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4-13 12:12 PM 编辑
父亲去世母亲出走:10岁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
新浪图片 2018年03月13日
女孩叫杨轩,出生于2008年,是湖南湘西人。邻居说她“只过了一年好日子”。她满一岁以后,母亲实在难以忍受家庭的贫困,离家出走,再未回来。父亲几年后遭遇车祸身亡,爷爷也积劳成疾去世。家里只剩下杨轩和严重佝偻的奶奶。奶奶年轻时生了四个孩子,强行结扎造成她的腰再也直不起来了,年龄大了又换上脑血栓、肾病和风湿病。杨轩一度并不喜欢奶奶,可是,她无处可去,必须跟奶奶相依为命。摄影:赵俊霞
2015年冬天,时年8岁的杨轩放学后坐着一个小板凳,在大盆里洗菜。在这座湘西新晃县侗族人家的木屋里,仅有祖孙两人。一头瘦得能看见肋骨的母猪为家里平添了一丝生气。杨轩的爸爸30岁时卖掉家里所有的松木,换回1万多块钱,去新晃县城结识了一个发廊妹,两人相识20天就领证结婚。女人起初以为杨轩爸爸是大款,直到跟到家里才发现这个家的真实情况。生下杨轩一年后,她就跟了别的男人。
杨轩在隔一座山的步头降镇上小学。趁着杨轩还没去上学,奶奶带着她去菜地移栽青菜秧。当年,妈妈是带着杨轩一起走的,但是爸爸追着把杨轩抱了回来。爸爸在家打短工,杨轩大一点后出门下矿。2014年底,一个吸毒的人径直撞上了杨轩爸爸的摩托车,爸爸当场身亡。
爸爸在世时没有能为杨轩攒下什么。这之前,2010年,杨轩的爷爷就去世了。然而,爷爷似乎一直在保护着杨轩和奶奶。如今,祖孙俩吃的米是爷爷在世时留下的稻谷打的,烤火的木炭和柴禾也都是爷爷在世时留下的。这是2015年冬天,杨轩家楼板上储存的土豆。这堆生满芽子的土豆,是她们为第二年春天留的种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2016年8月。春天长满芽子的土豆栽下去,夏秋季节,杨轩家收获了更多的新土豆。这年湘西雨水大,土豆长得不好,却仍然是她们一年最主要的食物之一。口粮是杨轩和奶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除了爷爷留下的稻谷可以打米,政府偶尔也送些米来。
杨轩平时在学校住宿,都在学校吃饭。星期五会用塑料袋带一些学校的剩饭回家来吃。适逢暑假,杨轩在家一个人烧火做饭。她炒一个菜往往要熄火三四次,柴火忽明忽暗,像极了闪耀的萤火虫。
杨轩和奶奶住在爸爸在世时的房间里,这是家里漏雨最少最好的房间。她抱着爸爸留下的小熊睡觉。杨轩对于母亲完全没有记忆,“没想过她,也没梦见过”。但是她知道“爸爸在时比现在好”,“我想爸爸了,你也想爸爸了”,有次她对着奶奶说。
杨轩以前没什么朋友,她从楼上鼠窝中拿出一只小老鼠来玩儿。有时她会想念大叔叔,“他不打人”,小叔叔却脾气暴躁,会扇她耳光。
有一天,村里有个小朋友从家里拿了5块钱,让杨轩替她保管,这个小朋友的奶奶就跑到杨轩家里要回那5块钱。
杨轩曾经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奶奶,爸爸还在的时候她基本不和奶奶说话,说话时也带着嫌弃之意。爸爸去世以后,有时杨轩会跟在奶奶后面撇嘴模仿,邻居大婶就告诉她不能嫌弃欺负奶奶。天津有位爱心妈妈曾想收养杨轩,因为相隔太远不知底细,奶奶又离不开杨轩而作罢。有时祖孙两人争嘴,杨轩会说:“我自己去天津”。奶奶只好抹眼泪。
杨轩的家,堂屋里满满的青苔,有时还有青蛙做客。奶奶说“家里穷,给大儿子治病花光了。”奶奶的大儿子幼时患有小儿麻痹症,二十几岁就离开了人世。杨轩还有大叔叔和小叔叔,可是他们都在外地打工,赚钱不多,很少回家,也没有余力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侄女。
家中的木屋是祖辈传下来的,屋顶的木板慢慢的腐朽了,有20多处漏水的地方。下雨的天气,需要在地上用盆接水。
祖孙俩没有能力自己修缮房子。2016年冬天,爱心人士帮助杨轩家众筹了13000元,请乡邻帮忙换了新屋顶。2017年,小叔叔在外打工赚了几千块钱,拿回家把厨房和堂屋的地面翻修成了水泥地。可是,由于钱款不足,工程进行了一大半现在暂停着。
杨轩像小猫一样穿过房梁跑到屋顶想为正在盖的屋顶坐点什么。杨轩和奶奶都没有挣钱的能力。2017年以前,家里的日常收入是杨轩和奶奶的两份低保,以及天津那位爱心妈妈每年会给补助杨轩1500元。2017年以后,爱心妈妈家里出了事儿,就没有再继续资助了。杨轩家最固定的开销是她的寄宿生活费,尽管有免费午餐,一月下来也要将近二百元。更大宗的支出则是乡邻人情往来,祖孙俩没有邻居帮衬,在村里是难以维生的。
现在,杨轩每年享受学校贫困寄宿生补贴1000元。还有爱心人士为杨轩向民政部门申请孤儿补助,每月800元左右,第一笔孤儿补助将会在今年三月到账。杨轩奶奶每月有养老补贴七八十元。杨轩家有时也会收到其他公益组织和个人的社会补助。
杨轩现在五年级了,性格越来越开朗,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学习成绩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在班上排中上。她仍然住校,逢周五回家陪奶奶。杨轩现在逐渐喜欢上奶奶,吃好东西会记得给奶奶留一份。“以前有爸爸保护我,现在没有了。别人欺负我,我就亲自下手。”杨轩告诉奶奶。她长大想当医生,希望可以把奶奶的病治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