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洗牌中的共享产业
凤凰图片 2018-02-27
2017年是共享产业井喷之年。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共享单车得以普及,共享汽车、睡眠舱、充电宝、雨伞和篮球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有人预测,经过2017年的激烈洗牌,共享经济或许在今年将回到相对冷静的发展周期。图为2018年2月7日,广州海珠区某一块空地上,共享单车堆放在一起。李树競/视觉中国
“共享经济”的概念第一次由马科斯·费尔逊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但具体表现模式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才出现。其本质在于弱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从而提高供需效率,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图为2017年5月23日,北京中关村,骑着共享单车上下班的市民。王伟伟/视觉中国
2017年3月30日,高峰期时共享单车十分抢手,北京上班族等着工作人员投放。Kevin Frayer/摄
2017年6月20日,上海街头现七彩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不可能火,这是个伪需求。”七彩单车CEO罗海元曾在朋友圈写道。很快,当整个街头都是摩拜和ofo时,他才意识到这个东西确实火了,于是在趋向饱和的时刻入局。仅在2017上半年,市场上新出现的共享单车企业就有70多家。最疯狂的时候,每隔一个星期会冒出一个新品牌。
除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共享单车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利用共享单车和汽车举办婚礼是其中一个例子。图为2017年11月25日,在昆明打工的张方与亲友一起用80辆共享单车组建了婚车队,骑车迎娶新娘。任东/视觉中国
市民享受共享单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制造破坏。有人加锁占为己有,或把二维码抹去大半。更有甚者在坐垫上插绣花针,一度引起安全担忧。图为2017年3月22日,北京故宫,女子把孩子“塞”进车筐。尽管筐里贴有安全提示,但利用车筐载人的现象并不少见。Andy Wong/摄
2017年4月3日,清明假期第二日,深圳湾公园内的自行车道被单车堵得水泄不通,有市民把单车抬进观光道。霍健斌/摄
2017年年中,一场浩浩荡荡的共享经济死亡潮拉开帷幕。因创始人缺乏融资能力、运营方面缺陷或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多家共享单车相继倒闭。6月,悟空单车首先成为首家倒闭的共享单车。8月,町町单车老板跑路并被抓进看守所,紧接着,酷骑、小蓝面临押金退还问题。图为2017年11月28日,小鸣单车杭州总部一片狼藉。
几乎所有共享单车遇到一样的问题:一方面拿不到融资,另一方面投放的单车无力增加定位系统,丢车率极高。以3Vbike为例,半年时间内投放的1000辆车最后仅找到50辆,后台显示每天使用人数为个位数。图为2018年1月12日,北京通惠河,河务人员在打捞人为坠河的“小黄”、“小红”。
共享单车催生了一种职业——单车维修员。烈日下,他们奔波于居民区和商场多地,将受损的单车回收修理。图为2017年3月29日,北京,维修工人站在损坏的共享单车中。Kevin Frayer/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