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街头共享单车扎堆放的场面
共享自行车热透了东西南北。连我这个一向守旧的人,也忍不住下载了几款共享软件,偶尔骑起了自行车。
北京的街边旮旯时常可见遇难的“共享尸体”,我心里纳闷,谁这么缺德,总干这样的事?同时我也慨叹,搁在过去,怎么可能会出现“共享尸体”!想着想着,缸瓦市就浮现在了脑海。
作为物质匮乏时代的标志性地名,缸瓦市在自行车市场曾经赫赫有名,它是“处理”各种新旧自行车的地方。我人生的第一辆自行车就是在缸瓦市买的。
缸瓦市是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地名,在北京西四南大街南侧。历史上因有缸瓦、陶器和瓷器之市而得名。现在附近还有个基督教堂缸瓦市堂很有名。
1980年代中期,缸瓦市的旧自行车交易市场在北京非常有名。这是附着计划经济自发产生的共生市场,本质上也是对计划经济的一种嘲弄——缸瓦市曾经有一家国营信托商店,这国营信托商店在过去是计划产物,全北京没几家,卖自行车有名的国营信托商店,缸瓦市的和北新桥的,我都曾去过,它们主要是收购售卖旧自行车。1970年代末以来,政治经济渐渐宽松,一些自家的旧车想处理,又不愿卖给国营信托商店,因为信托商店压价厉害,卖家常觉得亏,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走这条路的。于是依托信托商店以及后来开的几家新自行车销售门市,缸瓦市附近自发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二手自行车销售市场,远近闻名。


资料图:老照片里的北京
谁是这个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已无从可考,但这不影响缸瓦市在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曾经的辉煌——今天你去网上搜索缸瓦市,它的声誉形象依然与二手自行车捆绑在一起。
那个年代还没有城管,履行日常管理职责的是工商部门。缸瓦市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因是因着街边自发形成,人来人往,难免影响交通,招致诸多抱怨。而个中交易,自然也是鱼龙混杂,既有自家旧车,也难免有偷盗来的赃物,所以常遭工商追查驱离。
1987年春天,我大学舍友M带我去缸瓦市买自行车时,这个市场前两天就刚刚被清理过,萧条安静,路边只有几辆自行车,三三两两的人,或蹲或站,抽着烟,吹着牛,完全看不出赫赫有名的二手车市场的热闹与辉煌。
我的舍友M,世俗经验远较我丰富。我决定买自行车时,M第一时间推荐了缸瓦市市场,而彼时的我,对缸瓦市市场其实一无所知。
那个时候的缸瓦市,街边除了那家国有信托商店,还新开了好几家卖新旧自行车和服装的小店,以及修自行车的车铺。看起来生意最差的,似乎还是正宗的信托商店,门可罗雀。据说这些小店和街边呆着的“闲人”,都是做二手车生意的,谁都可能过来给你推销旧自行车,不过在工商打击之下,需要“身份”掩护而已。
M带着我把国营信托商店和其他几个店走了一遍,感觉性价比不好,或许也可能是M的策略,两人摇着头走到了街面上。很快,就有人凑上来问要不要自行车。舍友看了看问了问,摇头。一些人紧跟追着说谈谈嘛谈谈嘛。但舍友摇头。
后来舍友告诉我,这些都是职业做这生意的。什么是职业做这生意的?就是倒手偷来的脏车嘛。
一位蹲在路边没出声的中年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经过时看了他一眼,他低声问,买车吗?自家的,旧飞鸽,70元。
一辆旧的淡绿色的24寸飞鸽自行车靠在马路边上。飞鸽是当时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国产名牌自行车。舍友和我停下脚步。
一来二去,讨价还价,最后以58元成交。58元一辆车,其实还是很贵的。这58元,于我也不是小数目,都是节衣缩食想方设法挤出来的。
中年人把车钥匙给我们的时候,掏出一个绿皮证件,里边写着车主、车型等,证明这是他自己的车。其实,这个车证也未必能证明这辆车的来源是合法的,但至少让我宽心了些。我可是牙缝里省下的真金白银买的啊。彼时北京有时还会在路上检查自行车。车证在手后,一向胆小心里依旧没底的我跟舍友说,以后赶上查车,就说是从老乡亲戚家借的旧车就行。
不过,我后来没有遇上过检查自行车证件的。这辆在缸瓦市买的旧车,大大拓展了1980年代后期我在北京的社交圈和个人活动空间,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交通工具的改变,对于一个人的视野和社交活动的影响。它驮着我频繁穿梭于其他高校和北京的同学老乡家,也领着我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和胡同里转悠,看旧都新京风情,自然也少不得与它一起远足,欣赏京郊的自然风光。


资料图:老照片里的80年代北京
这辆自行车让我就像长了翅膀的鸽子一样,自由地在北京游逛。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兜风的快意,第一次有了带女同学的心跳,也有了在潭柘寺下山刹不住车的心悸……不过,我还是没有利用自行车勾搭过一个女同学,以至于今天的回忆变得如此枯燥乏味。
我后来骑着这辆在缸瓦市买的旧车,招摇地骑过缸瓦市,那里依旧人声鼎沸,生意兴隆。但我依旧分不清哪是赃车,哪是正经人家自己卖的车。
我后来看新闻,那个时候的媒体报道说,到1990年代晚期,缸瓦市这个远近闻名的二手车非法交易市场依旧非常活跃,而且“愈演愈烈”,“今年已连续举办几次规模浩大的公开处理大会”(1998年9月,光明日报)。虽然在警方的大力打击下,该市场一度消失,但到2007年,媒体还在报道“这里的黑车交易依然很猖獗”(京华时报,2007年3月)。
80年代末,我在缸瓦市买的这辆自行车终于消失在了北京街头,大概就跟缸瓦市那些来路不明的自行车一样。或许有一天,它也曾在缸瓦市街面重新露过脸,不过,那张自行车行驶证,应该是没有的了。
很久没去过缸瓦市了,不知道如今,那儿是否还有自行车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