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4.04
脚踩三尺高跷翻跟头 祖孙三代免费表演只为传承
吉中华今年第一次参加村里的高跷队训练,和他一起训练的还有父亲吉爱军和爷爷吉正国。爷爷今年68岁,虽然儿子坚决反对他继续参加高跷表演,可一看到大家伙敲锣打鼓踩起翘杠,就忍不住要一起训练。
“忘吃饭,不睡觉,人心跟着锣鼓跳;放下犁,搁下耙,高跷杠子丢不下。”山西省翼城县南梁镇西贺水村高跷表演由来已久,每年的正月二十四祭火神娘娘的日子都会在村里的火神庙前进行表演。如今农闲时,高跷传承人孟月潮(左三)带着大家一起训练,他梦想着将这一传统项目传承下去。(摄影/山西视觉志 胡波)
11岁的吉中华今年第一次参加村里的高跷队训练,和他一起训练的还有父亲吉爱军和爷爷吉正国。爷爷今年68岁,是今年表演队中年龄最大的。
一轮训练下来,小中华汗流浃背地和孟月潮交流踩高跷的心得,小家伙看上去非常开心。自清代流传至今,西贺水高跷历经十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高跷从一尺多高增加到三尺多高,而且可以做出劈叉、翻杠子、翻跟斗、跳桌子等高难度动作。
程宝杰与小中华年轻相仿,两个小家伙成为这支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队员。乘着大伙儿歇息的功夫,两个小家伙暗暗较劲,相互比赛看谁跑得更快,踩得更稳。
小中华的妈妈怕小家伙摔跤受伤,一直陪伴左右,并亲自帮儿子做下腰动作。
参加过去年元宵节、翔滦古会表演的主演队员毕廷臻给小中华做徒手倒立示范动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翻跟头、劈叉等动作在高跷表演中难度较大,是该表演中训练强度最大的科目,但表演起来也是最精彩的瞬间。
夕阳西下,一天的训练科目结束了,吉正国用平板车将翘杠拉回家。
队员们都会有自己的专属翘杠。不同的翘杠会有不同的特性,队员们只有在长期训练中慢慢熟悉自己的翘杠,才可以更好地掌控它,达到“人杠合一”的效果。
一天的艰苦的训练结束,晚餐当然是最美味的佳肴,吉爱国两口子心疼孩子,专门做了盘肉,给孩子补充体能。
假期里时间比较自由,小中华会经常去孟月潮师傅那里练功。
有时也会因为练功较苦流眼泪,但小中华还是一直坚持着。
终于等到了上场表演的时候,吉中华与程宝杰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紧张又兴奋。
目前,这支队伍中有三名队员承担着表演翻杠子、劈叉等技术难度较大的表演动作的重任。
西贺水三尺高跷好像有一种魔力,无论多大年龄的人,只要看到大家伙敲锣打鼓踩起翘杠,就忍不住要一起参加。
2017年,已经72岁高龄的程尚武仍然坚持参加翼城县翔滦古会传统节目专场表演。看到和高跷节目一样销迹多年的“老虎上山”再次登上舞台,他高兴地和队员们一起爬上了“老虎上山”的绳索。
目前高跷队有20多人,涵盖老中青幼每个年龄阶段。只要没有特殊的事情,大家都能自觉前来参加训练。小中华和小宝杰作为年龄最小的队员也被编排到队伍当中。祖孙三代农闲时参加训练,免费为村民演出,力求让这样的民俗技艺能够代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