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一去不返,人们便尽可能地将其记录。摄影无疑就是将流动时光中的一瞬,加以凝固的奇妙魔法。
这种凝固时光的魔法,随着时间的流动竟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于1880年创办了柯达公司,并在1888年率先发明了傻瓜相机。
傻瓜相机的问世,让曾经高深昂贵的摄影走入了公众视野,成为一门几乎人人可以把玩的时尚。

柯达相机的出现,普及了摄影术。伊斯曼把普通大众从“谜一样”的摄影技术和暗房技术中解放出来,没有拍照经验的人也能胜任这类相机的使用。图为1888年,罗切斯特,一名男孩用一台柯达盒式相机为两名坐在桥上的男子拍照。 
柯达女孩,照片年代约为1909年。
到了数码时代,我们再也无需担心拍摄的数量和照片的保存,高清晰成像、立等可取以及各种后期处理的可能,使专业和业余摄影的界线,理论上仅存在于艺术层面。

1956年,一位美国游客用柯达克罗姆胶卷拍摄的意大利。
于是人人皆可挎上长枪短炮,欲与大神试比高。如果没有这般志存高远,一台智能手机就足够hold住所有的场面。 回头翻看家中的相册,你可曾想起当年的傻瓜相机和胶卷、等待冲洗照片的期待甚至是惴惴不安。那时候的我们,精细地计算胶卷的用量、认真地摆好姿势做好表情拍每一张照片、谨慎地挑出好看的照片冲洗出来、最后将这些照片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而如今,这些都已经没有了。 柯达进入中国,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情。

19世纪末,伊斯曼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网。图为1902年的柯达英国总部,位于伦敦市区的Clerkenwell路。 
民国时期,柯达公司就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最初通过免费杂志《柯达杂志》吸引了大量会员,而后又依靠《柯达杂志》平台举办了每月一次的摄影竞赛,获奖作品将刊登在杂志上。《柯达杂志》因此吸引了数万业余摄影爱好者,成为当时中国发行最广的、数量最大的摄影杂志。柯达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也因此迅速窜升。图为民国时期的柯达杂志。
1998年参与中国国企改革并与中国部分感光行业达成全面合作,不仅让当时已在美国经营困难的柯达成功续命,更是使得柯达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那几支30秒广告曾经打动过很多人,也让很多人明白了什么叫做“柯达时刻”。
柯达广告,时长约30秒 黄色的柯达胶卷,应该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精心摆拍的百岁照、现在看来简直堪称“黑历史”的所谓儿童艺术摄影,还有每年都会更新家庭相册的出游照、生日照、以及全家福。这款当年售价二十一二块很难说得上是便宜的黄色胶卷,在上世纪末,见证了无数家庭的“茄子”瞬间。

胶卷相片记录的童年(图 / 编辑部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朱女士)
尽管面对着老照片,我们可以发出无数遍“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叹;但对于胶卷究竟去哪儿了,似乎却并没有多少人在意。
2011年12月30日,美国最后一部柯达彩色胶卷的洗片机停工。它的归宿很可能就是乔治·伊斯曼博物馆。

哈佛商学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止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直到1997年,柯达的主要竞争对手富士胶卷才抢占了部分美国市场,但也仅是可怜的17%。图为纽约时代广场上的柯达广告牌。
讽刺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正是诞生于柯达。这一技术在柯达的出现,早至1975年。
当年的柯达高管们认为数码相机将会削弱他们的胶卷和照片冲洗业务(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判断),当数码相机第一次在柯达内部被展示时,那些担惊受怕的高管们要求开发者立即做出一个估计:这种相机的黄金时代将在什么时候到来?因为他们想知道,这个新发明在多久之后会严重地威胁到柯达的市场垄断地位。“15-20 年”,开发者回答。 于是高管们做出了柯达历史上最错误的决策:继续开发热门的胶片相机而雪藏数码相机技术。但只要回想下2005年前后摄影器材市场的变化和自己购入第一台数码相机的时间,就可以发现当年开发者的回答,可谓是一语成谶。
2012年1月19日,柯达向纽约州南部地方法院正式申请破产。这样一个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胶卷业巨头与影像器材帝国,在新世纪数码大风暴的侵袭中,轰然倒塌。导演冯小刚感叹:“数字技术发展真快,胶片时代的终结,意味着《一九四二》将是本人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一九四二》剧照
我们运用数码技术,去修复和永久保存当年通过胶卷留下的珍贵记忆。然而胶卷记录下的点滴与慢慢泛黄的记忆却来得更加真切和让人回味,总是要暖过硬盘里的那些历久弥新到有些不真切的数码相片。 正是现在不知道尘封在家中哪个角落的傻瓜相机和底片,见证了我们所经历的那段时光;虽然胶片技术并未完全消失,但伴随着胶卷味道的童年却已经溜走,不再回来了。
附:柯达公司将最后一卷Kodakchrome胶卷交给了Steve McCurry(代表作阿富汗少女)。后者于2010年底在美国堪萨斯州Parsons小镇将这卷胶卷冲洗了出来。近日Steve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公开了这卷胶卷拍摄的照片。一共有30张,大部分拍摄于印度和美国。其中最后3张在Parsons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