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0-3 10:06 PM 编辑
腾讯网 2017.10.04
老年棒棒军曾挑出一座城,如今正被时代淘汰
本期作者:工人日报 王伟伟
“棒棒军”是对重庆街头搬运工的称呼,其名字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流行起来,因名字既形象又通俗,很快被重庆人接纳,也成为了山城重庆的文化符号。
一根被磨得锃亮的竹棒,两条已经发白的红色尼龙绳,一部老式手机,这就是“老棒棒”段新明的所有工具。下午,送完一单活儿后,段新明一个人坐在批发城门口的台阶上。他说:“干了一辈子,养活了一家人,如今我们也都老了,年轻人大都不愿干棒棒了。”(摄影/工人日报 王伟伟 《中国人的一天》)
“棒棒军”是对重庆街头搬运工的称呼,其名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开始流行起来,因名字既形象又通俗,很快被重庆人接纳,也成为了山城重庆的文化符号。图为段新明在为一家火锅店运送货物的路上。
1995年,段新明在本家亲戚介绍下来到朝天门加入棒棒军。与在外地打工比起来,收入还算可观。段新明从此靠着肩挑背扛的方式,沿着陡峭的山路爬上爬下干了整整22年,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他熟悉这里的每一间商铺,也清楚地知道朝天门的哪一块台阶有裂缝,哪一块是新换的。以前挑着100多斤的货物,爬一百多个台阶的朝天门,中途只换两次肩,而如今走不到20个台阶就得换一次。
据2011年重庆市社科院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称,随着高龄棒棒军的“退役”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再加上收入与市场物价的反差大,重庆主城棒棒军已经开始走向消失。看着这几年嘉陵江上不断建起来的跨江大桥,段新民有时也很难瞬间说出它们的名字,这时他会憨憨一笑:“老了,老了。”图为2015年建成通车的千厮门大桥。
段新民和工友们将一箱箱的货物送到雇主的仓库。
棒棒军绑扎货物有自己的一套方式,绳子过长爬坡时容易磕到台阶,绳子过短在经过一些狭小的路段时不容易收放。
段新明挑着货物经过火锅店的窗前。而食客们所吃的火锅底料和菜品就是他们一箱一箱挑上来的。
干完一单活儿后,段新民和工友来到了一家服装城的门口等活儿。
段新民在前往取货地点的途中。由于多年的高强度劳动,段新民的背已经弯了。
来到批发城,段新民与一个老棒棒擦肩而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