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9|回复: 0

[百家杂谈] 蹲坑VS马桶 更文明的不一定是更好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8 07: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蹲坑VS马桶 更文明的不一定是更好的? 

2017-07-23 世界遗产地理 世界遗产地理

生物学家发现,身体弯曲、充满张力时,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这时的人们往往处于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捧着手机上下滑动,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仿佛在进行某项艰难却乐在其中的工程。


直到外面的人敲着门大喊“怎么还不出来,掉厕所里了吗”,才恋恋不舍地收起手机,收拾一番,扬长而去。


| 坐便or蹲坑? |


WTO(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世界厕所组织统计过,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一年约2500次,算下来人的一生约有3年时间在厕所里度过。 


而这三年里,离不开的就是便溺用具。我们平时说的“马桶”、“蹲坑”都是便溺用具的一种, “蹲坑好还是马桶好”也是长久以来的争论。


知乎网友对蹲坑和马桶的看法


不过,蹲坑在外国人的眼中,则几乎是肮乱差的代表。


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中国蹲式厕所时,描绘了西方人在中国上公厕时的体验,“中国的公共厕所……许多时候其实是一排蹲坑,中间由低矮的隔板分隔开来——没有隔间,没有门,没有隐私。在中国去公厕,特别是高速公路边的公厕,通常意味着要蹲在一条深沟上,旁人的排泄物就从你的身下冲走。”


更对蹲坑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疑问:“难为人的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和鼻子闻到的,还需要有强壮的大腿和惊人的毅力才能在无法坐着的情况下完成如厕过程。”


不仅外国人对蹲式马桶全无好感,许多国人也不能习惯蹲坑。因为吸毒而被关的柯震东称蹲坑为“人生最大逆境”,忍到第4天实在忍不住,才第一次使用“蹲式马桶”。


蹲坑的转机出现在2003年。


以色列科学家Dov Sikirov在《消化道疾病与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了《比较三个排便位置对人的影响》,比较了蹲着、坐着、在马桶上前加小板凳蹲坐着三种排便方式,在健康性上彻底为蹲坑平反。


在人体控便时,一条勾住直肠的U型肌肉——耻骨直肠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放松,肛肠角(肛管和直肠的夹角)增大,促进排便。耻骨直肠肌收缩时,肛肠角减小,帮助控便。


▲耻骨直肠肌示意图


而Dov Sikirov的研究得出,蹲着排便时,肛肠角角度确实更大。


所以,在蹲姿时,更容易“一泻千里”,排便时间相应减少。而坐位时,肛门周围的肌肉会牵拉直肠,使得排便需要更加用力,肛裂和便秘等就更加容易发生。



| 最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不该是四大发明? |


英国著名杂志《焦点》邀请国内100名最具权威的专家和1000名读者,评选世界上最伟大的100项发明。榜上有名的有电脑、飞机、电灯、印刷、轮子、收音机等等,但在它们之上,排名第一的是抽水马桶。


朱莉·霍兰在《厕神》一书中指出:人类的文明并非从文字开始,而是从第一个厕所建立开始。


我国蹲坑的起源,是在5000年前在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考古发现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个简陋的土坑。


西周的《仪礼·既夕礼》记载:“隶人涅厕。”从西周到春秋,厕所多与猪圈并排,而且一旦“某个坑”被“放弃”,就会用有罪的奴隶去填坑。


而此时“蹲坑”的豪华版也不过在坑的基础上加盖木板,底下则是积粪池。《左传》记载,晋景公姬獳“将食,涨,如厕,陷而卒”,成为第一个淹死在粪坑里的君王。可见当时的便器和粪坑只是简陋地结合在一起,连安全都难以保证——粪坑的深度甚至超过成年男子的身高,有了前车之鉴,古人们如厕只能谨小慎微。


汉朝则是便器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坐便器”。下图为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墓中的厕所,此时的厕坑两侧已经建有高出地表的“座位”,以防污秽物弄脏鞋履,出于人性化设计,还有扶手、靠背等。


▲梁孝王刘武墓中的厕所


同时,汉人发现人粪能够喂猪,猪圈里的粪土是最好的农家肥。因此发明了带猪圈的厕所——溷,也是普通百姓家最常见的厕所形态。


▲溷


西汉末期直到唐朝,坐便器仍旧不是寻常之物,普通百姓还是在“蹲坑”,不过隔板、围墙的出现已经很好的保证了如厕的隐私。


▲西汉末期的厕所复原图


而“马桶”一词发明得更晚,首次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 瀽(jiǎn泼,倾倒)去。”此时马桶的出现可谓是农村和城市的分野:农村将蹲坑传承到现代,而城市居民则多用马桶。


到了清代,宫廷中的马桶称呼就很不一般——“官房”,需要时叫传“官房”。慈禧的贴身丫鬟容儿,口述了一部《宫女谈往录》。据容儿回忆,这些“官房”都用木、锡或瓷的材料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方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下面的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胆,以防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后面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当年,众太监还集思广益,发现了一件廉价高效的“配方”——干松香木细末,秽物一入,香灰便腾起,迅速包裹,使粪便没有散味的机会,动静也不大。除了没有排污系统,其状基本与现代马桶无异,甚至更舒适。


▲清代皇室的马桶——“官房”复原图


抽水马桶真正出现在中国,是在中华民国时期,但也仅仅在大城市和富裕人家使用。随着中国人渐渐富裕起来,抽水马桶也进入千家万户,但在公共厕所中普及还是少之又少。


有君便描写了在外国公厕中初见抽水马桶的喜悦:“那白白胖胖丰腴得有如杨贵妃似的马桶亭亭玉立地等在那里,一副哀婉可怜不见不散的样子,简直让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你‘呼哧’一屁股坐下来。”


但如果想要在国内公厕真正普及抽水马桶,消灭蹲坑,可能只是“优雅人士”的一厢情愿罢了。


新媒体编辑 /新星、楼昊杰(实习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09:07 PM , Processed in 0.0525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