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2|回复: 3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第139期:家庭相册里的西藏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4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3-14 12:32 PM 编辑

腾讯网  2017-03-14
2017年 第15期 | 总139期
本期编辑:张准

家庭相册里的西藏往事

这是一个援藏干部家庭的故事,几十年的风雨起落里,父亲“近乎偏执”地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家人,记录下这个六口之家在西藏生活的幸福与叹息,也无意中承载了一个逐渐远去的时代背影。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和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联合出品。


1.jpg

尼洋河究竟是条什么样的河,我记不住了。是一条湍急奔涌的大河?还是一条平缓流过的小溪?或者,更多的,它是我梦里那条记忆的河? 坐在河边草地的椅子上,父亲为我留下了那张至今都保留完好的得意洋洋的照片,后来拿出来给儿子看,他居然一眼就认出了那是爸爸。这是不是我的人生第一张照片呢,它开启了我这半辈子和照片的缘、我们一家人和照片的缘。1973年夏天,丁晓宁几个月大,还坐不太稳。




2.jpg

从小到大,家里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不是论张数来算,完全可以用多少斤来算。无数的大小黑白照片,父亲用牛皮纸制作的相册,一卷卷的底片,我们几姐弟从不当回事儿,直到后来听同学说自小到大照过照片不出几十张,我才知道,自个儿多富有。1977年,尼洋河边合影。




3.jpg

我从来没问过父亲:是怎样开始拍照的?怎么会如此挚爱拍照呢?他近乎偏执的拍摄了一种主题的照片——他的家人、他的子女。是的,没有风光,没有美景,只有他的家人。他如此执着的拍着,不论我们从小到大的各种反对 ,各种不满,他不管,满满的人物头像布局和构图,子女的各个角度,他拍着,乐此不疲。1977年,尼洋河边合影。




4.jpg

我工作后,去日本学习,攒钱买了第一台相机尼康FM10,回国后献给了小偷。结婚后买了第二台相机,卡西欧卡片机。孩子出生前,买了第三台相机佳能60D。虽说我从小到大对父亲的拍照充满了反抗,但其实他的影响早已如影随形,我自己也很爱拍照,而且也是拍家人,记录着她们最平淡的日常,然后当作满满的幸福,慢慢地品味。1985年,在布达拉宫的合影。




5.jpg

回到尼洋河边,那是这个家庭最苦难,最难熬的一段时期,但同时,那也是我们有着最美好回忆的时光。哦,对了,这个地方叫做:更张。它现在已不复存在了,随着援藏家庭的回归,这个林场小镇已经消失。但它隶属的林芝地区,现在成了著名旅游地。是的,这里是西藏。父母亲在10几岁时就坐在卡车顶上,风尘仆仆、不畏严寒的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传奇的生活。1978年,更张林场,摆拍。




6.jpg

青春年少的父亲进藏后不久便与漂亮能干的母亲相识、相恋、结婚。母亲能挑担、会女红、通文墨、能珠算,开着吉普跑片子,技术顶呱呱。她所在单位是西藏自治区总工会,总工会大多是老干部,仅有的几个年轻人就是搞文艺的。




7.jpg

父亲的第一件贵重物品就是蔡司伊康120照相机,从尼泊尔商人那里用28个大洋(银元)买的。西藏有蔡司伊康、康泰克斯相机,地摊上就有,是印度来的货。有了相机后,父亲走到哪照到,在拉萨、林芝更张、黑河都是如此,孩子一出生就伴随相机长大。1973年2-3月,林芝更张林场,刘惠芬抱着出生不久丁晓宁。




8.jpg

我生在林芝更张林场的小木屋,没医院,没手术台。我的回忆里,这里有温泉,有大大的菜园,菜园中还有一眼汩汩冒热气的温泉,还有汽油灯,有拉萨所没有的低海拔、好气候,有各种蔬菜、水果,我们养鸡、养兔子,到附近山上摘野桃子、捡蘑菇,蘑菇的品种可真多,有牛肝菌、大脚蘑菇、青钢菌及现在人们喜爱的松茸菌……这里有完美的童年。1976年,丁晓宁在更张林场的小木屋前。




9.jpg

其实,后来才知道,这里有菜园但没温泉,有汽油灯但还有一场意外的火灾,姐姐急中生智救下我的小命,留下身上永不褪去的伤疤。回看照片,才发现这里和自己记忆的里不一样,自己的记忆在真真假假的史实里增加了幻想,比实际上的要漂亮很多。梦里回去多少次了。1977年初夏,更张小木屋前一家人合影。




10.jpg
大约1977-1978年前后。借来的藏装,这种带镶边的由氆氆制成套头长坎肩是林芝特有。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1956年中秋,丁有德赴藏前与同学巨耀祖在兰州合影。




12.jpg
1970年夏末秋初,戴毛主席像章、拿毛主席语录的丁晓弘。




13.jpg
1978年秋天。丁晓弘林芝嘎玛农场果园。




14.jpg
1979年3月丁晓弘在更张机关大院。




15.jpg
1979年秋天,丁晓宁和藏族同学。




16.jpg
1980年,更张的礼堂前合影,这个礼堂是刘惠芬放电影的地方。




17.jpg
1980年,更张林场,刘惠芬学骑自行车。




18.jpg
1980年初,丁晓宇和丁晓弘在更张林场。




19.jpg
1982年,丁晓弘在拉萨河边 。




20.jpg
1983年前后,拉萨姐弟三人在父亲单位公车前合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1986年,丁晓宇在重庆旅馆。




22.jpg
1989年,丁晓弘在拉萨。




23.jpg
1990年,丁晓弘在大昭寺八廓街。




24.jpg
照片便是我们的家庭日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jpg    
丁有德,1937,河西走廊人。

几十年的风雨起落里,父亲“近乎偏执”地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家人,记录下这个六口之家在西藏生活的幸福与叹息,也无意中承载了一个逐渐远去的时代背影。


父辈的摄影
文/丁晓宁

1937年父亲出生在河西走廊一个殷实之家,良好的家境为他以后的摄影及写作、绘画奠定了物质基础。他自幼顽皮好动,天资聪颖,年仅九岁时已常常被乡政府请去给寺庙里书写对联,给附近的村子写对联和教文化知识。少年时不去学堂是便常常跟着他爹――我们的爷爷到城里玩耍。爷爷是县工商业联合会会长,自然是事务缠身,无拘无束的少年郎每每流连在街市、穿行于商铺,去的最多的却是商会不远处的照相馆。父亲记得,那时的照相馆用的是木制相机,墙上挂有亭台楼阁等布景,掌柜与学徒忙来忙去地拍摄人物肖像,好动的父亲一来到这里便会出奇安静,看着被拍摄者衣冠华服正襟危坐,看着一次次的画面被印在纸上,或者被装在墙上的像框里,父亲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率中央代表团进藏,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

同时,在兰州西北行政委员会文艺干校电影放映训练班培训后,父亲被选派随陈毅为团长的党中央代表团进驻西藏开始工作,他是当地第一个被选中参加代表团的学员,被众人高高地举起扔向空中以示庆贺,准备跟随代表团进驻西藏。

中央代表团由中央各部委、总政治部、佛教协会及各民主党派负责同志组成。代表团正式代表57人,加上工作人员及文艺工作者,共800多人,带有90多个精彩的文艺节目和70多部电影。随行汽车300余辆,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向西藏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中央代表团从西宁出发,途经格尔木、黑河(西藏那曲)等地,文艺工作者进行了慰问演出。抵达拉萨,受到西藏党政军领导和拉萨市3万多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父亲所在的代表团叫电影教育工作队,他们一行兴高采烈,不坐美国卡车,非要坐没有篷子的卡车,觉得十分光荣。那时候他年仅18岁,是电影放映队的副队长,也是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公安处联合支部的团中支部书记。沿途慰问拉开了父亲的摄影大幕,这期间他拍摄了不少有意思的当地照片,可惜后来时局动荡,这个时期拍的片子都少有留存。而此后上千张的家庭照的底片,则被他当成宝贝保存着。

青春年少的父亲进藏后不久便与漂亮能干的母亲相识、相恋、结婚。母亲能挑担、会女红、通文墨、能珠算,开着吉普跑片子,技术顶呱呱。她所在单位是西藏自治区总工会,总工会大多是老干部,仅有的几个年轻人就是搞文艺的。

在拉萨的几年是他们最无忧无虑的日子,相亲相爱的两个年轻人远离各自的故乡却充满快乐,每天与朋友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仍能尽情地挥洒汗水,充满激情地工作着,天下没有能够难倒他们的事情。随着第一个孩子出生,两个人在拉萨已经放了几千场电影。

父亲的第一件贵重物品就是蔡司伊康120照相机,从尼泊尔商人那里用28个大洋(银元)买的。西藏有蔡司伊康、康泰克斯相机,地摊上就有,是印度来的货。有了相机后,父亲走到哪照到,在拉萨、林芝更张、黑河都是如此,孩子一出生就伴随相机长大。

“文革”开始后,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七岁的姐姐也被取消上学资格,后来她自学的小学课本还是母亲从废纸堆里找的老课本手抄出来的……我们家同中国许多家庭一样,在动乱年代的遭遇苦不堪言。然而生活和生存的不易并没有改变父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父亲受到不公正的迫害,但也没有压倒他,他骨子里的上进、开朗乐观的精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父亲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家里墙上挂的是他创作的油画、素描、书法、照片……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给孩子们订的画报和杂志,虽然都是几个月之后才寄到,但那一天一定是无比盛大的节日。母亲更是心灵手巧,每天工作之余,还照顾我们一家的饮食,我们姐弟四个自小穿的棉衣、毛衣、各种漂亮的外套也均出自母亲之手。

进入到八十年代,浩劫远去,母亲回到电影公司放电影,父亲也恢复工作被调动回自治区文化厅,全家人终于来到拉萨开始了正常的新生活。

从小山坡来到大都市,从自由生长到接受正规教育,我们几个孩子的改变也是翻天覆地。父亲母亲也在经历蜕变,很快都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中。当时正逢自治区二十年大庆暨四十三项工程建设,父亲每天穿行在包括群艺馆、拉萨剧院、拉萨饭店在内的各种建设工地,后来又组建艺术品公司,忙碌充实。慢慢地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父母逐渐将重心转移至家庭,于1991年办理退休手续落户成都,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7:19 PM , Processed in 0.0499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