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20期:留在香港
凤凰图片 2017-07-06
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32岁的刘晓俊在这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也迎来了第14个年头。从2003年“误打误撞”赴港读书,到在这里娶妻生子、生根发芽,刘晓俊就这样从一名“港漂”变成了新香港人。图为2017年5月8日,香港,刘晓俊在自家阳台上看风景。二马士/摄(本栏目由华夏银行特约)
“我来香港纯属误打误撞。”2003年,已经收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刘晓俊接到电话通知去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的面试,“刚开始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后来才知道香港政府和赛马会各出20万港币奖学金在内地名校招生”。有奖学金,父母也支持“去闯闯”,刘晓俊就这样从上海到了香港。
然而,刘晓俊的第一年“过得很折磨”:语言障碍、教育模式从应试到自主、社交困难、物价高企。第二年,他才逐渐开始适应香港的生活,还创办了香港中文大学内地生足球队。至今,刘晓俊只要周末有空,就还会去球场踢球。大三时,刘晓俊开始有了留在香港的念头,“留在香港并不是为了那张身份证,而是有很多国际投行、咨询公司的工作机会,身份只是这些工作机会带来的。”
2007年,刘晓俊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进入高盛集团从事量化投资系统开发的工作。金融危机后,市场交投惨淡,刘晓俊离开高盛加入深圳一家金融科技及教育公司,在香港担任高管管理整个金融机构及海外销售团队。后因工作理念不同,2013年刘晓俊再次离开,与另外两名合伙人在深圳创办了一家量化投资私募公司盛世资产,从此开始了香港深圳两头跑的生活。图为2017年6月15日,深圳,刘晓俊在公司会议室。
事业稳步推进,刘晓俊的感情生活也没落下。2013年,他跟同样来自上海的公费生Nicole结婚,两年后儿子小胖出生。一家人居住在维多利亚港旁一处高档小区内,这套使用面积近100平米的房子目前市价已超过两千万港币。
毕业仅一年多,刘晓俊就用自己攒的30万港币在香港西环购买了人生第一套房子,“当时首付只需10%,三年后卖时赚了一倍。”2013年,刘晓俊又在港岛购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作为婚房,儿子出生后才搬到现在的住址,“香港寸土寸金,最重要的是为家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刘晓俊说。图为刘晓俊早起后准备前往深圳上班。
为了照顾孩子,刘晓俊聘用了一名菲佣帮忙。此外,他的岳母一年当中也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待在香港帮忙照顾孩子。
小胖已经快三岁,今年刚申请上一所国际幼儿园。“上幼儿园,家长得去面试两轮,孩子还得在申请的幼儿园所办的亲子班上过课。”为了能进入知名幼儿园,小胖前后上过5个亲子班。“国际幼儿园学杂费一年近十几万港币,国际初高中一年学杂费20到30万港币左右,在香港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本确实不低。”刘晓俊感叹道。
刘晓俊每天的作息非常规律,早上7点起床,陪孩子吃完早餐,8点出门上班。图为出门上班前,刘晓俊与儿子告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两地跑,事业在内地,我们小区就有不少这样的人,尤其是港漂。我们还有拼车群,有时大家一起拼车去深圳。”刘晓俊说。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刘晓俊一般会到旺角乘坐两地大巴,“大巴10张套票350港币,如果叫两地车到深圳,就得600到700港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