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我不是范雨素,我也在五环外写作
网易图片 2017-09-22
《我是范雨素》的爆红,使皮村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媒体如沙尘暴般席卷了这个五环外的小村庄。而一阵喧嚣过后,皮村重归平静。只有写作,仍在这里继续。摄影:七七 编辑:胡令丰
位于北京五环外的皮村,最近的地铁站在十公里外。这里靠近首都机场,常常能听见飞机从低空划过的轰鸣。
52岁的徐良园骑着小电动车来文学小组上课。对一名瓦工而言,电动车,水平尺和抹泥刀,就是他谋生的全部家当。
徐良园是03年来北京的,留下老家年幼的小孩和身体欠佳的妻。那年正值非典,村子查得严,不让外人进。他趁着晚上从小道偷偷溜进村里,躲在田间逃避巡逻队,白天才外出找活,凭着维修、抹墙的手艺在北京立住了脚。图为徐良园随身携带的铅笔。
徐良园总带着铅笔、橡皮和小本子。在工地上,在马路边,在路灯下,在大树旁,只要找到合适的地方他便要开始写作,但唯一不愿意的是在家里。他的文学梦,在妻子和邻居看来是一件无用的事。每当看到徐良园写作,邻居总要嘲讽上一句,“书生来了!”
徐良园作品《骗自己》。
李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村里人经常称赞她长得像赵薇。她还是文学小组的流量女王,在网易《人间》栏目发表了十来篇文章,许多单篇的阅读量都超过了50万。
李若作品《八个农村老家的真实故事》节选。
李若17岁便离开河南老家,辗转于中国从南到北的流水车间。工厂的日子是机械式地忙碌,那时她还没有写作的习惯,直到加入了文学小组,才一点一点地把当初的车间生活拼凑回来。
李若作品《我是安装螺丝钉的螺丝钉》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