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7|回复: 0

【宗萨钦哲仁波切】三现分(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1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18-2-22 01:39 PM 编辑

【宗萨钦哲仁波切】三现分 (上)—— 或许我们听闻或修持佛法并不是为了要成佛,而要活得更舒适、更快乐些,不是吗?2018-02-19 宗萨钦哲仁波切 法藏


WeChat Image_20180222122505.jpg


日期:2003 年
地点:新加坡


我们首先讨论动机发心。你们现在在这里一定有很好的理由,特别是在周末,你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却牺牲那些事情来到这里!尤其是有些人已经听过这个教法很多次了,却仍然决定牺牲别的事情来这里。当然,你们可以响应说,来这里是为了接受教授,为了听闻佛法。


有时候我们是因为传统而如此做,或因为这样做是对的,或因为某位宗教老师刚好来这里开示,而你觉得有义务要来,假如你不在这里,特别是亚洲人,可能会觉得丢脸,我们觉得至少应该把房间填满。这可能就是动机,我们并不知道。


检视自己的动机很重要,但愿这触发我们想要接受教法的动机,能够使我们成佛。我说「但愿」,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听闻教法或修持佛法并不是为了要成佛。成佛几乎像是:假如发生的话很好,没有发生也没关系。大多时候我们去寺庙或去闻法是因为想要活得快乐,我们想要活得更舒适些、更快乐些,不是吗?我们去庙里或念咒是为了长寿,这是亚洲人的弱点。


长寿不是成佛,长寿就是长寿,而且我们并不知道长寿是不是就会有更好的生活。我们接受教授以便让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成功不见得就是成佛。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要强调动机:你有哪种动机?我有哪种动机?我们大家有哪种动机?


理想上,所谓的长寿、成功、健康、美满的婚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全都应该是我们所称的附带好处。对菩萨们以及我等行者而言,这些应该是额外奖金,成佛才应该是真正的目标、终极的目标。


我提到两种目标──最终的目标和相对、暂时的奖金或目标。我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因为,假如我们有正确的目的,特别是正确的最终目的,那么即使日常生活出现不如意,我们对三宝的信任、对上师的信任、对道的信任都还会存在。


在我作为佛教徒的期间,看到有人接近佛法是希求世俗活动的成功,那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如果怀抱着那种动机,当然,我们生活当中总有不如意,那是生命的本质。我们今天很快乐,但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你在摊贩市场享受美食时,一颗西红柿可能卡住你的喉咙,然后就这样,你的生命因为一颗蠢西红柿而来到终点。这有可能会发生!生命是全然脆弱的,这就是我们如此珍惜地紧紧抓住的生命。可悲的是,生命是最脆弱的,特别是现在,它如此快速、如此脆弱。


我看到很多以这种动机〈注:追求世俗活动成功的动机〉来修持佛法的人,当事情不顺时,他们就失去对三宝的信心:「哦,佛陀没帮助我们!」这种趋近佛的方式是非常有神论的,就像某些宗教的方式,例如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假如你有那样的态度或动机,那么你的行为、你所运用的,和你的见地,就互相矛盾,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求大家要好好分析我们来的理由,即或只是理性的分析也好。


我要讲述来自维如巴(注:藏文译为「毕哇巴」)的甚深教法,由圣者维如巴、嘎雅达拉、卓弥译师,以及萨迦巴所有伟大的上师们所传下的教法,这个教法被称作《道果》。我并不是要给完整的《道果》教授,而只是讨论前行部分的「三现分」。


我想它是这么称呼的,虽然英文「Vision」(注:「视觉」、「所见」)并不是那么正确的字眼,藏文是「囊颂」(Nang Sum)。因为许多原因,我的解说会很简短。首先,我自己没有充分了解这个教法。第二,是懒惰。我过去给教授的时候,至少怀有某种自豪与自我,并不是说我现在没有自我了,但是懒惰已经凌驾其上,所以即使讲授、教导也令人非常厌倦。


因为懒惰,所以我不会讲得很仔细。今明两天我们会以一种实用的方式来探讨这个伟大的教法:「囊颂」或「三现分」。


感知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法,它具备证悟成佛的完整道途。了解我们以何种动机和原因来接受这个教法是很重要的。我不喜欢「视觉(vision)」这个用词,因为我个人觉得它有点误导的成份,我会用「感知」、「觉受」(perception)。


维如巴和萨迦派的大师们并不是在这里编写出一个独特的视觉,用「视觉」一词可能会误导(注:此处仁波切解释英文的翻译「Vision」可能会误导学人,但中文译为「三现分」应无此顾虑)。我们并不是建构出一个新的视觉,然后把它注入、编辑至你的头脑里,让你的所见因而改变――并不是这样。


人们问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在问生命的目的之前,你应该问生命是什么?

根据萨迦派大师们的看法,生命不过就是感知,它是一种连续的感知,一个感知接着另一个感知,这就是生命。


「囊颂」所要做的,就是改变和重新修饰感知。


我们已经有某种特定的感知,我们有很多感知,这些都将会被探讨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再次修饰这些感知,巧妙地操控它们、使用它们,最后你将会有不同的感知,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那就是所谓的「证悟成佛」。


听闻此教法前,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大部分时候,在我们脑海里,「证悟成佛」是某种具有实体的东西。我们一谈到「成佛」,就好像谈论一个境界、一个地方、某种身形,某种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以及种种复杂叙述的向度。但是用容易了解、实际的言语来说,「成佛」仅只是离于偏执妄想,就只是这样。


我相信有些保守的佛教徒可能会不以为然,没有关系,我可以跟他们讨论。基本上,「成佛」就是没有偏执妄想。然而,我们总是有如此多的偏执妄想存在。


为何有所有这些偏执妄想?因为「感知」。基本上,你现在看着我,我就是你的感知;我看着你,你是我的感知。由于对彼此的了解不多,现在你我之间就有两个戏剧性的感知。你我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不只是有形的距离──你们坐在地板上,我坐在比较高的椅子上;而且还有某种广告般的距离――有关一位西藏上师这个或那个的讯息。


那些从没见过我的人,一定对我具有某种感知。你们当中某些人一定在想:「他一定是个菩萨!」某些人一定已经在想:「我们能信任这个人吗?」还有一些人可能在想:「这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还要一个半小时!」这些感知视不同种类的动机而定,这又回到动机。


还有很多情况继续发生。我们可能变得比较亲近,可能有些交谈,然后我们的感知变得比较具体。我们可能一起用晚餐或午餐,可能愈来愈常见面,然后感知变得更具体、更细微。到那时,这感知已经开始指挥我们的期望、希求、恐惧――根据你的动机而希望更常见到彼此或者不再相见。连续的感知存在于你我之间。


假定你们当中有人决定要喜欢我,你可以描绘出关于我的各种形像:「哇!他是最棒的……等等」,于是我一直跟你在一起。然后有一天,有个你非常信任的人跟你说:「你要小心。知道吗?这个人每当月圆就会长出一条尾巴!〈笑声〉」我相信你看待我的方式就会受到影响,你对待我的方式就会改变。发生了什么事?感知被改变了,被修饰、被操弄了。


现在你不会再想跟我待在同一个房间里,特别是在月圆的夜晚〈笑声〉!你之前跟我无话不说,没有恐惧,完全地信任我,现在你却得三思而行。我去浴室时,你可能会想:「他把尾巴放在哪里?」情况就像这样,你对这个人的感知现在已经改变了。我只是给各位一个大概的例子。


我确定这种情况在你们的生命中发生过很多次。对于那些爱情幸运儿,你们曾经多少次堕入情网?当你恋爱时,你爱上的那个人,天哪,他如此的完美!不是吗?你对他朝思暮想;想念他时,即使仅是一个晚上,你也食不知味。你多么渴望他!所以你怎么办?


订婚、结婚、和这个人定下来。过了两个多星期,突然有些状况改变了――甚至看到这个人你都嫌烦,都让你心生反感。我相信这发生在几乎你们所有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没什么,只是你的感知改变了。


这是关于「囊颂」教法的例子,基本上就是感知的改变。所以这里有三种感知(注:即「三现分」):一,不清净现分;二,觉受现分;三,清净现分。关于不清净现分,我们能谈的很多;关于觉受现分,我们可以半猜半谈论;


关于清净现分,我们只能大幅臆测,然后讨论。这就是我们将要讲的三种感知──「三现分」。


让我们回到动机。首先,听闻此教法的动机应该是想要成佛。假如你听此教法的动机是为了在股票市场上成功地买卖股票,我很诚实地告诉你,这个教法不会有帮助。这里面连一个字都帮不上买卖股票的忙,去商业研讨会或读其他的书还比较有用。

全然相反的,这教法告诉你轮回无益,完全没有意义、没有用。若你仍然为了寻找有助事业成功的教法而参加某个教授,这是错误的,而且不会有效果。这是第一个动机发心。


第二个动机发心是大乘独有的:我们听闻这个教法应该不只是为了自己个人成佛,也要为一切众生的成佛。若你是大乘行者,这点非常重要,但是说来容易做时难。简单来说,很多大乘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太如此修行;即使修行,我们也非常担心自己的修行以及修行的结果,而不真正在乎其他人成佛。


一个大乘行者不应当在乎自己灵性修持的成功与否,而必须为了他人修持佛法。假如一个大乘行者看到别人在做灵性修持或者看到别人在物质上、世俗上比自己更好而觉得羡慕嫉妒,那就表示缺乏菩提心,表示你觉得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重要,这点需要改掉。我们必须想,接受这个教法是为了一切众生。这是第二种动机。


第三种动机我不会太强调。你们当中有些人在修持《道果》,教授里说到,当你接受《道果》的教法,即使只是一部分,比如今天的这个教授,你也应该把受法的地方想成尸陀林,传法者为赫鲁嘎,你自己是勇父、空行等等。不过,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所以不会详谈这第三种动机。


我们回到三种感知(三现分)上。



第一种感知─不清净现分



第一种感知:「不清净现分」。在那个法座上,是很多人看过的生命之轮图(注:即「六道轮回图」),藏文是「西巴阔洛」(Sipa Khorlo)。假如你的非佛教徒朋友问你,佛教对生命的定义是什么,你应该去书店买这个图来给他们看,这就是佛教对生命的描述或定义。简略来说,在图的中央你看到一只猪、一只鸟、一条蛇,这代表愚痴、贪执、嗔恨,这些是我们所具有的妄想错觉,这三样东西被感知到。


当你有愚痴、贪执、嗔恨时,你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清净的,就像戴着蓝色、红色、橘色的太阳眼镜看白色的雪山一样;当你看着雪时,它不是白色的,你看到的是一种近似紫色的雪。


所以假如你问雪是不是紫色的,当然不是!但是你怎么会看到紫色呢?因为你戴着三层太阳眼镜。这就是为何你所有的感知都是被改变、被操弄的。一开始我们就有三副太阳眼镜:蛇太阳眼镜、鸟太阳眼镜、猪太阳眼镜。从这三种眼镜看东西时,你看到六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天道、人道;这就是你所体验、感知的六道。既然我们在讲「囊颂」,我们就继续使用它的词汇,所以这就是你得到的感知。


在这个〈注:图中间的猪、鸟、蛇〉外面,我们看到一个大怪兽抓着生命之轮,这个怪兽其实代表时间。时间就像是个怪兽,一直在改变。时间当然表示改变!假如事物不变,那意谓着它凝固住了,那么就没有过去的时间,没有现在的时间,也没有未来的时间。我们一方面喜欢时间,同时却又憎恨时间,它是个怪物。


所有这些感知都受控于时间,这意谓着我们的感知总是不断在改变;有些感知比其他感知的时间长一点,但是没有感知是永久不变的。


特别是在大乘与金刚乘《道果》中,认识维如巴这位伟大的上师非常重要。圣者维如巴是瑜伽中观派的伟大学者。


让我们从一个感知开始讨论。举例来说,地狱道,地狱在哪里?它并不像很多宗教所说的在地底下,并不是你挖地就能找到地狱。饿鬼道,饿鬼在哪里?我们不会在去吃饭的时候发现饿鬼道,南方、东方、西方都没有真实存在于外的饿鬼道。


其他道也是一样。所以这些道究竟是什么?它们不过就是感知,六种不同的感知。假定说我刚从欧洲长途飞过来,服了颗安眠药后醒来,我醒来的那一刻很昏沉、不清醒,我不知道浴室的门在哪里,试着寻找灯的开关――就像你们昏沉时候的样子。我在早晨出现这种状态,基本上我有点像是个动物,那时候我正经历动物的感知;刚起床时我就像只猪。起床之后,我拖着身躯去厕所,冲澡、洗髪精、肥皂、刷洗、润肤液等等。这是什么?这是虚荣,你要让自己漂亮。


「哦,我变胖了」、「我的皮肤脱皮了」、「皱纹又多了」等等;但同时间你又觉得自己很美!当然你也会批评自己,「哦,我老了」,「我的皮肤干燥」,但同时你又喜欢自己的模样。愚蠢的虚荣心降临到浴室里,我是在说我自己,不是说你们〈笑声〉。


所以我是说,我起床后变成动物,然后冲完澡后经历天道。接着来到餐桌前用早餐──单面煎蛋、卡布奇诺咖啡、牛角面包……,闻起来很香,我贪婪地吃着,虽然太多的卡洛里对我不好。我的胆固醇很高,不应该吃巧克力,而应该多用跑步机锻练或多游几圈;但当早餐在我面前时,那些都不重要。香肠、火腿,我就是要吃!我挡不住诱惑!有吃的欲望!那个时候,我正体验人道。


我举这些例子的意思是,在一天之内、一小时之内,你就可能经历这六道全部的感觉。大乘与金刚乘认为六道不是存在于外在,它存在我们自己内在。


在五种情绪当中──无知、贪爱、嗔恨、嫉妒、骄傲(注:即痴、贪、嗔、嫉、慢五毒),假如你问我哪一个最糟,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不是那么在意痴、贪、嗔,因为贪让你做点事情,嗔也有助于完成事情,痴有点是天真的、笨笨的,所以也没关系,但是另外两种则是失败者的情绪──骄傲与嫉妒。你从嫉妒中什么也得不到,你太骄傲也什么都得不到。


你的感知会因为骄傲而变得不同,这可讲都讲不完。一个很骄傲的人甚至不能好好约个会!


因为你跟这个新朋友约会时,不想当那个首先打破沉默的人,你会等对方先说话。骄傲使人脆弱,你愈骄傲就愈容易受伤害,你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如此地受限制。你不交朋友,使自己很受限制。嫉妒是另一个连续不断的偏执妄想,因为它,你杜撰出许多故事,创造出这么多能量。


五种情绪创造出五种感知,而这五种感知是我们必须改变、丢弃的――它们是不清净现分。不清净现分来自于因为染污而不清净的主体,好比你戴着许多滤光镜。我这样说吧,藏文的瑜伽叫做「拿就(nal jor)」,「拿」的意思是自然,「就」的意思是财富,所以「拿就」就是自然的财富;瑜伽士被认为是因为保持自然而富裕的人。


根据这点,若你问什么是「般若」(prajna)──佛教的智慧,那就是我们的心最自然的状态,完全自然的心就是智慧。没有改变、没有造作、没有谋划、没被操弄、完全不受干扰的,这样的心就叫做自然的心,而这就是我们试图要成就的。


但是很难给「正常」下个定义,因为对某些人正常的不一定对其他人也是正常。当圣众、圣人看我们时,我们所见到的每个事物他们都觉得不正常、不自然,这是因为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我们所有的感知都是经由五种滤光镜──愤怒、贪欲、嗔恨、无明、嫉妒、骄慢和许多其他情绪──的过滤、设计和造作。我们所有的情绪烦恼都是经由这种种滤光镜而被感知,这就是为何我们所见的一切都不正常。我们的感知不正确,我们所见、所体验的都不是其本来面貌。


我想知道我们的沟通有没有问题,所以假如你们想要问问题,那就问吧。要是我讲两个小时而你们不理解我在说什么,那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我必须知道你们是不是理解我所试图传达的。


你们可能读过「囊颂」(三现分),但我觉得很多人忘失了要点,要点就是了解维如巴所讲的感知。其实在他的金刚乘根本文里,他为那些具染污者开示不清净现分;这说明了很多事。我强调这点是因为很多修持佛法的人像是在修基督教,他们把佛当成上帝而畏惧佛。他们以为自己行为不端正就会受到惩罚,不一定是被佛惩罚,而是被某种叫「业」的东西惩罚。


他们若是恰巧忘了去庙里就会有罪恶感,就像基督徒忘了周日上午去教堂而感到自己错过什么一样。很多佛教徒,特别是现今,修持佛法就好像基督徒信基督教一样,那很危险,而且不太好,应该要改过来。


一般说来,佛教,特别是这里所谈的萨迦传承的维如巴《道果》教授中,我们并不试着取悦佛陀,那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不过我能了解为何有些人会那样想。我们用苹果、水、食物作为供养,有时还供养食子――那是外来的东西,那是用西藏的糕点作供养;或者像是在泰国,人们浇水在佛身上,以浴佛作供养;或者以好闻的香作供养。


所有这些都让人觉得,「哦,现在是午餐时间,佛一定饿了,所以我们必须放点食物。」「快过一星期了,佛一定脏了,祂需要洗个澡。」这种有神论的态度不是修持佛法的方式。


在佛教里,特别是在萨迦传承里,修法的根本就是改变感知,这就是「囊颂」的内容。改变感知很重要,感知在我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统治着我们,它支配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所有的感知都是错误的。


就像每当我们看着自己的手、想着自己的手,我们都有三个错误的感知。第一,我们以为这只手和昨天的这只手是一样的,这是错误的,这表示你认为手是恒常的,昨天的手和今天的手是一样的。这是我们的想法,它大错特错,它不正确。昨天的手已经过去了,今天的手是新手,二十年过后,你的手看起来会很不一样――更多毛发、更多皱纹,它必然会改变。


假如我们有一样的手,想象你五十岁时还有婴儿般的手,那甚至并不好看。手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但是我们看不到这个改变,我们以为它是同样的手,这是一个错误的感知。


另一个错误的感知是:当我们看着手时,我们将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看成个别部分,我们不把它看成皮肤、血管……等等。当我们说「让我握你的手」,我们从来不会说:「我能不能握你的骨头、皮肤和毛髪?」我们不那样说,所以创造了一个叫做「手」的感知,然后有些人会非常骄傲自己曾经与乔治布什或奥萨玛宾拉登握过手。

也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手,像这只手是很普通的手,真可悲。但是奥萨玛宾拉登的手很特别!或者是DL喇嘛、特里萨修女的手也都很特别。布莱德彼特等名人的手,哇,那甚至更好;或者也许凯瑟琳丽塔琼斯的手,那是最棒的!我们有这种种错误的观念和误解,这些都是感知。


第三,我们忘了手的缘起本性──手的动作、存在、生命力全都依靠食物、元素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因素。我们总是忘记这点,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感知事物的方式。我只是用手做个例子,同样的道理可以用在与我们有关的所有事物上,像是你和你的男友或女友的关系。当妳看着妳的男朋友时,犯了三个错误。


妳以为这是妳昨天有的同一个男友,而且今天、明天他都会是一样;其实不然。他今天对妳很深情,明天变得很易怒,然后后天他要离婚!像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是因为妳以为他都是一样的。看着他们时,我们是以抽象的方式看待他们。我的男友、我的女友──这是抽象的概念,几乎像是毕加索或蒙德里安(Mondrian)的画,它们都是抽象的概念。


假如妳真的把自己的男友分解成各个部分,有些部分是妳不会喜欢的。例如,他的腋下发臭,他打鼾的样子,他吃太多大蒜,他迷恋披萨上的鳀鱼。有这么多妳不喜欢的地方,但是通常当妳初识男友时会忽略这一切。我们只注意一个地方,也许因为喜欢他的鼻子,所以妳完全陷入热恋。两年之后,妳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发现这些错误,因为那时妳开始把它们一个个分开:他对鳀鱼的迷恋、他的狐臭等等。


感知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东西,「囊颂」教的就是感知。虽然你可能认为我的举例新颖,但我试着不偏离「囊颂」原本的教法。「囊颂」告诉我们,当我们有染污时,就有不清净的感知。不清净感知指的是:每一件事物都是恒常,都是一个整体,都是实体的,都是不变的……关于不清净感知,我们还可以一直说下去。


不只在世俗生活中有许多的希望与恐惧,甚至在精神世界中也是一样。假如你不留意,不清净感知就会生起,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问,我们的动机是什么?我们真的是要证悟成佛吗?如果是,那么一切将变得较为容易,事情就不那么复杂。


休息的时候,有人问我关于上师与弟子关系的问题,那是另一个大题目。很多上师弟子关系行不通或是崩解的首要原因,就是来自于错误的动机,错误的动机本身就是不清净的感知。其次,因为动机不纯净,维持与上师的关系时,所有的感知也都不清净。你去上师那里的动机不是为了成佛,而是为了接近他。这个问题不只是汉人才有,西藏人和印度人也有。


这似乎是个大问题,就像「大哥」或是功夫片里的师父过世时,他必须有个接班人或掌门人,而功夫片总是有关两个弟子争夺掌门地位。即使六祖慧能大师也遭遇过这种困难,因为有些弟子不想要他接六祖之位而拿走他的钵与僧袍。所以我要说的是,有些人来不是为了成佛,而是为了要成为「大哥」或传承持有人。有些人来是为了跟仁波切照相,仁波切的位阶愈高愈好,然后他们可以拿给「资历较低」的弟子看并说:「你看,我很特别,所以你最好照我的话去做。」我注意到这种情形。


这些就是我说的不清净感知,因为在佛教里,修习佛法的唯一目标就是证悟成佛,谁在乎什么传承持有人或变成第二号人物?


总之,你不应该把目标放在成为第二号人物,你应该把目标放在成为第一号人物――成佛──上面,这才应该是真正的目标,不过这个说比做容易。很多弟子的动机是接近自己的上师,有时候这个上师忽视他们半天,他们就沮丧六个月!甚至痛苦到吃百忧解(注:抗忧郁症药)。假如有另一个弟子较获上师喜爱,那么你就变得很没安全感――「哦,我有了竞争者。」这些都来自于错误的动机。


你的动机不是成佛,而是要受到注意,所以你会有痛苦。为什么我们说它是不清净的感知?因为它带给你痛苦。我们对于自己的手有各种错误的看法。有这么多我们可以买的乳液,却没一个有效;它们可能五分钟有效,但没有一个乳液能用上四十五年一直都有效或永远都有效。


然而这都无所谓,因为当我们逛街时,还是会上当,我们会想:「圣罗兰乳液或香奈儿乳液是最好的,它们从山泉水中萃取出来,从对这个和那个好的某某药草中萃取出来。」我们就是会上当,把它买下来,拿来涂抹。当然一两天会有效,然后又回到原点,你又将回到痛苦,这一切都起源于错误的感知。


不要以为六道存在于外面某处,如果不注意,未来就会去那个地方;我们不要那样想。我们应该想,所有这些道──地狱、饿鬼、畜生……──都存在这个世界里。甚至就外在来说,看看我们的世界,只要看看CNN的美国新闻台,或者像是福斯新闻台,你会看到美国生活在天道,因为美国人甚至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的存在,他们认为自己是一切,每个人都得听他们的。


假如有人不顺从,他们就会想:「怎么会这样,简直是亵渎神圣!」这是他们的思考方式,美国有点像是天道,他们有这么多的骄慢和愚昧,以及高楼大厦和车子。他们大概消费了这世界所生产的东西的一半,而这一半的东西只是为了养活全球百有分之二的人口。他们发起战争,无辜的人遭到杀害。「我们是最好的,我们的民主制度最好,大家都必须这样做。」他们有这么多的骄慢。


然后,如果你去像是衣索比亚或南非等地,我去过那边,太令人震惊了。他们从农场、红十字会收到数量庞大的粮食援助,却仍有数以千计的儿童饿死。原因非常荒谬,只因为没有人将食物从贮藏中心运送出去。我觉得这一定就是饿鬼道,因为「囊颂」对饿鬼道的叙述里提到,有些饿鬼即使有食物也吃不到;就在触手可及的距离里,他们却无法享用。他们因饥饿而受苦,总之就是那种感知。


你若是要看阿修罗道,就去中东看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他们从一开始就为了各种原因而争战,像是嫉妒;他们的战争甚至几乎不再是新闻了。我们的心对此已变得麻木,比如说有六个人因自杀炸弹攻击而死于耶路撒冷,我们仍然喝可乐、啜饮卡布奇诺咖啡,这个新闻进不了我们的脑袋,因为它已经太常发生了。所以即使是在这个地球上,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罗道。


在某些地方,我们也能发现地狱道。我们这里的孩子很幸运,而阿富汗的小孩,不管男孩女孩,七、八岁就扛枪!他们比自己扛着的枪还矮小,却要去打仗。我想,也许新加坡有点像是天道,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


天道、人道、畜生道等等,混合存在于各个地方。


基本上这是个消费型社会,我们为什么消费?我们为什么喜欢麦当劳?没什么理由。其实我可以给你们一百个为什么不应该喜欢它的原因:垃圾食物、有害健康……但是麦当劳的生意就是很好,为什么?因为我们陷入广告的陷阱。这显示我们是如此愚痴,就像动物一般,一头饥饿的驴子只需要一根胡萝卜在牠前面。


所以同样的,当我们看着Guess 牛仔裤、Banana Republic、Gap 或佐丹奴的15.99 低价、折扣、大减价、清仓拍卖,还有圣诞节要到了,即使像是圣诞节这类神圣的概念也被转成消费者的好机会,很快我们就会有「佛诞节」购物。现在没有那么多佛教徒,但是很快我们就会有「哦,佛诞特价!佛诞蛋糕、佛诞水」或像这类的东西。我们会吃这一套。


我们都有自己的痛苦。因为这是人道,所以有生、老、病、死。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并不想要,想要的却得不到。虽然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当中有些人其实过得还不错。例如,假如我在这世上能活八十年――这可是不小的期待,这是很大的希望。


假如我会活八十年,因为像是交通、污染等等,所有一切都很危险,很多因缘都有可能杀了我、毁灭我,而我冀望能活到八十岁,那么超过一半的生命已经过去了,我只剩下三十九年可活。在这些年中,什么是我真正需要的?也许我需要的不超过十条牛仔裤、六十件T 裇、两支手表、两百条牙膏、一百支牙刷……我们可以像这样估算。假如我们这样做,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花费太多钱,生活可以是俭约同时又很舒适,不过我们不这样想。例如逛街时,我们买东西就好像自己会活一千年似的。


十条牛仔裤不够,我们有些人的衣橱里……你有多少件外套?差不多四十件!大部分时间,你甚至不穿,多么浪费,还不如去摩洛哥好好旅游或者尝尝新的食物,而不是一再地花钱在这种消费品上,那只能满足你一个下午而已,明天你看到不同的时尚潮流,于是又想要那个。作为消费社会的受害者,正是我觉得我们像动物的原因,就像面前有根胡萝卜的驴子。我们就像这样,广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保险,天哪,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你提供保障,这是基本现实;没有保险能够完全保障你,你总是要死的。而当你死的时候,你甚至看不到别人是如何享用你的财产。我们是如此的无明,特别是在儒家社会里,我们深爱家族名号、荣誉等等。谁知道呢,也许你是某位祖先的转世,你在对自己礼拜。但是我们有这种错觉:向祖先及家族致敬。


人们自杀,像是日本人对此有惊人的艺术表现,他们有关于如何自杀的优美传统!我喜欢看切腹(Harakiri)的电影,我相信他们这样做可能是出于陷在所谓的荣誉里。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是畜生、地狱、饿鬼道众生。


当我们去加州或走在乌节路(注:即Orchard Road,新加坡的购物大街)上,这是天道。基本上这是个感知,而这些感知来自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遏止的嗔恨、深重的无明、完全麻木的骄慢、偏执狂般的嫉妒。每当我们观看事物,那就是我们所见到的。


正因如此,才有了佛教的襌定。襌宗的方式对我很有启发,禅宗的观念对现代人特别好。当你襌修时,什么都不做,只要去襌寺里坐着。他们只跟你说坐、坐、坐、坐……九个小时、六个小时、三个小时,只是对着一面墙坐着。这是很棒的主意,因为当你坐着时,至少感知的这扇门是关上的,所以你终于向内观看。


今天回家试试看,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上两分钟,什么事都不做。你做不到,你没办法坐上两分钟什么都不做。你会开始找遥控器来开电视,或找小说或报纸来读,你会做所有这些事情,而甚至这些事也都会变得无趣。你打开有五百个频道的电视,一台一台转过去,现在你可以用电视频道来算咒数〈笑声〉。然后你读点东西,但是那不能满足你。接下来做什么呢?


你打电话给朋友,办派对;一个有月饼的正常派对变得有点无聊,所以必须是个有点稀奇古怪的派对。有些啤酒或酒,但是那还不能让你满意,必须再特别一点,像是迷幻药(LSD)、古柯碱或大麻。


我曾经去过甚至连这些都还不能让人满足的地方,我不太确定新加坡如何,但是我去过有链条、鞭子、手铐……的地方。我们的心已经到了不能独自端坐的状态。为什么?太无聊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我们需要娱乐。我们需要许多的娱乐,一个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有五百个频道,娱乐愈多愈好。但是,娱乐愈多意谓着更多的厌倦,因为你是在限制自己。你试了所有一切,逐渐地,你开始失去参照点,然后就产生抑郁,变得非常忧郁。有没有这样想过?


四十年,每天你吃早餐、中餐、晚餐,跟朋友碰面,和朋友起争执――一个月不跟他们说话,然后和好。同样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发生,而我们仍然希望在其他地方生活。我们都认为自己将在某处定下来,这不是说移民到纽西兰,我们说的是真正的生活还没开始。是的,我们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准备要在某处生活,在某处定下来,这就是我们发展出来的一种心态。


就是这样,这是不清净感知(不清净现分)。我试着用现代的生活来讲,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若你读传统的「三现分」原文,有些例子你可能会找不到,但是不要以为我教的和原文不同。基本上你要知道的是,我们一直都有不清净的感知。怎么办呢?我们必须运用觉受现分(觉受的感知),这个我们明天谈。


〈赵雨青翻译,马君美审稿。〉



关注后可查阅更多内容!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7 12:04 AM , Processed in 0.0650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