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在电影《一一》中借胖子之口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那么作为现代电影之父的卢米埃兄弟可以说是为全人类续了命。
1895 年的 12 月 28 号,哥哥奥古斯都·卢米埃和弟弟路易斯·卢米埃在巴黎的卡普辛路 14 号“大咖啡馆”放映了几部自己拍摄的“小电影”,有《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
这些无声的黑白片每部只有短短的一分多钟,内容也异常简单,《水浇园丁》拍摄的是一位调皮的男孩戏弄正在浇水的园丁让其“湿身”的事;《婴儿的午餐》拍摄的是奥古斯都·卢米埃和妻子一起给女儿喂午饭的生活场景;《火车进站》名气最大,因为当时在场的很多观众看到屏幕中的火车朝自己驶来,直接被吓得从座位上跑开了。

《火车进站》
当时,卢米埃兄弟向观众每人收取一法郎的票钱,第一天,他们只挣了十几法郎。但很快他们就发财了,这些现在看来平淡无奇的“小电影”在当时风靡了整个巴黎,第二天就有两千多人来到大咖啡馆观影,由于观众太多,巴黎警方还出动了警察前去维持秩序。 从此,世界第七大艺术——电影诞生了,卢米埃兄弟也就被誉为电影之父了。 一般历史书差不多就写到这里了,但真实的情况要混乱得多。因为有很多人都在电影的孕育过程中付出了心血,既然大家都出力了,凭什么认定卢米埃兄弟是爸爸?爱迪生第一个表示:我不服。

1891 年,爱迪生实验室已经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摄影机,这项被注册在爱迪生名下的专利其实是爱迪生实验室的一位英国移民狄克逊发明的。
这位狄克逊对电影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把柯达公司当时推出的胶片裁成了 35mm 宽,并在两旁打上齿孔,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卷电影胶卷了。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大导演痴迷于用 35mm 胶卷拍片。 爱迪生在“成为电影亲爸爸”的战役中本来是抢占了先机的,但他后来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他参照留声机的模式,把电影搞成了每个人单独观看的模式。那时他觉得相较于公开放映,这样能多挣更多钱;另外一个则是,他在美国专利局申请专利时不愿意多交 150 美元把专利权扩展到法国和英国。
就是因为爱迪生心疼这 150 美金,所以才留给了欧洲发明家后来者居上的可能。 除了爱迪生还有一位发明家也有很大机会成为电影的亲爸爸,那就是路易斯·普林斯。这个法国人早在 1888 年就靠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和一段利兹大桥的街景。

《朗德海花园场景》
如果把各国发明家在电影上的竞争看作一场赛跑,路易斯·普林斯绝对是领先爱迪生和卢米埃兄弟好几个身位的,但谁能想到,他跑着跑着,不见了。 1890 年 9 月 16 日,他坐上了一列前往巴黎的火车,然后,就失踪了。
像人间蒸发一般,再也没人见过他。而按照计划,他未来不久就将前往美国展示自己的新发明了。他的失踪至今都是未解之谜,有人说是自杀,有人说是刻意失踪,有人说是被谋财害命了,当然,也有人说是被专利竞争者暗杀了。路易斯·普林斯人生的魔幻程度不逊于好莱坞任何一部悬疑片。 在电影诞生的路上,还有很多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人为此付出心力,他们都值得被铭记,因为正是他们发明的不同程度上的“半成品”促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精彩绝伦的大片。 122 年前的今天,人们还会对屏幕中驶来的火车感到恐惧,而今天的人们对电影中的 3D 技术已经感到稀松平常。
未来的电影又会是怎样的呢?谁又敢保证现在人们看到的电影就不是一个“半成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