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12.05
彝村代课教师的28年脱贫梦
本期作者:北青深一度 蒲晓旭
“中国温度”系列故事来到四川甘洛县泥觉村,讲述这里的唯一一名代课老师郭普全的故事,如今村里修了公路,他也有了新房,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孩子们走出大山。
作为四川甘洛县泥觉村和俄洛村两处教学点唯一的老师,现年49岁的郭普全每天要往返十公里山路去上课,一走就是21年。直到3年前,他骑上了摩托。2012年,当地施行学生营养餐,为给孩子们领回食品,他总要牵驴独行7小时。在凉山代课的28年间,他为教育而走的路已达6.6万公里,足够绕赤道1.6圈。他表示,自己已是乡里最后一名代课老师。(摄影/蒲晓旭 北青深一度 微信公众号:intodeepthoughts)
郭普全是四川雅安汉源县铁厂村人。尽管只有初中学历,但在他进入泥觉村授课时,已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之一。当时年21岁的郭普全在1989年第一次来到泥觉村代课时,全村都住的是茅草房或以竹子为墙骨,外面敷着黄泥的土坯房。随着发展,村民家的茅草房、土坯房先是换成了砖瓦房,近些年又在政府的扶贫补助下,建起了蓝顶的水泥房。
这是郭普全28年前刚到泥觉村代课时使用的首间教室,由一间羊圈改成。墙壁上,还依稀残留着当年村长用毛笔写给孩子们的激励语“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在泥觉村任教几年后,郭普全掂量着每月60元的工资,自觉太过艰苦,索性辞职。老支书阿什克布便和村长两人走了一天山路,赶到郭普全在汉源的老家,请他无论如何回来代课,帮孩子们走出大山。加之父亲的劝说,郭普全最终返回泥觉村代课至今。
放学前,郭普全为学生批改作业,有问题的,就当场讲解。除一名女生缺席,当天共有5人上课。俄洛村与泥觉村相邻,且均为偏远落后的彝族村落。1993年,俄洛村教学点的老师走了。此后,郭普全在为泥觉村代课的同时,又兼顾起俄洛村的教学。直到2012年泥觉村教学点关闭,他才只给俄洛村代课。在郭普全代课初期,他不会彝语,孩子们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上课十分吃力。
2017年10月,两名小学生走在去俄洛村小学上学的路上。这里也是郭普全每天从泥觉村去俄洛村教课的必经之路。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推进,曾经的小路被砂石路替代,而砂石路又被现在的水泥路所替代。
在俄洛村放学后,郭普全买了一盘鸡蛋,小心翼翼地往泥觉村走。在他身后,是今年新修的水泥路。虽然现在只给俄洛村代课,但他仍住在泥觉村。因此,每个上学日仍要在泥觉村和俄洛村之间往返。三年前,北京的一位志愿者捐给他一台摩托车,骑车仅用26分钟。只是近期摩托送修了,他还没有取回。
郭普全站在俄洛村与泥觉村之间的公路边。在通公路之前,他一直走的是他右手山坳间的小路,并曾在那里为躲避山间滚石而扭伤过脚。他也曾想过将俄洛、泥觉两村的学生合并教学,但两村之间存在一个垭口,夏季泥泞难行,冬季高寒缺氧,小学生经过会有危险。于是只好自己每天步行往返三小时,走完这10公里山路。
2012年起,当地施行学生营养餐。因为公路绕行太远,每半个月,郭普全就要牵着从村民那借来的驴或马,往返走7小时的山路,给孩子们领回包括牛奶、面包在内的食品。树林荒无人烟,溪流密布,其中很长一段还是上下坡路,走起来泥泞不堪,速度极慢。走出密林,郭普全还要牵着驴走完一段长约2公里的河道路,才能走到相对平坦的区域。郭普全计算,自学生营养餐施行的5年间,这样的路,他已走了大约80个来回。
行至树林深处,郭普全让驴吃些草,自己也趁机休息一下。密林中一派原始景象,郭普全不禁掏出手机拍照。这部市价约为郭普全一月工资的智能手机,是一位爱心人士今年送给他的。
经过大半天的艰难跋涉,傍晚时分,郭普全终于回到了他在泥觉村的住所。他将毛驴身上成袋的食品搬进屋子。第二天便是国庆放假前最后一天上课,他要将当天的营养餐发到学生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