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8|回复: 2

同性恋是一种“不自然”的现象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5 05: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性恋是一种“不自然”的现象吗?人类还没有在自然界里发现任何没有同性性行为的动物

来源:观察者网
018-04-15 14:45:04
a451.jpg 关于微博禁同性恋相关内容的评论下,看到反对同性恋的原因基本上就这两个:违背人性和阻碍生育

好今天看到博主@Ent_evo (果壳网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发博,反驳了这两个理由,贴文上来大家讨论一下吧。

@Ent_evo:

同性恋是一种“不自然”的现象吗?     

在反对同性恋的意见里,这种观点十分常见。它的主张者认为,同性恋就意味着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就意味着灭绝,所以它不自然、应该反对。     

但是,它恰恰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东西。  

人类还没有在自然界里发现任何一种没有同性性行为的动物——除了那些根本连性都没有的。

自然界的同性性行为不但极其普遍,而且花样百出。譬如长颈鹿这样的物种,同性间的性行为甚至比异性之间还要多得多;又如在企鹅里反复观察到,不少雄性企鹅同性伴侣就算面对雌性也无动于衷。      生物学家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不过,就像现代科学里百分之九十九的未解之谜一样,“不知道”的意思并非毫无头绪一筹莫展,反而是头绪太多了,难以判断哪些比较重要、哪个有决定性作用。

比如,和同性恋相关联的基因可能有其他的好处,这个好处足以抵消生育上的缺陷。

也许它单独出现时能增加性吸引力,两个一起出现时才增加同性恋的几率; 或者它在两种性别中起到的效果正好相反。

比如,同性恋可能符合亲选择原理。虽然自己不生育,但却帮助了自己亲戚更好地生存,从而让和它关联的基因得以传递。

比如,同性恋对生育的影响可能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很多生物里同性性行为和生育没有矛盾,而人类的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往往也是连续谱,不存在截然对立。

又比如,基因虽然很大程度影响了性欲,但文化主导了这一性欲是如何转化为社会现象。古希腊的同性恋、现代西方世界的同性恋和太平洋岛民的同性恋,表现形式就完全不同,对社会和人口的影响也非常不同。

但以上这一切,在关于同性恋的讨论中都只是脚注而已。

弄清同性恋的生物学成分固然有很大的学术意义,但就算没弄清理论,仅仅观察现象也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同性恋是自然的,性的多元化表现是自然的。 因此,对同性恋“不自然”的指责,在根本上就行不通(更何况不自然不意味着就坏)。

当然,自然也不意味着好。

有很多“自然”的性行为也会违反更高原则或者给当事人带来伤害。


反对恋童就是一个例子:儿童处于弱势地位,权力不平等;而且心智不成熟,不能实现真正自愿。

可是,两个成年人之间平等自愿的爱情,究竟违反了什么原则,伤害了什么人呢?

你可以说它违反宗教教条,但这论点对教外人士无效。你可以说它违反传统观点,但传统也曾经认为主人有权强奸奴隶、跨种族婚姻不可饶恕、有钱人可以纳妾。

你可以说它招致你的本能反感,但当同性行为在自然界中如此普遍的时候,你要如何证明这真是你的本能,又如何证明你的本能具有对他人的约束力?

归根结底,针对同性恋的道德指责,没有一项是能够成立的。

人类不喜欢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会努力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同性恋和很多人的常识违背,因此有人反对它并试图以道德指责它,倒也算意料之中。   

然而爱因斯坦说过,所谓常识,不过是18岁以前偏见积累的总和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5: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8-4-15 05:33 AM 编辑

热门评论

物界的同性性行为的确是普遍现象,但这和他们的生理状况有关,每到繁殖期荷尔蒙分泌旺盛时,这种不受动物意志支配的性冲动是必须被排解出来的,如果在社群内的求偶活动失败,没有适合的异性交配对象,有些同性之间就会为了排解这种性冲动发生同性性行为,别说同性之间了,有些动物甚至会通过某些物体来进行“自慰”排解这种性冲动(比如聪明的海豚了解一下)。但人的性冲动不像这些动物一样具有严格的周期性,人的性冲动总的来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养受到意识支配的,所以同性恋这个词,不能和同性性行为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只能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的词,不能找动物来背这个锅。


这种言论换算到人类社会,大概就是:只有找不到女朋友的男的才会去搞基。这句话当个玩笑话还成,可当你把它看成事实的话那就是完了。社会上会出现一个又一个事业成功的同性恋人士(幸存者偏差,同性恋想要过上体面的日子就得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更加成功),到那个时候,小年轻们会发现那么多牛逼的人都是同性恋,你再用失败者才搞基来解释这一切就是掩耳盗铃了。



按照你的逻辑,事实上事业成功的异性恋人士更多,而且是碾压级的数量优势,所以就是那句话,你要搞基是你的个人选择,这是个人自由,别人不好干涉你,但是你要整个社会为搅基叫好,赞美祝福你,甚至拥有和异性恋一样的法律保护地位,对不起,做不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性恋绝非一种精神疾病(图)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8-4-15 04:11 PM 编辑

党报发评论:同性恋绝非一种精神疾病(图)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于 2018-04-15 05:16:26

到“性”,不少人会觉得难以启齿。然而,孩子们总爱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很多家长只好选择搪塞其词。不过,一段时间以来,一套名为《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教材,消除了家长和老师在给孩子们解说性时的尴尬。这套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编写而成的性教育读本,从最初被视为“大尺度”到现在越来越受欢迎,背后的原因,网友一言以蔽之——“三观正”。

这套读本的“三观正”,从一个例子可见一斑。在六年级上册中,专门有一个单元讲述“性别与权利”,其中介绍了不同的性倾向。这本教材说,性倾向不止一种,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双性恋都属正常,绝不是疾病。

a525.jpg

的确,这应该是一个共识,同性恋绝非一种精神疾病。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正式将同性恋从疾病名册中去除;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也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中删除。不歧视同性恋,并且保障其权益,更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正如这本教材中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长相、肤色、身高、体重、性格、民族、国籍都不相同,性倾向只是不同的一个方面。

不过,这样能写入孩子们教材的认识,也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对不同性倾向的尊重与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个体的权利。性倾向,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权利,只要不妨碍他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另一方面,则是少数群体的权利。同性恋者在性倾向上是少数群体,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从情感上,各人对同性恋的接受度可以不同;但是从理智上,尊重他人的性倾向却应该是共识。

消除偏见,理解差异,应是社会的信念,我们都可以从这套小学教材中学到更多。

或许,我们可以更多地学会理解“不一样的烟火”。罗素曾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世界本源”。在很大程度上,同性恋的存在,也正是人类在性意识、性倾向上“参差多态”的体现。从《荷马史诗》中英雄阿喀琉斯和同伴的情谊,到托马斯·曼名著《魂断威尼斯》中对同性之美的热烈赞叹,许多文艺作品在探索人类心灵的过程中触及同性恋的主题,更让人看到,人类最宝贵的情感,本就是在性别界限之上的。

a526.jpg

当然,如果涉及违法犯罪,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这同样是一个基本原则。正如网络上的不少内容,如果涉黄涉暴、违法违规,不管是哪种性倾向的内容,都应该坚决清理。网络泥沙俱下让人忧心,不过在处理时也需要把握好分类,不能因急而生错,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同性恋内容与涉黄的、血腥暴力的内容相提并论,把同性恋视为性侵犯、性暴力一类的非正常性关系,难免会引来舆论的焦虑。

另一方面,性倾向本身,也不应该成为少数人哗众取宠的内容。如果在网络平台以各种方式博出位、博眼球,把性倾向当成了一个“卖点”,就会变成一种低俗、媚俗的表演。类似的低俗内容多了,也难免让人尤其是未成年人认为这是一种风尚,从而出现盲目追随的情况。总之,同性恋者也是正常的公民,在主张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

这套《珍爱生命》初问世时,曾让许多人不快,不少学校甚至收回了课本。其实,对孩子的性教育,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对于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性不可耻,爱更是。希望更多人能放下偏见、消除误解、包容他人,愿每一种爱都不被伤害,愿每一个人都能活出内心的色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30 12:59 AM , Processed in 0.0503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