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0

[影乐之声] 为什么《摔跤吧!爸爸》争议这么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7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摔跤吧!爸爸》争议这么大? 

2017-05-10 曾旻 知乎放映室


知乎放映室

精选知乎影视内容

题图:《摔跤吧!爸爸》 


为什么《摔跤吧!爸爸》争议这么大?


知友:曾旻


一部电影为什么会引起争议,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直击了某些尚未有所定论的伦理问题。


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进行了一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心理学实验,小阿尔伯特的条件反射实验。在此之前,人们仅仅知道在动物身上是可以实现条件反射的,华生通过实验, 人为地诱发了 一名11月名叫阿尔伯特的小婴儿对某些动物的恐惧情绪,例如小白鼠,此后小婴儿只要见到小白鼠就会感到害怕,并且这种害怕还逐渐泛化到相似物——例如白色毛茸茸的物体(白胡子)。自此,华生举起了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大旗:“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医生、律师,甚至强盗或乞丐。”


这个实验载入了史册,写进了当前各大心理学教科书,成为行为主义的奠基之作。但是此后的很多年,人们对于该实验的争议不断。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和环境决定论之间的碰撞愈发激烈。对于实验中对小婴儿的人为操纵成为批判的焦点。随着心理学实验伦理规范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类似于小阿尔伯特、斯坦福监狱实验这类会对人类或动物造成不可逆伤害的操作已经成为历史。


我们现在越来越趋于达成一致观点——基因和环境会共同作用于我们,人在环境影响下有其独特的自由意志。


这部电影本身,及其电影中的男主角做了类似的事情,用一种操纵去开创一个新的世界。


在我们的社会伦理规范中,这种操纵不符合伦理已是定论。可是在印度社会,它还尚未成型。所以批评它的人就像是50年后的心理学研究者回过头去批评华生一样,一方面批评者们忽视了历史进程,另一方面批评者是在推动和展望未来新的伦理规范。


知友:韩迪 



还是要结合故事的背景——印度。



起初我也认为电影三观不正,拥有金牌梦的父亲为了自己的梦想,强迫自己的两个儿女练习摔跤,日复一日从早五点到太阳下山,狠心剥夺了她们的童年。



为了让女儿能够更好地完成训练,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剃掉了女儿的长发,让他们饱受村民嘲笑。


这便是电影故事中最大的争议——父亲的做法对吗?


当然肯定有人会反感,例如豆瓣上的一则高赞短评:

父亲价值观简直令人作呕,以梦想、金钱、冠军强制女儿人生,所谓父女情不如说是满足私欲后的奖励。电影讲述打破性别偏见,其实自己已经偏见得无可救药。纵然父权被击倒在地,也要用整个后半部分将其再次扶到最高位。 


我们接着往下看,女儿们并不喜欢这种生活。她们面对独裁专横的父亲,开始了反抗,诸如调整父亲的闹钟,训练时装病装伤等等,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辛苦的摔跤训练。



直到一次机缘巧合,女儿们逃了训练,偷偷参加了好友的婚礼,惹得父亲大发雷霆。在和新娘子诉苦时,之前一言不发地新娘子,却告诉她们俩——自己很羡慕她们能拥有这样的父亲。


新娘打出生开始,就要学习如何做饭和打扫家务,等到14岁就要被迫嫁给一个从未见过的男人,从此便要与灶炉和笤帚相伴一生。但女儿们却有一位想让她们逃脱这种命运的父亲,甚至不惜为她们对抗整个世界(台词: against the whole world )。



预告片旁白(父亲)所言:你的胜利不只属于你,还属于千千万万被误解被歧视的女孩。


印度童婚比例非常高,很多女孩14岁之前就被迫嫁人。虽然印度政府出台过相关法令,限制结婚年龄,但均未奏效。所以电影中,女儿看到自己的朋友,在如花年纪,却已注定只能在生孩子与繁重的家务中度过余生时,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相比辛苦的摔跤训练,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未来更加可怕。 


之后曾经抵触训练的女儿们,意识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开始认真配合父亲的训练,磨练技艺,从邦级冠军,到全国冠军,再到最后在英联邦比赛上,为国家博得荣誉。


在大女儿获得全国冠军,在乡亲的簇拥中,荣归故里时。热闹非凡的场面中,镜头还扫过了几位神情冷漠的妇人。或许女儿们当初没有坚持下去,也只能和她们一样,成为普通的家庭主妇。


诚然女儿练习摔跤的行为,在村民眼中荒诞至极,让她们俩饱受白眼。但父亲又何况不是呢?


自尊心极强的父亲在第一次带大女儿参加比赛时,还遭受了工作人员的嘲笑和拒绝,扬言烹饪比赛会给他发邀请;经济拮据的父亲为了给女儿增加营养,不但在外恳求养鸡场老板便宜点,还要饱受素食者老婆的白眼,自学烹饪技巧,给女儿做饭;


世界经济论坛《2015世界性差别报告》


印度本身就是个男尊女卑,两性地位极其不平等的国家,在142个国家中排名114。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两个女儿而言,出生在这个落后的小村庄里,如果不力求改变,只能落得个14岁就成为别家生育工具的下场,又谈何梦想?



我推荐一部BBC纪录片《印度的女儿》,我们会发现,我们国家的现况和印度真的不一样。我们所认可的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价值观念,在印度有些人看来,还是荒唐可笑的。


所以这两个可怜的女孩只有苦练摔跤,成为了不起的运动员后,才能有选择自己婚姻的权利。


(注:大女儿吉塔原型已结婚,丈夫同为摔跤运动员)


女儿开始并不理解,而当她们尝试到摔跤成功后赢得的那份尊重后,她们就明白完成父亲的梦想,其实也许是自己最好的出路。在印度这样一个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两位女儿无疑是幸运的,她们不但收获了自己喜欢的人生,也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印度女孩——男人能做的我们也行。


所以我反对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打着尊重孩子选择,尊重女性的大旗,指责这样一个饱受非议却还在抗争的家庭和这位伟大的父亲。





电影故事现实原型:父亲的四个女儿和父亲弟弟的两个女儿都成为了职业摔跤运动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07:41 AM , Processed in 0.0665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