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04.06
4万颗芽头制一斤春茶 他坚守30年
本期作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谭曦
柏月辉是土生土长的徐家沟村人,祖上几代都是茶农。30年来,他坚守传统,采用“三炒三包”的技法制作这种特殊的手工黄茶——黄芽。
200多度高温的铁锅里,一双青筋鼓胀的大手在锅里快速灵动地翻炒近万颗鹅黄色茶树芽尖,白烟顺着锅沿蒸腾而起,一股淡淡的甜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两三分钟后,经高温炒制过后的芽尖被迅速取出,抛在揉茶笠里反复揉搓……每年这个时候,名山徐家沟村的柏月辉都会在村中古祠堂里制作一种手工黄茶。(图/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谭曦)
柏月辉是土生土长的徐家沟村人,祖上几代都是茶农。柏月辉在家排名老四,这些人都称他为“柏老四”。柏老四说,都是当年炒茶耽误了,大女儿和小儿子居然相差17岁,等想要二孩的时候自己都40多了。
进走祠堂,墙下4口炒锅一字排开,柏月辉和几位师傅正埋头“杀青”。送来的新鲜芽尖必须要抓紧炒制,时间一久变了味,那就糟蹋了宝贝,他们通宵炒制也是常事。
经高温炒制过后的芽尖被迅速取出,抛在揉茶笠里反复揉搓,一分钟要揉搓上百圈,茶工们揉搓一天往往累得手臂都抬不起来。“今年茶树发芽比往年晚了10多天不说芽头还冒得少。”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对茶树发芽影响不小,柏月辉很担心今年制茶的时间不够多了,“因芽头采摘时间仅15-20天,弄不好今年做不到两轮黄芽,采制期就过去了。”
柏老四说,炒锅温度高达200多度,非常烫手,一不小心就被烫起一手的水泡,接着水泡变血泡,血泡变老茧,加上茶碱的染色整个炒茶季双手都是如此。不懂的外行人还以为他们常年没把手洗干净。轻触他的指尖和手掌,好几处已经坚硬如磐石,手掌中心和几个指尖是一层厚厚的黑褐色老茧,这就是炒茶人的手。
簸茶也是门手艺,看似简单一簸,手上功夫练了几十年。这个季节是他们最忙碌的时段,许多人都要从早上6点一直要忙到后半夜,柏老四为了制作黄芽曾经三天两夜没合眼。
茶叶的味道全靠时间、温度、湿度的拿捏。茶叶烘焙到什么程度,柏老四手一抓就能感觉到。捏一把茶,柏老四就能感觉出它的湿度,他说这是凭心来领悟的。其独特的“黄变”过程全凭制茶师傅的“经验”,在初包、复包、复炒过程中,温度、湿度与“黄变”时间的掌控,都凭感觉。
炭火竹篓,纱布包裹芽尖,来回抖动以烘干茶叶加以增香。黄芽的制作过程大约需要17道工序,三杀青三包黄一提香一整理,所需的时间少则三天多则一周,比起大众熟悉的绿茶来说黄芽的制作要繁杂得多,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
包裹芽尖发酵的草纸是柏老四专门从云南找到的竹纸,这样的纸张透气透湿。黄芽的黄变过程全凭包黄来实现。大晴天采芽和阴天采芽,上午和下午采摘等气象因素,都会影响“黄变”过程。黄茶制作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要恰如其分,其中一道工序失误,就会全盘报废。一旦失败时间窗口就错过了,这一年都没机会重新来过,这种痛只有制茶人才能体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