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湖南卫视
《歌手 2018》第四期?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4,260,906 次浏览

歌手第四期:音乐人设与人格的深层对话
第四期歌单(按出场顺序):
1. 李圣杰《安静》(返场)
李圣杰的返场歌曲,证实了一件事情:芭乐歌手还是只能唱芭乐。
这未必是能力问题,事实上我们第一场看到李圣杰的乡村摇滚也玩的不错。不过第二场他还是很快切换回了芭乐,为了保票。实际上保票也没什么用。
除了芭乐以外,其他的音乐风格都是需要「情境营造能力」和「场景切换能力」的。我觉得李圣杰未必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没有这个心了。他自己下不了决心在这样的年纪去做这样的改变。于是只能安静的离去。这很残酷,也很真实。
2. 汪峰《儿时》
汪峰这么快就进入了一个「走心」的状态,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也许是第二场《普通 disco》太过颠覆,因此要拉回来一点。
歌手举办了六季,到目前为止,在音乐选题上已经从最开始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精神,到后来的「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自我革新精神,蔓延到当下的「表述自我,寻找共鸣」的情感抒发阶段。这也与观众的需求感相符。
所以现在本土化的音乐作品和「跨越藩篱的交流」的表达方式在歌手吃香,这种藩篱无论是地域、年龄、阶层,还是国别,文化,历史都在选择之列。
刘昊霖这首《儿时》通篇都是八言句子,工整的如同小学生作文,情绪也像。在歌手舞台上,唱民谣未必不能很出彩,典型如徐佳莹、赵雷、李健等。而汪峰是站在一个摇滚歌手的本位上,唱出了一种铁汉柔情的味道。
很有意思的是,这首歌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意向,基本是 75-85 一代所有儿时记忆的拼贴。从这个角度上,这个歌词很「方文山」。从音乐上,编曲做了更多的拓展,加入了小号等乐器,相比原版的吉他弹唱显得更为丰满,加强了空间感。
汪峰说了一句话我很感触,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而不是「成功」。因为这些年来,「成功」这个词几乎充斥了社会的每个角落,无论物质、精神还是价值上无孔不入。
似乎离了成功,我们就什么都干不了了。而汪峰说,有些快乐是成功替代不了的。我想这不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矫情,而是他真实的心声。
3. 李泉《爱的箴言》
我之前说想象不到李泉唱其他人的歌是什么样子。虽然他上过《蒙面歌王》,但那是戴了面具的,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设。
所以看到他选《爱的箴言》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他的音乐才子人设与人文歌手的定位是容易结合的。而看到他提到 05-08 年跟大佑哥在一起的状态则很有感触。
最近看了《十三邀》大佑哥的访谈,十分感叹,这么些年,具体地说是从 80 年代发第一张《之乎者也》震动并彻底改变了华语乐坛开始,大佑哥这么些年心态竟没有变过。以前他是愤怒青年,如今渐入中老年,却仍然怀揣赤子之心,对这个世界仍然充满冲动和好奇。
与其相比,另一位大哥李宗盛就世故太多,随着岁月的延展把自己内心放入重重的硬壳中,只留一个沧桑的外表给世人揣度。感觉上,李宗盛在发第一张专辑时就已经是个老男人的状态,而罗大佑这么多年却还是像个小孩。噢,你要说哪个更好?那是价值观问题。
而李泉仍在音乐上保持了才子的优雅,同时也已经跳脱了「人设」,正展翅飞向音乐的自由王国。
4. Jessie J《Earth song + Flashlight》
相信 MJ 是不少西方流行艺人的偶像。这首歌比较「环保」,也是很多人选过的歌曲。
经过前两场的大歌轰炸,以及第三场百老汇式的随性表演,结石姐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审美疲劳期,如我第一期所说。
那么选择《Earth song》可能是一个讨巧的选择,因为这首歌之前张杰也唱过,是 MJ 的作品,大众熟悉度较高。
但是问题在于:第一,年轻的 90 后听众虽然对MJ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是对他的具体作品却未必很熟悉,因为 MJ 最红火的年代基本在他们成长期之前。
第二,环保题材的作品在中国的流行音乐领域历来不吃香。所以结石姐用了一首《Flashlight》来中和,也算是比较聪明的做法。这样她的两首自己作品的名额已经用完了,这是不打算进决赛还是太自信?
不过看到英国大使出现就明白了,选这歌是政治任务。众所周知梅姨这两天在中国访问,那么生意是肯定要谈的。在如今绿色经济被大力提倡的情况下,环保相关的经济议题是一定会被提的。
5. 张韶涵《Besame Mucho+Despactio》
基本可以确定,涵涵是少女怀春了,看来情感对人的作用就是大啊。
呃,这会造成什么呢,就是战斗意识下降了,得失心少了。我们之前看到张韶涵唱《阿刁》,那种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意愿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荡漾在情感里的喜悦和张扬。选择两首拉丁情歌/舞曲也充分表达了她的心情。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涵涵骨子里还是个小女人。所谓小女人就是能在情感里得到完全的满足,而不一定要在事业里或其他方面去实现自我。对照张韶涵这些年的经历,似乎也能印证这一点。在最红火的时候,她的事业如日中天,而遭遇挫折后选择蛰伏。一兮归来,仍是少年,似乎什么都没变。
这是某些善于经营人设的艺人所做不到的,因为那太没有「企图心」了。在一个商业社会,这说不上优点,但更不是缺点。还是那句,看价值观了。
张韶涵这场嗓子状态不好,即便修过音也能听出明显的破音,原因可能不是张漫说的感冒,而是唱西班牙语歌位置和共鸣变化后肌肉记忆带来的不适应。不过即便是只看表演,观众也觉得不虚此行吧。
6. 张天《我》
这一场第二个走人文性的歌手。我之前就说过,张天的人设在歌手节目一直没建立起来,这是她最大的短板。但凡上这个节目的歌手一定要明白的一点是,这个节目首先是一个经营人设的舞台,其次才是音乐竞技。
而张天的人设,无论是「爱音乐的鬼才灵动少女」,还是「跨文化的华裔国际性艺人」都是需要用一场场的表演去“坐实”的。
可惜,她没有充分抓住这个机会,也许是幕后团队还不明白游戏规则。也许是对市场太不了解。
当年华晨宇在舞台上唱响这首《我》的时候,给人惊艳与震撼。因为那是一个少年的成人礼,用音乐方式道出的内心独白。而这场张天唱完,给了华晨宇一个镜头,神情木然。想必他也没太能 Get 到点吧。
7. 苏诗丁《她》
这场真是有意思,张天唱「我」,苏诗丁唱「她」。
像苏诗丁这种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歌手,在选择音乐路线时有一种非常尴尬的情况,就是如果走独立音乐或者个性音乐风格,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舆论引导,同时对歌手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简单地说,容易显得才华不够。
但如果走其他的唱片歌手的道路,起点又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天然就滞后了很多。所以我们真正看到从幕后转台前的成功例子其实很少,比如陶喆,周杰伦,林俊杰和现在的李荣浩等。
苏诗丁选的这首《她》出自中国好歌曲第一季王思远之手。说起好歌曲,这也是个让人叹息的节目,三季贡献了大量的原创金曲,却就这么停办了。
说起来,当时那一季也有两首同名的《她》,一首是王思远,一首马上又所做。所以知道苏诗丁唱《她》的时候,我还弄不明白是唱哪首。直觉是王思远的,因为……他帅啊。
不过在演唱上,苏诗丁还是出现了前面几场类似的问题,就是在位置和共鸣意识上把控能力不强。这是模仿出身的歌手容易出现的状况。模仿可以得到技术,但容易失去自己的嗓音特色。
基本上在副歌第一次提喉后,苏的位置意识就乱了,唱到高音段出现了类似《狼》的那种假美声,跟这首歌的氛围很不搭。这不能说是技术不到位,只能说这种意识需要不断调整和纠偏。从这点上,苏诗丁的路还很长。
8. 华晨宇《齐天》
从两千年开始,中国网络文学上两个最大的 IP 来源,一个是金庸小说,一个就是西游记。
这些年,通过西游记改编的影视文学音乐作品实在是数不胜数。包括每年春节都要轰炸一遍的西游系列作品,周星驰的西游暗黑系列,音乐上有戴荃的《悟空》,光华晨宇自己就唱过两首有关西游的作品,一首是《天籁之战》上根据 86 版西游电视剧片头曲改编的《齐天大圣》,另一首就是这首根据今何在《悟空传》改编的同名电影的主题曲《齐天》。
我觉得华晨宇在歌手舞台上的首场亮相选择《齐天》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因为首先作品的导向与他的人设相符,其次这是大 IP,观众尤其是 80、90 后熟悉度高,容易有印象分。
整体上华晨宇这些年的音乐风格虽然跳脱多变,但还是有非常清晰的路线。这一方面来源于他的嗓音特色,非常富有戏剧感。这种戏剧感不是指中国风里常有的那种京剧、昆曲的戏剧腔,而是接近于西方歌剧的咏叹风格。就比如这首《齐天》中,从编曲到唱腔,都带有欧洲哥特式的氛围。
另一方面来源于他的专业能力,即强大的音乐解读能力和分解-重装能力。华晨宇出道五年,你很难把他的音乐界定为某种风格,比如流行 / 摇滚 / R&B / 说唱等几乎都有涉猎。
他的跨界倾向非常强烈的表现在他的专辑中,主题鲜明,自我表达意识强烈。所以我说他音乐上有野心,貌似粉丝对这个词不满。其实野心在当下这个时代根本就是个褒义词。
从根本上,观众也喜欢这一套,因为这个时代需要音乐意识很强,能力和企图心能结合的很好的歌手。恰巧华晨宇就属于这种。因此本场拿到第一也是实至名归。不过在人设经营上,这是一个保险的做法,我很期待接下来他如何做这种切换。
总之,第四场的歌手出现了各位歌手放下得失心,与自我人设、人格做深层对话的迹象,这是个可喜的变化。同时华晨宇的加入又让我恢复了对这个节目的一半期待,总之,是个美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