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他们是“超级通勤族” 用时间换生活
2017-03-23 19:49 | 腾讯图片
在国外,“超级通勤族”常常指那些单程通勤距离约160公里、每天或是每周1-2次往返的上班族,通勤方式包括开车、公交车、火车、船只,甚至飞机……国内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市圈的成形,“超级通勤族”群体也初现规模,“工作在这里,生活在别处”,他们用更远的路途与更多的时间,来换取一份安定舒适的生活。封面图为2015年,燕郊到北京临客动车上的乘客。陈建宇/视觉中国 (来自:腾讯图片)
【北京-燕郊】河北小镇燕郊与北京隔河相望,是北京上班族的“睡城”之一。2017年2月,腾讯位置服务发布大数据,北上广深四城超过1小时通勤时间成为常态,最远的工作日出行半径可达40公里以上,往返则超过100公里。北京邻近的河北燕郊便是其中的典型。图为2014年3月6日,北京国贸回燕郊的公交车站前排长队。惜缘/东方IC (来自:腾讯图片)
因为户口或房价的原因,很多北京工作者选择在河北燕郊购房。据京华时报2015年报道,统计显示,每天约有40万人往返于北京与燕郊,其中30万人采用公共交通,高峰时成功挤上一辆公交车的时间需要40分钟。图为北京回燕郊的上班族在拥挤中回家。摄友/视觉中国 (来自:腾讯图片)
2015年1月12日,为方便燕郊北京两地居民往返而开行的动车组正式上线运行,首趟燕郊至北京的D9022次列车一共706张车票全部售罄。早上7时许,进站的人们已排成长队。章鱼/视觉中国 (来自:腾讯图片)
图为2016年9月22日,北京到燕郊的火车通勤族带着折叠自行车上车。周肖/东方IC (来自:腾讯图片)
2017年2月16日,一名工作在北京,居住在河北沧州的上班族晒出的2016年部分车票。工人日报 杨登峰/视觉中国 (来自:腾讯图片)
【上海-昆山】“超级通勤族”兼顾了高薪与低房价,轨道交通的发展,则为此提供了极大便利。2013年10月16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延伸工程成为中国首条跨省(市)地铁线路。70分钟从昆山花桥到上海徐家汇,让不少市民燃起了“生活在江苏,工作去上海”的希望。图为2014年1月14日,下班时间上海11号线上的年轻人。东方IC (来自:腾讯图片)
“80后”女孩卢芊羽家住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却在上海市闸北区上班,两地相距50多公里。她每天需要从昆山搭乘公交前往昆山火车站乘坐高铁,抵达上海后再搭乘地铁前往公司上班,整个行程大约1个小时。一张高铁票,维系着她分属两地的事业和亲情。CICPHOTO/赖鑫琳 摄 (来自:腾讯图片)
【广州-佛山】选择双城生活,有人为奈逃避压力,有人则刻意选择追求生活品质。2011年9月,广州人施广坚选择了一套位于佛山千灯湖一带的房子,八千多元的均价远低于广州市区房价,每月还贷款两千多元,女儿依旧在广州老城区读名校,他和妻子有了自己的温馨小家,周末一家人可以在佛山相聚。只是他需要每日驾车往返几十公里上下班,每周往返接送女儿,他却甘之若醴。CICPHOTO/孙毅 摄 (来自:腾讯图片)
图为周末时,施广坚与家人在佛山相聚。CICPHOTO/孙毅 摄 (来自:腾讯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