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爸爸的城堡里,有最新鲜的空气
原创2017-03-13 吴家翔 沈艺敏 活着
摄影/ 吴家翔
撰稿/ 沈艺敏
编辑/ 王崴
出品/ 腾讯网新闻中心
▲当雾霾围城之时,为父母的人们相比其他人群更多了一层焦虑,也因此成为抗霾先锋。他们中有人带孩子休学避世,有人想举家逃离,有人意图发动更多家长,也有人自行设计新风系统,并就此成为行业领军者。尽管大部分人在雾霾魔障的绝望中不了了之,但也有个别人以实际行动筑起小小的、多一点安全感的防御城堡。
▲2017年1月5日,北京,空气质量等级“重度污染”。出门吃午饭之前,王奇习惯性地先戴上了口罩,窗外是灰蒙蒙的一片。当网上出现“雾霾抑郁症”和“雾霾病人”这些词时,王奇都觉得说的是自己。有霾的时候,王奇在办公室里什么也做不下去,出门时不敢深呼吸,身上一定要带着两个口罩备用。他的微博最多每天转发五六十条与雾霾相关的信息。雾霾就像是阴影魔障困住了他。
▲这些都是王奇一年内使用过的口罩,明显由白变黑。有一阵网上传闻医院无菌室使用的FFU效果更好,他立马想方设法买来一台。在新风系统尚未走进大众视野时,他便已经给自己家里装了新风。但是看着9岁的儿子只能在客厅狭窄的空间里踢足球玩耍,他便觉得自己越抵抗越绝望。
▲2017年1月17日,空气质量等级“中度污染”。王奇从位于西四环的家骑车去上班。为了力所能及地改善空气质量,他很少开车出门。三年前,他便想过举家离开北京,搬回山东老家生活,但年岁渐长的父母、日益重要的孩子教育和不愿离开北京的妻子渐渐磨掉了他想走的冲动。于是,他依然被锁在这座逃不出去的“围城”里。
▲2017年1月15日,北京空气质量等级“良”。万涛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通过抽烟的方式来检测几个不同品牌的空气净化器的表现。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万涛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把雾霾当回事,只有在空气重污染时刷刷朋友圈,吐槽两句。即使是雾霾红色预警,万涛也很少戴口罩出门。
▲但对万涛9岁的儿子六六来说,霾与风、云、雨、雾一样,都是从小耳闻能详的词。雾霾与口罩是六六从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5年11月28日,六六学会了发朋友圈,第一条内容便是与雾霾有关。而在接下来短短的11天里,六六共发了10条朋友圈,其中8条都在抱怨雾霾的存在。这大大出乎万涛的意料。
▲看着儿子的朋友圈里连发6个骷髅头的表情,万涛开始坐不住了。对于自己来说,他并不被雾霾困扰,但想到儿子暴露在雾霾中,等同于吸着“二手烟”,万涛无法心安理得。家长群里也炸开了锅,集资给孩子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的呼声越来越大,万涛自愿承担起研究和选购净化器的任务。
▲在抗霾运动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尽管很多家长对雾霾感到焦虑,并希望做出改变保护好孩子,但仍有一些家长对此表示不理解,甚至觉得他们小题大做,矫情,迂腐。家长群中不时爆发争论。
▲最终空气净化器还是如愿安装在教室里,测量结果显示明显有效。万涛认为,自己虽然改变不了周围环境,却也能独善其身,默默抵抗,生存下来。
▲2017年2月21日,河南洛阳, WYGG(化名)带着女儿 MOMO(化名)在雪中玩耍。新学期开学后, MOMO并没有去上学,而是在家跟着爸爸学习。这是WYGG的安排。在此之前, MOMO的肺炎反复发作,请假回家呆几天便会缓解,一去上学又开始发烧。WYGG觉得罪魁祸首正是雾霾。为了保护女儿,他不惜让女儿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