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1

中国首艘核潜艇的外形,真是从美国玩具身上“抄”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8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首艘核潜艇的外形,真是从美国玩具身上“抄”来的?

腾讯 新闻 乌龙防务评论
2018 04/27 11:58

 
 潜艇被誉为是大国重器,海基核力量的核心载体。世界上只有五大国和印度拥有核潜艇,而中国的首型核潜艇——091型研制过程极为坎坷,其中最为传奇的是,媒体都称它的外形竟然是受了美国核潜艇玩具的启发,事实并非这么简单,4月20日,《文汇报》一篇《大海都知道——黄旭华和他设计的核潜艇的故事》把来龙去脉交代的一清二楚。




 
 图片:驰骋大洋的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091型

  大家都知道,潜艇作为在海底作战的武器,它的线型从二战后经历了很大的一个变化,那就从常规线型变得更加光滑的水滴形。二战中,德军纵横北大西洋的U艇和同时期美日英法的潜艇都还是常规线型,也就说还留有水面舰艇的样子,艇首是倒梯形,水上航速比水下航速快,甲板炮更是潜艇非常重要的武器。



  
图片:被保留下来的XXI型潜艇,已没有甲板炮


  但到了德军二战末期建造的XXI型(21型)潜艇出现时,事情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采用了世界上第一种过渡线型,也就说常说的“雪茄形”或者“鲸型”,加上通气管、蓄电池的首次运用,XXI型成为首种潜航航速比水面航速更快的潜艇,到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美国的鹦鹉螺号于1954年出现时,稳妥起见,还是采用了常规线型。

a285.jpg

  图片:鹦鹉螺号,依然是常规线型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下决心研制自己的核潜艇时,使用什么线型也成为了争论的重点。

  《文汇报》这篇报道也指出,线型之争成为“401”艇研制的七大技术攻关项目之一,自鹦鹉螺号之后,美国的第一代实用型攻击型核潜艇鳐鱼级还采用过渡线型,但短短几年后的1959年,第二代的鲣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和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都开始使用最先进的水滴形。

a286.jpg

  图片:1953年,大青花鱼号试验潜艇,世界上第一种水滴形潜艇


  作为核潜艇主要研制者,黄旭华院士敏锐的认识到这一点。《文汇报》报道中披露,早在1959年至1961年,他就和另一位核潜艇总体研究专家钱凌白在上海交大、无锡702所的水池里做过无数次试验,验证了水滴形的确比常规线型、过渡线型有更为优异的水下航速,资料显示,前者在水下的航速要比后者快16%。

a287.jpg

  图片:买回的,就是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的模型


  但美国对此肯定是高度保密的,何况在当时中美关系还势同水火。因此,黄旭华等老一辈核潜艇研制者们,是以“大海捞针”的精神,从各种公开发行的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利用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算盘、计算尺,验证了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一下子让091型攻击型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而美国玩具带来的启发,更多还是一种参考作用。《文汇报》报道原文指出,核潜艇总体研究所——中船719所当时一共获得过两个从国外带回的核潜艇玩具,一个是外交官从国外超市带来的铁灰色的核潜艇模型,另一个更大也更具参考价值,是六机部的一个外事代表团在香港中转时也买回的。

  这个模型并非一般儿童玩的玩具,而是世界上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的模型,“大的那个导弹发射筒和各舱室还可装可卸,做得很精致。”黄旭华院士回忆称,他们将这个模型反复拆装,测量、记录、绘图,结果证明他们之前对091首艇“401”艇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这让黄旭华的心里更踏实了。

a288.jpg

  图片:黄旭华院士和一艘新出厂的091合影,水滴形一目了然,文汇报图片


  因此,从这段尘封的历史来看,黄旭华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核潜艇研制者,对091型攻击型核潜艇线型和总体布局的确定,是持续跟踪世界最先进科技趋势,重视科技情报的搜集与运用,经过严密的验证和计算得来的,美国玩具,更多是锦上添花罢了。

THE END
 楼主| 发表于 2018-4-29 06: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名中国公民遭美起诉 被控对华转移潜艇材料技术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8-4-29 06:59 AM 编辑

2名中国公民遭美起诉 被控对华转移潜艇材料技术

文章来源: 观察者网
于 2018-04-29 03:08:14

【编译/观察者网徐乾昂】据美国联邦司法部消息,去年涉嫌“为中国公司盗窃美国公司商业秘密”的美籍华人石某(Shan Shi,音译)及中国公民刘某(Gang Liu,音译),近日又被加控“商业间谍”等罪名,并已被美国司法部起诉。


a330.jpeg

图自美国司法部

据司法部27日公布的这份起诉书显示,现年53岁的石某为休斯顿公民。从2013年至2017年5月期间,石某涉嫌窃取美国一家全球工程公司(以下简称美国公司)的商业秘密,并将技术转移给一家中国企业:台州中浮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BMF)。

起诉书写道,这家美国公司致力于生产一种“质地坚硬但重量很轻”的复合薄膜塑料,可广泛用于潜艇、石油勘探及航天等军用及民用领域。而且“全球只有四家这样的公司主导该产业”。但是,司法部并没有透露这家美国公司的具体信息。

而CBMF的官网介绍道,公司在国内负责水下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美国司法部坚信这家中国公司的研究“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资助”。

从2014年3月开始,石某拉拢美国公司的前雇员刘某,共同成立CBMF的美国子公司CBMI。随后,两人通过在美国公司内任职的2名前同事,盗取该公司有关复合泡沫塑料机密。机密资料得手后,经居住达拉斯的华人奎某(Kui Bo,音译)转交中国公民黄某(Hui Huang,音译),从而达到中国国内。

上述6人在2017年6月被美国联邦执法部门逮捕,并以“合谋窃取商业机密罪”遭司法部起诉。在此基础上,27日的起诉书追加对石某和刘某的“商业间谍罪”,并对石某增加了“洗钱罪”的起诉部分。

a331.jpeg

2017年5月法庭速写图自NBC

三条罪证加在一起,石某将面临最高45年的有期徒刑;而刘某的刑期可达25年。不过这只是美国司法部检方的数字,真正的期限还有待日后法院的判决。

有关“对外技术转移、窃取机密”等个人行为,在美国一直是极为敏感的话题。今年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两名亚裔男子因“涉嫌向中国公司非法出口军用芯片”,同样被司法部起诉。而早在2016年8月,一位45岁的华裔(美国居民)因涉嫌“向中国非法出口武器”,被判处50个月的监禁。

这段时间来,美国热衷于炒作“中国商业间谍”。在中兴、华为遭美方来自所谓“安全问题”的施压后,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又在4月19日发布报告,点名三家中国公司,渲染所谓其“间谍行为”。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严肃反驳,称美方的指控是“无稽之谈”:“当前中美处在十字路口,今后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双方选择以何种心态去看待自身,看待世界,看待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中美关系。如果任由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支配,那么处处都是陷阱和阴谋。但如果抱持更加积极合作的心态,那么就能洞悉新趋势,抓住新机遇,并且将挑战各种机遇,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希望美国国内一些人能够刷新他们的国际关系理念和观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不是逆潮流而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9 05:33 PM , Processed in 0.0497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