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人:在香港“搵好一份工”
新浪图片 2017年06月28日
香港与内地只隔着一条深圳河。历史上,不断有内地人赴港,或逃难、或做生意。1997年香港回归后,新移民被称为“新来港定居人士”。2013年的数据显示,香港700多万人口中,来自内地的新移民超过40%。现在,这些“新港人”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摄影|大明 黑曼巴
何筱筱,1955年出生于北京的海军世家,广元(香港)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至今已在香港工作生活35年。1997年香港回归时,她和全家人在维多利亚港岸边看烟花表演。她还记得,当英国旗降下的那一刻,她的几个英国老朋友哭了。
1981年何筱筱26岁,那时她还是北京工业大学教师,被派到香港学习高新技术。她跟一个同事从小渔村般的深圳坐火车到香港新界,看到白色的高楼感觉很新鲜。走在中环街头,她觉得香港的风都是香的。他们最初借住在一家中资公司的宿舍,一月只拿几百港币津贴,漫漫长夏只吃过一块西瓜。
1984年何筱筱和团队在香港成立了广元电子有限公司,作为北工大微型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如今香港出租车上的打印机就是她公司提供的。1988年,她的儿子在香港出生,这在当年是违反外事纪律的。之后儿子在香港长大,并到英国读书,现在已回到香港工作。这是她与儿子合影。
在香港35年,何筱筱见证了香港的变化。她认为香港回归后,三个核心价值没有变:传媒自由、法治社会和政府廉洁。她认为香港人最具职业道德,做的吃的是全球最棒的,没有假货、吃得放心。何筱筱1997年跟前夫离婚,在2013年嫁给了一个德国人。
黄柏青,1969年出生在福建,1975年跟随父母来到香港,长大后到英国读书,后回到香港从事金融行业。1996年加入普通话演讲协会,帮助香港人说普通话。她自己初到香港时只会说普通话,小朋友都歧视她是大陆人,不跟她玩儿。如今,“你说普通话,别人都投来羡慕的眼神。”
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我们一群年轻人在卡拉OK看电视,当看到英国旗降下中国旗升起时,一位在香港海关的朋友马上站起来致敬。那一刻,是很震撼的。解放军从文锦渡那边过来的时候,也很震撼。”回归之前,黄柏青也申请过移民海外,但最终还是决定留在香港。
黄柏青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拿到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她小时候刚到香港时,全家十几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子里,现在,她已经拥有了比较舒适的房子。她说七八十代来港的一批人是幸运的,最辛苦的时光已经过去;而香港的新一辈,却要面对买房等多方面的压力。
蔡鹏,45岁,1994年从厦门来到香港,现在是一家火锅店的店长,已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他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香港人,后来父母离婚,母亲就申请让他到香港团聚,他后来娶了香港本地人为妻。因为只有初中学历,他在香港就从基层的洗碗工做起,本地人都觉得他非常能吃苦。
现在,他的月薪已经从6000港币涨到3万港币。他说:“香港人也喜欢吃火锅,但不能吃辣,现在越来越多人能吃辣了,因为大陆来香港的人多了,吃到麻辣火锅感觉回大陆了!”另外,香港回归前,他觉得香港人看不起大陆人;“回归后看到内地的发展,也就不再小看大陆人了!”
蔡鹏早已买房,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一对女儿。大女儿已在香港大学读西医,小女儿也即将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小时候带她们去我上班的地方,就问她们长大之后是要在那边做客人还是要像你父亲一样去服务别人呢?我告诉她们要读好书,长大后才能让人家服务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