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6|回复: 4

[休闲时尚] 本周知乎热门问题 | 你见过最侮辱观众智商的广告是哪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5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周知乎热门问题 | 你见过最侮辱观众智商的广告是哪个? 

2017-11-05 必看的知乎榜单 知乎日报


知乎热门问题

(10.30-11.5)



1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44,243,730 次浏览


知友:KnowYourself(6000+赞)


我身边有这样一群朋友,他们选择了一种对待工作的方式与态度,来对待生活。比如,每周四晚是健身日、每周六是下午茶日……有时候想要临时把他约出来,他还得思考下“生活日程表”,这种场景宛如你对着《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问:“好想吃快餐,晚上吃披萨还是汉堡?”他回复你说:“但今天是吃中国菜的日子啊。”


起初,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有过这样的疑惑,“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你们为什么还非要这么一本正经地生活呢?”


但后来我发现,我的这些朋友几乎很少在朋友圈里抱怨有工作没生活,尽管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并不比那些整日说自己忙成狗的人清闲。相比之下,他们很好地做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再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心理学家们早就曾指出过,虽然以规划工作时间的方式来规划生活看上去很傻、很笨拙,但其实只有当你这么做了,你才更有可能更全方位地管理好时间,进而改善工作和生活失衡的状况(Schulte, 2015)。可以说,我们需要像全力以赴对待工作的态度一样,去对待生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平衡工作和生活,“拥有”生活。


可是这是为什么呢?


1. 当你的生活不在规划内时,工作就有可能不知不觉地侵占原本应该属于你生活的时间(这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你对于生活的重视程度在工作之下)。


在 哪些实用的小方法、小技巧、好习惯能让人每天进步? - 知乎的答案中,我们曾提到过“计划谬误”,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效率,低估工作实际所需的时间。那么,当你只规划了工作的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工作的时间就可能会被无限制延长,而你的时间却是连贯的,这就意味着,你的工作就这么自然而然地侵占了你的生活的时间。


2. 也因为你的生活不在规划内,你便更有可能在工作之余的时间选择漫无目的的放松,比如熬夜刷刷手机、打打游戏到半夜,第二天自然醒来已经是下午,属于“周末”的一天就这样过去。而这种放松却不能让我们觉得自己“有生活”。


就像我们在昨天的回答(有哪些关于时间的细思恐极的细节? - 知乎)中提到的,当你回顾起这些漫无目的放松的闲暇时间时,往往会觉得“自己没怎么休息/享受生活,时间就过去了”,“一定是因为我太忙了,空闲时间太少,都没有时间享受生活”。


一本正经地、全力以赴地对待生活,其实并不傻,只有当你把工作和生活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对待它们、为它们规划时间,你才可能真正同时拥有二者。


最后,还想说的是,这其实是需要十足的勇气的。尤其是,在这个忙碌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流行病的时代,人们倾向于认为忙碌工作的人才是有能力、有价值的,而那些拥有生活的人甚至可能被认为是“不够上进”,“不够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人人都在说想要拥有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但真正拥有它的人却并不多的原因。


以上。同样“忙成狗”的你,是如何去拥有生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


你见过最侮辱观众智商的广告是哪个?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22,378,291 次浏览



知友:芒果斯基(10000+赞)


我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广告,大意是这样的。

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老者垂头丧气,人家问,你怎么了。

老头说,我得了癌。

车上的售票员说,没事,我几年前也得了癌,在前面某站的一个医院治疗了,现在好了。

司机接着说,是的,我的癌也是那里治好的。

然后一车的乘客纷纷说,我们的癌,都是在那里治好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


iPhone X 的实际使用体验如何?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749,083 次浏览


知友:爱范儿(1700+赞)


往年这个时候,iPhone 的话题基本上已经归于平静了,但因为 iPhone X 的存在,iPhone 8 似乎只是一道平淡无奇的前菜,调动用户大半年的好奇心和热情,仿佛才刚刚开始释放。


好了,现在主菜端上来了。


设计:既有乍见之欢,更久处不厌

一模一样的正面设计延续了三年,iPhone 8 的设计似乎已经不能调动消费者的味蕾。


iPhone X 燃起了我对智能手机的「乍见之欢」。一块 5.8 英寸的屏幕几乎覆盖了整个正面机身,一直延伸到手机边缘,你再熟悉不过的 Home 键消失不见。



虽然进化为「全面屏」,但相比三星 Note 8 弧面屏和极窄边框,iPhone X 的视觉冲击力并没有那么强。


但这并不影响 iPhone X 成为一款非常耐看的设备,它的美观体现在软硬结合的高度一致性上,屏幕边缘的弧度不仅与边框倒角一致,甚至也与 UI 保持协调。


唯一让人觉得揪心的是「额头」处一条占据 1/2 屏幕宽度的窄条。当然,这也让 iPhone X 成为史上辨识度最高的一部 iPhone。


iPhone X 明显变得更加修长,为了适应你的手,iPhone X 右侧的电源键也变得更长。



与 iPhone 8 一样,iPhone X 也采用了双面玻璃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质感更好,还带来了无线充电,缺点是一旦摔碎,维修成本足够买一台小米 MIX2。


iPhone X 只有两种配色——深空灰色和银色,不过两种颜色的正面面板都是黑色,只有边框和背部颜色不同。其中银色版的不锈钢边框有着镜面一般的效果,而背部则是一种透露着金属质感的白色,深空灰版的边框与背部颜色相仿,看起来更像一个整体。



不锈钢的中框与 2.5D 玻璃的衔接非常平滑,几乎感受不到段落感。



相比 iPhone 7,iPhone X 的厚度增加了 0.6 毫米,这可能和双玻璃外壳、内部双层主板有关。摄像头凸起仍在,只不过改为了纵向排列。



如果说全新的外观能带来「乍见之欢」,那么长期使用的手感和便利性则是「久处不厌」的必要条件。


iPhone 8 Plus 没能达到「久处不厌」的标准,除了儿时玩过的「大哥大」,它是我用过最重的智能手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


如何看待兰州牛肉面在日本开分店?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556,038 次浏览


知友:每日人物(3300+赞)


20年前,一个日本人在北京苦苦寻觅拉面店时,走进了一家“兰州拉面”。20年后,可以年年月月天天顿顿吃兰州牛肉面的他,在东京,做出了那碗全日本最正宗的“兰州牛肉面”。


这家开在东京神保町的拉面店,可能是时下东京最火的拉面店。


店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营业时间——上午11点到晚上9点。只是,早晨8点刚过,一位老大爷已经安静地坐在店门外的长板凳上开始等位。下午两点左右,一位店员会举着一块“售完”的牌子,站在队尾,向接下来每一位来排队的顾客90度鞠躬,每来一位,就鞠一躬,外加一句“对不起”。



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店主清野烈会出来收拾店面。他在今年8月开了这家拉面店。


对于喜欢吃拉面的日本人来说,一家卖拉面的店火到这种程度并没有什么特别,但这家店却是极为特别的,因为,这里卖的拉面,来自中国兰州——走进店门,一块牌匾挂在店中央,上面写着六个字:马子禄牛肉面。


1


2014年初夏,兰州老字号“马子禄牛肉面”的现任老板,也是马子禄的第三代传人马汀接到了一个来自甘肃省外事办的电话,说有个日本人要找他,好像是传统文化交流方面的事,让他接待一下。当时,马汀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犯了什么事儿”。


几天后,日本人来了。搞不清究竟是什么状况的马汀特意带了一位律师去见面。那是马汀第一次见到清野烈。为了不惹出差错,他表情严肃,一言不发,全程由律师替他发言,而对面的清野烈则一直在表达一个意思——喜欢兰州牛肉面,想学拉面的技术。


清野烈是日本北海道人,今年39岁。20年前来北京留学时,爱上了兰州拉面——这是他当时在中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既便宜又好吃的食物。


当时,他常和同在北京读书的好友进藤圭一郎去吃兰州拉面。最初是吃个新鲜,因为,“在日本,都是用猪骨或者海鲜做拉面的汤,从没有人想过牛肉也可以用来做拉面。”后来,两人越吃越无法自拔,还组织了一个日本留学生吃面小分队,取名“兰州拉面爱好者团”。


毕业回国后,清野和进藤过着各自的生活,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去哪里吃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往来日本各地,几乎吃遍了全日本所有打着“兰州拉面”旗号的店,但每一次吃到的都是失望,“不是那个味儿。”



去兰州吃面的进藤圭一郎(左)和清野烈 图 / 腾讯视频《人像》


清野和进藤对于兰州拉面的痴迷,魏剑(化名)早有耳闻。他是进藤创办的贸易公司驻上海的员工,在东京和上海都领教过“一个日本人究竟能爱兰州拉面到什么程度”。


2013年秋天,魏剑接到了进藤的电话——


“魏桑,跟我们到兰州去。”

“好啊,哎?兰州?我们公司在兰州有业务吗?”

“不是工作,是去兰州吃面。”


“太疯狂了。”魏剑说,这是自己生平第一次如此奢侈,为了吃一碗面,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任性,一种骨子里的任性,因为喜欢,就非要吃到最好的。”


初冬时,清野、进藤和魏剑到了兰州。在兰州,他们发现的第一件事是——兰州没有“兰州拉面”,只有“兰州牛肉面”。那些遍布全中国的“兰州拉面”最初都不是兰州人开的,是他们的邻居青海人开的。


“一整天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是吃面。”此行担任翻译的魏剑如此描述他们的兰州之旅。


每天早晨,他们会先吃一碗酒店餐厅做的兰州牛肉面,然后就去街上晃悠,看到哪家牛肉面店顺眼,就会走进去再来一碗,“一天差不多会吃6碗。”


每到一家店,面上桌后,他们会先端起碗喝一口汤,感觉不错,然后,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就唏哩呼噜下肚了。吃完,三人会在店里稍作停留,给眼前的这碗面打分——汤的口味,面的软硬、辣椒的辣度,牛肉的新鲜程度……打完分后,再去吃下一碗。



就这样吃了几天,清野和进藤始终非常享受,如痴如醉,但魏剑早已感觉难以下咽,“受不了了”。


离开兰州后,原以为日本人已经过足了“兰州牛肉面瘾”的魏剑,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清野和进藤对于这碗面的痴迷——没过多久,魏剑得到消息,清野和进藤打算在日本开一家店,做最正宗的兰州牛肉面。


2


“不靠谱。”这是马汀第一次听到清野说想学拉面时的判断,“一个日本人,从那么远的地方跑过来,说要学拉面?”他觉得这件事实在有点魔幻。


但对于清野来说,这却是一件一定要做成的事,而且,一定要学马子禄的面。


决定在日本开兰州牛肉面店后,清野和进藤最初想的是找一位会做牛肉面的中国厨师。他们发布了招聘启事,来了一个河南师傅,像模像样地拉出一碗面。但两人一吃,非常失望。当时,清野意识到:如果想做成这件事,只能自己做。


于是,他和进藤做了分工,他辞掉工作全职学艺开店,长期做贸易的进藤负责对外联络、推广。随后,他们又带着魏剑去了兰州。


这一次,他们的意图很明确——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碗面,然后拜师学艺。为了提高效率,他们改步行为打车。拦下一辆出租车,第一句话不是说自己要去哪儿,而是问司机,兰州哪家店的牛肉面最好吃,得到答案后便直奔目的地。吃完了,依旧品评一番,然后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再打车去下一家。“一天还是至少吃6碗。”清野说。


进藤、清野和魏剑在兰州街头 图 / 腾讯视频《人像》


“马子禄”是他们上一次来兰州吃面时就很喜欢的,这次,为了确认这种感受,他们又接连去了几次,“吃来吃去,还是马子禄好吃。辣油香而不辣,汤很浓但又清爽,最符合我们的口味。而且它还是中华老字号。”一开始,清野并不知道什么是“中华老字号”,后来听了魏剑的解释,更进一步帮他下了决心——去马子禄登门,拜师学艺。


做了决定的第二天,清野一行走进马子禄,吃了碗面,然后问店员:“你们老板在吗?”店员一愣,一脸“这人谁啊”的表情,说:“不在。”再问“老板去哪儿了”,答:不知道。


回到日本后,清野开始发邮件、打电话,找各种能联系到马汀的方法,但却全部以失败告终。自己找不到办法,那就去找更有办法的人。清野有个朋友是日本国会议员,这位朋友帮清野联系到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说有一群日本人对中国某个文化非常感兴趣,但具体情况也不清楚。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非常重视,很快安排了见面。那是清野第一次踏进中国大使馆,走过门口的红地毯后,他被带到一个宽敞的大会议室,里面坐着一排工作人员。


使馆的工作人员问他,具体有什么事?清野答道:“我想去兰州的马子禄学拉面。”所有人先是一愣,随即大笑,“就为了这事?”尽管觉得有点荒唐,但中国大使馆还是帮忙联系了甘肃省政府,之后,马汀就接到了那个来自甘肃省外事办的电话。


马汀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清野,清野倒也没那么失望,在兰州吃了几天面后便回了东京。但在那之后的两年多时间内,清野一共去了四次兰州,每次都去马子禄拜访马汀,依旧每天吃6碗面。


魏剑作为翻译每次都会陪清野一起去,每次也都经历同样的剧情:“吃面,拜访马总,然后诚恳地表达想学拉面,请求对方答应,然后,马总拒绝,清野道谢,吃面,回日本。”但剧情在第四次发生了变化。那是2016年底,当魏剑已经准备好了拒绝的话翻译给清野时,马汀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可以,好的。”


这个答案让魏剑瞬间呆住,又确认了一次,然后慢慢转述给了清野,平时话不多的清野一时间更不知道说什么好,红了眼眶。


清野烈和终于松口收徒的马汀(右)


“为了这件事,人家已经来了四次了,刘备请诸葛亮才三顾茅庐,我觉得也差不多了。” 马汀说,他见过清野吃兰州牛肉面的样子,“应该是打心眼里真心喜欢。”而对清野来说,激动不是来自“真不容易”,而是“居然这么容易”,“他已经做好了最起码来二十次的准备。”魏剑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5


你学的知识中有哪些和最初的直觉相差甚远?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856,215 次浏览


知友:qfzklm(知乎物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3100+赞)


初中和高中时学物理课,总是陷入到本质、真相等莫名其妙的地方去,以为物理学就是理论,就是数学计算...


  • 后来才渐渐认识到,写在初中课本序言里的第一句话的意义。。

  •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是要跟着实验走的,不是理论指导实验,而是理论解释实验。。


1 库仑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长那么像,这俩货肯定是有同样的起源。。


  • 后来才知道,爱因斯坦当初就是吊死在这颗歪脖子树上,而错了一整片大森林【弱电统一以及标准模型】。。

  • 而且,直到现在,人们都不知道怎么把引力搞进来,弄一个大统一理论。。


2 测不准原理,就是因为实验仪器不够准,才测不准的。。


  • 后来则觉得,不是仪器精度的问题,而是测量原理的问题,要测量就要有跟被测物体相互作用,而这个相互作用会改变被测物理的状态,因而测不准。。

  • 后来才知道,测不准原理的真名叫做不确定原理,这是微观物体的固有性质,跟测量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确定,它就是不确定。。


3 狄拉克预言了正电子,好厉害,原来世界上不仅有物质还有反物质。。


  • 后来知道了狄拉克海,所谓一个正电子,不是多了一个反粒子,只是少了一个电子而已。。

  • 半导体中也有类似的概念,一个空穴,也只是少了一个电子而已。。


4 物质可以不断细分,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等。。物理学家干活,就是不断地寻找新的更小的粒子。。


  • 从高能物理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 一是能标,我们看到的物理过程,跟我们所处的能量标度(温度)是有直接联系的。。

  • 二是衍生,我们看到的物理过程,是可以从看似毫不相干的微观结构中衍生出来的。。

  • 嗯,more is different。。


5 想起来再更。。╮(╯_╰)╭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 09:33 PM , Processed in 0.0494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