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可以说刷新了人们对电影节和电影颁奖礼的认知(也是对吃瓜观众审美的一次暴击),原来网红微商和主播也可以靠这样的方式蹭红毯抢头条。 只想问一句:“现在的电影评选和颁奖是怎么了?” 去年9月,第33届百花奖落下帷幕,声势式微的颁奖礼却在落幕之后重回人们的视野。

众矢之的,是第33届百花奖的最佳男女配角奖得主——李易峰、杨颖。
前者因击败了段奕宏、张译等以实力著称的演技派而备受争议,后者则自出道以来一直被诟病演技,即使客观来说,其在获奖作品《寻龙诀》中的演技有所进步,但从网络上的舆论来看,并不足以令观众买账。

“百花奖打败了演技”、“面瘫式演技登顶”等类似言论占领了各个社交媒体平台。 也不难理解观众对颁奖结果的质疑和不满。
在《烈日灼心》中表现“炸裂演技”的段奕宏,彼时已经凭借该片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帝。

《烈日灼心》剧照
在《亲爱的》中将一位失子父亲的内心层次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张译,在说出“我做了那么多努力,为什么找到孩子的是你”后,在玻璃橱窗前痛哭的样子几乎令所有观众动容。

而最终拿到百花奖、代表着观众喜爱和认可的人,却是在作品中并无惊艳表现、并被指摘大量使用文替的新生代演员李易峰。 百花奖创设于1962年,是由周恩来总理特地指明举办的电影大奖,当时国产电影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观众对国产电影的发展也十分关注。为了沟通电影创作与电影观众的联系,促进中国电影的更大发展,设置一个群众性的电影奖项已十分必要。

首届百花奖颁奖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最早时,它由杂志《大众电影》发送选票,可以说百花奖脱胎于杂志的读者互动。
有关首届百花奖的情形,《大众电影》杂志主编蔡师勇说:“那个时候呢比较有意思吧,当时因为没有电子计算机,所以呢,当时请了很多中学生拿算盘统计这个选票。”


首届电影“百花奖”获奖影片《杨门女将》(上)、《红色娘子军》(下)
当年的最佳配角陈强一生都在电影事业中努力,八十多岁还在拍电影:“会场那儿,那是全部爆满,爆满。甚至于在发奖大会上,在市内有很多知道的人都跑到这个剧场外听消息。”
那年的百花奖没有设置奖杯,更没有设置奖金,所有的荣誉都浓缩在一张张“奖状”上面:那是由国家领导人或文艺界知名人士题写的字符。

郭沫若为荣获“最佳女主角奖”的演员祝希娟颁奖
在中国影迷,至少是老派影迷的心中,百花奖一直代表着中国电影市场观众的审美趣味。正因如此,当一众流量明星获得代表观众认可的大奖时,奖项的公信力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最初那些年,中国电影没有这么发达,影片数量少;媒介单一,实际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如今,中国电影发展迅速,电影产量和传播媒介多样化,观众的观影品味日趋多样化,众口难调,这些都给百花奖的评选带来了困难。”百花奖评审会相关负责人孙崇磊道出苦水。
李安说过,资本进入娱乐圈就是来赚钱,这个行业的死活跟资本没关系,但是资本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它让你发现原来拍电影不必殚精竭虑,就可以票房上亿。
那么在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流量决定荣誉的时代,还要不要谈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