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8.03.04
他放映电影两万五千场 还收获了一份爱情
本期作者:宁坚
肖锦生是当地资格最老且还在工作的放映员,从17岁开始放电影累计放映25000余场,行程近38万公里。电影不仅是他的工作,还让他收获了爱情。
今年59岁的贵州侗族汉子肖锦生,从17岁开始放电影,42年来累计放映25000余场,走遍了周边136个村寨,行程近38万公里。电影不仅是他的工作,还让他收获了爱情,1985年,肖锦生在邦洞乡放电影时,与当地姑娘王菊红相识,最后两人走向婚姻。(摄影/宁坚)
肖锦生家里珍藏着一台老式16毫米长江牌胶片电影放映机,有人曾经出价2万元想买走,被他婉拒。1976年,17岁的肖锦生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电影管理站实习工作。他说:“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电影是《刘三姐》,每次放映几乎都爆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电影放映员的肖锦生非常辛苦,忙的时候他要从早上四点一直工作到半夜。那时,人们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看电影是最大的娱乐方式,因此,电影放映员很受尊重和欢迎,这也是一个令人相当羡慕的职业。除了珍藏的放映机外,他还有另一部16毫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至今还能放出电影来。
1985年,他在邦洞乡放电影时,与当地姑娘王菊红相识,最后两人因为电影结缘,是电影让肖锦生意外收获了爱情。如今,两人的孙子都已经7岁。王菊红说:“每次他出去放电影不管晚上多晚,我都要等他回到家了才会放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闭路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城镇电影市场慢慢萎缩,到了2006年,肖锦生每个月的工资只有90元。不久,县电影公司被撤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开始对电影放映工作进行指导。现在肖锦生在外出放电影前,到县文广局拷片,领取放映器材。
现在,肖锦生走村串寨到乡镇为村民免费放映电影。天柱县位于贵州高原东部向湖南西部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97%,地形复杂。近年来,天柱县乡乡都通了公路,外出放映电影便利了许多,但仍有一些偏远的村寨,特别是海拔较高的地方,路途还是比较艰辛。
随着“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持续开展,辗转山村、翻山涉水放电影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这里出门就是大山,漫漫山路危险重重,如果遇上狂风暴雨,特别容易引发泥石流。最危险的是大雾弥漫的天气,有一次车到悬崖跟前才发现前面就是悬崖,幸好车速不快,肖锦生已经记不清下乡放映途中遭遇过多少次险情了。
在天柱县凤城街道的南康侗寨,肖锦生和同事将放映器材一一从放映车上抬下搬到放映场。过去,每放一场电影有50元的补助,近几年,补助提高了一倍,他每年平均要放映大约600场,几乎天天都在外奔波。
“以前的胶片放映机有50多斤重,每次外出还得带上300来斤的发电机和电影拷贝、音响、银幕等设备,每人要挑一百多斤重的器材,经常要走山路,滑倒摔跤是常事,有时必须冒雨前行,有时要冒着酷热放映。”过去放电影时的艰难情景,肖锦生仍历历在目。
只要约定了时间放映,肖锦生就会风雨无阻准时赶到村里。他说,尽管现在电视、网络已经普及,但村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围坐在一起看电影的气氛还是不一样!他的数码放映机里一般有20部电影,目前放映较多的是一些畜牧养殖等科普知识、消防逃生等安全生产内容以及故事性的内容,村民非常喜欢这些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