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7|回复: 14

[百家杂谈] 我们绕不开一个时代,一个杀人的时代 | 一席·万象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5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绕不开一个时代,一个杀人的时代 | 一席·万象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 

 2018-04-25 YiXi 一席


主讲这门课的老师是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原殷墟考古队队长唐际根。



安阳殷墟是中国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在考古界评选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得票数位列第一。中国现代考古学也从上世纪20年代对殷墟的首次调查发掘中诞生,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使人们将信将疑的商王朝第一次有了实物见证。


唐际根在殷墟担任考古队长21年,在这次课中,他从甲骨文、人殉与人祭、战争与兵器等六个角度解读殷墟这部精彩的地书。


下面是预告片。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节选,共6集。


01 龟甲上的文字


今天的甲骨发掘还在继续,偶尔还有发现。比方说这一坑甲骨,这是2004年的一次考古发现,是我做考古队长的时候的发现。大家注意这坑甲骨,有什么特点?第一个,甲骨片在一个坑里头出,第二个,都是大片。


这一坑,大家看,有牛的肩胛骨,被叠压的那一片是龟甲,是乌龟的腹部。但是你看到的是它腹部的反面,因为蹊跷全在背面,待会儿我会讲到。





2 斧钺下的生灵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国家杀人和不杀人的这一步是西周时候跨越的。我们发现的西周墓葬很少有殉葬人的成批杀戮的,最初有一点点,后来就很少了,或者没有了。


但是商朝的时候,我们挖开一个贵族墓葬,经常会看见殉葬人,有的时候一个很小的墓葬里头躺着好几个人,这个事情对我做考古来讲也是一个很震撼的事情,今天我就讲一讲关于三千年前的杀戮。





03 商代的战争


那么商朝的仗怎么打呢?我们先看看商朝人打仗有什么兵器。商朝的兵器,首先我们看左上角那个符号,一个人右手拿一把戈,左手拿的是一个盾牌,这是我们图像上看到的。


 

我们看看实物。我们曾经挖过一座墓葬,打开以后,墓道上摆满了青铜器,一部分是炊器,一部分是酒器。但是你要仔细看,上方那一片出土的都是铜矛、铜戈,都是兵器,一堆一堆地出。




04 商人的种系与族源


我们知道商朝人长什么样、多高、死亡年龄多少,但是不知道商族起源在哪里,这就是考古研究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有没有希望呢?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将来的方法应该是文献、考古学、文化的办法一块而儿做,其实还有一个,人骨头要重视,人骨头是有机会的。我讲一个故事。




05 商王朝的社会结构


早年我们描述商王朝的时候,曾经一度希望从马克思史学里头借取几个概念来描述,不管是原始社会后期,还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史学的概念。


这些概念到底适合不适合?实际上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这些概念不足以描述商王朝,不足以说清楚商王朝的社会面貌、社会结构,所以我们需要对三千年前这么一个王朝做更加具体的描述。



06 中国的青铜时代


当商王朝的青铜文明起来以后,它的一个小动作就引发了整个中国两条大河之间文明的交融,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大的青铜器文化圈,三星堆的、江西的、中原的,形成一个横跨两河之间的巨大地域的文化圈。


而这个文化圈就是各种文明因素在一起交融、学习、吸纳,然后发明一些新的东西以后,它又反过来可能对中原有影响,最后形成一个在两河之间南北文化的大融合、青铜文明的多元一体。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01龟甲上的文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02 斧钺下的生灵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它是中国文明的阴暗面,但它确实存在过 | 一席·万象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 02 

 2018-05-01 唐际根 一席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原殷墟考古队队长。



第二课  斧钺下的生灵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国家在杀人和不杀人的这一点上是在西周时候发生明显变化的,西周以前经常杀人,西周以后很少杀人。

 

我们发现的西周墓葬很少有成批杀戮的殉葬人,最初有一点点,后来就很少了,或者没有了。但是我们挖出的商朝的贵族墓葬,经常会看见殉葬人,有时候一个很小的墓葬里躺着好几个人,都是陪葬的。

 

这对我这个做考古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很震撼的事情,今天我就讲一讲三千年前的杀戮。

 

1984年我们在河南安阳挖出了一个很小的祭祀坑,那个坑里有人骨头,我们在人骨头的侧边发现一件青铜器,我们把它叫铜甗(yǎn)。


 

甗是三千年前的人用来蒸煮东西的一个器皿。它的结构非常有意思,底下有三条腿,腿上部鼓起来,然后束一个腰,腰上又有一个器皿式的东西,腔体很大。

 

实际上你如果看它的内部结构,束腰这个地方有一个箅(bì)子。如果把底下的三足上部加上水,水上放上箅子,再在箅上面的腔体里放上东西,底下再生火,它就可以蒸煮了。说白一点,它就像今天的饭甑(zèng)。

 

大家把它从墓葬里挖出来之后,发现里面装着一个人头,当时这个器皿的口部有点变形,所以没在意。刚才我说了商朝经常杀人,那么是不是杀人的时候不小心一颗脑袋掉进去了?


 

1984年我们把它搬回了考古队队部,大家一直就把它当成一个个案处理,没有特别重视。

 

1999年我们考古队继续在河南安阳发掘,我们在挖到一座稍微大点的墓葬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件青铜甗,这件甗上的腔体部位赫然又有一个人头


 

这马上让我想起了1984年那一个案例。当我们把1999年放有人头的甗和1984年那件甗放到一起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不是偶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如果我们要研究它的话,有哪些问题需要回答呢?其实有很多问题可以回答。当然大家最容易想到的问题是这两件铜器里的人头是不是被蒸煮过,蒸煮的又是谁。


01 被蒸煮的是谁?

 

当说到他是谁的时候可能又涉及到很多问题,他是哪里人,是男性女性,他的地位身份如何,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为什么要蒸煮他。这些研究都需要花时间,而且要找到合适的方法。

   

想知道这两件铜器里的人头是不是被蒸煮过,其实我们做简单的分析就可以了。

 

首先这两个人头都被放在了类似今天饭甑一样的容器里,甚至我直接就可以说他被蒸过。但是学术研究不可以这样,不能因为你在一个容器里发现一个人头就证明他被蒸过,这样写出的文章是不能被发表的。

 

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物理检测。左边这张图片有一堆人头,这是我们在一个墓葬的墓道里发掘的,而右边这张照片的人头,就是1999年发现的铜甗里的人头。从物理特征上看,这两个人头其实有很大的区别。


 

左边那一堆人头看上去很新鲜,金灿灿的,颜色质感都特别好。可是1999年发掘的甗里的人头,灰不拉叽的。我曾经拿小镊子夹了一小片,撅开发现它的断茬是齐的;可是左边的人头,撅开后会是锯齿状的,质感都不一样。

 

有人建议我做一些钙含量分析,因为蒸煮过后钙会流失,钙的量会少一些,实际上我还没做过。既然它在一个青铜甗里放着,它的物理特征又非常地明显,撅开后它跟正常发现的人骨头也不一样,基本上可以判断它是被蒸煮过的。

 

证明他被蒸煮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比较难了,这些被蒸煮的人头是什么身份呢?从1999年发现了以后,我一直在想这个事,一直想做这个研究,但是一直不得其法。

 

直到2003年,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个美国人,是很有名的一个教授,他给我寄来一本杂志,上面提到美国、德国有人用锶同位素的办法研究人的来源,我才意识到我有可能研究这两个人头了。

 

锶同位素研究人的流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它的原理就是,人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是要喝水、吃粮食的,那么人在吃喝的过程中就把地表上的矿物质吸收到自己身体里了,然后再循环出去。

 

牙齿跟身体有所不同,人换牙后,牙齿表层上的牙釉质一旦形成,里面的矿物质含量就永远不变了。可是人还要继续成长的话,还是要继续喝水饮食,这时再吸收的矿物质,会改变骨头里的锶同位素比值,但它不改变牙齿牙釉质上锶同位素的比值。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就是说如果这个人他生活在A地,然后他死在A地,那么他的牙釉质里的锶同位素比值和他骨头里的比值永远是一样的。

 

但如果他生活在A地,长大了换了牙了,牙釉质里面的锶同位素比值已经形成了,这时他离开了A地到了比较远的B地,他的牙釉质上的同位素比值是不动的。可如果他在B地日积月累地生活,他骨头里的锶同位素比值是会发生变化的。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在1999年发现的这件铜甗里的人头上拔了一颗牙齿,这个牙齿上有很好的牙釉质,牙齿很好。拔完后做同位素分析,得到一个锶87跟锶86的同位素比值。


 

但是注意,一个数值不管用,你还必须取大量的三千年前安阳本地人,甚至本地动物的同位素比值,了解安阳本地人的比值水平,然后看看这些人的水平跟他有什么样的区别。

 

我们做了很多安阳三千年前本地人的比值,发现了代表本地人的比值的水平,而像明显偏离本地值的,也就是明显高于或者低于本地值的,很可能都是外地人。最小的那个比值是1999年那个人头的。


 

这个研究不太容易,你搞了半天,花了那么多钱,做了那么多数据,只证明出他是外地的。外地的多着呢,东南西北,你不知道是哪里的,你只知道不是安阳本地的。

 

具体的方位又得想办法去研究。一直到二零一几年了,我们又找到一个办法,比较氧同位素。我们用同样的标本测他的氧同位素,结果发现他是安阳东南方向的人。

 

人骨头里的氧同位素水平跟他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系,靠海近一点通常氧同位素比值就高,靠海远相对就会低一点。我们做出来他是偏高的,他很有可能是安阳偏东或者偏南方向的人。

 

但是为什么我刚才讲的是偏东南呢?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刚才出土的那件青铜甗,我们在考古学上把它定位在商朝快灭亡的那个年代,因为我们在器形上、工艺上、花纹上能看出来属于商朝晚期。

 

查甲骨资料发现,商王朝快要灭亡的年代曾经发动过一场战争,往东南打。甲骨学家把它整个都列出来了,叫征人方(夷方。商朝人征人方的时候打到了东南方向,可能在安徽一带,提到一个地名,六安那个地方。

 

既然这个青铜甗是殷墟最晚这个阶段的,而这时候又发生了一场战争,这个人氧同位素又比较高,而且明显是被抓住放到甗里去蒸,那么会不会有关系呢?我们推测这是有可能的,当然这不是最后的结论,还要进一步研究。


02 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道他的方位了,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又专门请了非常有经验的体质人类学家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结果发现这个青铜甗里的人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

 

那么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女呢?现在不知道。但是我们有几个参考的甲骨片。


因为她被抓来以后,还特意把头砍了放到甗里去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普通的人应该不会被如此对待,她一定是个重要人物。这是两片刻字的骨头的拓片,上面写了几个字,左边那块写的是“方伯用”,“用”字残了,只剩半个字。


 

右边是“祖乙伐方伯”,“方伯”两个字残了,但是看得清是“方伯”两个字。方伯是邻近国家首领的意思。实际上这是两片人头骨刻辞,是两片人的头盖骨。

 

人头骨上面刻的是“方伯”,那么两件甗里的人头会不会也是方伯?可是1999年出土的那件甗里的人头又是一个女孩子。女孩子当方伯吗?我们不能很生硬地去对应,但我们可以推想这个人头可能是邻近国家的首领或者首领的家人,被抓了杀了,然后还给煮了。


03 一个杀人的时代 


猎杀人头被煮的现象我们就看到两例,都是放到甗里头蒸煮。但是商朝人杀人非常地频繁,甲骨文里出现过大量的卜辞,记载着那个时候用人作牺牲品来祭祀祖先。

 

这几片甲骨,写的就是用羌人祭祀。这个字就是甲骨文“羌”字的写法,当然羌字有好多种写法,这是其中一种。



 ▲ 左:丁亥卜X贞,…卸大甲祖乙百馐百羌卯…。

      中:曰其获正羌。

      右:而于祖丁…羌…祖甲十一羌。


左边那片写的是为了祭祀大甲祖乙用了一百个羌人,右边那片写的是为了祭祀祖丁用了11个羌人,等等。“百羌”这样的概念用得很多。

 

甲骨文里关于杀羌人祭祀还有很多的词汇。比如“获羌”,就是抓获了或者俘获了羌人;“伐羌”,是把脑袋割下来;“俎羌”,是把人放到案板上剁;“卯羌”,是把人劈成两半。

 

我们考古发现的杀祭现象很有意思,有的坑里人骨头挖出来以后是没头的,那这可能就是伐羌。有的挖出来都是碎骨头,有的腿都砍断了,有的拦腰斩断的——我们都发现过。这可能都跟杀祭有关,那时真是一个杀人的时代。

 

我们有个很有名的历史学家叫胡厚宣,他做过一个研究,他统计甲骨文里有关杀羌人的记载,结果发现甲骨文里杀羌人的记录有一万多。而且他说,凡是只记了杀羌人,但是没计数量的,按杀一个来计算,大概也有八千个羌人。

 

后来我为了核实,就根据一本书仔细去数,我数出来是6834个。但是不管是胡先生也好,还是我数的也好,至少在甲骨文记录的杀羌这个事里,有几千人是被杀的,这是没问题的。

 

原来大家没有特别注意杀羌人的数量的规律。我经常会在枕头边上放一本甲骨文的书,没事就翻,后来有一阵我就常读杀羌人的卜辞,结果我发现杀羌人的卜辞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

 

杀羌人有不同的数量,常见的是杀1个,杀3个,杀5个,杀10个等等,其中杀10个人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杀30个、杀50个和杀100个,有的杀300个。

 

这时候出现一个问题,杀了这么多羌人,杀完以后你把他剁碎了也好,或者把他腰斩了也好、劈开了也好,他总得埋在一个地方吧。

 

三千年前杀的,三千年后这个骨头应该是还在的,除非被火化了烧成灰了。但是这么成批量地杀的30个、50个、100个、300个,都埋哪里去了呢?

 

我们过去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当我看到杀人的那个评述以后,我突然想到一个地方。甲骨文里所记录的杀的那些羌人很可能就在河南安阳的殷墟王陵区


 ▲ 殷墟王陵区祭祀坑分布


因为过去王陵区里发现了很多祭祀坑,只不过那个时候的祭祀坑是按单坑统计,没有太在意分组的现象。我就把王陵区的祭祀坑按照它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和它的深浅做了一些分组,结果发现它的分组情况非常明显。


 

当我把每一组里杀掉的人的总数加起来的时候,发现它跟甲骨文记录的数字的频率非常像,频率最高的是一组10个,其他一组30个、50个、100个、300个,也全都有,这就说明甲骨文里记载的那些被杀害的羌人很可能就在王陵区。

 

比如我们在出土司母戊鼎的墓里发现了22个人头,我们把那22个人头的牙齿都拔下来做锶同位素,结果发现至少有13个人很有可能是羌人,待会我再讲为什么。

 

商朝人杀人频率很高,挖王陵大墓的时候,墓道里经常有成排的人头。大墓挖开以后,墓道上一排一排人头,10个一组。他们的身子埋到墓道之外去了,头被剁下来埋到墓道里。


▲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供



04 王陵区杀祭的人骨是不是羌人?   


如果我们要把甲骨文里记载的杀人的线索和王陵区的人骨头关联在一起研究,我们就有必要用一些技术手段,去研究甲骨文里记载的那些人到底是不是羌人。

 

这个研究怎么做呢?我们有一个推想。许慎曾经讲过什么叫羌,羌是西域牧羊人也,很可能是西边过来的。如果是西边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把人骨头里的锶同位素拿来做文章了。

 

为了做这个事,2013年我带着我的学生在安阳殷墟的王陵区开了几个探方挖下去,这是其中挖的一组三个坑,坑里头全是人,但是都没有头,头都被剁掉了。


 

没有人头就没法研究,我需要找牙齿,最后我的学生拼命找,找到了一颗牙齿。


 

我们决定在它附近再挖一组坑,结果那组坑挖到了60多个个体,都带牙齿的。

 

骨头和牙齿都有了,我们就开始测锶同位素。然后得到一组数值。这组数值跟之前的安阳本地的人比,明显不一样,说明他是外地的。我们猜想他是西部的。


中国的学术史上,对羌人的地域是做过研究的,而且是非常著名的学者做过研究。比方说夏鼐先生,这是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就说西北地区,甘肃东部那一带就是羌人所在的地方,俞伟超先生也认为那一带是。刚好跟许慎说的西域牧羊人那个区域也类似。

 

大家看图中的红圈里,这是商王朝所在的地方,以河南为中心以及河南周边几个省的一部分。西域牧羊人在陕西、甘肃那一带。



假定我们刚才取的那些人骨头真的是羌人的,我们就应该往西去找对比的样本。如果把三千年前陕西、甘肃的人骨头取出来,而且我们能测出他的锶同位素水平跟安阳殷墟西北岗王陵区祭祀坑的一样的话,那就说明他真是羌人了。

 

于是我们去了甘肃,图中间那个托着腮帮的是甘肃省考古所的所长,我师兄。他听说我这个研究计划以后很慷慨,说:“好,打开库房,随便拿。”然后我就挑了一部分人骨头。


 

但是我们不但要看人骨头,还要看同出的或者共出的陶器。因为陶器能够告诉我们几个信息,第一是这些骨头的年代,这些陶器是相当于商王朝那个时代的。


 

第二是我能看出来它的文化。实际上这种陶器一看就是我们过去说的卡约文化,或者寺洼文化,它的年代跟商王朝差不多,曾经有很多学者认为那很可能就是羌人的文化。所以我们看到陶器以后心里很踏实。

 

把骨头拿出来以后,我把它搁自己腿上,拿一把锯把它锯断,锯断以后可以弄成一截一截的做锶同位素。我年轻时候绝对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拿把锯子把人的骨头给锯下来,好在那个人是3000年前的。牙齿直接拔就行了,你不能把所有骨头带走,坐火车要是被人查出来是个很恐怖的事情,所以我只能带一截一截的。


 

测出的结果非常有意思,我们在西北岗王陵区新挖出来的人骨头,跟在甘肃采集的人骨头的标本的锶同位素比值非常地相像,很有可能证明它就是甲骨文里所提到的羌人。

 

刚才我讲了,司母戊鼎所在的墓葬其实也出了一批人骨头,这批人骨头在墓道里面,墓道里有22个人头。你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司母戊鼎不是1939年挖出来的吗?它的墓葬怎么又发现人头了?

 

是这样的,司母戊鼎是1939年挖出的,出完以后1946年它被作为礼品送到南京给蒋介石祝寿,后来就放到了南京博物院,之后又调到了北京放到了国家博物馆。

 

但是司母戊鼎那个墓葬一直没有挖,直到1984年我们考古队才重新把司母戊鼎所在的墓挖开。这个是当地人指认的,说司母戊鼎当年就在这出的,我们挖下去一看,果然地下有一个墓葬,确实就应该是司母戊鼎所在的墓葬。


 

这个墓的墓道里有22个人头,我们用同样的办法把它提取做锶同位素。结果发现这一座墓的墓道里,在22个人头里,最少有13个或者14个数据是跟西北边的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司母戊鼎的墓里也用了很多的羌人祭祀。

 

但是反过来讲,为什么只有13个或者14个呢?因为其中有一个比值稍微近一点还不敢判断,另外有6个是南部的。这也就是说,商朝的人除了杀羌人还杀其他地方的人。

   

三千年前杀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除了王陵区之外,非王族的墓地的墓道也经常出成批的人骨头,其他地方也成坑成坑地发现人骨头。比如墓葬的二层台上经常会出现人骨头,甚至路边还有杀祭,就是把人杀掉以后放到那。



 

当然,杀人是有目的的,就是祭祀祖先,让祖先高兴,带血祭祀。人去世以后,杀人放到主人的棺材边上,让这个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有人伺候,也有人保卫。

 

有的时候我们挖开稍微大一点的墓葬,墓葬的棺材底下还有腰坑,腰坑的底下还埋着人,这个人还拿着一把铜戈,就是为了保卫祖先的。有的腰坑里埋一条狗,狗是为了不让鬼神滋扰主人。


 

就这样,我们从考古的材料里得到了一个让我们吃惊的时代,一个我们绕不开的时代,一个杀人的时代。过去我跟人讲商王朝讲到杀人的时候,很多人告诉我,你不用讲这些东西,你讲中国文明的阴暗面干吗?的确,它是中国文明的阴暗面,但是它确实存在过,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个事情。

 

当我们把这段特定的历史放到整个中国历史几千年中来看,我们想到了孔子。孔子作为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符号,他曾经提出过要仁政,克己复礼。

 

孔子克己复礼是复周礼,“吾从周”。他为什么不说吾从商、吾从殷?因为孔子知道商朝人是杀人的。从西周以后,这个杀人的时代就结束了,但这段历史确实是存在的。




课后问答

 

问:如果把商朝所在的时段横向来看的话,全世界其他地区是不是也喜欢以杀人作为祭祀的方式?杀人祭祀是当时商朝特定的行为吗?

   

唐老师:杀人这个现象实际上也不是只有古代中国有,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比如在美洲,美洲的阿兹特克文明也是曾经杀人灭头的一个文明,它很严重,但是不像商朝那么严重。

 

刚刚在上海考古学大会里有个获奖的研究,有个学者在中美洲挖的一个土丘下的台阶附近发现了人头,这是那时候的一个反映。但是那时候杀的人头,根据研究,主要是用来表示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把俘虏的头砍杀在这儿,可商朝主要是用来祭祀祖先。    

   

问:当时羌人形成了一个朝了吗?

   

唐老师:关于羌人的社会组织,我们现在研究得不清楚。但是有一点,甲骨文上的“羌”字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可以证明羌朝有很多分支,所以刚才我讲羌人没有一个好的社会组织,就像我们后来的部落似的,它没有好好统一起来,所以它战斗力不行。

 


商朝不一样,各个部族统一了,商王一句号令,一支部队就过去了,下次我会讲到它的军队组织是很严密的,一个人带30个矛兵、30个戈兵,该冲就冲,非常有组织性,所以他们赢了。

   

问:那个时候的羌人还没有南迁?

   

唐老师:那个时候的羌人,主要是生活在今天的甘肃东部、东南部和陕西的西部这一带,到后来才迁走的。实际上按道理讲,商人跟羌人是直接在商人的西部接壤,他们有频繁的接触,但明显是商人给了羌人巨大的压力,把羌人往西压。

 

后来周人强大以后,周人是在陕西一带强大的,实际上是夺了羌人的地盘。比如西周有一支叫“姜”,姜子牙那一支也是羌人的一支。周人跟羌人又敌对又融合,羌人的一支甚至帮周人推翻了商朝政权,但总体上来讲是商人把羌人压迫到了很小的地带。

 

你们可能知道中国古代后来有一个王朝叫后秦,后秦是一个叫姚苌的人建立的,姚苌就是羌族,他就是羌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商朝的仗怎么打呢?我们先看看商朝人打仗用什么兵器 | 一席·万象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03 

 2018-05-03 唐际根 一席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原殷墟考古队队长。



第三课 商朝的战争


我们研究的结果,商王朝是分不同时期。早年刚刚创国之初,它不可能有很大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力量壮大了,它就要朝外扩张,比方说从中原出发往南扩张,或者从中原出发往四周扩张。

 

所以你看这张图,为什么分早中晚?早期它比较小,到中期的时候跨过了长江,就是蓝色覆盖的那个地方,很大的一片。这个过程它要不要打仗?它一定要打仗,它有征伐。


 

绿色区域说明商朝晚期的时候它收缩了,它是不是在扩张之后控制了一大片地区,接下来由于控制地方的人起来了,它又收缩了?这个从小到大再到收缩的过程,很可能就是一个战争过程的反映。

 

这片甲骨里面记录的就是一场战争,字很多,把它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五月的某一天,西边有不幸的消息传来,有个人跑过来说,工方来了,出兵了,占了我的田地,掠走了几十个人。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辛卯这一天,又有人报告说又有不幸的事发生了,因为什么,土方一看工方打我来了,土方也出兵了,他也冲过来抓了我十几个人。

 

我们都听说过妇好,妇好被称为女将,实际妇好的一生就参与了战争。



这片卜辞记录了妇好当年征兵打仗的这么一个事例。

 

▲ 妇好率领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卜甲: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


这片卜辞在英国爱丁堡,曾经在台湾展览过,我看到过这片卜辞的原件,上面确实写着妇好征兵,字口什么的都没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片甲骨,我没见过实物。这片记录了另一个事情。


▲ 妇好、商王、将领沚戛征战巴方的卜甲:辛未卜,争贞:妇好其比沚戛伐巴方,王自东深伐,戎陷于妇好位。


就是妇好跟他丈夫——商朝的国王武丁,两个人相互配合,打了一场战争。妇好在某个地方设一个埋伏,武丁国王就带着兵深入敌阵,跟别人打仗,然后把他们引到妇好这个地方来,妇好跟丈夫一起配合,应该是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那么商朝的仗怎么打呢?我们先看看商朝人打仗有什么兵器。

 

商朝的兵器,首先我们看这个符号:一个人,右手拿的是什么?一把戈,左手拿的是一个盾牌。这是我们图像上看到的。

 

                    



我们看看实物。我们曾经挖过一座墓葬,打开以后,墓藏里摆满了青铜器,一部分是炊器,一部分是酒器。但是你要仔细看,上方那一片出土的都是铜矛、铜戈,都是兵器。

 


除此之外,还发现过这样的兵器。



这叫钺,钺干什么用的?你看这个图像就看得出来,砍头用的。尤其是最右边这个,一个人拖着一个死尸,然后这只手拿着一把钺。他干吗去?根据我们现在的理解,他应该是去砍头去。

 


实际上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在铁器发明之前,砍头是不太容易的。我们现在的刀可以很快,就像电影里拍的似的,削铁如泥,脑袋过来一下就削掉了,那个时候不太容易。

 

在没有铁器的年代,砍头是要先把人打昏,然后拖到一个地方,把头给它摆好了,拿着钺抡圆了,“咔嚓”给它砍下来。这个不是我说的,这是我一个朋友研究出来的,当然他没做实验了。

 

但是他有考古证据,因为商朝出土人头骨有好多是王陵区出的。王陵区出的人头骨我曾经看过,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那个人头骨我一个个拿出来看,有一些直接就是脖子这儿齐刷刷地砍断。钺快的时候,抡圆了一钺下去,可以把牙齿都给劈掉。

 

但是前提是要把人打昏,所以右边这个图像是拖了一个尸体去砍头去了。

 

这种兵器当然出土的不止一件。



这种兵器在战争里头是什么呢?当然是行刑,这是一方面。有谁能行刑呢?有权力的人才能行刑,所以他是军队里头权威的象征,可能也是社会上或者是政治权威的某一种象征。

 

除了钺之外,商朝人打仗用什么兵器呢?

 

其实是分防护兵器和进攻兵器两种,攻击性的兵器主要是铜戈,还有铜矛,左边是戈,右边是矛。



 还有铜箭头。



防护兵器一个是这个图像上那个人拿的盾牌,安阳殷墟挖过盾牌,只不过它朽烂了,我们看到过痕迹。还有头盔,保护头的。 

 


除了这些兵器之外,还有一种打仗的东西,它不是兵器,但是可能比兵器还重要,是什么呢?马车。



你看下边是辆马车,马车后边有一个车斗,其实我们叫车舆。车舆里头有个器物。它是一个带三个弯的器物,我们把它叫弓形器,弓形器是赶马车用的。



看下面这个图,这个地方,人的腰部是一个弓形器,但是你看这个地方是什么?箭头,也就是说,弓形器中间会有一个箭头突出,因为箭头是兵器,反过来证明马车可能用于打仗。

 

▲ 侯家在西北冈M2124随葬弓形器位置图


这个仗怎么打呢?应该是有人搭上弓箭,在战车上站着,然后挂缰钩把两根缰绳挂住了,这样我可以把两个手腾出来,必要的时候搭上弓箭,可以进攻。

 

这个里头有一个点,我觉得好多朋友可能会误解,一定会认为在所有兵器里头最重要的是弓箭。实际上弓箭在(商朝)战争里头它的作用是比不上戈、矛这些东西的。为什么呢?

 

我们看电影《英雄》,电影里头万箭齐发,特别厉害,这个是不真实的。弓箭只有在弩机发明以后才很厉害,因为弩的距离射得很长,但是靠人力射弓箭射不远。

 

但是弓箭有它的重要性,在打仗的时候,它可以用战法。比方说我把一些人拉好弓藏在后面,前面站一排戈兵,或者站一排矛兵,敌人进攻的时候,他眼看着是一排戈兵矛兵冲过来了。这个时候这帮戈兵矛兵退一步,退到弓箭手后面去,弓箭手再把箭射出来,这时候就比较厉害了。

 

但是总的说,那个时候的战争是有矛、戈、弓箭这样的进攻兵器,也有其他的防护兵器,但是战争里头起主要作用的应该还是戈兵和矛兵。

 

我们考古发现的戈,有的就连里头那个把还在,碳化了还埋着。



一般的戈兵的戈把是多长呢?我们想象中国古代打仗可能戈兵是整整齐齐的,清一色一样长的戈,不是的。戈把的把长短是跟人的身高相关的。我们考古发现,戈通常是在人的耳朵这个位置。

 


这些铜矛十个十个一捆,就能证明那个时候的士兵是十个十个一组,而它的军队也分不同的集团,比如甲骨文上说“王座三师左中右”,左军、中军、右军,组织得很好。

 

▲ 甲骨文“兵”字


打仗的都是什么人呢?我举两个例子,像我们今天,你去谈三千年前士兵的模样或者士兵的状态,你肯定很难谈,但是恰巧在特殊的情况下我们能找到这样的例子。

 

我现在讲3000年前一个军官和一个士兵,我接触过的——我是真接触过的,当然我接触的是他的骨头。

 

两个士兵,一个是我自己挖的。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大家都知道是商朝的都城,在殷墟的西部,90年代后期要修一条路,这条路有30米宽1000多米长,沿着这条路我们做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商代墓葬,这是商朝人自己的墓葬,不是俘虏的。

 

有一座墓的墓主人头部明显有一个青铜器扎进去了,然后我仔细一看,这个人不但头部扎进一个青铜器,后脑勺被明显砍了一刀,眉弓这个地方被砍了一刀,颅骨的左侧也被砍了一刀,现在还看得到这个位置它的痕迹,伤痕累累。实际上他的躯干、胳膊上还被砍了一刀。



经过鉴定,这个人是男性,身高一米七五左右,这是很高的了,年龄大概25岁到30岁之间,这明显是个士兵,战争伤成这样。

 

大家注意他头上那个东西,那个东西不是箭头,是戈。他应该是打仗的时候,敌人拿戈击杀他,结果他一使劲,这个戈头给断了,所以我们现在看的是戈头断到头部了。

 

但是有证据表明他在战争中并没有死掉,而是从战场回到了安阳,最后埋到了自己的家族墓地。因为人头上的这个部分的刀痕明显还有愈合的痕迹,也就是说他回来以后还活了一段时间,然后死掉的。他正好又埋在自己的家族墓地,是在安阳挖出来的,这充分地说明他在战争中没死。

 

所以大家想象一下,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是多残忍,那都是一刀刀砍下来的,然后他忍着疼痛,回到家乡。

 

实际上我还接触过一个商朝的军官。在安阳的西部,1984年挖了一座墓葬,这个墓葬不是我挖的,但是挖出来以后,文物收集起来,放到了考古队的仓库。我见到了这些文物以后,我才发现这个墓主人是一个商朝的军官。

 

怎么知道他是军官呢?这就是这座墓葬的平面图,中间躺着的那位就是墓主人。在左边有一个人跟他并排躺着,但是躺的位置比他高一点,我们叫二层台上,那是他的殉葬人。

 

▲ M1713


那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墓主人是有地位的,有人陪葬。他脚底下也躺着一位,也是陪葬的,这里头一共有3个人陪葬。里头出土了很多青铜器,说明他是个当官的,有地位的。

 

特别是里头出了一组青铜兵器,兵器里头包括两件钺。钺是干吗的?那是指挥用的,他有身份,所以他是一个军官。

 

他到底能带多少兵呢?里面出土了戈和矛,这是那个时候最重要的兵器了。出了30把戈、30把矛、2把钺,那说明这个军官最少是30个戈兵、30个矛兵,所以他是个军官。

 

这个人有意思得很,他曾经在商王朝扮演过一个重要角色。从文物里头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最早的时候,他还不是个军官的时候,他是干吗的?他曾经是商代国王的寝官,寝官就是帮国王收拾寝室的。

 

那么怎么知道他是寝官呢?因为里头出土了两件青铜器,一个簋,一个爵。但是你会隐隐约约感觉到它俩哪个地方有点相似。


就是它器物的腹部都有一条花纹带,簋和爵的铭文居然如出一辙,都写的是“辛卯,王赐寝鱼贝,用作父丁彝”。什么意思?辛卯这一天,王赏赐给寝鱼贝给父丁做了个铜器。所以这两个是同时间做的。

 


但是注意,这个时候它是“寝鱼”,同样在他的墓葬里头出了另外一件铜器,居然写的是“亚鱼”,这件铜器做的时间比刚才两件要晚。

 


怎么知道晚呢?你回忆一下,刚才两件写的是“辛卯王赐”,这个写的是“壬申王赐亚鱼贝”。因为商朝的时候靠天干地支来说时间的,辛卯在早,辛卯这天赏赐的海贝给寝鱼,而壬申这一天赏赐的东西是给亚鱼,那说明这个人升官了,他从“寝鱼”变成了“亚鱼”。

  

商朝人打仗是从建国开始,一直到国家灭亡,它是伴随着战争走过来的,500多年。这个国家到最后亡国,也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最后也记录下来了。

 

这件东西是出土在陕西临潼的一件簋(guǐ),叫利簋,就是一位叫“利”的人做了这件器物。簋本来是一个礼器,原始的功能是装吃的。因为鬼也要吃吃喝喝,要用来装吃的献给鬼神。这件礼器的不同凡响之处是因为它有一篇铭文,而这篇铭文清晰地记录了武王征商,把商朝剿灭的历史事实。


▲ 铭文内容: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念,就是武王征伐商王朝,这个时间是在甲子的早晨,很快听到了消息,前方得胜,商朝被击败了。王在师给右史利赏赐金,就是青铜器,右史利就用这个金做了一件器物祭祀祖先。


这件器物在年代上我们把它确定为刚刚打下商王朝的时候,所以它是目前所知道的整个西周王朝最早的一件青铜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3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洛阳铲下的商王朝03:商朝的战争与兵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0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洛阳铲下的商王朝04:商人的族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商朝人哪来的,考古学跟历史学打架了,到现在为止无解 | 一席·万象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 04 

一席  2018-05-10

作者 唐际根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原殷墟考古队队长。



第四课 商朝人的种系和族源


商王朝存在了500多年,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还有甲骨文。但是,商朝人长什么样子,大家想不想知道?考古学家也想知道。


01 商朝人长什么样?


最早安阳出土的甲骨带到学术界的时候,很多人想问:这些甲骨是什么样的人刻出来的?当考古队到了安阳,把人骨头挖出来,大家想,喔,甲骨搞不好是他们刻的。


但是这些人骨头不带皮肉,就是一堆骷髅,你也不知道那些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种,所以就要研究。

 

这张图片反映了早期的学者想象中的商朝人的模样。



这是商朝的开国之王商汤,商汤的形象是戴一个这样的皇帝的帽子。但是这是后人的想象,有点可笑。真正的商朝人的长相,需要靠考古发掘。

 

还是回到中国考古学的起点——商王朝的最后一个都城——河南安阳。这个地方出土了大量的商代的人骨头,一部分就是王陵区,这里头有王陵。如果我们有幸挖出一座王陵,然后把王陵里头的人骨头挖出来进行分析、进行测量,就能知道商朝国王的样子,那是最好不过的。


▲ 河南安阳 


可是倒霉的是,这些王陵全都被盗了,一座都没有幸免。


▲ 安阳殷墟王陵区墓葬分布图

 

剩下的这些祭祀坑做出来,又不是商朝人的,它是羌族的,或者是其他族的。商朝人长什么样还是不知道啊。

 

怎么办呢?商朝人的家族墓地


在安阳有很多这样的墓地,像我们在安阳发掘一片玉米地,把玉米拔掉,挑开30公分、40公分,一铲开,地下就是一个个长方形的痕迹,那些痕迹都是商人的墓葬。这些墓地有一个特点,它是一组一组地分布,是商朝人的家族埋到这个地方了,这些人就代表着真正的商朝人。

 


比如说这座,虽然挖开以后,人骨头腐烂不堪,但是经常性的它的一部分骨头是保存好的。你可以看到他的头部,有些东西压住它,还保存着,他的腿骨还在。


 

这一件上次课讲过,是一个商代士兵的头颅,他也代表商代的人。所有这些人骨头,如果我们对它进行测量、进行复原,我们大概能知道商朝人长什么样。


 

但是,最直观的关于商朝人长相的东西,我认为反倒还真不是骨头,是商朝人做的一些器物——反映商朝人长相的一些陶器或者玉器等等。


▲ 妇好墓出土人物雕刻

  

比如说这一件。



2003年我们在安阳发掘的时候,在一个地层里头就挖了这么一个小疙瘩,就核桃那么大小。清洗了一看,一个完整的人的头像,这个就不是骷髅了。像这样的头像,它应该是商朝人对自己很熟悉的人的刻画,或者叫对自己很熟悉的一种人种的刻画。


 

我在考古发掘的时候,经常碰到别人跟我说,过去的人是不是很高啊?我看你们挖出来那些骨头都那么高大一个。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因为我们挖出来的骨头是没有皮肉的,脚丫子是撑开的,所以你视觉上看到这个人高度是从头颅顶部一直到脚丫子,但实际上真正的高度应该是从脚后跟量。

 

我曾经量过很多商墓的脚后跟,而且是分性别量的,结果发现那时候的身高有意思。


像这个图,红色代表男性,绿色代表女性。峰值在哪儿,大家看,人口最多的是在中间160cm左右,也就是说男女都是在160cm左右呈现出最高比例。


 

可是女的也就是绿线所代表的那一部分,160cm以下的比例明显就高于男的,160cm以上远远地低于男的。这个X轴的最大值,在这个表里头是172cm,也就是说商代的人超过170cm的男的也不是特别多,女的到170cm那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这个表反映出商代人的身高比今天要低。

 

除了身高之外,商朝人实际上死亡年龄也早,活得不长。我们做过很多统计,男性、女性大概平均死亡年龄也就是35岁左右。这个统计里头不包括小孩,因为有的小孩很小就被杀掉了,只统计正常死的成人的平均年龄值,也就是35岁左右。



02 商朝人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对商朝的人有了个了解:身高多在160cm左右,女的比男的矮,死亡年龄很早,35岁左右。这批人创造了甲骨文,铸造了很好看的青铜器。那在中国这个大地上,他们最初从哪里起源的呢?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商朝人对自己的起源其实有一个描述,《诗经》里头有一句话,叫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商人是玄鸟所赐身的,有了玄鸟,才有商人,这是《诗经》里头说的。

 

过去我们都认为《诗经》里头这个话是后人附会的,因为《诗经》是从西周到春秋这几百年之间积累起来的东西,有些篇章是西周的,有些篇章是春秋时候的,最早是西周时候的。我们就可以推测,是不是西周的人认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其实这是个误解。“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个概念是在商朝人脑子里的。大家看这几个字,这都是从商朝文字里头辑出来的。



第一个字的下面个部分和第二个、第三个字的这个部分是类似的,这是“亥”字,一旦出现这个“亥”字,上面就出现一个“鸟”。这四个字都是这样。


 

甲骨文告诉我们,“亥”是商王朝的祖先,商王朝的祖先一出现就有一个鸟。最右边那四个字,左边是“亥”字上面一个鸟,右边三个字是“高祖王”,合起来就是“高祖王亥”。


 

这些字都是商朝人的文字,商朝人认为王亥一出来,上面就需要一只鸟,所以搞不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个概念并不是西周以后附会出来的,而是商朝人自己脑子里就有的。这是商朝人对自己起源的这么一个推想。

 

但是对于我们今天来讲,它不反映问题,它只是一个传说。到底商朝人哪来的,我们现在说不清,玄鸟到处飞,不知道它在哪个地域。

    

商朝人从哪里来呢?其实考古学家对这个做了很多年的研究。


考古学有一个理论是这样的,发掘出来的东西除了人骨头之外,还有很多文物,这些文物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文化。文化的来源跟人的来源其实是相关的。比如说我挖出来一堆东西,肯定是某个群体的,这些东西它代表着某个群体。

 

所以在考古研究中,这是研究商族起源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在没有人骨头的情况下,或者人骨头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文化的来源来推人的来源,或者推族的来源。

 

实际上在用这个方法研究商族人起源之前,过去没有考古学的时候,也不是说不做这个工作,比方说历史学家就用查文献的办法来查商人的起源,我们把它叫文献法。

 

文献法能不能告诉我们商朝人从哪里起源的?其实是有线索的。


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就提到过商族在哪里,它的来源大部分是出自《左传》,比如说《左传·昭公元年》提到“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阏伯:商人的远祖)。地名出现了:商丘。


《左传·襄公九年传》里头也提到“阏伯居商丘”。《昭公十七年传》也提到“宋之国都确为昭明、相土故地”。

 

杜预说得更清楚——杜预是西晋时候的一个学者,他说“以商丘为梁国睢阳,又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


这些文献都指向了商丘。如果按照文献法,商族起源肯定在河南东部,商丘地区,所以王国维就说“宋之称商丘,犹洹水南之称殷虚,是商在宋地”。

 

他的意思就是说宋——这里需要一个历史背景,宋国是怎么来的?西周灭了商以后曾经进行分封,分封的时候曾经把商朝的子民迁到河南的东部封为宋。王国维就讲了,如果根据文献记载,宋国就在商丘,为什么迁到商丘,因为这是他的故土

 

这样一来文献上就考献比较清楚,商丘地区那是商朝人的故乡。在这儿,红点这个位置。


 

可是后来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商人起源于商丘这个观点,文献上似乎说得很清楚的观点,考古学不支持,因为考古学用的是所谓的文化法。

 

文化法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安阳殷墟不是商朝的最后一个都城吗,所有出自于殷墟的文物就是商朝文化的代表。在这个基础上往前推,推到比它更早的商朝——商朝迁到安阳殷墟之前,它还在另一个地方,比方说在郑州,那殷墟文化就继承了郑州的商文化。

 

这个时候,把这套文化归纳出来再去追溯的时候,居然没把这套文化追到商丘,而是追到了河北的南部。好了,这就跟文献矛盾了。

 

河北南部有个地方叫磁县,磁县有个遗址叫下七垣,那个地方挖了一堆文物,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一个概念:下七垣文化。它跟商文化是接着的,这些东西可能是商人的东西,或者叫商人祖先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商朝建国以后的考古学文化叫商文化,建国之前的文化就可以叫先商文化。也就是说,下七垣文化代表的是先商文化,先商文化不在商丘,而在河北南部,这就矛盾了。

 

所以商朝人的故居在哪里,商族人的起源在哪里?到现在为止无解,考古学跟历史学打架了。

 

考古学从考古学材料出发,安阳殷墟的材料、郑州早期商城的考古学材料——郑州是殷墟的前一个阶段,它是商朝的早期,他们筑了城。


我们从陶器排队编年,最后提出来早于郑州的商文化或者叫先商文化是在河北南部



 

我们知道商人长什么样、多高、死亡年龄多少,但是不知道商族起源在哪里,这就是考古研究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有没有希望呢?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将来的方法应该是文献、考古学文化的办法一块做,其实还有一个,人骨头要重视,人骨头是有机会的。我讲一个故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3 豫东计划与宋国都城的发现

 

为了把文献的方法和考古的方法结合起来,张光直组建了一个考古队。张光直先生是一位很有名的考古学家,他在台湾出生,后来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


张光直认为文献上说的商朝人的族源在商丘一带是对的,他有这个信念,他要做的就是找出考古学的证据来。如果在商丘地区能找出文物来,能证明商丘文化跟安阳和郑州接起来,那他就成功了。


所以,张光直在90年代初组建了一个考古队,我们俗称商丘考古队,实际上是为了寻找商族的族源。这是考古队的基本成员,中间是张光直先生,那时候我像个傻子似的站边上。


 

我们的考古队从9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后期,每年都在河南东部商丘一带做工作,就为了找商族的族源。我年轻的时候,孩子在北京,这都顾不上,天天在野外跑。

 

我们主要的工作范围在哪?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柘城、虞城那一带。这个地方工作很难做,你想找商族的起源哪那么容易,而且这个地方恰恰是个黄泛区


我有一个朋友做了一本博士论文,他是研究整个商丘地区的地貌变化。这张图片是他做的。


 

他的研究是这样的,你看这张图,这个地方是鲁中山区,山东半岛,这个地方是太行山。黄河从西部流出来,一到郑州以后,不断地发生河道改变。从历史上看,商朝的时候黄河是往北流的,经过今天的安阳东边一点,往北流入渤海。


 

后来就不断地改道就给商丘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淤积,这块地下整个就被淤下去了,宋朝的开封就被淤下去了。宋朝以后历年大水,包括北宋末年,包括明代都有非常非常大的水,整个把豫东地区淹下去。所以豫东地区你找那个时候早期的陶器不好找啊。

 

张光直那个时候已经得了帕金森氏综合征了,颤颤巍巍地到北京来,然后到商丘去。严格地说,他已经做不了田野考古工作了,在野外拿一把手铲,颤颤巍巍地刮刮地层——过一下瘾而已啊老先生。



 

这个豫东计划做了十年,其中考古发掘就做了三个季度,我都参加了。经过考古发掘,我们拉出了一个豫东地区的文化序列,就是用我们自己的材料建立的序列。


仰韶文化(马庄遗址)

龙山文化(李庄遗址)

岳石文化(延续至早商时期)

中、晚商文化


最早是仰韶文化,我们挖了个遗址,叫马庄遗址。仰韶文化消失后,接下来的是龙山文化,那个地方也有很厚的龙山文化堆积,我们挖了一个遗址,叫李庄遗址。

 

再往下,我们期盼着是相当于夏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假定张光直认为商丘是商族祖先的起源地的话,它应该出现相当于夏代时期的先商文化,应该是这样吧?没有。

 

龙山文化之后接下来叫岳石文化。岳石文化跟刚才我们从安阳开始到郑州商城所总结出来的那个文化是完全不同的,陶器什么的都不一样,所以说没有证明这套文化来源于商丘

 

那么是不是这个项目完全失败了呢?其实也不是。因为这个项目有一个完全没有意想到的成果。


我读大学的时候,学东周时候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古,我看那些春秋战国大国的都城都发现了,郑国的故城在新郑,易县是燕国的燕下都,赵国的都城在邯郸,齐国的的都城在临淄,鲁国的故城在曲阜,唯独有个大国的都城没发现——宋国。

 

宋国跟商是有关的。文献上说周人把商朝打下来以后,实际是把商朝人的后裔封到了宋,所谓的“续商祀”,就是留火种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商朝的人放到豫东地区去留火种,因为那是它的祖源地。

 

续商祀如果是正确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找到宋国的遗迹。宋国是个国家,它是有城的。结果就没想到我们这个豫东计划居然把宋国的故都找到了

 

宋国很厉害的,按照其中一种说法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打仗很有一套,所谓的“不擒二毛,不重伤”。什么意思?我打仗要讲仁义,敌人渡河过来了,没排好队,我不跟你打,没摆好阵势我不跟你打,打了我不仗义,虽然最后打败了,但是他是仁义之师。


宋襄公当年就应该在商丘一带。那么这个城在哪里呢?这个城是不是真的是周初分封时候的呢?这个很关键。

 

商丘地区被淤了,不好找。淤到什么程度?你看这张图,3000年前的地面是在地底下。左边是一条长长的剖面,从上到下多少米呢,一般情况下十米。也就是说,十米的堆积,这以上全是后来的。我们在十米的地方还能挖得到明代跟清代的瓷片,真正商朝的东西是埋在十米以下的。


 

十米以下你是找不到的,一个这么大的城在十米以下,你怎么找?

 

但是大家注意一下,实际上城是一个很大的面,比方说多少平方公里。但是城墙是一个很大的物体,几十米宽十几米高,那就有可能城在地底下埋着,城墙如果不倒的话,就杵到今天地面了。


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个机会,我们有可能先发现城墙,然后十几米以下的城里头的东西我们再说,所以城墙有可能找得到。

 

但是找城墙也不那么容易,在野外,茫茫一片,怎么去找呢?

 

后来还真找到了。这就是那个城墙的平面图,这有几个方块,你要看准了,是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那个,那个是宋的都城,很可能就是微子封宋的那个都城,就是西周初年把商朝的后人微子封到这个地方(微子:商纣王的长兄)


 

这个城怎么找到的呢?其实很偶然。我刚才讲了,当这个城墙比较高大且不倒的时候,它有可能杵在今天地面,但是人类又在地面上反复地耕作,把地面搞成一个平原,你其实很难去找。

 

我们用了很多办法,最早用磁力仪、电阻仪,满世界跑,结果由于各种干扰,根本不行。后来又专门从加拿大买了一个设备,那个时候中国不像今天科技发达。我们花了60万人民币,买了一台加拿大的雷达,叫透地雷达,结果做了一个季度也不行。

 

最后怎么找到的呢?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古队员,就是我刚才说的做商丘地貌的那个考古学家,他叫荆志淳。荆志淳有地质学的背景,后来改学考古。


 

他知道古人在地面上营建城墙的时候,是挖的当年的土,就是10米以下的土,挖完以后把它筑起城墙来,后来只是说水把淤泥从上游带下来,把它给掩盖了。

 

但是你注意到没有,水流带的土壤是分层的,它要么就是沙,要么就是泥,而原来人工挖出来筑起来的那个城墙它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个土里头可能会有特殊的东西,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它经常会包含一种叫料礓石的东西。料礓石就是土壤里头的一种钙,通过凝力作用积攒到某一个地方,形成一个硬疙瘩。


 

所以荆志淳就跟他带的几个助手说,我们找别的可能不行了,只有一个希望,就是找老土,老的土有一个特点,很可能会有料礓石,你们找到料礓石立马告诉我。他的考古队员就记住了这句话。

 

有一天他们正在工作着,跟这个图一样,在麦子地或者树林里。有一个技工说不行,我肚子不舒服,我得上个厕所去。附近没有茅房,他就跑到一个麦子地里上厕所。



结果一看,没带纸。那个时候农民的习惯,随便拿个土疙瘩就可以擦屁股,一摸以后,擦,土疙瘩,再一擦,怎么这么硌,一看,一块料礓石。他立马把裤子一穿,一吼:荆博士,荆博士,找到料礓石了。

 

你知道,这是很重要的现象,找到了料礓石,就意味着找到了古土壤,找到了古土壤就意味着有机会找到那个时候重要的考古现象。

 

果不其然,就在他上厕所的那个地方打钻。“啪”打下去,土铲一提上来,老土,再打再打,跟边上的土完全不一样,结果后来证实,这是一堵城墙。

 

其实城墙是有规律的,跟着这个起始点一钻探,就把整个城墙钻探出来了。这是当年城墙发掘出来的一个剖面图。



这个就是城墙的夯土块。手拿着的是一个砸得很密实的老土,很硬,完全不像水流冲刷的地层堆积,这样就把这个城发现了。



那么这个城是什么时代的呢?经过发掘证实,这个城是经过几次修整的,东周时候修整过,汉代还修整过,但是最底下那一层还真是西周时候的,也就是说搞不好就是宋国的。


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城是宋国的,再跟文献上一对,有希望了吧?商丘是商朝人的族源地就有可能成立了。

 

但是呢,乖乖,陶器对不上啊——你这里出的是岳石文化的,那边才是先商文化那套东西。对不上怎么办?于是只能做一个解释,这是张光直的解释:


他说商朝的人有两批人,一批是贵族,所谓的征服者,这一些人可能是岳石文化的人。而那些陶器,坛坛罐罐那一些,那是被统治的人的,他们可能是从河北南部过去的,所以这是两批人。所以整个商族起源的问题,经过这么考古发掘以后,得了这么一个结论。

 

这是我们今年刚刚出版的一个豫东考古的报告,主要是我跟荆志淳写出来的,其实出版也就是两个多月之前,所以今天讲这个,可以说是刚刚新鲜出炉的科研成果。


 

04 人骨头这个事情还真是露出了曙光


但实际上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其实还要做一些工作,还是要把人骨头考虑起来。我们既然知道安阳殷墟有商朝人的骨头,知道郑州早期商城是商代的早期,也有骨头。其实同一个人种,它总有一些特性是相像的,比如说我们可以用DNA的办法,我们可以用古病理的办法来追溯这些人骨头的各种痕迹。

 

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方法,把人骨头的、文献的,还有考古学文化的方法全都结合起来,搞不好就有希望。

 

除了人骨头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陶器法。因为我们刚才讲到的文化法,说陶器的样子像不像,但实际上器物的形态像其实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比方说某个地方的人,他可以学那个地方的人的样子来造一个器物,不见得说你这个文化就是那来的。

 

所以还要结合一些别的方法,比如陶器切片法,就是把陶器从形态上分完类之后,还要看它里头的结构,还要看它器物里头那个土是不是本地的。假定说它的土也不是本地的,是别的地方来的,它可能真是那个地方的人带来的了。因为古代不像现在有高铁,他要挪动一下是很难的,他是带着坛坛罐罐的,陶器得跟着他走,所以陶器是有可能带过来的。


 

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把郑州商城所能见到的陶器也好,其他文物也好,以及人骨头,包括安阳的人骨头、郑州的人骨头,全都结合起来,做一个综合的研究,打一个包,搞不好有希望。


这是郑州商城城墙早年的一个照片,这段城墙现在在地面上还在 。



而其中有意思的是,人骨头这个事情还真是露出了曙光。因为在河南的鹤壁,由于南水北调,要把丹江口的水调到北京来让咱们喝,这个渠道经过鹤壁的时候流经一片麦子地,这个麦子地里发现了一批墓葬。


▲ 鹤壁刘庄墓所在位置示意图

 

这片墓葬出土了这么一件鬲(左),这就是典型的商文化的东西。然后又出土了这么一件钺,这是一件石钺,刚好是相当于我们说的二里头文化、也就是夏文化这个阶段的东西。这就证明这些东西的年代跟夏王朝的年代差不多,也就是说刚好它的年代比商王朝要早。



所以从考古学文化上讲,这一批材料,这一批陶器、石器是刚好相当于先商那个阶段,而且跟商文化是接起来的。

 

而且它又有人骨头,出土了一个墓葬,墓葬里头是有人的,这些骨头都取回家了。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组织一个课题,做一个科研攻关,搞不好就会知道商朝人是哪里来的,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工作还没做,还要继续,所以我今天讲的这是一个进行了很多年——几乎进行了一个多世纪或者几个世纪的这么一个课题,今天还没有真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2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象】洛阳铲下的商王朝05:社会组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06: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用奴隶社会这四个字来概括商王朝是不够的 | 一席·万象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05 

 一席  2018-05-14

作者 唐际根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原殷墟考古队队长。


第五课 商朝的社会组织结构


我们说了一些商朝的故事,但是商朝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这么特殊,商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从宏观上能不能做一个描述?


我们得知道商朝这个国家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个国家状态是什么样的,国家的社会基础什么样的,这些是蛮重要的东西。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存在了500多年,但是这个社会的面貌只有考古学材料才能解答。


▲ 黑色圆点所示为安阳


当然我们知道文献上记载有国王等等一些人物,但这些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司马迁当年记录商王朝的时候,他提到了很多商代的国王,包括国王之前的所谓的先公,也提到了他们的都城怎么迁徙,但是他并没有跟我们描述商王朝的社会结构。

 

早年当历史学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刚好处在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中国的时代。所以早年我们描述商王朝的时候,曾经一度希望从马克思史学思想里头借取几个概念来描述商王朝。


不管是原始社会后期,还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这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史学的概念。这些概念到底适合不适合呢?实际上从今天的考古材料看,这些概念不足以描述商王朝,不足以说清楚商王朝的社会面貌、社会结构。我们需要对三千年前这么一个王朝做更加具体的描述。

 

首先要了解它的社会组织。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组织的时候,实际上往往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这个社会组织的纵向结构,比方说像印度这样的社会——等级社会,印度的种姓制度,它把人分成四等,高低是固定了的。横向的,就是这个社会横向之间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我们看看能不能描述。

 

考古学里头有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墓葬来研究社会的纵向和横向结构,这个方法很好使,它是经过很多论证、很多调研的,它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一个统计性的结论,但是还是蛮有效的。

 

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纵向水平的指标,在墓葬学上主要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墓葬的形制,就是墓葬什么形状。等级高的人的墓葬的形状和等级低的人的形状是会有区别。其次,墓葬的劳耗,就是这个墓葬费工费时特别多,一般地位比较高;墓葬做得简陋,地位就比较低。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祭祀遗存。在古代社会,等级高的人在墓葬里头往往会受到更多的祭祀,可能会有殉葬人等等这样的东西,而普通的人没有。另一个指标叫陪葬品,有的陪葬品能够特定代表你的身份,一般的老百姓可能没有这些东西。


我们看看商王朝时候的社会纵向结构,如果用这几个指标来衡量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还是从王陵开始。毫无疑问,从墓葬形状上看,王陵四个墓道,就跟十字架似的,面积还大,普通老百姓的墓葬没有墓道。


在普通老百姓跟王陵之间还有一些墓葬是两条墓道,跟“中”字似的,上下各出一头。


还有一种叫“甲”字形,一条墓道。



我们先看一个大墓。这个是四条墓道的大墓,30年代发掘的。咱们把在里头的人做比例尺就能看出来,这种墓葬的体量是很大的。


▲ 殷墟王陵区M1002形制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供)


我们再看一座一条墓道的墓葬,规模就小很多了。这个青铜鼎放在里头——这是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原大,复制品是一米一宽,墓道也就是三米多宽。



再往下,有的墓藏是长方形竖穴,没有墓道,但是规模还可以,还算不错。



可是最小的墓葬,就这样的,简单地一埋,很小一坑,把人埋了。所以从墓葬形状上看,它是明显地有等级。


 

再看所谓的劳耗。劳耗就是挖这个墓葬的时候——不是我们后来挖——是当年挖的时候,费的工费的时。你看这张表,最底下两座是“甲”字形墓,一条墓道的,倒数第三、四、五座是“中”字形墓,两条墓道的,再往上都是“亚”字形墓,就是四条墓道的。



右边这一栏是墓葬的土方量。从“亚”字形墓的4000多土方到“中”字形墓的1000多,再到“甲”字形墓的几百方,你可以看出来,明显规模不一样。

 

我们做过散点图,非常明显,完全不落在一个地方。如果是小墓,不带墓道的,实际上它也分等级。这张表里头你能看到,绝大多数墓葬的土方量集中在5到12立方米,超过12的就很少了。根据这些,我们就可以把墓葬从形状以及它的土方量分成不同的等级。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的殉葬人,“中”字形墓的殉葬人和“甲”字形墓的殉葬人用得更多,右边这一栏看得很清楚。



“亚”字形墓葬就更不得了了,你看,一座这样的四条墓道的大墓,它周边全是殉葬人,这么多小墓,一个坑里好多人,远远不止刚才那个表那个数量了。



所以当我们把墓葬的形状、墓葬的劳耗,还有墓葬的殉葬人以及墓葬的随葬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图,大概分成几等。这份表就反映了从刚才说的几项指标所得到的一个商代社会的结构。



我们把这张表跟等级跟数量挂上勾,很有意思,会发现2到12个平方的不带墓道的墓葬占到87%左右;没有青铜容器随葬、只有陶器或者是一些兵器随葬的,占到82%左右。这个非常有意思,完全协调。


也就是这几项指标放到一起,它实际上代表的是什么呢,它代表真正商朝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也就是最大的那一块,不知道能不能叫中产阶级。比这些人社会地位低的就很少了。


大家看这个比例,2平方米以下的3.3%,棺材都没有的2.7%,当然没有随葬品的稍多一点,有10.5%。


 

如果我们把这一套数据转换一下,变成这样一个表,那就看得清楚了,这就是商朝的社会纵向结构。



在这个表里头,82%到87%是社会的主要力量。所谓的过去被认为没有生产资料、没有随葬品、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的比例反倒是特别少的一个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用奴隶社会这四个字来概括描述商王朝是不够的。

 

就是说,面对考古数据,面对考古证据的时候,我们很难用一个哪怕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来描述这个社会,并不是说我不信马克思主义啊。

 

那么横向结构是什么呢,横向结构就是指这个社会,不同地域的人之间怎么组织到一起的。


这张片子我已经放过了,它表示的是商朝人的两个家族墓地,我们不妨来演示一下商朝人的墓地的形成。为什么演示呢?因为墓地也能研究横向结构。


 

这张图将会反映我们曾经挖掘过的370多座墓葬的一个埋藏次序,我们先看一下这个次序。



第一批埋进去的墓葬比较偏东,第二批接着埋,接着埋,接着埋……墓葬数量越来越多。你看到这个过程没有?这个墓地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很明显地反映了当时的横向社会组织。

 

这里面可以看到两个现象:一个是墓葬是从东往西开始埋的,东部开始,后来逐渐向西,墓葬越来越多;第二,它并不是一个个排队式地往西埋,而是东边有几座墓,然后再往西,然后回过头来,东边那几个墓的地方本身也会增加墓葬。

 

这是个什么现象呢?这刚好是那个时候一个分家的现象。比方说一对夫妇他有三个孩子,老二、老三分家分出去了,自立门户。自立门户以后,将来死掉了,他自己有一个墓地。而老大跟着父母,他死了以后还要陪着父母葬到原来那个墓地里头,这就是一个规律。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家族社会。

 

你注意到这张图上,每个族里头、就是每个墓地里头还有几个大墓,你看上面那个是有几座带墓道的大墓,底下那个也有一个带墓道的大墓,这一些带墓道的大墓就是那个族的族长,或者是这个族主事的人。


 

当我们做这个推测的时候,其实不要忘了一点,如果只是一些墓葬埋到一起,你并不能说明它是一个家族的。比方说无名氏墓地,美国的那些公墓,那都不是一个族的,只是埋到一起了。

 

我们说它是一个族,其实还有很重要的证据,是因为里头有很多对子墓。对子墓在我们的定义里头是它埋葬的时间前后差别不大,甚至有可能同时埋的,或者是基本同时埋的,而他们埋葬的位置是相关联的,离得不远。


你看这个幻灯片里头,它的墓葬是呈“丁”字形结构,一座这个方向的,一座这个方向的。



还有大量的是并排埋的。这个图里头,你看每一个小长方形框里头有一个数字,1、2、3、4、5。“1”表示最早埋的,“2”是其次,“3”是随后,“6”是最晚的。凡是两个两个墓挨得比较近的,它的数字差不多,说明他们基本上是同时埋的。



这个里头墓主人他不单埋得很近,埋的时间也差不多,性别还正好不一样,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这样的话他就有可能是夫妻呀,并不能说一定是夫妻,但很可能是夫妻。


假定年龄也差不多,埋葬时间也差不多,又性别相反,而且随葬习俗差不多,特别是墓葬挨得很近,而且又组成一个大的圈的时候,就有可能是夫妇墓。这个墓地是家族,而这样的对子墓在里头不是一对,是好几对,它表示一代一代人的埋葬情况。

 

因为我们知道商王朝的时候,人骨头已经烂得很厉害了,经常保存得不太好,你很难直接去鉴定,但即便不直接鉴定,其实也能经常判断墓主人的性别。比如说随葬的是兵器,或者生产工具的,他可能就是男的。要是随葬纺轮的,可能就是女的。



实际上,我们在墓里头除了这个证据之外,还经常会发现一种特殊的东西:族徽。里面会出土一些青铜器,青铜器上会铸造一些铭文,而同一个墓地的,往往铭文是差不多的。


▲ 刻有铭文的青铜器


比方说这个墓地,它的族徽都有一个人,一个手拿戈,一个手拿盾。同一个墓地往往会有相似的族徽。



我们知道商朝的社会纵向组织是有明显的社会分层,横向是以族为基本单元,但是这样的社会怎么组织起来?今天我们的制度是中央、省、市、县,这一套体制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叫作郡县制,最早是秦始皇发明的。秦始皇比商朝晚很多,商朝完全不是这样。


商朝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它是国王把自己的亲戚分出去,一方面通过把自己亲戚分封,叔叔在这儿,侄子在那儿,儿子在那儿;一方面对比较友好的势力,我确认你对这个地方的统治,你不是在这儿吗,好,我认你,也算是分封吧。就是说国王有点像把天下当成家,这就是所谓的家天下。


家天下也需要官员,国王周边有一帮人马,就是国王周边所建构起来的官僚体制。过去我们的文献有两个词,一个叫“内服”,一个叫“外服”,这两个词我们听起来很生,实际上它是商朝时候的一个管理组织体系。


《尚书》里面有一个篇章叫《酒诰》,《酒诰》里头就提到过“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就是说内服,国王身边的一堆人,就是“百僚”,负责各种事务,还有负责手工业的“宗工”,还有打点其他事情给国王服务的。“外服”就是我不管你了,反正我分封给你了,那就是你的事。这就是官僚体制。


这个体制《酒诰》里头有,实际上青铜器上也有记载。这件鼎叫大盂鼎,周康王时候的,里面也同样提到了外服、内服制度,也提到了分封。



我们从考古上看是这样,我们今天说的“京畿之地,就是商王所在的那个地块。你看,这两张图分别反映了商朝中期和商朝晚期中央地块的社会结构,这都是我们在野外跑出来的。


 

我们在殷墟做了发掘,但是到殷墟之外,我们还会发现商朝小的居民点,那些居民点都很小。也就是说,在中央这个地方,它靠的是一批人集中在殷墟来管理这个国家,外面都是小地方。这就是它的管理体制。


最后归结一下,我们很难用奴隶社会这个概念来描述商王朝,我觉得描述商王朝社会组织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是用这么一句话:商王朝是进入成熟王国阶段以族为基本单元的等级社会,这就是商王朝的一个基本构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06: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的选择、文化的抗争和融合,都在青铜器上看得清清楚楚 | 一席·万象 洛阳铲下的商王朝06(完结篇) 

 一席  2018-05-16

作者 唐际根

唐际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原殷墟考古队队长。



第六课 商朝的青铜器与青铜时代


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带给我们最震撼的东西,除了甲骨文之外,其实还有一项,青铜器。


三千年前我们国家是商王朝时期,之后有一个西周王朝,商王朝之前又有一个夏王朝。夏、商、周加在一起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一般是这么看的,一千五百多年的青铜时代历史。


我们今天就讲讲青铜时代最鼎盛的时期——商王朝。商王朝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046年,这是考古学家给它的一个年代的范围。它的地域覆盖了今天河南及其邻近各省,有的时候大一点,有的时候小一点,当然我指的是文化范围,而不是整个政治区,那个时候没有清晰的边界,它只是个大概范围。


01 那个时候的人为什么要做青铜器


我们先看看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铅锡的合金,铜铅锡是主量元素,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或者痕量元素。一般说的青铜器指的是铜铅、铜锡或者铜铅锡的合金。


青铜器有很多类型,比方说这件叫鼎,



这件叫罍(léi),


最有名的当然是司母戊鼎,或者后母戊鼎。



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个问题,那个时候的人为什么要做青铜器。


其实铜器在我们国家历史上也算比较早,我们国家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是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那个阶段其实就有铜器出土。比方说仰韶文化的姜寨遗址就出土过黄铜管。


▲ 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管


仰韶文化之后到龙山文化时期,就是距今大概四千年前到五千年前之间,铜器就更多了,主要是一些小铜刀、小铜块。

 

 ▲ 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青铜刀


以上这个阶段出土的小件铜器,并不是青铜时代的典型代表。真正的青铜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般认为是从夏王朝时代开始。

 

夏王朝时代的一个重要的遗址叫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跟刚才那个不一样吧?刚才那个要么是小刀,要么就是小铜片,或者铜条,都是一些小件用具,可是到了夏王朝这个时候,变成了铜容器


 ▲ 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


到了商王朝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容器就出现了,容器更加复杂了。


 

这个背后是因为青铜器被用来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或者文化符号,这就是中国为什么青铜器那么发达。


我们中国的青铜时代跟西方比都不一样——我说的西方包括西亚地区、包括东南欧。他们那个时代出土的铜器也都是工具、装饰品,偶尔有几个人面像。可是我们的铜器是这样的,全是容器。

 

但是如果你把容器真掰开看的话是什么呢?鼎,原始功能煮肉的;簋(guǐ),装食物的;觚,装酒的;斝(jiǎ),装酒的;爵,喝酒的;瓿(bù)、罍(léi),那都是酒器。

 

▲ 从左至右依次为鼎、簋、觚、斝、爵


也就是你真正要把它掰开看分类的话,要么跟吃有关,要么就是跟喝有关,中国人做的东西全是吃跟喝的,人家做的是工具、装饰品什么的。

 

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叫礼。礼是离不开吃跟喝的,其实礼就发源于吃跟喝。这些铜器都围绕吃跟喝,怎么回事呢?它是把铜器融入了社会功能,融入了政治意愿、精神内涵,包括宗教信仰。


一件鼎,我们今天发现在墓葬里出土的,或者特定的铜器坑出土的,那都是给死去的人的,给祖先的,祖先是神,或者是给其他的被祭祀对象的。它本身给的对象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东西。

 

为什么选择青铜来做这件事情?首先铜器不好做呀,铜器的原料不好获得吧。还有一个,铜器做出来金灿灿的。你看这一件鸮尊,我们今天看到是这个样子,但实际鸮尊真正刚做出来不久应该是金黄色的,是右边那个形象。



你看,原料不容易获取,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做出来又那么好看,然后还是坚硬的,不容易破碎,属于稀缺物品,这就是一个好东西了。一般人得不到,所以我要把它重视起来。


我就围绕吃跟喝来做,我再把它做得漂亮一点,再给它加上各种漂亮的纹饰,有些纹饰做得很恐怖、很狰狞、很神秘,然后还再加几个铭文。


▲ 左:殷墟妇好墓出土虎噬人首纹铜钺;

    右:晚商虎噬人首铜卣,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藏


就在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之中,青铜器就变成了一个富有宗教信仰、富有政治意愿、富有精神内涵的特定的东西。它就是一个身份的象征,甚至是社会的政治地位的象征,是一种重要的意愿的表达,所以它非同寻常。这就是为什么青铜器在那个时候被大量地制造出来,并受到如此的重视。

 

我们举几个例子。你看这三件酒器,觚、爵、斝,跟喝有关。喝得起酒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就是我有粮食我可以酿酒。

 


然后鼎,我们考古发现的鼎里头经常不是空的,里头是有肉的,你看着是骨头,但是你脑子想象是肉。



当然更何况还有这样的甗里有人头呢。



当然如果在铜器上再铸上铭文,那就更有政治内涵了。比方说这一件,你都能读出这件器物的背景,为什么要做。



上面写着“丙午,王赏戍嗣子贝廿朋,在阑□”,“丙午”表示时间,“阑”表示很重要的一个建筑。阑后面有一个字,一个宝盖头,底下三横一竖,那个目前还不敢认,其实很可能是“宗”,有可能是“阑宗”。但是很多人说跟“宗”的写法还不完全一样,所以有点特别,这个字还不认得。后面还有:“用乍(作)父癸宝鼎,(唯)王饮阑天室,在九月,犬鱼。”


不知道我刚才念的你们听懂没有,它的意思是说,丙午这一天,国王赏赐给戍嗣子海贝——那是钱。赏了多少呢?二十朋,一朋可能是十枚,那是很多的钱。


这还不是普通的赏赐,在哪儿赏赐呢,在阑宗,阑是商王朝最大的宗庙,就是相对于后来的故宫太和殿。戍嗣子拿到这个贝以后,给他的父亲癸做了一个宝鼎。


“唯王饮阑太室”,国王还把他带到太室去喝酒,那是阑里头最重要的一间屋子——大事啊,受到国王的接见,所以他要记录下来,做了这件鼎,政治意义。


青铜器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比如说妇好墓,出土了很多的青铜器,干吗用的?


▲“司母辛”鼎、“妇好”壶、“妇好”斝,

    妇好墓所出青铜器总重量达1.6吨


一件鼎上面写着“司母辛”或者后母辛,搞不好就是她儿子祭祀给她的。中间一件写的是“司qiǎo母”(【qiǎo:上兔下丂】)。当然这一件还很神秘,我们到现在为止不知道为什么写的是“司qiǎo母”。


但是这件东西肯定是妇好生前就做好了的,因为这件铜器的盖子反复地被人取下来盖上、取下来盖上,所以盖子上留下了很多很好的包浆。这些铜器在那个时候都是金灿灿的,不是绿的。


这些铜器背后都有很丰富的史实,当然到了后期也一样。到了西周的时候,很多的铜器有更长的铭文。大盂鼎,290多个字。


▲ 大盂鼎


毛公鼎,将近500个字,写得洋洋洒洒,都是长篇地记载上世家族八代人服侍周王的经历,非常地丰富,它把政治意愿各方面都放进去了。

 

▲ 毛公鼎 图片来自 “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神秘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开始弱化呢?其实是到战国时候才弱化。战国时候的铜器就不太一样,比方说它大量地出现日用铜器,比方说一个铜灯盏,这个它没有什么精神内涵在里头。



然后钱币,用铜铸钱币,或者做成其他跟生活相关的器物。


▲ 战国时代的铜铸币


就是说,中国的青铜器在青铜时代是有丰富内涵的,而到了战国以后,它的这种内涵慢慢消失掉了,所以我们说的青铜时代是那段特定的年代。


当然到了战国时候,曾侯乙墓编钟,它用来敲音乐,你要说它没有精神内涵也不对,敲音乐它是可以伴奏的,它是能够含有很多思想在里头的,所以它还是有延续。



02 青铜器是怎样做出来的?


那么青铜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刚才我讲了做铜器其实技术要求很高,首先得有铜原料,采矿。我们考古发现了好几个商代的采矿遗址,或者矿冶遗址,比方说江西瑞昌铜岭,明显是商朝时候开采的,我们在那个遗址上发现了很多商代的文物。



除了铜原料之外,还要开采其他的原料,比方说铅和锡。三年前我在安阳挖了一坑铅锭,大家猜猜有多少?一坑铅锭,我是认真地数过,297块,4.7吨,可以做很多的铜器。

 

▲ 安阳殷墟刘家庄北H25(总重4700kg)


料备好以后不要以为就可以做铜器了,还真不是那么简单。最关键的是要做模和范,先做一个模,再从模上套一个范,这就是“模范”的由来。



你看,第一,这个范有弧度,就是有那个器形;第二,这个范上有花纹的位置;第三,它有花纹的轮廓。



这个时候再用这样的小铜针精加工陶范,比如说花纹不清晰的给它刻一刻,花纹掉了给它用泥条补一补,这样的话它就能做出很精美的范来。这一件陶范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拿去展览过,非常地精美。

 

▲加工陶范的铜针


上海有位学者长期研究铜器铸造。他说做一件复杂的铜器,如果一共花了80天的话,其实79天在做陶器,铸造只需要一天。


把泥范做好以后,还要把它焙烧、加温,加温完了以后把它组装好,把泥心跟范之间留下空腔。好多青铜器是倒过来铸的,比方铜鼎是倒过来铸,三个腿在上。这个时候再去烧一锅铜,而且还不能离得很远,因为铜溶液是很容易冷却的。

 


我们做过实验,比方说我在这个地方化完铜以后,我把坩锅挪过来大概一米左右去浇铸,就是在现代条件下,冷却了,就浇不动了,所以应该就在铸造的边上化铜,化完铜浇铸,浇铸只要一会儿工夫,把铜化了浇就行了。浇铸完了以后把陶范敲掉,一打磨,铜器就出来了。

 


因为我们发现的陶范很多,所以能够根据陶范拼出来浇铸的过程。商朝的人做铜器综合出一句话,叫块范法,就是用一块块的范把它组合起来铸造的。


偶尔有用烧失法。比方说商朝的时候做一个铜卣,就相当于今天的罐子,铜卣上它经常会有一个提梁,那个提梁做好以后可以来回活动。



很多人就不理解,那个提梁跟绳子一样,是拧着的,怎么还能活动呢?当年曹操墓出土的时候很多网友就说曹操墓一定是假的,那时候那个链条怎么还能活动呢?其实商朝就能活动。


怎么做的呢?后来有人研究明白了,它叫二次分铸法。先把这个罐子给做好,然后罐子上做出两个环来,再搓一根绳子,绑到那个环上,用泥巴把绳子裹起来,然后找一个孔把绳子烧掉。


绳子烧掉以后它不就有一个空腔了吗?再把铜溶液灌注进去,最后把泥范一敲掉,这个环部就可以活动了。实际上用的是烧失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06: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3 中国的青铜时代


最后我想讲什么呢?就是商朝的人做了这么多铜器,费了那么大的工夫,玩泥巴玩得那么熟练然后做出来,到底对历史有什么样的冲击呢?


我觉得青铜器对中国历史最大的一个冲击就是使得中国出现了青铜时代。而这个青铜时代,不是说就在商王朝一个点或者夏王朝一个点,而是在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我们来看一下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我还是举商王朝做例子,商王朝晚期的都城在安阳,安阳之前在哪呢,是在郑州,商朝迁过好几次都。

 

当商王朝的都城还在郑州的时候,那是公元前16世纪,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商王决定南征,派了一支力量。结果来到哪了?到了今天的武汉。本来武汉就有人在那生存,但是商人过去了,把这个地方占领了。


占领以后建立了一个据点,这个据点原来叫什么不知道,但是今天我们发现这个遗址了,我们今天把它叫盘龙城遗址。这个遗址出土了很多铜器,你看,这样的,这叫斝。



还有这样的,叫尊。



尊和斝都是商朝人用的铜器,而且我们还发现好多陶器其实也是商朝人用的,就知道商朝人过去了。

 

商朝人建立这个据点以后,他没停步,继续南下,这个动作就使得了商文明的技术和商文明的制度整个从黄河流域南移了。刚才的铜器代表铸铜技术,还代表那时候的制度,因为商朝人是有这个精神信仰的,他用尊和斝,包括鼎,这样的器物代表他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他的技术、制度、精神内涵都带过来了。

 

带过来以后,中原文明这套体系就对长江流域造成了影响。盘龙城遗址所代表的商王朝的文明没有止步,继续向南发展,进到江西境内,进到安徽境内,然后到湖南境内,然后溯江而上,到达成都地区。中原发达的文明,包括刚才我讲的技术、制度、精神信仰,一下到了长江流域了。

 

在江西的新干县发现一座墓葬,这个墓葬里面出了很多的青铜器。有的人认为它就是甲骨文记载的虎方。



▲ 江西新干大墓出土伏鸟双尾铜虎


后来为什么又出现在甲骨文里头?因为它跟商王朝有接触,它才会出现在甲骨文里。


▲ 甲骨文“虎”字


扁足鼎上面也有两只小老虎,这可能就是虎方的代表。

 


好了,溯江而上到了成都平原,大家知道成都平原有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在1986年的时候挖了两个祭祀坑,一号坑,二号坑。(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二号祭祀坑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殷墟晚期。)



坑很大,里面出土了很多青铜器,有的青铜器上贴着金。

 


也就是说,公元前16世纪商文明南下这一个动作带来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新面貌。本来长江流域它也能做青铜的,只不过它不做这些,它做的都是小东西,比方铜铃什么的。等到北方的技术来了以后,它知道用范做容器了。用范做食器、酒器、礼器这个过程就是北方文明开始进入。

 

你看,这是北方文明强势进入的例证。这种铜器叫钺,钺是商文明里头的军权的代表,表示权力,钺本来就是斩杀、砍头用的。在江西新干大墓里头也出了一件钺,这是北方文明带过来的吧。

 


但是有一点,长江流域本地也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它不是一张白纸。就是你来了以后,我一部分吸收你的、可是另一部分我要继承我自己的,这样就出现一个文化的选择、文化的抗争,还有文化的融合,都在铜器上看得清清楚楚。

 

比方说三星堆出土的铜器里头有大量的人面像,我们可以把它叫作偶像。可是这些偶像在商文明里头就基本不见,也就是说这是它本地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是三星堆本身坚持的。

 


可是三星堆确确实实又学习了中原的文明。比方说这样的铜尊或者铜罍,明显是学着商朝人做的,这是商朝人的东西,我们在中原看得多了。


▲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


但是有意思,他学东西学得不太一样,你看这里的尊和罍,我们搞考古的都知道不一样,一看这尊和罍就知道长江流域的,你要是做文物生意的话就知道是哪里的。为什么呢?花纹似像似不像,他想学北方的花纹,但学得不像,本地的工匠嘛,对纹饰没有充分的理解,所以做得不像。

 

还有一个,他用的南方的土做的。它的陶范是南方的土,所以铸造出来砂眼比较多。


用法也不一样。这件东西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属于三星堆文化,在成都平原发现的。

 


底下一个座,座上一个人,人上头上手扶着的那个东西,那是一件铜尊。这件尊的样子明显是跟中原地区跟商文化是一样的。


本来在商文明里头这样的尊是用来装上酒献给祖先的,敬祖的。可是在三星堆,虽然也铸造铜尊,它不是埋在墓里头,而是要跪着托着顶在头上,这个器物的上头有一截断掉了,应该还有一棵神树,这是敬天的。这个就是一个融合。

 

当然,长江流域本地的传统还在继续,比方说铙这样的东西。商文明里头铙都是很小的,而且是几个几个一组,一般是三件一组,叫边铙,敲出来的声音是有音阶的。可是长江流域都是单件的,但是它特别地大,有时候一个铙200多公斤,你抬都抬不动。



所以大家看,当商王朝的青铜文明起来以后,它的一个小动作就引发了整个中国两条大河之间文明的交融,最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大的青铜器文化圈——三星堆的,江西的,中原的,形成一个横跨两河之间的巨大地域的文化圈。


而这个文化圈就是各种文明因素在一起交融、学习、吸纳,然后发明一些新的东西以后,它又反过来可能对中原有影响,最后形成一个在两河之间南北文化的大融合、青铜文明的多元一体。


课后问答:


问:在盘龙城和江西所发现的采矿遗址和城址,现在怎样证明商王朝如何去维系这种孤城的统治?它在南方,在当时那个时代和中原距离还是很远的。


唐老师:它主要是据点。以前看不清,但是这几年看清楚了,主要是据点。你看盘龙城这个据点,城址不大,但是这里头是典型的商文化因素,一套东西都是北方来的。台家寺据点,台家寺在安徽,也是一个遗址,这个遗址里的东西全是中原式的。


因为洹北商城是我发现的,我对洹北商城的材料非常熟。他们发现台家寺以后让我去看,我到台家寺一看那个东西,我说怎么跟安阳洹北商城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我都很难分。


就是说商朝人真是过去了,它是据点式的。周边不行,周边你再找同时期的遗址,都是所谓土著文化,它是靠据点在统治。


问:这种据点的统治是不是以它武力的先进性来进行保障的?


唐老师:我在其他一讲里专门讲过这个事,有很多因素,其中一个是社会组织的发达。


别小看这个社会组织形态,散兵游勇跟一个团队打,散兵游勇肯定吃亏的。商王朝社会组织很发达,组织得很好,包括各种战争中军队都是有很好的组织。所以一般的不好好团结起来,你打不赢。

 

还有一个社会管理体系,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它的信息流传都很畅通。当然还有技术。另外它的文化也很重要,文明程度高的地方,我掌握了某种技术,你得跟我学,那别人就会崇拜你。


问:那是不是也同时说明在它据点周围没有其他像样的邦国存在?

 

唐老师:那倒不一定,因为从考古上看,比如说湖北地区,湖北最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遗址,叫石家河遗址,有很大的城墙。石家河遗址是什么时候呢?它比夏王朝都要早。也就是在南方地区本身是有强大文明的,但是它比起商王朝来,还是差一些。它也是有组织的,但是没有那么强大。

 

问:您刚才讲容器主要以吃喝为主,青铜兵器在青铜时代的兵器中大概占多大比例?

 

唐老师:铜兵器是那个时候打仗最主要的兵器,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铁。

 

问:现在出土的钺是作为使用的兵器,还是作为一个王权的象征?

 

唐老师:现在发现的基本上都是象征意义的。我经常讲妇好墓这两把钺,一把龙钺,一把虎钺,每一把都是九公斤,九公斤啊。你说我们玩哑铃,一般就是玩四公斤,你说哪个女的站起来说我能玩九公斤的。


▲ 左:妇好墓出土龙纹铜钺;

    右:妇好墓出土虎噬人首纹铜钺


我试着拿过,根本拿不动,我只能玩个四五公斤的,多了就不行。还有的小的根本就没法杀人,就一点点,多半是象征性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7 08: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3 12:27 AM , Processed in 0.0757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