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小龙虾,中华宵夜之魂
网易图片 2017-08-2
有人说,如果中华宵夜有图腾,那么非“麻小”莫属。这个登陆中国餐桌才不过20多年的廉价物种,是如何打败烧烤和火锅,站上中华宵夜之首的呢?编辑/胡令丰 徐弋茗
只要夏日未尽,小龙虾便永远在城市的宵夜席制霸。夏夜晚风的余温伴随鲜香麻辣的热气,让收工的人们卸下满身的疲惫,专心投入到剥壳吐皮里。编辑/胡令丰 徐弋茗
有人说,如果中华宵夜有图腾,那么非“麻小”莫属。这个登陆中国餐桌才不过20多年的廉价物种,是如何打败烧烤和火锅,站上中华宵夜之首的呢?
我们现在食用的是名为克氏原螯虾的淡水龙虾,原产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网上流传着不少有关“外国人不吃小龙虾”的谣言。实际上,在欧洲殖民者来到路易斯安那之前,原住民就已经开始广泛地食用小龙虾。图为1870年的小龙虾版画。
路易斯安那州甚至将小龙虾选为州代表动物,并每年举办“小龙虾节”。人们喜欢将小龙虾和辣椒、土豆、玉米等一起炖煮,然后豪迈地将整锅食物倒在长桌上,供食客们大快朵颐。
1927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20只小龙虾,培养成牛蛙饲料。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小龙虾迅速占领了全日本,甚至将当地的黑螯虾都快要斩尽杀绝。不过,日本人没有将这一侵略性极强的外来物种奉为美味,反而嫌其肉质太柴。图为日本幼儿园组织小朋友到野外钓龙虾。
上世纪30年代,小龙虾由日本人引入中国,在南京周边地区逐渐繁衍开来,依然是作为饲料被送入牲畜之口。那时候的中国人连温饱都没有解决,无法青睐吃着费劲、壳多肉少的小龙虾。不少80年代出生的湖北人都有过夏天钓虾的经历。图为绍兴一男孩用自制的鱼竿钓龙虾。
1980年左右,湖北江汉油田的一家大排档厨师尝试用油焖的方式烹调整只小龙虾,同时放少许白糖、啤酒焖煮。蛰伏了半个世纪的小龙虾,在中餐的帮助下,迎来了一次味道上的飞跃。图为湖北一餐厅推出全虾宴,包括麻辣、清蒸、香卤、蒜蓉、油焖、薄荷等八种味道。
90年代初,油焖虾由潜江传到武汉,由此拉开了武汉人大规模吃“虾子”的序幕。武汉人对小龙虾可谓十分长情,一年能吃掉约1500吨。如果把盛虾的锅一个挨着一个摆,可以沿二环线绕上6圈。图为生意火爆的武汉马鹦路,食客与虾一样密集。
90年代初,小龙虾迅速走入了湖北、安徽、江苏一带的大排档。作为一种令人头疼的入侵物种,小龙虾被搬上中国人的餐桌后,竟然也逃脱不了养殖增产的命运。图为江西都昌县龙虾养殖基地,全县年产量可达8600吨。
2006年,中国的养殖户仅用了3年时间,就追平了小龙虾原产大国美国,达到10万吨的年产量。图为湖北潜江,小龙虾雕塑高15米、长18米,重100吨,打破了吉尼斯纪录。蟹、火锅,渡过一个又一个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