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奥斯卡颁奖典礼结尾处爆冷:之前众望所归的《爱乐之城》“La La Land”不仅未能拿下最佳影片奖,其制作团队还遭遇主持人的乌龙而被欺骗感情,获奖感言都开说了却被粗暴打断告知名单念错了……这一定是个假奥斯卡颁奖典礼吧,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金人从自己手中溜走,被对手《月光男孩》(“Moonlight ”)“半路打劫”。
尽管《爱乐之城》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Damien Chazelle)、最佳女演员(Emma Stone)等在内的 6项奥斯卡奖,却因无缘最高奖项而不能被誉为今年红地毯上的大赢家,最多只能算与《月光男孩》和《海上的曼切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平分秋色。
果不其然,就连西方主流媒体的读者对上述拙劣的宣传方式都嗤之以鼻。英国《卫报》曾发表题为 《〈爱乐之城〉能帮助我们承受特朗普时代吗?》(Can Ryan Gosling and Emma Stone’s La La Land help us handle the Trump era?)的文章,而底下被点赞最多的读者评论却是这样的:
最后,还必须指出男主在影片中以复兴爵士乐为理想,但《爱乐》的主题曲《星光之城》(“City of Stars”)更接近圆舞曲而非爵士乐;而整部电影的画风则介于好莱坞和百老汇之间,充满了对美国五六十年代传统音乐剧的怀旧和献礼。比如1952年的《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还有1969年的《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等,都为 《爱乐》提供了灵感。
《爱乐之城》与《雨中曲》对比图
《爱乐之城》与《生命的旋律》对比图
因此,也难怪有人撰文《<爱乐之城>无法承受之白》(The Unbearable Whiteness of La La land)讽刺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白人怀旧情结。