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6|回复: 0

[人世间] 《中国人的一天》第2899期:内蒙一线扶贫干部七人挤24平米集体宿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7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7.12.08
内蒙一线扶贫干部七人挤24平米集体宿舍
本期作者:滕利明


Screen Shot 2017-12-07 at 7.20.04 AM.png
“中国温度”系列故事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如今这里的工作人员把扶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1.jpg
2016年开始,巴林左旗共选派了161名政府干部下乡扶贫。国土资源局工作的巴达仍贵(上铺右一)被派往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三山乡烧锅窑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在三山乡一起工作的包括巴达仍贵共7人,这些扶贫干部就居住在三山乡这间只有24平米集体宿舍里。(摄影/滕利明)



2.jpg
巴达仍贵在填写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1年多来,他走遍了4个自然村,120多户人家,并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和与群众交流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整理,写成自己的“民情日记”。他把采集到的故事发表在各级媒体上,他利用微信等新媒体走出了一条扶贫、扶志的新路子,烧锅窑村有了一个新气象。



3.jpg
在烧锅窑村里,巴达仍贵已经是一个“村民”,他经常帮这家解决问题,帮那家捎农资,村民都把他当做自家人,大家习惯叫他小巴书记。



4.jpg
村里83岁高龄的钱甡老人读过私塾,一直爱好刻传统版画,几十年来无人知晓。巴达仍贵发现后,把老人的故事推荐给内蒙古电视台,播出后,村民们开始重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了。



5.jpg
83岁的蒙古族老人韩金梅在和巴达仍贵视频聊天。韩金梅老人从小酷爱蒙古刺绣,但过去都是自娱自乐。巴达仍贵在微信平台发表了《83岁老太玩微信绣老虎》后,又为她联系了商业网络平台,现在老虎卖得非常火,老人和她的女儿们都在做手工艺品。



6.jpg
村民李福在三间土草房住了几十年,棚顶是老报纸糊的,已经严重脱落。他们的三个孩子,有两个在外面打工长期不回家,年近80岁的老夫妇情绪非常低落。巴达仍贵在朋友圈里发出了“李福的孩子你在哪里?”的消息,引起巨大反响,村民们纷纷给李福的儿女发消息,同时,巴达仍贵在乡里筹措1000元资金亲自为老人换上了新材料的顶棚。现在李福的儿女也回来看望他们了,老屋里又传出了久违的笑声。



7.jpg
烧锅窑村蒙古族的扎根和乌云夫妇,赡养汉族老人钟国生18年,这是乌云在展示她和丈夫与老人签的养老合同。巴达仍贵得知后写了一篇《今生缘》文章被各大媒体转载,弘扬了乡村的孝道文化。同时这件事情也为很多不孝敬老人的子女起到了师范的作用,赡养老人的问题得到缓解。



8.jpg
今年夏天一场洪水把村子北面的堤坝冲毁了,巴达仍贵查看现场,并与相关人员协调,想办法解决问题。



9.jpg
村里有土地局平整土地的项目,巴达仍贵去查看配套设施。由于看门的人不在,他只好翻越栏杆过去。



10.jpg
为了方便进行扶贫工作,巴达仍贵从乡里集体宿舍搬了出来,直接住到了村部旁边的闲置屋里。这里条件不好,但是离村民更近了。这个临时住房没有水井,巴达仍贵和伙伴们去村民家拉水吃。巴达仍贵每次拉水都会选择不同的人家,这样就可以和更多的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更深入的了解村民的困难。



11.jpg
巴林左旗的冬天来得很早,巴达仍贵和另一个驻村干部李易阳自己烧炕取暖,有的时候,还要去野外捡一些柴火引火。



12.jpg
巴达仍贵把捡来的办公桌修修改改,做了饭桌。



13.jpg
在这长期生活,巴达仍贵学会了用农村的大锅做饭。在乡下生活,做一顿简简单单的晚饭,巴达仍贵更能体会到贫困村村民生活的艰辛。



14.jpg
巴达仍贵为了下乡扶贫,买了一台四驱的皮卡。1年多的时间已经行驶了6万多公里。大家平时一起拼车来回跑,这样可以使每个人的费用有所减轻。



15.jpg
夜已经深了,巴达仍贵一边思考明天的工作,一边写他的民情日记,把村民的故事传播出去,笔杆帮助村民解决困难。他写的只是巴林左旗扶贫干部故事的1/161,更多的扶贫干部扔走在乡村扶贫的路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01:48 AM , Processed in 0.0703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