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不发朋友圈的人,三天可见这个功能拯救了我,否则总有人来问我为什么把他屏蔽了,我要一个个解释,好麻烦。至于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也是因为嫌麻烦。
身在职场,几乎所有社会关系都是从一句“加个好友吧”开始的,朋友圈已经是一张名片,甚至有时候会决定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有一种说法叫“朋友圈人格”,就是说朋友圈是需要经营的,要在好友们的趣味中找公约数,在不得罪人的前提下,尽量把自己包装得高大上,甚至还要给自己树立“人设”。如果没有朋友圈,我敢说去健身房的和跑马拉松的人能少一多半。
我是个没有什么生活情趣的人,几乎所有时间都被工作占据,没有那种特别私人的瞬间想要分享。我只有两种时刻会想要去发朋友圈,一种是看到特别好笑的段子和视频,但这些自己看看、乐一乐就行了,转发进朋友圈,会显得有点幼稚,特别是我在工作中是甲方,让人家看到你成天在朋友圈“哈哈哈”,感觉不是很合适。
另一个让我想发朋友圈的时刻是看到那些争论特别激烈的社会事件,但现在这种事儿,太容易反转了,一不小心就会自己打脸,打了脸再去灰溜溜地把刚发的朋友圈删了,想想都觉得好尴尬。所以,即便想发,我也不会发。这个时代,发声很容易,越是这种状况,越要多听一听、多看一看,控制一下自己的表达欲,毕竟言多必失。
其实,我不发朋友圈也是一种“人设”经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里不再是分享和欣赏,而是晒和judge。这个人low,那个人贱,和陌生人求助是婊,流露负能量是玻璃心。别人经营“人设”是为了正确和高级,我没这个精力去讨好别人,我选择的是把自己藏起来,给自己营造一点神秘感,也免去了很多麻烦。

我挺喜欢“三天可见”这项设置的。社交网络时代,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开放的状态下,如何保护隐私,因此,这个分寸感很重要,“三天可见”就是一种分寸。
早年间用QQ空间和新浪博客,我很讨厌一项设置,就是“访客”。随便去哪儿溜达一圈,都会留下痕迹,弄得跟小狗出门撒尿占地盘一样。虽然可以删掉,但那样会显得虚伪和猥琐。前一段有消息说微信朋友圈也要增加“访客”功能了,我吓了一跳,后来证实是谣言我才放心了。坦荡是个好词儿,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于“坦荡”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还有一些别的社交软件,我最讨厌的一项设置是“已读”。那真是一把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小皮鞭啊,我连“想静静”的权力都没有了。这项功能还培育了一大批玻璃心,你只要“已读不回”,对方就会在心里翻起无数涟漪,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无比之累。
“三天可见”就不一样了,我并没有屏蔽你,你可以看到我,只是错过了就错过了,就让我们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只是,对于“三天可见”这件事,我始终有一个特别大的疑问,为什么是“三天可见”而不是“一天可见”呢,“三天”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琢磨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也更加坚定地要继续“三天可见”了,因为——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