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历了九都八迁的历程之后,大秦帝国最终迎来了巅峰时刻,咸阳成了横跨渭河南北的第一座帝都。
近年来,在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咸阳城北区新一轮的考古工作拉开序幕,一步步踏查、一片片勘探,一件件遗物,一处处遗迹,在几代考古人的辛苦努力中,帝都的面貌渐渐被揭开了面纱,述说着帝国辉煌的事实。


秦都遗珍中的“骨”惑人心
杜牧在《阿旁宫赋》中最后提出,秦朝爱奢靡!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有多奢靡?考古实物其实很少。
在今年的秦咸阳城考古发掘中,不经意间,一个骨制品作坊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手工业的高超。

“当地一个老乡说,在一个猪圈的窑背上,有一个万人坑,我们去一看,这是当时的秦朝宫廷的骨制品作坊的东西,发掘出的牛骨600多公斤,骨料来源至少有203头以上的黄牛,反映畜牧业的发达。”

许卫红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阳宫考古队领队。她说,这些牛骨包括骨料、坯料、废料、半成品以及各种铁质的制骨工具,仅仅是制骨刀,就有十几种不同的刃口。
骨料上不见屠宰或取食过程中形成的痕迹,应该是在屠杀和取食切肉开始时就为后期骨器制作做好了准备。充分利用资源。肉可作为食物,骨头再利用。
最让人惊叹的是打磨骨器的磨石就有粗、细几种,不同骨器在不同的制作环节使用型号的磨石,就像我们今天给砂纸分型号一样。通过现场的考古发掘,可以复原出完整的骨器生产工艺流程。

“先去除骨头的两边关节,再把骨头切成片,掏去芯,再根据需要,用不同的磨石进行打磨,打磨好的骨器,表面刻上花纹,然后上色,甚至最后可能还要镶嵌上一些比如绿或者其它的一些装饰的亮片,最后形成精美的用具。”

使用骨器的时代悠久,用骨做装饰或器具,起源于原始社会,并沿用千年。这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手工业制造技艺。
在当时,宝石和玉都属于珍贵材料,而金属材料,产生年代较晚,各种精美的骨制品成为当时最为奢靡和时尚的装饰。在旧石器时代,开始用动物牙作为项链。
新石器时期有骨质工具,比如骨铲、骨刀,还有梳妆打扮的梳子、束发的笄。河南、陕西等地的商、周大型聚落或城址中已经都发现有大规模的制骨作坊。
而在咸阳城以往工作中,对骨质遗物只有零星提及,制作工艺、具体的生产地点并不清楚。
这批遗物,无论是数量、产品种类,还是制作工艺,都显示了咸阳城作为秦帝都时期贵族阶层富足的物质生活水平。

“这批制骨作坊的产品数量大,不是仅仅为了满足皇室贵族的一般性生产,应该可以作为商品交易,属于官属手工制作机构,类似今天的国营工厂。”


项羽想全盘翻案也不容易
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渭水南北建造规模巨大的宫殿,仿照六国宫殿样式建造的六国宫殿群更是壮观,而阿旁宫则是其中最辉煌的明珠。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旁宫赋》中说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虽然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证实,阿旁宫直到秦朝灭亡,还未建成。
但阿旁宫毁灭的节点,却是楚人一炬。史记记载,秦末楚汉相争,楚人项羽进入咸阳,一把火焚烧秦朝辉煌的宫殿群。
在今年的秦咸阳宫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建筑毁于烈火的考古证据。(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