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大家之选的第32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精酿馆
本文作者:蔡孟翰
点击了解《大家》编辑部开放计划
微信像是一个人,有作息时间,早上六七点,朋友圈就开始有人吆喝早上好,像是罗宾·威廉斯主演的《早安越南》里那句问候的开场白:“早——安,越南!”有人开始朝气十足,天一亮,便开始对世界指指点点。 再过一些时间,一些群里的人,开始互相问好,像是散步到公园,遇到老相识,也像是去吃早餐时,遇到邻居闲话几句。


《早安越南》剧照
早晨的微信群,不是睡眼惺忪,就是匆忙赶路上班,有所对话,也是三言两语,没人有太多的闲空停下来多说几句。 早上的公号不像网络时代以前早上的报纸,并不是非看不可;突然发觉对早上公号文章的印象总是模模糊糊,似乎是昨晚的剩菜剩饭,凉了不热。当然,更可能是脑筋想着今天的工作,而对早上的公号,不免心不在焉而视若无睹。
只是,一转眼到了正午的一个小时前,再回来看看微信,突然间就是生龙活虎,好像已经错失不少讨论。有时觉得这些人不用上班吗?然而,再怎么激烈讨论,通常到了中午12点,很快又一片沉寂,应该都是吃饭去了。有些人在国外不同时间带的人,还继续唠叨,因此常常没人搭理,真是名副其实的外宾,浑然不知道吃饭对国内的人有多重要。
饱食以后,微信的下午可以逐渐热络,从微信群到朋友圈,此起彼落,总是马不停蹄,盯久了,开始眼花缭乱。公号文章推送越来越多,似乎也越来越引起注意,有时一眨眼,就读了好几篇,有时也随手转发到几个群,有时确实想借着转发,与人聊天,有时转发之际,总是犹豫了一下,深恐有人来搭话,有时确实知道会有人爱搭话,觉得挺无聊的,也不知道如何接话,更有时真是没时间,只是很单纯想要分享阅读经验。无论如何,很难解释。
朋友圈的生态五花八门,有人专门晒小孩,就算长得很普通,也是当成宝,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心态,有宠物的人都知道。有人喜欢分享遍游大千世界的照片,虽然很开眼界,但又往往招来妒忌。因此,众目睽睽之下,难以持久炫富,除非就是老虎不管羊群的看法。
又有些吃饭喝酒的照片,正是暴露文化水平不高,不分左右,不分派系,不分沿海或内陆,不分一线城市与其他,一流红酒与海鲜一起,鱼子酱与法国五大酒庄的红酒一起来,身价亿万,红酒装在纸杯里,暴殄天物,餐桌上一片狼籍,好像是狗啃过的,总之是一堆不堪入目的浮世绘。盛世之下的荒腔走板,远远不是一端而已。
即使有人写了很多如何喝酒,如何吃饭的文章,依旧效果有限,因为俯瞰朋友圈与微信群,绝大多数的人喜欢读符合自己三观的文章,喜欢各式各样的鸡汤,读来拥护加强自己的偏见与妄识,而不是开拓知识领域,不是革新自己的认识,更不是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毕竟学习困难,在学校读书都只是为了黄金屋与美娇娘而读,毕业后,又怎会真正想学习呢?
所以同声相应,一同愤慨,一起出一口气,一起痛骂一些人一些事容易太多,而且爽快,所以学术文章通常一两千阅读数,一旦破万已经属于出类拔萃,难得一见,今年有篇居然十万加,其广为流传的道理莫非如此,不然你相信是读者学问暴增吗?正因如此,微信的一天,总是有很亢奋的日子,今天为某一个冤案出气,明天为某一个苦命老妈不值,甚至越洋跨海,去邻国指导如何判案,真是正义满满,大国崛起,不得不说,没有天天为三观发声的大家,微信说不定很死气沉沉。
傍晚的微信,像是最后一道阳光,众多公号抢着下班之前,黑夜之前,纷纷出笼。到了晚餐时间,有些人下班,有些还要继续加班,有些人准备去吃饭,因此六到七点这一两个小时,微信群不像中午餐时间那么宁静,总是有些动静,有些话题稍早一开,于是也停不下来,加上一些公号文章也开始有人讨论,话题于是源源不断,如果两三个小时回来后一瞧,一个群可能就是一两百条了,如果有十几个这样的群,一下子,就是一千条上下未读。

日子久了,自然发现绝大多数的群,绝大多数的人说的都已经是陈腔滥调,老调重弹,很少有新知识,比如中医粉说着中医粉的话,反中医的依旧没有啥医学知识,甚至连对手中医的历史与说法掌握还是极其有限,最后与增进外面的医院医疗质量丝毫无关。
所以初次的兴奋感,久而久之,就被一种渐渐渗入的沉重厌倦感所取代,甚至不太想去群里,仿佛是老夫老妇,看的厌了,就想要有一些新鲜的感觉,因此每当被引介到一个新群的时候,有时竟然会有偷腥的快感。不过,如同不少出轨,一阵子之后,愧疚日积月累,却又兴起不忘初心的发想,觉得还是老群老伴不错,比较轻松自在。
有时微信群里,一场讨论的精彩胜过现实世界里学术会议的呆板套数,非常有效率,因此对于不少人,微信已经是工作上生意上不可缺失不可取代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微信里的时间,感觉上十几分钟,在外面的世界却可能已经飞逝一两个小时,所以,从微信回到现实世界,如同从天上下凡的人间。因此两边来来去去,长久下来,确实花费不少宝贵时间。同时,常驻微信,令每个人看来都是行尸走肉,有时吃饭一桌坐下,每人马上进入微信,回到天上这个虚拟现实。不是说好一起吃饭的吗?还是只是坐在一起刷微信?
到了夜晚,微信群令人想起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1954年的经典电影《后窗》,主人翁因受脚受伤而呆在自己在格林威治村的房间里,每天闲着没事干,从后窗观察一栋居住楼后面一整面窗户里邻居的一举一动。今天不管身在何处,往微信群一窥,俨然梦回电影《后窗》里,简直到处都是格林威治村了,一种偷窥欲望剪不断理还乱,然而,被偷窥的人,并不是不知情,而是相当自觉对面的窗户里,可能有许许多多偷窥的人,这样偷窥与被偷窥之间的微妙张力,或许是许多人对微信群乐此不疲的原因。


《后窗》剧照
然而,除了一些很聊得来的或群里死对头又怼上了,那就没完没了,不是难分难舍,便是怒发冲冠,秽言秽语以后,扬长而去。一般十一点过后,逐渐沉寂,这个时候又有一些公号文章推送,适合喜欢夜读的人,适合喜欢夜袭的编辑,适合在题材上文字上寻求突破的文章,过了午夜之后,微信于是一步一步来踏入睡眠状况。尽管总是有少数夜猫子在朋友群神出鬼没,而不是在微信群里叫春,除非群里有不少夜猫子或在国外刚好日夜颠倒地方的人,不然总是扰人安眠,因此不到群里来呼朋引友,倒也是夜猫子的细心与礼貌。
到了凌晨三点,微信像一个已经酣睡的人,一片静寂,穿插着一些打呼声。如何想象所有的人家加一起而合成一个人,为何能合成一个人,如何合成一个人,而这一个人的意志又是什么,这其实一直有些难懂难以解释,虽然过去把所有人画在一个巨大的人里已经够形象了,但是总是流于很平面的认识与感受,甚至觉得很勉强很虚构(fiction)。然而,虚构即是事实,虚拟现实即是另一个现实。
在微信,你很容易明白,而且每天,日复一日,我们反复分别,各自,不约而同地,自主地加入,一点一滴汇合而合流,进而合成一个人,我们无数人的作息时间于是形成了一个人的作息时间,虽然我们有各别的兴趣爱好,形成不同朋友圈,不同的微信群,我们有不同信仰,除了有时候会有些零星的个人冲突与不愉快,这些从来没有撼动微信这一个人。微信这一个人是我们忠贞不渝服从的对象。
如何理解微信的意志呢?微信这一个人的意志,就是微信的安定,这更是所有人的意志。千万别以为不是,如果你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坏了,而上不了微信,你所经历过的着急与恐慌,真是冷暖自知,旁人看来不免是大惊小怪,甚至讪笑,就像这两三天我的惯用的平板电脑无法启动,通过另一个已经不常用的平板电脑,有如跛脚地向少数几个群保平安之刻,居然还有好友幸灾乐祸,乱没天良的,而自己感受确是似乎永恒地刻骨铭心。这还是个人的问题而已,在那样的情况里,绝对还是假设微信安然无恙,仍是有规律地生活着,仍然可以期待复归微信,微信有一种无比安定的力量,因此个人的苦难,有了远方光明的希望。
不但我们每一个人合成一个叫做微信的人,微信这个人的身份,同时逐渐塑造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认同,你说不是吗?当你一出国,看到别人用Line或脸书,你马上认知到这不是自己人,或者说你看到有人使用微信时,很容易就有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当然,有时候,这种熟悉感令人厌恶惶恐。因为,出国毕竟想要换个环境,让心情放松,让自己解放一下,不想看到似曾相似的情景,好像没有出国一般,因此不期然看到微信,那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又霎时嵌入心坎里。
你当然可以离开微信,你的离开,没人会惋惜,没有饯别,没有告别式,也没有墓碑,如同洒在大海里,你就是被遗忘而已,你再也不是我们,这是有些人虽有百般怨言,却还是依依不舍。

微信的好,还不是老王卖瓜,自夸的,而是被鉴定过的,2016年8月6日的英国《经济学人》就大赞特赞微信,说微信是一个一统江湖的应用程序(One app to rule them all),就是说微信具有推特、脸书,Whats App等的功能,而且更多功能,更好用,更加的方便使用者,微信指出了社会媒体的未来。《经济学人》这番肯定不啻是对中国模式由衷的礼赞,不得不刮目相看,真相的硬道理。
微信以外的社会媒体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虚拟网络的星际银河,一个大爆炸以后空间无限扩大中的宇宙,有的扩张快宇宙大,有的扩张慢宇宙小。你在其中永远是探险,永远是追寻,无法阻止不想看到的,每个人自由地流浪。
然而,微信就是一个人,这个人是你我每一个人,我们生来两手空空,却到处在微信里。我们自主地放弃了自然状态,放弃文明以前自然状态的自由与不便,来到了微信。我们因而有了主权,有领导与代表,更有了主张。我们天天崛起,天天发声,不落人后,我们就是微信,微信就是我们!
在微信,你可以读懂中国。
本篇头条文章由精酿馆出品 钢筋密林里的思考、写作和大本营。
团队成员:刘柠、蔡孟翰、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