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0

[人世间] “大炮”一样的他,却在凤凰古城里染出了最温柔的蓝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0 07: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炮”一样的他,却在凤凰古城里染出了最温柔的蓝色 

 2017-10-19 雷虎 地道风物

| 一池靛蓝染出的,是他的一生 |




 摄影/阮传菊



- 风物君语 -


喜欢草木染

大概是先爱上了

那些从自然里来的颜色,比如,

蓝靛”染出的色彩名字都很美:

天青、淡青、葡萄青、天蓝、月下白……

如它浸没的颜色一样

充满自由和曼妙的气息

像天空,也像海底

借自然的力量所展现出的自然之美

才是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色彩






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说:“皈依自然才能企盼完整之美,遵循秩序才会有真正的自由,继承传统才会得到安泰之美”。


在各类手艺中,“草木染”便是将上面这句话呈现得淋漓尽致的其中一种。


在没有合成染料的年代,草木染的颜色都从植物中来,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皮来给纺织品染色,上面会浸染出四季的气味。是一种最普遍、最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如今,却已渐渐没落。

但在湘西凤凰古镇的深巷中,还有这样一家传承了六代的草木染老染坊;老染坊里,住着一位传奇的老染匠。草木染,是他做了一辈子的事情。



                              




 1 


寻:古镇深巷藏染坊



 图片源自网络


如今的凤凰古城商业味已经很浓,但只要还有灯笼红、打银声、姜糖味,总还能让内心对古城生出几分好感。尤是在灯红酒绿中,看到一面蓝白黑相间的布幌子在风中摇曳。

走近时,风也停了,定睛一看,旗子上写着几个飘逸的草书:刘大炮老染坊。草书下面有一行蝇头小楷:丙戌,黄永玉题

误打误撞,就这样“偶遇”了我们想要探访的老染坊。


 刘大炮身后的墙上,挂着著名画家黄永玉为他作的漫画像。摄影/阮传菊


据说,刘大炮家是凤凰的染布世家。染布技艺到刘大炮这一代时尤为惊艳,以至引得沈从文、黄永玉等从凤凰出走的文化名人纷纷特地回凤凰来寻访沈从文增其字,两联;黄永玉为其画像,两幅。


但此时,曾被大腕们争相拜访的老染坊却门可罗雀。

走进老染坊,堂屋没有手艺作坊模样,却似读书人家的中堂。看到墙壁上挂着一副漫画:一位怒目圆睁如金刚的老者,双手扶膝而坐,蓝色的双手染蓝了裤脚。画两边配着文字——“大炮在此,百无禁忌”。落款又是黄永玉。



 2 



匠:大炮在此,百无禁忌



 不用工具,就这样徒手拎出一把靛蓝。刘大炮说:“不用担心,蓝靛是由板蓝根、碱、石灰组成的,是无毒的。”摄影/阮传菊


刘大炮,本名刘贡鑫,祖上连续五代都是凤凰县城的名染匠。那时,做草木染可一点儿都不“文艺”,而是极为辛苦讨生活的劳


他12岁时,因家贫辍学,子承父业做了染匠。此后70年,他每天的生活,便是山上、染坊、沱江——在山上采得板蓝根后,捣碎做染料,在染坊里给布上色,再把染上色的布匹挑到沱江边漂洗。


 刘大炮作品。刘大炮年轻时,为了提高染布技艺而云游各地收集花样。再到后来,染坊慢慢消失,已成为整个草木染“最工者”的刘大炮,开始抢救性搜集。现在刘大炮手上的花样,大多成了孤版。(图片源自网络)


20多岁时,他因染布名气和脾气一起大,博得了“刘大炮”之名,成为凤凰最有名的染匠。虽不像同乡沈从文、黄永玉那样名动天下,刘大炮却拥有了一个染布匠人最高的荣耀。

在和同城的染布匠切磋无敌手后,刘大炮也像沈从文和黄永玉一样,从沱江边的码头登船。几十年下来,游遍湘西周边四省,收集到印花布图案100多款,印花布雕版300多张。

通过研究收集来的图案,刘大炮慢慢融会百家,从湘西的染布世家成为全国草木染界“百无禁忌”的顶尖高手。


 一把手工精雕的大木槌,一排泛着岁月痕迹和色泽的印染工具,成就了一段老街传奇。摄影/阮传菊



 3 



艺:草木本心蓝白间



刘大炮和他的儿子,老染坊草木染第六代传人刘新建,一起给我们展示了蓝印花布的工艺过程


 雕版:雕版是蓝印花布工艺中的第一道工序。做雕版时,先用七层牛皮纸叠加在一起,涂抹上桐油,待桐油风干后,将设计好的花样画在纸板上,然后用锉刀在纸上镂空。蓝印花布的图样通常是对称的,只要画画四分之一大的花样,其他部分照葫芦画瓢就就行了。图片源自网络


 刮浆:用一块木刮板,像糊墙一样把防染浆在雕版上来回刮动,直到用防染浆(细石灰和大豆粉混合而成)把雕版的镂空填满,整个雕版成为一个平面。刮浆完成后,染色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摄影/阮传菊


 搅缸:用木棍在水池里搅动,池中蓝靛翻滚,扑面而来一股更强的腐烂味。虽味道难闻,但蓝靛是完全无毒的。摄影/阮传菊


 入染:将白布浸入池水中,有白花的地方,因为防染浆把地方占了,蓝靛进不去,所以就形成了蓝印花布的白花。没防染浆的地方,就被蓝靛入染了,形成了蓝印花布的蓝底。为了让布全部入色,往往要反复浸染四五次。

 漂洗:蓝印花布染好色后,浸入装满冷水的盆中漂洗,入盆后,清水立时变蓝。经过十多分钟的漂洗后,便可“新鲜出炉”。摄影/阮传菊



 4 



传:最工者愁,肉食者谋



 电影《芙蓉镇》剧照。《芙蓉镇》里的胡玉音、《边城》里的翠翠,身上都曾穿着湘西土布蓝印花布。图片源自网络


刘大炮告诉我们,草木染土布曾经是湘西底层百姓居家必备的,但如今早已没人穿了,也没人穿得起了。现在的人嫌蓝印花布太重、颜色太单一, 就连湘西人也不拿它做衣裳了。“我就不信,连沈老、黄老、张仃教授都当成宝贝的东西,会没有人要!”

曾几何时,蓝印花布是民间最常见的手工布,江苏南通、湖北天门、山东潍坊,甚至东北三省,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只是,随着电脑印染的发展、人们审美品位的改变,蓝印花布,甚至整个草木染都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刘大炮抚摸着眼前这块精细的印花布。两块布没有占满竹竿的三分之一,而一旁立着的仅有的几根竹竿,似乎让刘大炮想起了老染坊辉煌的往日时光。摄影/阮传菊


最工者愁”,是中央工艺美院第一任院长张仃教授到凤凰拜访刘大炮时给他的题词。这四个字成为了对刘大炮的精确描摹。

如今,刘大炮已经不过问草木染“江湖事”。

凤凰有所学校开了非遗培训班,刘新建每周去给学生上几天课。只是从染匠到教书匠的转变有点太大了。对凤凰草木染的老手艺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艺不离手,但如今,手艺却变成了纸上谈兵


 图片源自网络


随着“中国风”席卷全国,几乎一夜之间,凤凰古镇上建起了N家草木染作坊。这些草木染店铺的主人,大多是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有很强的绘画功底和新颖的设计理念。

游客们在游览凤凰古镇时,总会把草木染店当成一种风景来看。店铺中有工艺展示,游客甚至还会学一手,然后在微博、微信上秀一下工艺。于是店铺的名字就被记住了,客户也就流入了。

而凤凰老街上,草木染“最工者”却隐藏得最深



雷虎

本文内容来自于《地道风物·湘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Satur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0 06:37 PM , Processed in 0.0371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