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的市场
古娜拉1990年就来到了多罗格米洛夫斯基。在此之前她的身份截然不同——列宁格勒工学院的毕业生,未来的工程师。“苏联崩溃了,我找不到工作,总要吃饭吧?”那些年,扫大街、洗碗、卖菜甚至乞讨的大学教授比比皆是。古娜拉在公寓阳台上种花出售,在当时连花店都没有的莫斯科也算是站稳了脚跟。相比之下,周边农村的生活反而稳定。只要有土地,就不愁吃饭。过了几年,古娜拉和一个养鸡农户达成合作,开始帮他卖鸡肉和蛋——纯正农村散养鸡。“谢天谢地,现在生活好多了。”她对卖菜早就习以为常,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对那段惨淡的岁月坦然处之。
随着俄罗斯逐渐走出混乱,现代超市遍地开花,集体农庄市场不再是主要的食品来源——集体农庄本身也走进了历史,被私营农业公司与合作社取代。但在农民们看来,管理方式依然和集体农庄很相似。多罗格米洛夫斯基获得了新生,但又好像没有改变:许多农民倾向于自家或是亲朋好友合伙运营农场,远离大型农业公司,向多罗格米洛夫斯基这样的市场直接出售产品。市场的官方名称上依然保留了“集体农庄市场”(колхозный рынок)字样。
这里的产品天然和超市性质不同。“我们的蔬菜都是自家种的,完全没有有害物质,你尝了就知道!”50岁的腌菜商奥尔加显得很自豪,“我们很爱这份事业,有信心保证自家产的是最美味的。”她递给我号称摘下来立刻浸入淡盐水的黄瓜,的确清香扑鼻。“什么超市都不可能有这样的味道。我们尝过很多国家的蔬菜,甚至有中国产的……”她笑了笑,“和我们的都没法比。”
所有的商贩都采用这样的操作方式:亲朋好友在农村种地养牲畜,他们在莫斯科负责销售。产地近的有周边农村,远的有梁赞、达吉斯坦、沃罗涅日这样的传统沃土地带,甚至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几乎覆盖所有前苏联国家。他们的对产品的定位却很一致:提供不同于规模化农业的高质量食品。当然,价格自然也比超市高。此时俄罗斯冬天还未结束,超市普通番茄在50-100卢布一公斤(1人民币约等于8.5卢布),这里的番茄150-400卢布不等,视产地而定。我尝了200卢布一公斤的达吉斯坦番茄,其味道之浓郁超乎想象。肉类的价格就比较稳定了,三百卢布就能买一只小鸡,吸引了大批拥趸。还有土法熏肉、自产奶酪、天然蜂蜜、自产果酱和干果……
每一户商贩都有自己的老顾客。“二十年前我刚来的时候那一批顾客都老了,”65岁的奶酪商瓦西里笑说,“他们带着孩子来买东西,现在他们的孩子也带着下一代来了。”我的律师朋友格奥尔基证实了这一点,他每周都去多罗格米洛夫斯基找固定的商贩买谷类。“我知道谁家的哪一种东西最好,他们给我的价格也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