚,也看不太清。说是击中了但也没有时间去确认,只顾着逃跑。

  记者:对方的数量占压倒性优势时,我方进行夜间战斗是比较容易的吧。

  木村:是的。白天我们无处藏身,到了夜晚,双方只有到了很近的距离时才能看清。夜间进行小型炸弹攻击相当有战果。

  记者:你觉得海盗怎样?

  木村:感觉比格鲁曼要容易击中。在班吉湾前方的伊巴海岸进行了一场海战。那时虽然也是海军机动部队的进攻,但是我们的任务是掩护特攻机(自杀飞机)。


战争结束了,这架自杀部队的疾风逃过了覆灭的宿命

  记者:派了几架机去掩护特攻机呢?

  木村:通常1个编队是4架左右。但当时只去了2架。特攻机也同样只有2架左右。这种任务,即使自己中弹也要掩护特攻机的进攻,所以每次会发生空战。对方基本上都是格鲁曼。。。。。。对于掩护特攻机没有什么好说的。当接近攻击地的时候,比起掩护特攻机突进而言,自己更有想突进冲动。

夜间,单机海上侦敌

  记者:第1战队是在1945年(昭和20年)1月才回到台湾的吧。

  木村:是的。台湾屏东的南方有个叫潮州的地方,那里不久就成为台湾的防空基地。在那里进行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战斗。我方的疾风正在那里进行4架对4架、共8架的编队战斗训练,结果有4架P-47误入其中。当接近的时候,双方都吓了一跳。我们刚准备开火的时候,对方也发现了,“啪”的一下就逃走了。因为Ki-84和P-47有点像,对方肯定以为是雷电战斗机和Ki-84在交战呢。我方还以为飞机突然变多了,吓了一跳(笑)。

  在台湾主要就是以此为驻地。有一次,海军方面发来情报,说在巴士海峡出现了敌军特混舰队。那时刚好有台风过来。我被派去搜索,是第四航空军青木参谋长的命令。。。。。。我单机前往搜索了约2小时,当时海面卷着风浪,结果发现是他们把夜光虫之类的误认作敌军。

  记者:夜间,单机海上搜敌很难吧。

  木村:那真的是很难啊。当时正要刮台风,云层很低。四至本君将所有具备夜间战斗能力的人员全部集聚在一起。这必须具备战斗之上的觉悟,为了公平起见我们抽签决定。
记者:那之后,第1战队撤回内陆进行本土防空。。。。。。?

  木村:在高萩迎击B-29。那时候,内陆不是没有什么具备夜间作战能力的飞行员了嘛。仅夜间迎击B-29的战斗,我就被派去过几次。那一次,又丧失了仅存的几名飞行员。

  记者:疾风的高空性能也不差。

  木村:是很好呢。很轻松就可以飞到1万左右的高空。只不过在平流层每打出一发子弹,飞机就会降低一定高度。。。。。B-29和普通战斗机不同,在后上方没有所谓的死角,中弹率高。在前下方瞄准翼根射击的战术被公认是最好的,但是要潜入前下方却很困难。前桥市被空袭的时候,我也击毁了一架,当时就是在前下方攻击的。


本土防御战

  1944年6月,经过长达数月的筹备,由印度辗转进驻中国的美国陆航第二十轰炸机司令部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该部队的B-29“超级空中堡垒”机群驻扎在四川盆地的成都机场,业已整装待发,随时可以起飞升空轰炸日本。B-29部队在中国战场的出现,早早引起了日军大本营的注意,日军预计北九州地区将很快遭受到这支重轰炸机群的袭击。这一切很快变成了现实,6月15日深夜,第二十轰炸机司令部所属第58轰炸机联队的62架B-29飞临北九州的八幡市上空,将大量500磅高爆炸弹投向八幡钢铁厂――日本至关重要的钢铁生产中心。


馆林市机场,50余架疾风乙随时准备升空迎击B-29机群

  第二十轰炸机司令部的作战任务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高。从成都机场升空,B-29凭借超长作战半径可以对曼谷、新加坡、西贡、台湾、冲绳、中国东北的日军目标展开轰炸。从1944年11月开始,在美军夺取马里亚纳群岛之后,第二十一轰炸机司令部入驻其中。以此为基地,B-29的作战半径可以延伸到本州岛,直逼东京地区――日本最大的政治和工业区域。11月1日,一架B-29侦察机(美军编号F-13型)出现在东京上空,这架侦察机在日军战机无法企及的高度巡视一番后,安然返回马里亚纳群岛基地。这是1942年4月著名的杜立特空袭以来,美军战机首次突入日本首都。

  从1944年夏天开始,截击B-29便成为日本本土航空兵力量的首要任务。日本陆航的防空战机主要以川崎Ki-45“屠龙”双发重型战斗机和Ki-61为主。在菲律宾战区的溃败已然不可避免之后,中岛公司出厂的疾风战斗机便直接加入到本土防空的队列之中。在日本陆航的编制里,东京地区的拦截任务则是重中之重,这项使命交付给第10航空师。名古屋-大阪-神户工业区则由第11航空师护卫。这两支部队得到了驻扎在本州岛中部的第12航空师的支援。在未来1945年冲绳岛登陆战的期间,以上部队的各战斗机部队一度转移至九州岛,以支援冲绳岛的日本航空兵部队。

  1944年8月20日,八幡钢铁厂再度迎来了第58轰炸机联队的B-29机群,这也是第二十航空军首次在昼间空袭日本。总共有67架超级空中堡垒飞抵八幡上空,飞行高度在20000英尺到26000英尺之间。日本陆航出动4支飞行战队展开拦截,总兵力为89架战斗机,此外,海军航空兵也派出两支战队参与其中。在当天战斗中,飞行第51战队出动18架疾风升空迎敌,声称击伤2架B-29。飞行第52战队则出动了15架疾风,声称与第59战队合力击落1架B-29。8月20日的战斗中,主角则是驾驶Ki-45的飞行第4战队,该部队首次使用了自杀性的撞击战术,一举撞毁1架B-29,轰炸机爆炸的残片则将另一架空中堡垒击落。当天战斗结束后,第4战队宣称击落17架B-29,击伤17架!不过,第58轰炸机联队当天的真实损失则为14架B-29,其中仅有4架在日本上空被击落或撞毁,其余大部分损失在返航途中的中国境内。


1945年5月,第58振武队的疾风甲

  在菲律宾战役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对美国舰队的自杀性攻击给予日本陆航深刻的印象。在美国舰队逐渐向日本本土逼近之时,日本陆航也开始的最后的挣扎,组织起自杀攻击部队,并冠以其“振武特别攻击队”的名称,妄图借此一举扭转败局。装备有疾风战斗机的自杀部队包括第57、58、181和182振武队。与此同时,也许是收到第4战队撞击战果的影响,大量陆航战队自发地组建起自杀性的撞击部队,以应对B-29的威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1944年12月5日由第10航空师成立的“震天制空队”。日本陆航的这些自杀攻击部队在最初以四机编队行动,随着战事的发展逐渐扩充为八机的阵容,为获得更高的性能,将所有不必须的设备(包括机枪/机炮)拆除。

  1945年1月,飞行第246战队接受了首批Ki-84。该部队隶属于第11航空师,驻地位于本州中部。同一个月,第10航空师的飞行第47战队也接收了疾风战斗机,该部队的机场则位于东京以北。不过,Ki-84的批量生产开始8个月之后,这两支部队还是无法得到足够的战斗机配给,不得不在装备疾风的同时继续使用老旧的Ki-44战斗机。

  2月16日,美国海军第58特遣舰队出动大批舰载机,对日本关东地区进行空袭。在这一天,日本陆航第10航空师倾巢出动进行拦截,装备疾风的第47、51和52战队也参与其中。战斗结束后,日军航空兵部队放出令军心为之一振的战报,宣称击落不少于62架敌机、击伤27架。不过,真正有意义的数据则是日军自身的损失――共有37架战斗机被击落。第二天,美国海军继续空袭关东,日军航空兵部队则宣称以18架战斗机损失的代价击落36架敌机、击伤18架。在两天的战斗里,第47战队一机未损,宣称击落16架F-6F“地狱猫”战斗机以及2架SB2C“地狱俯冲者”轰炸机。第51战队同样毫发未伤,宣称击落12架敌机。第52战队的运气稍差,损失了包括战队长在内的多名飞行员,宣称战果则为10架。在激战过后,日军大本营发出命令,禁止第47战队和驾驶Ki-61的244战队与美国海航部队交战,要求这两支部队发挥优势、集中兵力拦截B-29轰炸机群。


飞行第47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甲,机身中部醒目的白底红日标记表明该机专门用于本土防御

  1945年3月,美国陆航改变策略,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夜间燃烧弹空袭。4月,B-29轰炸机群重新在白昼突入日本本土列岛,这一次,超级空中堡垒的身边增加了大量贴身护卫――从美军占领的硫磺岛上起飞的P-51D战斗机。由护航机支持的第一次昼间空袭在1945年4月7日展开,目标是东京和大阪的工业区。在当天的战斗中,第246战队出动8架疾风,与美国陆航第15和21战斗机大队的30架野马正面交锋。经过一番较量之后,空战以日方损失2架战斗机告终。

  参加拦截B-29机群的战斗机并非只有一线部队的疾风。1945年5月23日深夜,超级空中堡垒再次来袭。在这天晚上,作为日本陆军航空审查部的试飞员,黑江保彦少佐驾驶一架Ki-84从福生机场起飞迎战,宣称击落2架B-29。2天之后,同属航空审查部的佐佐木勇少尉在B-29空袭中升空作战,宣称击落3架B-29;战争结束时,他本人的宣称战果则为39架击落纪录,其中包括6架B-29!


1945年春,明野陆军飞行学校的疾风甲,注意方向舵上的明野陆军飞行学校徽记――汉字“明”


决战冲绳

  就在美军对冲绳岛发动规模宏大的登陆战之前,日军大本营作出决定:增强岛上的航空兵力量,以求负隅顽抗。为此,日本陆航的第六航空军在九州地区集中,划归日本海航调遣,因为后者将构成冲绳岛战役的主战航空兵力。在这些部队中,包括配备疾风战斗机的飞行第101、102和103战队,这三支部队构成了第100航空师,于1945年3月中旬入驻九州南部的宫崎市机场。驻扎在台湾的第八航空军同样也将参加冲绳岛战役,但旗下仅有一支疾风部队,即台中机场的飞行第29战队。


1945年1月,飞行第103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甲

  冲绳岛战役中,日军航空兵的战术归根到底只有一条:自杀攻击。在日军的计划中,自杀机的唯一目标是美国海军战舰,而战斗机的职责则包括掩护自杀机、观察并报告自杀攻击战果、在自杀机基地上空巡逻以防止美军机群的袭击。在自杀机部队中,日本陆航的“振武特别攻击队”也参与其中,不过主力依然以日本海航为主。

  冲绳岛战役中,Ki-84的第一次登场发生在1945年3月29日。当天,第103战队派出8架疾风,掩护轻型轰炸机群攻击德之岛海域发现的美军舰队。但是,美国海军第58特遣舰队迅速作出反映,起飞战斗机升空拦截。在美军严密的防守面前,这次自杀攻击只能无功而返。

  1945年4月1日,美军发动对冲绳岛的登陆战,并迅速控制了独谷机场和嘉手纳机场。在4月1日和2日两天时间里,第103战队执行了自杀机的护航任务。与此同时,在九州南部知览机场的自杀机基地上空,第101和102战队的36架疾风在持续不停地巡逻守卫,类似的任务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4月15日,第100航空师纠集起11架疾风和日本海航的12架战斗机联手出击,对独谷机场和嘉手纳机场进行空袭。目睹这队战机在美军机场上投下炸弹之后,冲绳岛上的残存日军部队士气大涨,一时间忘却了无力挽回的覆灭命运。在这次行动中,第100航空师最少损失了8架战斗机,还有一架疾风被击成重伤,返航途中勉强迫降在喜界岛之上。第二天,又有两架疾风在奄美大岛上空的交战中损失。4月17日,在同一片空域中,11架Ki-84和11架Ki-61的混合编队与20架美国海航的F-6F战斗机展开混战。战斗结束后,日军损失了8架战斗机,包括第101战队的战队长座机。大致在同一时间,第103战队的7架Ki-84秘密转场到靠近前方战场的鹿儿岛机场,以求对自杀机进行更好的护航支持。但这支小部队很快便损失了3架疾风,护航任务已然无法完成,只能在4月22日灰溜溜地撤回九州。在冲绳岛战役期间,台湾的第八航空军境况更加窘迫,该部队的战机几乎消耗殆尽,但因台湾孤悬海外,与日本本土之间的跳板――冲绳岛又被美军占领,该部队无法及时地获取物资补给,第八航空军正在一步步接近分崩离析的边缘。


1945年5月,飞行第102战队的疾风挂载着副油箱,准备起飞升空迎战冲绳岛区域的美军战斗机


1945年4月,飞行第102战队第2中队的疾风甲

  5月24日,日军派出7架Ki-21轻型轰炸机,运载日军特种部队奇袭独谷机场,妄图对美军航空兵部队展开釜底抽薪的一击。在这场行动中,第103战队不顾天气恶劣,派出11架疾风进行掩护,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只有1架返回九州。此外,日军的奇袭并没有取得太大战果,特种部队仅对美军航空兵部队造成有限的破坏,很快被美军步兵全歼。

  尽管自杀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陆航部队在冲绳岛战役中仍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此,1945年5月,第六航空军获得了3支飞行战队的补充,配备疾风战斗机的第47战队便是其中之一,该部队于5月27日转场至九州岛南部的宫崎机场。不过,3支战队的兵力对于战局已经全然于事无补。6月下旬,日军结束了冲绳岛上的有组织抵抗,日本列岛的这扇大门终于掌控在盟军手中。因而,日本陆航也停止了冲绳方向的增援。1945年7月底,人员和设备损失惨重的第102战队被解散,残存飞行员被并入103战队之中。


1945年5月25日,第58振武队的疾风机群准备起飞对美军舰队进行一去不复的自杀攻击


最后挣扎

  1945年6月26日,第246战队的24架Ki-44和Ki-84编队升空拦截一个B-29编队,声称击落6架轰炸机(其中2架为撞击战果),自身损失3名飞行员。这是日军战斗机拦截重型轰炸机编队的最后几次作战之一,因为日本陆航高层命令所有下属战斗机部队保存力量,为预计在秋天到来的美军本土登陆作战做准备。这也是B-29轰炸机在广岛和长崎上空投下原子弹时没有遭到日军战斗机拦截的原因之一。


1945年7月,飞行第112战队第1中队的疾风甲

  与此同时,更多的日本陆航单位获得了Ki-84战斗机的配备。6月,驻扎在柏市机场的飞行第70战队开始装备疾风,部分替换掉早已落伍的Ki-44战斗机。最后两支疾风部队是1945年7月在本州中部建立的飞行第111和112战队。其中,第111战队的核心骨干是从明野陆军飞行学校的航空教导师团中抽调而出的军官。第112战队同样也是精英荟萃,集结了日本陆航其他部队的富有经验的飞行员。这两支新晋战队之中,集结了日本陆航的最精锐武器,除了Ki-84疾风,还包括川崎公司的Ki-100五式战斗机。不过,直到战争结束前,第111战队没有执行过一次战斗任务。第112战队唯一的出击发生在8月10日,4名该部队的飞行员声称在空战中击落1架B-29轰炸机。


飞行第47战队第2中队的疾风甲

  7月28日,第47战队的Ki-84机群在大月市机场起飞时,遭遇了一组深入日本国境的美军战斗机。美国人暴风骤雨的袭击过后,6名日军飞行员当场毙命。8月14日,第246战队的8架疾风在丰后水道上空与6架远道而来的野马战斗机正面交锋。日军宣称击落5架敌机,自身损失2架。同一天,第246战队的一群疾风在京都以北的琵琶湖上空与美国陆航的P-47N交火。在战斗中,宣称拥有3架B-29击落纪录(2架为撞击战果)的藤本健二被击落毙命。这天的战斗结束后,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疾风战斗机也结束了作为“大东亚决战机”的征战历程。


艺术家绘制的疾风战斗机与P-51D野马战斗机对决的效果图

  从岳阳上空第22战队的第一次参战、到琵琶湖地区第246战队最后的败仗,疾风战斗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登场时间不到一年,却经历了日本航空兵最后溃败的全部过程。“疾风”未能在太平洋西岸掀起强劲的波澜,实属日本军国主义之大不幸、正义势力之大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05:13 PM , Processed in 0.0622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