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4|回复: 0

[影乐之声] 乌鸦电影|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8 0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部中国零票房的电影,却看哭了无数日本人... 

 2017-09-04 乌鸦 乌鸦电影

多久没亲笔写信了?手机让沟通越来越方便,有人做过统计,还用手写信的人不足5%。

 

可即便是在这个时代,依然存在一份古老的职业:乡村邮递员。他们每天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才能把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这份职业还能存在多久,没人知道,但它仍然是山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



这是一个乡村邮递员的故事,拍摄于1999年,当时没有中国院线愿意为它排片...但它却在异国他乡的日本掀起了观影热潮:《那山那人那狗》



父亲生活在湖南西部山区,送一次信要背着上百斤的邮包,徒步三天,走200里山路。太忙的时候,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所以在儿子心中,父亲很陌生:他连打骂我的时间都没有!



小时候,儿子经常守在桥头,等父亲回家。所以,那座破旧的石桥,是儿子最熟悉的地方。





终于有一天,父亲因腿脚不便准备退休,由儿子来接班。


儿子第一天上班,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就带上长年陪伴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



这段旅程的开头,气氛非常尴尬,父子俩无话可说...儿子觉得别扭,他不想和父亲独处。父子俩暗暗较劲儿,儿子还时不时说两句讽刺的话。


但一路走下来,他逐渐发现,这份工作一点儿也不简单,父子间的隔阂,慢慢消失…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但你还是会被感动。

 

比如父亲送信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山路上给人让路要靠右,邮包轻拿轻放,看到在信封上贴了5毛钱的,要帮他买邮票贴上…



父亲告诉儿子,做一个乡村邮递员可不简单:葛荣的信要单独拿出来,送到她家门口。因为,她和村里的秘书打过架,秘书不愿给她转信。葛荣丈夫在外面当木匠,盼信盼得心焦呢!


冯五行是个瘫子,她大儿子在部队。要是有了汇票,要亲手交给她,她小儿子是个小王八蛋,以前瞒着她偷取过汇款…



五婆是个盲人,孙子是方圆几百里唯一的大学生。可是,这孩子自从上了大学,就再没回过山里...每年新年寄一张贺卡,春节一张汇款单,除此之外,这个大学生再没半点音讯。


父亲于心不忍,十天半个月就给五婆塞点“孙子寄来的钱”,读一封没字的“信”:奶奶,你身体怎么样?我挺好的,你有什么困难记得跟乡邮员说…



对这份差事,儿子替父亲感到不值:忙活了大半辈子,没个一官半职,还落下一身病。他以为,乡邮员来了,村民们会兴奋地围上来,事实上,人影儿都没有一个...

 

父亲说:谁专门等你来啊?又不是视察的,还让人家夹道欢迎啊?



儿子不满:送信这么苦,乡里村里的,也不给你写封表扬信?

 

父亲说:写过,我没让发,哪有自己给自己投递表扬信的?



儿子还想反驳,当他看到村民们得知父亲退休,赶来相送时,儿子心中有所触动:不能说我爸什么也没得到,至少这些乡亲们,肯定会想他的。




父子之间想法的差异,在电影中随处可见。比如,对父亲照顾五婆的行为,儿子就不理解:你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事是她孙子该做的,你应该去告诉她孙子。

 

比如,儿子觉得可以搭搭便车,或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公交或班车。父亲却说:像你这么整天想着投机取巧,还怎么跑邮路?



第一晚父子俩在侗族村庄过夜,美丽的侗族姑娘吸引了儿子的目光。父亲问儿子:你有没有想过娶一个侗族姑娘?


儿子说:不,我不想她像我妈那样,离开了山里,一辈子想家。



在为人处世方面,儿子比父亲还圆滑一些:村长爱贪小便宜,你看不惯,就闭一只眼,听不惯,就当耳旁风…电影里的这对父子,父亲老实保守、认死理儿,儿子懂得变通,有想法,却有些轻浮。


这趟邮路,让儿子走进了父亲过去的生活,为他们的互相理解打开了一扇门。



在最后的下山路上,父子俩决定抄个近路:蹚过一条小溪。父亲就是因为以前蹚多了凉水,才落下的病根。儿子说,这次你不要受这个罪了。

 

他背起了父亲。他以为父亲会很重,结果却发现,他还没邮包重。他忽然想起村里人说的: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而此刻,父亲在儿子的背上泪流满面。



这部电影在处理父子感情戏时很克制,不煽情,用中国式的含蓄,表现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我找遍了整部电影,直接讲父爱的台词,就只有父亲说的那句:生你那天,你妈写了封信给我…我高兴坏了,把吃饭的钱都给大家买酒喝了。



影片的结尾,在山村之夜,父亲坐在床边,看着熟睡中的儿子,然后他轻轻地躺在儿子身边。这时,儿子在梦中把头靠了过来,把腿压在了父亲的腿上…


传统的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很难有这样的亲密接触,而电影巧妙地让这一幕自然的实现了。



这部《那山那人那狗》灵动的音乐、唯美的山村、质朴的湘西风情,奠定了整部影片文艺清新、温情脉脉的基调。电影里的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狗之情都令人动容。

 

在1999年,这样的电影太文艺了,发行商不看好,拷贝卖不出去。最后只能卖给电影频道,换了几个钱。



2001年,机缘巧合之下,它在日本上映,大受好评。这部只花了8万美元购进的电影,日本片商赚走了800万美元票房(那个时代,是很不错的票房)。据说很多日本观众看得泪流满面...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这部片子?霍建起导演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片子的淳朴风格,有些政府机构把它作为人文教育片,要求下属职员观看...甚至在日本邮政厅的墙上都贴着电影海报。


《那山那人那狗》日本版海报


我们在日本电影里看到入殓师的故事、寿司师傅的故事、编字典的故事…我们中国人的银幕,却很少愿意给这些普通人留出一点空位。就像是这部《那山那人那狗》,它有不亚于日本电影的文艺气质,不亚于日本电影的质朴温暖,不亚于日本电影的厚重细腻。


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在中国影院里看到这样的作品,每次我在公众号推荐这样的国产电影,想想它们在自己国家不被人理解的命运,心里总是有一点难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9 03:58 PM , Processed in 0.0697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