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2-19 03:20 PM 编辑
看客:2017,温州故事五则
网易图片 2017-12-18
世人欲定温州人的性,何患无厥词。我曾在无数报章上读过他们的发迹史,也在塘桥路地铁站门前看见过甩卖皮包的摊儿,同行的朋友甚至上前买了个卡包。在金融风波过去六年后的秋天,我终于与他们在现实中相遇。在下面一系列的温州故事中,有创业半生,归来油腻的滴滴司机,也有深藏功与名的地产大亨;有“壕无佛性”的九五后微商,也有北漂卖唱的中年女歌手。有人说,去他的民营经济奇迹,有人说,去他的跑路潮。风波过后,生活还在继续,要么续写,要么翻个面儿。摄影/李晶 编辑/简晓君
一、李老板觉得,以前的「马爸爸」是五马街,现在的「马爸爸」是马云
一辆摩托车正从几家大白天也关着的店门前悠然骑过。站在门口四处张望的,是“中危缠身”的李老板。他的箱包店开在街口的黄金拐角处。五马街还没有改造的时候,它就在这里了。
眨眼八年过去,已经没人再把五马街当作鹿城的商业中心。一百精品商店、金三益、五马奔腾铜雕,以及走几步就能遇到一家的森马和奥康,都不同程度地被削价、促销和急招的小广告掩盖。
两街之隔的环城东路上,景致也大抵如此。但经营这家箱包店的李氏夫妇依旧雷打不动地重复着开铺收铺的动作。这里的打烊时间取决于客人。往年的国庆假期,环城东路上挤满了从外地来买包的客人,即便遇上打雷刮风天,也得等到八、九点人气散尽才关门。现在六点半就能准时收工。
没什么客人的时候,时间慢得可以看见溜走的脚步。李老板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吹牛皮,笔记本里还放着湖南台的肥皂剧。“以前的马爸爸是隔壁的五马街,现在的马爸爸是马云。”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以前外地人组团来买包,从来不还价。今天两个多钟头来了三个客人,问完价格,也都没还价,只是低头打开了淘宝。
日子不倒行。8年间,客量和发量保持着一样的递减速度,铺租也紧跟步调,每年降1万。期间,李老板也试过做淘宝,只是砸进去了钱却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感觉淘宝割韭菜的能力比A股还强。”他开始怀疑,记忆中每天两万多的营业额是否只是一个幻觉。
时针指向六点半,在把最后一个行李箱搬进店之前,李老板站在门口四处打望,期待着转角处会出现几个客人。“有一次,我老婆在游戏里跟别人说自己是温州人,那边的人说,哇你真有钱。我就笑了。”边说,他边发出了一个离他足够近才能听到的笑声,然后关上了闸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